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熏佩(1 / 1)

【熏佩:这里的熏,主要指熏衣或卧具。过去有些衣物无法洗涤,熏佩之香尤为重要。】之香

[1]熏佩:这里的熏,主要指熏衣或卧具。过去有些衣物无法洗涤,熏佩之香尤为重要。

笃耨佩香【笃耨佩香:从名字来看,应该是仿笃耨香调的佩香,参见前“笃耨香”条注释。仿香调有二种,一种是以廉价易得香材仿珍贵香材;一种是取其韵味命名,不拘贵贱。这里用较为名贵龙涎沉香等香材仿笃耨,是属于后者。】(武)

沉香末一斤 金颜香末十两 大食栀子花一两 龙涎一两 龙脑五钱

右为细末,蔷薇水细细和之【细细和之:《陈氏香谱》作“徐徐和之”。】得所,臼杵极细,脱范子。

[2]笃耨佩香:从名字来看,应该是仿笃耨香调的佩香,参见前“笃耨香”条注释。仿香调有二种,一种是以廉价易得香材仿珍贵香材;一种是取其韵味命名,不拘贵贱。这里用较为名贵龙涎沉香等香材仿笃耨,是属于后者。

这里面用到大量金颜香末,可能因为金颜香与笃耨香香调接近。关于金颜香与笃耨香所指是否相同,有不同看法,不过大致都是今日东南亚所产的安息香属植物的树脂,或者因具体产地和具体植物而有差别,或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叫法不同。此香方也说明,我国古代至少在部分时期,这两种东西是可以区分的。

[3]细细和之:《陈氏香谱》作“徐徐和之”。

梅蕊香

丁香半两 甘松半两 藿香叶半两 香白芷【香白芷:《陈氏香谱》作“白芷”,白芷和香白芷为一物,见前“白芷”条注释。】半两 牡丹皮一钱 零陵香一两半 舶上茴香【舶上茴香:宋代称“舶上茴香”多指木兰科八角属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的干燥成熟果实。参见前“蘹香”条注释。】五分【五分:《陈氏香谱》作“一钱”。】(微炒)

同 咀【咀:这里指大小,并不是真的用嘴咬,见前 “咀”条注释。】贮绢袋佩之。

[4]香白芷:《陈氏香谱》作“白芷”,白芷和香白芷为一物,见前“白芷”条注释。

[5]舶上茴香:宋代称“舶上茴香”多指木兰科八角属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的干燥成熟果实。参见前“蘹香”条注释。

[6]五分:《陈氏香谱》作“一钱”。

[7]咀:这里指大小,并不是真的用嘴咬,见前 “咀”条注释。

荀令【荀令:指荀彧,见前“荀彧”词条。】十里香(沈)

丁香半两强 檀香一两 甘松一两 零陵香一两 生龙脑少许 茴香五分【五分:《陈氏香谱》作“半钱弱”,比五分略少。】(略炒)

右为末,薄纸贴【薄纸贴:把香末均匀贴在薄纸上,薄纸贴常用于中药外敷。亦用于熏佩之香,以增加空气接触面积。】纱囊盛佩之。其茴香生则不香,过炒则焦气,多则药气,少【少:四库本、汉和本作“太少”,无碍庵本作“减少”,《陈氏香谱》作“少”。】则不类花香,逐旋斟酌添使旖旎。

[8]荀令:指荀彧,见前“荀彧”词条。

[9]五分:《陈氏香谱》作“半钱弱”,比五分略少。

[10]薄纸贴:把香末均匀贴在薄纸上,薄纸贴常用于中药外敷。亦用于熏佩之香,以增加空气接触面积。

[11]少:四库本、汉和本作“太少”,无碍庵本作“减少”,《陈氏香谱》作“少”。

洗衣香(武)

牡丹皮一两 甘松一钱

右为末,每洗衣最后泽水入一钱。【《陈氏香谱》后有:“香着衣上,经月不歇。”】

[12]《陈氏香谱》后有:“香着衣上,经月不歇。”

