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花开武夷茶

牛栏坑深岩骨香

流香涧里花静芳

·荼蘼花开武夷茶

武夷山,是茶的天堂。爱茶人,天生是武夷山的候鸟。茶香中来来去去,停停留留。立冬前后,武夷岩茶的精制接近尾声,此时去岩茶村寻茶,淘得的品种会比较全面。

初冬的山涧,飘**着茶树花开的幽芳。山里的气温,还不是太凉,依然是喝茶的好时光。清晨的霞光中,我和晓东、亚伟、都雪诸友,经过武夷宫、大王峰、九曲溪畔,穿林渡水,去止止庵喝茶。

道教的南宗五祖白玉蟾,对武夷山情有独钟,他在《止止庵记》里写道:“神仙渺茫在何许?盖武夷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止止庵道观,是武夷山最幽美的洞天福地。相传四大名丛中,以清幽见长的白鸡冠母树,原产于道观内的白蛇洞。庵内的西南侧,有幽静的静和茶寮,竹影婆娑盈窗。气质清美的韩道长,一袭白衣道袍,神清目朗,瀹泡庵内自产的白鸡冠,为我们讲述着止止庵的历史与往来。白鸡冠的淡雅清幽,道尽了“止止”二字的真义:“当止则止,知其所止。”学会适可而止,是茶与人生的大智慧。浸染了道家风水与智慧的白鸡冠,多像韩道长那清澈深邃的眼神,清净得让人无法忘记。

下午,我领着初到武夷的他们,迤逦而行在偶有红叶翩然的三坑两涧。沟沟坎坎里,触目皆是茗花肆意的盛开景象。蕊黄瓣白,清芬蕴藉。今年的茶花,开得尤其灿烂,雪一般的繁花满枝。远望近俯,玉脸含羞,高洁照人。茶树在此刻似乎倾尽了最后的一点力量,锦簇花团地怒放着,鲜媚得有些伤春悲秋的情绪。冬天的茶树秋稍,是为来年的春茶萌发蓄积能量的季节,如花开太盛,会大量地消耗养分,明显地影响春茶的产量和质量。

经过慧苑寺,从章堂涧出山。回程的路上,茶花的香浓清寒,让我无法释然。我暗笑自己已经着相,“涧户寂无人,花开纷且落”是茶树的因缘。花开予我的清愁,有住生心,只是我惜茶的私虑。明春茶质的下降,茶树的如期花开,是季节和气候条件的顺其自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责怪或改变茶树。冬日暖阳里,茗花开与不开,盛放与否,是茶树的自愿。谁也改变不了谁的因果!

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在寒冬的寂寥里,茗花能清醒地让自己盛开一把,是为了熏香冬叶、避香来年的春茶。花落后的幼果,要历经春风、夏雨、秋露、冬霜,待到春风吹又生,才会在第五个季节中修得圆满。然而,它却又一次让位于春天的萌芽,把自己悄隐在茂密的翠叶之下。五季才能修得正果的苦涩艰难,或许在泡茶时,在叶片舒展的瞬间,能从茶汤里体会到那么一点点。

·牛栏坑深岩骨香

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不过是狭窄的山谷中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清幽溪涧。但是爱茶的人,到了武夷山,都会慕名去牛栏坑里走走看看。满涧的茶香,是牛栏坑的灵魂,一处有了灵魂的风景,才会产生圣地般的迷人魅力。每次到武夷,我都会寻香而至。先到牛栏坑去看看茶,嗅嗅山谷的清新气息,瞧瞧草木黄绿的变化,这魂系梦牵的一去,就是连续十几年。

“香高不过肉桂。”牛栏坑的肉桂,简称“牛肉”,因岩韵十足、品质绝佳,而闻名于世。其实,竹窠、三仰峰的肉桂,也在三坑两涧的核心位置,品质丝毫不逊于“牛肉”,厚度和滋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少有人喝到,名气便小了些。

越过天心永乐禅寺,向后右侧的北东方向,沿唯一的一条羊肠小道大约走一里地,便是名冠天下的牛栏坑。耐人寻味的是,水金龟的母树,就生长在牛栏坑的牛头位置,牛栏坑却因肉桂的存在,而名声在外。肉桂茶树,是武夷山的本土品种,原产于慧苑岩,慧苑岩也没有因肉桂而知名,却因老枞水仙而声名鹊起。慧苑坑的水仙与牛栏坑的肉桂,一并成为代表武夷岩茶最高品质的双绝。

冬日的牛栏坑,寂寥无人。山涧绝壁上,丛生的灌木绿染红黄,衬托着幽谷长涧中的满树茶花,洁白如玉,楚楚动人。

我沿着牛栏坑下行,翻过杜葛寨兰谷岩,在摩崖石刻的“不可思议”处,“不可思议”地遇到了郑州的清欢和佩佩。真是茶中天地小,何处不相逢!冬天还能在茶山寻香觅幽的茶人,前世一定是痴迷于岩茶的武夷山的候鸟。和清欢一番寒暄,然后相约晚上茶聚,在郑记的大红体验中心,共享“牛肉”大餐。

