台岛乌龙有古风(1 / 1)

台湾乌龙茶馥郁芳香,缤纷多彩,尤其是梨山,其细腻的花果香里,缠绕着几分高冷的凉意,尽显妩媚,很是沁人心脾。

台湾的乌龙茶种,最早是由福建传入,制茶技术也是来自于安溪,两岸茶情,同宗同源,一脉相承。随着台湾茶业近200年的发展,其清香型做法,反过来,又影响到安溪铁观音的发展。台湾引种大陆茶,及其制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明清以后大陆迁台居民原有的喝茶习惯有关,台湾原产的那点野茶,根本无法满足随着移民数量剧增而日益增长的茶叶需求,台湾《淡水厅志》记载:“猫螺内山产茶,性极寒,蕃不敢饮。”猫螺内山,即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区的深山。

最早记录台湾茶引种自武夷山的,是连横的《台湾通史》。他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自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即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随互相传,盖以台北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至于鱼坑的地理位置,一般认为,是在台北瑞芳镇的山区。久负盛名的青心乌龙,相传是在咸丰年间,由南投县鹿谷乡的秀才林凤池,从福州带回了36株青心乌龙茶苗,其中的12株,种在了台湾鹿谷项的冻顶山,逐渐繁衍成今天的冻顶茶园。而青心乌龙的故乡,是在闽北的建瓯。“建溪官茶天下绝”,建瓯的凤凰山,曾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北苑茶厂所在地。壑岭坑头,气味殊美的青心乌龙,是宋代制作龙团凤饼的主要原料,时移世易,本是高贵“龙种”的青心乌龙,渐渐被世人淡忘了,“世人争夸北苑茶,不识源流在建安” 。

木栅铁观音的传播路线比较清晰,清代光绪年间,安溪福美村的张氏兄弟,把铁观音的茶苗和慢火焙揉的制茶技术,带到了台湾木栅的樟湖山,于此生根发芽,逐步发展成为木栅铁观音茶区。台湾茶的真正崛起,大约是同治年间的英国人约翰·杜德推动的,《台湾通史》提到过他的壮举:“乃自安溪配至茶种,劝农分植,而贷其费。收成之时,悉为采买,运售海外。”

不惟如此,清末随着乌龙茶的兴盛,优秀的乌龙茶品种,也开始在闽南、闽北之间交流移种。据民国二十九年的《崇安新县志》记载:“乌龙产于安溪,清季由詹姓者移植建瓯。水仙母树,在水吉县大湖桃子岗祝仙洞下,道光时由农人苏姓发现,繁殖渐广,因名其茶祝仙。水吉方言:祝、水同音,遂讹为水仙,清末始与乌龙移植于武夷山。”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武夷水仙移植到武夷山,也不过是百年左右的时间。

台湾的主要茶区,也包括台湾北部的坪林乡,古风犹存的文山包种即产于此。木栅产区,即今南里一带,是全台唯一的铁观音产区,也是四季春的原产地。传统的铁观音不去梗,一心两叶,枝叶连理,如兰似桂,兼有迷人的熟果香,微显愉悦的果酸滋味。著名的白毫乌龙,主要产自新竹和苗栗,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芽,通常会在端午、芒种前后开采制作。大禹岭产区和梨山茶区,是台湾海拔最高的高冷茶产区,茶自峰生味更圆,而尤以梨山为最。一般能称为“梨山茶”的,海拔至少要在2000米以上。这并非是说高海拔的茶一定就好,台湾也有“黄土小树出好茶”的说法。这里的“黄土”,是特指由岩石分解而成的黄色粘土,其中常含砂砾,影响着茶的特殊香气的生成。极品梨山茶的出现,还取决于天气、茶青采摘的成熟度,以及对发酵程度的把控等因素。杉林溪的海拔较高,茶园里种植的是清一色的青心乌龙,也是好茶辈出的高山茶区。冻顶的海拔较低,近几年,茶青嫰采、发酵不足,过于追求外形美的流俗,深刻影响了冻顶人的思想,历史上曾以发酵足、冻顶气、香气内敛、滋味取胜的传统冻顶茶,在市场上已少见踪影。盛名之下的冻顶茶,早已是明日黄花,其实难符了。阿里山茶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兴高山茶区,金萱浓郁的奶香,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随着赴台旅游热潮的兴起与影响,阿里山茶区重外形不重内质的高山茶通病,也开始在这里泛滥。