假蔷薇面花香【假蔷薇面花香:三本皆作“面花香”,《陈氏香谱》作“面花”。】

甘松一两 檀香一两 零陵香一两 藿香叶半两 丁香半两【丁香半两:《陈氏香谱》作“一两”。】 黄丹二分白芷五分 香墨【香墨:带香味的墨,一般加龙脑麝香等香料。】一分 茴香三分【《陈氏香谱》作“丁香 黄丹 白芷 香墨 茴香各一钱”,无碍庵本作“茴香五分”。】 脑、麝为衣【为衣:指包裹在外面。】

右为细末,以熟蜜和,稀稠拌得所,随意脱花。【《陈氏香谱》后有“用如常法”。】

[13]假蔷薇面花香:三本皆作“面花香”,《陈氏香谱》作“面花”。

参见前“面花”条注释。这里可以指以此合香作为面花贴于面部,也可以指取其形制,综合看较大可能还是后者。

[14]丁香半两:《陈氏香谱》作“一两”。

[15]香墨:带香味的墨,一般加龙脑麝香等香料。

[16]《陈氏香谱》作“丁香 黄丹 白芷 香墨 茴香各一钱”,无碍庵本作“茴香五分”。

[17]为衣:指包裹在外面。

[18]《陈氏香谱》后有“用如常法”。

玉华醒醉香

采牡丹蕊与酴醾花,清酒拌,浥润得所,当风阴一宿,杵细捻作饼子,阴干【阴干:《陈氏香谱》、无碍庵本作“窨干”。】。龙脑为衣,置枕间。【《陈氏香谱》后有:“芬芳袭人,可以醒醉。”】

[19]阴干:《陈氏香谱》、无碍庵本作“窨干”。

[20]《陈氏香谱》后有:“芬芳袭人,可以醒醉。”

衣香(洪)

零陵香一斤 甘松十两 檀香十两 丁香皮五两 辛夷二两【丁香皮五两 辛夷二两:《陈氏香谱》作“丁香皮、辛夷各半”,“各半”所指不详,可能有脱字,也可能指前面“十两”的一半。】 茴香二钱(炒)【茴香二钱(炒):《陈氏香谱》作“茴香六分”,无“炒”字。】

右捣粗末,入龙脑少许,贮囊佩之。【《陈氏香谱》后有“香气着衣,汗浥愈馥”。】

[21]丁香皮五两 辛夷二两:《陈氏香谱》作“丁香皮、辛夷各半”,“各半”所指不详,可能有脱字,也可能指前面“十两”的一半。

[22]茴香二钱(炒):《陈氏香谱》作“茴香六分”,无“炒”字。

[23]《陈氏香谱》后有“香气着衣,汗浥愈馥”。

蔷薇衣香(武)

茅香一两 丁香皮一两(剉碎微炒) 零陵香一两 白芷半两 细辛【细辛:一般指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细辛(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或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及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f. seoulense(Nakai)C.Y .Cheng et C.S .Yang]的干燥根和根茎。虽然辽细辛很早就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才大量应用于本草,宋代所言细辛一般指华细辛。有时古代本草文献所言细辛也可能是其他细辛属植物,甚至包括杜衡(小叶马蹄香)。】半两 白檀半两 茴香三分(微炒)【茴香三分(微炒):《陈氏香谱》作“茴香一分”,后无“微炒”二字。】

同为粗末,可佩、可爇。

[24]细辛:一般指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细辛(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或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及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f. seoulense(Nakai)C.Y .Cheng et C.S .Yang]的干燥根和根茎。虽然辽细辛很早就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才大量应用于本草,宋代所言细辛一般指华细辛。有时古代本草文献所言细辛也可能是其他细辛属植物,甚至包括杜衡(小叶马蹄香)。

[25]茴香三分(微炒):《陈氏香谱》作“茴香一分”,后无“微炒”二字。

牡丹衣香

丁香一两 牡丹皮一两 甘松一两(为末) 龙脑一钱(另研) 麝香一钱(另研)

右同和,以花叶纸【花叶纸:古代的一种纸,韧性好,不易破,可用于过滤。《文房四谱·纸谱》:“搨纸法,用江东花叶纸以柿油好酒浸一幅。”】贴佩之。

[26]花叶纸:古代的一种纸,韧性好,不易破,可用于过滤。《文房四谱·纸谱》:“搨纸法,用江东花叶纸以柿油好酒浸一幅。”

