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写毕,掩卷,本想长出一口气,但总觉得还落下点什么,冥冥中尚有未吐不快的感觉。细细品味,想起来了,落下一个喝茶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形而上,有点没边际。就以一个站在禅门之外的人来聊聊自己对它的理解,权当抛出一块砖吧。说“禅茶一味”离不开禅和茶,茶咱们在前面大篇幅地谈过了,那就剩下禅了。说禅脱离不了佛教,而佛教讲的是人生问题。既然是人生问题,“风物长宜放眼量”,还是从有了人类的那一天聊起吧。
一粒微尘,历过茫茫宇宙的契合而降在了地球。不管是从哪里来,你还是来了,你的到来注定了你这个个体先天的孤独。
有研究认为人类起源于6万多年前,当时人类祖先带着生物界无与伦比的语言系统从非洲走出,渐次踏遍这个蓝色星球的大陆去寻找适宜的居所。为了生存,他们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一路斩杀,灭绝了地球上与之敌对的绝大多数物种,即便猛犸象、剑齿虎那般凶猛的动物在这些矮小的智人面前也休想躲过这灭顶之灾。接着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文字产生了。语言的产生直接导致了作为智人的群体得以协同劳作,改造自然;文字的产生则可以让思想传播得更远,由是孕育出了人类的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
有史以来,流淌着智人血液的我们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贪婪和欲望也逐渐膨大,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追求理想、追求权力、追求财富……名目繁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烽烟四起,改朝换代,无所不用其极。达到目的的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达不到目的的人,就会不安,就会失落,甚至难耐贫寒。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既意识到自己具备了征服其他物种、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自然、对宇宙未知事物的迷茫、不解与恐惧。于是三个问题出现了,第一,本心与生俱来的孤独;第二,已达目的后欲望的继续绵延;第三,对自然界未知事物的困惑与惶恐。缘由、表象不同,但这三个问题最终都汇集到了一个点上——“人心”的不安。
“人心”既然不安,这势必需要作为人类的我们为自己的心灵寻一个家园,在那里让心灵的孤独得到抚慰,使难填的欲望逐渐消却,令莫名的惶恐得以化解。于是西方人选择了在自己身外另立一神的宗教,把自己交给了神,通过信仰来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在东方古国的我们又选择了什么方法来对那颗不安的心进行安顿呢?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商灭夏桀,武王伐纣,西周建立,礼乐具备。东周末年,礼崩乐坏;春秋战国,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幸好诸子百家崛起,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儒、道、墨、法、名、阴阳诸家论道,先哲们释出的思想光芒抚慰了其时人类惶恐不安而又本真的心。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有白马驮经,至此,作为哲学思想及方法论的佛教传入中土。其时本土道教亦建立发展起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再次陷入四分五裂之境地,礼乐缺失,人心惶惶。出人意料的是,此时佛教在逐渐本土化的进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的崛起影响了社会风气从崇尚清谈到寄情山水的转变,使得乱世下人们的心灵又找到了安好的归宿。唐代佛教大盛,贞观十二年(638年)一个了不起的佛教人物惠能出世了,其后惠能及其南禅宗一枝独秀,这为即将到来的中国第二次思想史高峰宋明心学做了重要思想铺垫,新儒家之学即在此时开始萌芽。
“禅茶一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捋顺了这些,始能谈禅茶一味。那么茶这种苦、涩、酸、甜、咸、鲜、香诸味俱全的,可入口的农产品,怎么跟佛家的禅成一味了呢?咱们再说说禅门著名公案“赵州吃茶”吧。
赵州禅师,法号从谂,禅宗大师,享寿120年,人称“赵州古佛”,素有“赵州眼光烁破天下”之誉。《五灯会元》里记了这么一件事,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吗?”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公案里到过寺庙的人、未到过寺庙的人、寺庙的院主都被赵州从谂禅师派去吃茶,三个“吃茶去”其实就说了一个意思,喝茶是生活中的一件最为平常的事,所谓的禅茶一味就是指“平常心即道”,道不远,也不缥缈,它在人间烟火里。人首先得懂得活着才行,否则谈什么修行也是枉然。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茶,困了就睡觉,“夏天赤胳膊,冬寒须得被”,这是人纯真之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只有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才能明心见性。否则禅茶能一味吗?赵朴初先生也曾写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空守着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百千部经书去悟道,还不如喝茶去呢。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单喝茶,挑水、劈柴皆是道。
所谓禅茶一味,不是拿个蒲团,摆上杯茶,地上打坐的形式;不是穿上古装,水注盖碗,面带庄严,十秒出水的摆设;不是闭目运气,睁眼发功,神秘兮兮,徒增笑耳的闹剧。如画家寄情山水、乐家经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来安顿自己的心灵家园一样,禅茶一味是喜茶之人把茶借为安顿心灵家园的载体而进行的修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禅茶一味了,就是你在生活里了,就是你有佛性了,就是你觉悟了,就是你跟自然产生默契了。《开悟诗》说得好:“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偶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你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了吗?我尚愚钝,还未处其境,只知热茶烫嘴。陋言种种,均作谈资,不免为大方贻笑,唯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书之稿件首呈安化深山所遇之前辈。阅毕,老人手捻银髯笑眯眯地看着我说:“还算中肯,出版书籍得找位名家做个序吧?”我说:“老人家,我这支言片语,您别高抬了。写它的初衷是对自己习茶生涯的总结,也有个为初始学茶的朋友提供些思路的愿望,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实无大卖之盼,顺其自然吧。”
“也好,由你。”
辛丑孟春于耕而陶茶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