沿山路再下行三四里,是牛栏坑口的风雨亭。从牛栏坑出来,是去往水帘洞景区的路口。夏秋之季的牛栏坑,溪水淙淙,草木葳蕤。坑内风柔水缓,溪流涧边的菖蒲翠绿丛生,山花和野茶树,密布在能生长的每个角落。肉桂的茶树漫生在烂石上,山崖高处,每天光照不过两个时辰。即使有阳光,也因山色空蒙,雨雾充沛,光照化为柔柔淡淡的漫射光。这一切,具足了《茶经》里对“上者”茶品定义的因缘。没有牛栏坑里风轻、坑深、岩秀、花香、水渗、光柔的独特山场,怎会有“牛肉”的阴柔绵软、岩韵花香呢?茶是什么?茶是“清香至味来天然”,是润泽身心的春水晓露,是天地氤氲化生的至味琼浆。

夜晚的茶室里,从“牛肉”开始,“马肉”(马头岩肉桂)、“猪肉”(竹窠肉桂)、“羊肉”(三仰峰肉桂)陆续登场。一席正岩肉桂的饕餮大餐,熏染得满室生香。我们五人直喝得汗出津津,两腋生风。

“牛肉”的阴柔内敛,清幽馥郁,有着其他岩茶难以逾越的高度。干茶香清味幽,乳香明显。茶汤红艳通透。香气细腻,馥郁鲜锐。饮过喉底香细圆润,回味幽长。杯底冷香,是浓厚绵长的花果香。期间我曾夸口,如再逢“牛肉”,单闻干茶或再嗅杯底,我便不会与之擦肩而过。

没去过牛栏坑,很难领悟出“牛肉”幽幽柔柔的花香。虽有肉桂之名,却无寻常肉桂的辛窜桂皮气息。我很难忘记分茶后匀杯的口壁上,停留的那一滴茶汤,金黄透亮,粘附着、悬垂着,许久未能滴下。“牛肉”的稠厚里,裹黏着化不开的岩骨花香。

·流香涧里花静芳

去年的初冬,我在外出差。听到安诺老师在武夷山举办茶会的消息,我再也沉不住气了。买上机票,从江西直奔武夷山,去赴一场别开生面的心饮茶会。

冬季的北方,已是漫天飞雪。此时的武夷山,却暖如阳春。我匆匆来到茶会现场,人头攒动中,发现都是国内熟悉且知名的茶友,像茗仙姐、阿牛兄、天上客等等。第二天清晨,随安诺老师,一起到茶山里训练泡茶的肢体感觉。同时去做义工,在茶园里帮茶农摘除盛开的茗花。

自古文人墨客对茶的记述和描绘太多,却很少谈及茶树开的花儿。陆羽在《茶经》中,只提到“花如白蔷薇”。到了明代,屠本畯在《茗笈》里,第一次详细论述了茶花的应用:“人论茶叶之香,未知茗花之香。余往岁过友大雷山中,正值花开。童子摘以为供,幽香清越,绝自可人,惜非瓯中物耳。乃予著《瓶史月表》,插茗花为斋中清玩,而高濂《盆史》亦载‘茗花足助玄赏’云。”

现代科学对茗花的研究已经证实,茗花和茶叶的成分基本相同,具有解毒、抗癌、降糖、抑菌、美容、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其中的抗氧化功能,可与世界公认的迷迭香媲美。时至今日,茶树奉献给人类的不次于茶叶的茗花,人们还没有开始重视和利用。每年茶山里有大量的茗花,凋谢荒废在山野,无人问津,弃之真是可惜。

今年的深秋,我有幸参加世界第八届禅茶大会。在大唐贡茶院里,我布茶席“应作如是观”,以三枝俯仰生姿的茗花为清供,清越可人,足助幽赏,赢得了中日韩茶界朋友的赞美。

两天的心饮茶会结束了,我和相熟的北京茶友又一次游走茶山,问茶三坑两涧。先到天心寺的茶室,品饮寺里自产的岩茶。而后穿林渡水,经鬼洞、倒水坑、鹰嘴岩、慧苑坑,到达流香涧的时候,已近黄昏。这里青藤垂蔓,其他季节也是清寒袭人。除了从茶的花开里,尚能读出冬意,单凭流香涧里的翠色,还真看不出节气的有序流转!

“沿村行数里,入谷便闻兰。”流香涧的春、夏、秋季,菖蒲和山蕙一丛丛地盛开着。而初冬的流香涧,茗花的清雅冷香,则着实压住了菖蒲的馨香。流香涧的清美让人驻足,不忍离开。记不得是谁说的“口渴了”,望着晶莹玉白的茗花,我提议大家可以截取毛竹作为吸管,吸食花蕾中的花蜜解渴。一时众友像蜜蜂一样,吮吸着花蜜。每朵处于盛花期、鹅黄水嫩的花蕾里,都有着醉人的一微滴。吸入口的,是从未体验过的脂粉般的清凉甜香。细嗅白鸡冠、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等茗花进行比较,老欉水仙的花气,尤为馥郁清冽,香若腊梅。过一把餐花饮露的神仙体验,口齿噙香。我们摸黑过大红袍景区,衣沾花香,一路散去。

晚饭后,又与上海的文婷喝茶,重泡八十年代普洱老方砖祛寒。熟茶的柔软,掩不住茗花齿颊回味出的清婉。难怪当时有人说,茗花的气韵,很像薛宝钗的冷香丸,冷森森凉丝丝的。世人只知茶融于水,方叫茶饮。却不知,在清气熏人的三坑两涧里,吸饱正岩茶树的花香茶气,也是花韵胜茶韵,无茶胜有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