芙蕖衣香【芙蕖衣香:《陈氏香谱》作“芙蕖香”。这里指模拟新开莲花香气的衣香,参见前“芙蕖”条注释。】(补)

丁香一两 檀香一两 甘松一两 零陵香半两 牡丹皮半两 茴香二分【二分:《陈氏香谱》作“一分”,后无“微炒”。】(微炒)

右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匀,薄纸贴之,用新帕子裹,着肉。其香如新开莲花,临时【临时:正当其时。】更入麝、龙脑【麝、龙脑:《陈氏香谱》作“茶末、龙脑”。】各少许更佳,不可火焙,汗浥愈香。

[27]芙蕖衣香:《陈氏香谱》作“芙蕖香”。这里指模拟新开莲花香气的衣香,参见前“芙蕖”条注释。

[28]二分:《陈氏香谱》作“一分”,后无“微炒”。

[29]临时:正当其时。

[30]麝、龙脑:《陈氏香谱》作“茶末、龙脑”。

御爱【御爱:指皇帝喜爱。】梅花衣香(售)

零陵香叶四两 藿香叶三两【三两:《陈氏香谱》作“二两”。】 沉香一两(剉) 甘松三两(去土洗净秤) 檀香二两 丁香半两(捣) 米脑半两(另研) 白梅霜【白梅霜:概指白梅末,盐白梅又称霜梅,盐白梅可用肉,也可存性烧为末,此处称“捣细净”,概指白梅末。又《陈氏香谱》作“捣碎罗净”,应该是烧过捣末,否则无法用罗。】一两(捣细净秤【捣细净秤:《陈氏香谱》作“捣碎罗净”。】) 麝香三钱【三钱:《陈氏香谱》作“一钱半”。】(另研)

以上诸香并须日干【日干:太阳晒干。】,不可见火,除脑、麝、梅霜外,一处同为粗末,次入脑、麝、梅霜拌匀,入绢袋佩之,此乃内侍【内侍:官名。隋初始置,为内侍省的长官,唐初沿隋制。宋以内侍为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诸称,后因沿称宦者为内侍。】韩宪所传。

[31]御爱:指皇帝喜爱。

[32]三两:《陈氏香谱》作“二两”。

[33]白梅霜:概指白梅末,盐白梅又称霜梅,盐白梅可用肉,也可存性烧为末,此处称“捣细净”,概指白梅末。又《陈氏香谱》作“捣碎罗净”,应该是烧过捣末,否则无法用罗。

[34]捣细净秤:《陈氏香谱》作“捣碎罗净”。

[35]三钱:《陈氏香谱》作“一钱半”。

[36]日干:太阳晒干。

[37]内侍:官名。隋初始置,为内侍省的长官,唐初沿隋制。宋以内侍为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诸称,后因沿称宦者为内侍。

梅花衣香(武)

零陵香 甘松 白檀 茴香【茴香:《陈氏香谱》后有“微炒”二字。】 以上各五钱 丁香【丁香:《陈氏香谱》作“丁香一分”。】、木香各一钱右同为粗末,入龙脑少许【入龙脑少许:《陈氏香谱》作“入脑、麝少许”。】,贮囊中。

[38]茴香:《陈氏香谱》后有“微炒”二字。

[39]丁香:《陈氏香谱》作“丁香一分”。

[40]入龙脑少许:《陈氏香谱》作“入脑、麝少许”。

梅萼衣香(补)

丁香二钱 零陵香一钱 檀香一钱 舶上茴香五分(微炒)【微炒:《陈氏香谱》无“微炒”二字。】 木香五分【依《陈氏香谱》此方中“五分”为半钱。】 甘松一钱半 白芷一钱半 脑、麝各少许

右同剉,候梅花盛开时,晴明无风雨,于黄昏前择未开含蕊者,以红线系定,至清晨日未出时,连梅蒂摘下,将前药同拌阴干,以纸裹【纸裹:《陈氏香谱》作“纸衣”。】贮纱囊佩之,旖旎可爱。

[41]微炒:《陈氏香谱》无“微炒”二字。

[42]依《陈氏香谱》此方中“五分”为半钱。

[43]纸裹:《陈氏香谱》作“纸衣”。

莲蕊【莲蕊:睡莲科植物莲(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雄蕊,夏季花盛开时,采取雄蕊,阴干。】衣香