台湾暖热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台湾乌龙茶四季可采。春茶的采摘期,在立春后到立夏期间。高山茶和晚熟品种,开采得较晚。夏茶品质较差,但“东方美人”是个例外。芒种天热时,小绿叶蝉开始快速大量地繁殖,被小绿叶蝉啃食过的茶芽,芽叶弯曲,叶色萎黄并停止生长,这却是白毫乌龙采制的最佳时期。白毫乌龙,白毫显露,五色分明,发酵程度可达75%左右,故而汤色橘红,散发着清甜蜜香,是发酵最重的乌龙茶。坪林人称之为“红茶”,也是自有道理。好的“东方美人”,那种别有一种清幽的丛味,很像我的私房茶“一蓑烟雨”。秋茶,要在霜降之后开采,高扬的秋香,才会弥漫齿颊。真正的冬茶,要“冬芽冬采”,从小雪至小寒时节采制,冷香幽绝。禀赋了季节之气的茶,与冬季的花开一样,皆有一种冷艳之气、清泠之香。节物相催,细想如是。

东方美人茶

青心乌龙,是台湾茶中最常见的品种,冻顶人称之为软枝乌龙。青心大冇,是桃苗地区制作东方美人的当家品种。金萱和翠玉,是台湾自主培育的新品种。金萱的奶糖香很是迷人,多栽植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茶区。金萱的种植面积,位居台湾第二,仅次于青心乌龙。四季春,四季可采,茶树从不休眠,最高可实现一年六采,目前在台广泛种植。其他如闽南的铁观音,闽北的水仙、梅占、佛手等,也多散见于台湾的各地茶山。

台湾茶的制作工艺,与其他乌龙茶近似,也是由日光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工序构成。

茶青的采摘,原则上是要开面采,成熟的叶片内含物质丰富,涩感较强的酯型儿茶素降低了许多,有助于乌龙茶形成高香厚醇的品质特征。

茶青经过萎凋、静置、搅拌、堆菁后,成熟的对口叶要出现绿叶红镶边,待青气消退,花香呈现,就可以高温杀青了。

杀青后的茶,要及时揉捻,做成条索状包种茶的,直接焙干,即是毛茶了;若要做成球状或半球状的外形,茶叶初焙后,要继续覆炒,趁茶热软时,再用布包揉整形。

毛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干燥,通过干燥环节,把茶的含水率控制在6%以下。然后,再进行茶的精制。台湾茶的烘焙技术非常成熟,把握得也好,很多品牌茶的稳定口感和香气,就是通过茶的拼配与烘焙提香造就的。

在台湾,经过团揉后呈半球状的茶,习惯上称之为乌龙茶;直接做成条索状的,一般称为包种茶。其实,二者都是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只不过是民间的不同称谓罢了,就像大陆的闽北乌龙和闽南乌龙一样,武夷岩茶呈条索状,安溪铁观音呈半球状。

包种茶,最早出现在坪林一带,也是旧称文山堡的地区。关于包种茶的来历,可能与过去的包茶习惯有关。记得小时候在家乡买茶,店员称完茶叶后,先把茶叶倒在裁好的四方毛边纸上,再从四面规整折叠,在封口处放一茶号的大红封贴,最后,用纸绳捆扎停妥,四四方方,煞是养眼大气,很有传统味道。因台湾的文山地区常常把茶称谓“种仔”,所以用纸包的“种仔”,习惯上简称为“包种”。还有一个说法也很有道理,在福建和潮汕地区,茶农习惯上把铁罗汉、水仙、肉桂、铁观音等叫做名丛,把青心乌龙、梅占、黄旦、毛蟹等称为色种茶,在书写过程中的“色种”二字,可能会有些潦草,常被误读为“包种”,久而久之,因袭成名。

台湾近年,由于比赛茶和旅游热的影响,使得台湾茶越来越注重外形,这点和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外山茶类似,普遍存在着茶青嫰采、轻发酵、杀青不到位、轻焙火等因素。台茶嫩采,容易揉捻成形,颗粒小巧,外观漂亮,但是,嫩叶的香气物质明显不足,酯型儿茶素明显偏高,如此绿茶化的乌龙茶,茶汤苦涩,不耐高温冲泡,清香有余而甘醇不足。最后的结局是,可远观而不可多饮焉,尤其是胃肠不好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