莲蕊一钱(干研) 零陵香半两 甘松四钱 藿香三钱 檀香三钱 丁香三钱 茴香二分(微炒)【二分(微炒):《陈氏香谱》作“一分”,后无“微炒”。】 白梅肉三分【三分:《陈氏香谱》作“一分”。】 龙脑少许

右为细末【右为细末:《陈氏香谱》作“右为末”。】,入龙脑研匀,薄纸贴,纱囊贮之。

[44]莲蕊:睡莲科植物莲(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雄蕊,夏季花盛开时,采取雄蕊,阴干。

[45]二分(微炒):《陈氏香谱》作“一分”,后无“微炒”。

[46]三分:《陈氏香谱》作“一分”。

[47]右为细末:《陈氏香谱》作“右为末”。

浓梅衣香

藿香叶二钱 早春芽茶【芽茶:《陈氏香谱》作“茶芽”。此处为单采芽头所制之茶。】二钱 丁香十枚 茴香半字 甘松三钱 白芷三钱 零陵香三钱【甘松三钱 白芷三钱 零陵香三钱:三本《香乘》甘松、白芷、零陵香三味作“三分”,《陈氏香谱》此三味皆作“三钱”。以前面香材之用量,此三味以三钱为合理,三本《香乘》作三分,似失之过少。若为二钱半之“分”,似乎又偏多。】

同剉,贮绢袋佩之。

[48]芽茶:《陈氏香谱》作“茶芽”。此处为单采芽头所制之茶。

[49]甘松三钱 白芷三钱 零陵香三钱:三本《香乘》甘松、白芷、零陵香三味作“三分”,《陈氏香谱》此三味皆作“三钱”。以前面香材之用量,此三味以三钱为合理,三本《香乘》作三分,似失之过少。若为二钱半之“分”,似乎又偏多。

裛衣香【裛衣香:裛衣即以香熏衣。】(武)

丁香十两(另研) 郁金【郁金:此处从用量来看,指的是姜科植物郁金,参见前郁金相关解释。后面类似香方中类似用量的郁金应该也是指姜科植物郁金。】十两 零陵香六两 藿香四两 白芷四两 苏合油【苏合油:《陈氏香谱》作“苏合香”。】三两 甘松三两 杜蘅三两 麝香少许

右为末,袋盛佩之。

[50]裛衣香:裛衣即以香熏衣。

[51]郁金:此处从用量来看,指的是姜科植物郁金,参见前郁金相关解释。后面类似香方中类似用量的郁金应该也是指姜科植物郁金。

[52]苏合油:《陈氏香谱》作“苏合香”。

裛衣香(《琐碎录》)

零陵香一斤 丁香半斤 苏合油【苏合油:《陈氏香谱》作“苏合香”。香方中说苏合油可指固体苏合香,也可以指**苏合香,需根据情况来看,不一一注明。】半斤 甘松三两 郁金二两 龙脑二两 麝香半两

右并须精好者,若一味恶即损诸香。同捣如麻豆大小,以夹绢袋【夹绢袋:指双层的绢袋,内外层用的绢可能不一样,有一定透气性,古代常用于放置药品及香,或盛放药品在锅中煮制,类似今日茶包袋、过滤袋之类的功用。】贮之。

[53]苏合油:《陈氏香谱》作“苏合香”。香方中说苏合油可指固体苏合香,也可以指**苏合香,需根据情况来看,不一一注明。

[54]夹绢袋:指双层的绢袋,内外层用的绢可能不一样,有一定透气性,古代常用于放置药品及香,或盛放药品在锅中煮制,类似今日茶包袋、过滤袋之类的功用。

贵人【贵人:这里是内命妇之称。东汉光武帝始置,为皇帝之妾,位次皇后。唐宋时虽不设贵人,但也可习旧称。这里从所用香材来看,可能为汉代香方。】浥【浥:沾湿、润湿。《陈氏香谱》作“绝”,指佩戴可以避免出汗。单独看,两种都能说通。从下文“辟绝汗气”来看,“绝”更合理。】汗香(武)

丁香一两(为粗末) 川椒六十粒

右以二味相和,绢袋盛而佩之,辟绝汗气【辟绝汗气:辟除汗的气味。】。

[55]贵人:这里是内命妇之称。东汉光武帝始置,为皇帝之妾,位次皇后。唐宋时虽不设贵人,但也可习旧称。这里从所用香材来看,可能为汉代香方。

[56]浥:沾湿、润湿。《陈氏香谱》作“绝”,指佩戴可以避免出汗。单独看,两种都能说通。从下文“辟绝汗气”来看,“绝”更合理。

[57]辟绝汗气:辟除汗的气味。

内苑【内苑:皇宫之内的庭院,代指皇宫。】蕊心衣香(《事林》【《事林》:这里的《事林》似乎指的是南宋末元初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陈元靓撰的《事林广记》,但《事林广记》中未见此条记载。此条载于《陈氏香谱》中,香材用量略有不同。】)

藿香半两 益智仁【益智仁: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果实。益智在晋代《南方草木状》中已有记载,宋代在我国岭南已常见。苏颂《本草图经》:“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郡州往往有之。”】半两 白芷半两 蜘蛛香半两 檀香二钱 丁香三钱 木香二钱【檀香二钱 丁香三钱 木香二钱:《陈氏香谱》作“檀香、丁香、木香各一钱”。】

同为粗末,裹置衣笥【衣笥:竹衣箱。】中。

[58]内苑:皇宫之内的庭院,代指皇宫。

[59]《事林》:这里的《事林》似乎指的是南宋末元初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陈元靓撰的《事林广记》,但《事林广记》中未见此条记载。此条载于《陈氏香谱》中,香材用量略有不同。

[60]益智仁: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果实。益智在晋代《南方草木状》中已有记载,宋代在我国岭南已常见。苏颂《本草图经》:“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郡州往往有之。”

[61]檀香二钱 丁香三钱 木香二钱:《陈氏香谱》作“檀香、丁香、木香各一钱”。

[62]衣笥:竹衣箱。

胜兰衣香

零陵香二钱 茅香二钱 藿香二钱 独活一钱 甘松一钱半 大黄一钱牡丹皮半钱 白芷半钱 丁香【丁香:《陈氏香谱》作“丁皮”。】半钱 桂皮半钱以上先洗净侯干,再用酒略喷,碗盛蒸少时,入三赖子【三赖子:即山奈,又称山辣。姜科山奈属植物山奈( Kaempferia galanga Linn.) 的根茎。参见前“三柰子”条。】二钱(豆腐浆水蒸,以盏盖定。)各为细末【各为细末:《陈氏香谱》无此句。】,以檀香一钱剉合和匀,入麝香少许。

[63]丁香:《陈氏香谱》作“丁皮”。

[64]三赖子:即山奈,又称山辣。姜科山奈属植物山奈( Kaempferia galanga Linn.) 的根茎。参见前“三柰子”条。

[65]各为细末:《陈氏香谱》无此句。

香爨【香爨:爨本义为烧火做饭,此处香方可能与烧火做饭相关,从加工方式看,较为粗放,“碾为生料”指其在使用时还需要再进行某些操作,后面又说装在瓦坛里,也与通常合香不同,具体用途不详。】

零陵香、茅香、藿香、甘松、松子(搥碎)、茴香、三赖子(豆腐蒸)、檀香、木香、白芷、土白芷【土白芷:一般指山矾根,山矾科植物山矾Symplocos caudata Wall.的根。】、肉桂【肉桂:三本皆作“桂肉”,误,依《陈氏香谱》应作“肉桂”。】、丁香、丁皮、牡丹皮、沉香各等分麝香少许

右用好酒喷过,日晒令干,以刀切碎【以刀切碎:《陈氏香谱》作“以剪刀切碎”。】,碾为生料,筛罗粗末,瓦坛收顿。

[66]香爨:爨本义为烧火做饭,此处香方可能与烧火做饭相关,从加工方式看,较为粗放,“碾为生料”指其在使用时还需要再进行某些操作,后面又说装在瓦坛里,也与通常合香不同,具体用途不详。

[67]土白芷:一般指山矾根,山矾科植物山矾Symplocos caudata Wall.的根。

[68]肉桂:三本皆作“桂肉”,误,依《陈氏香谱》应作“肉桂”。

[69]以刀切碎:《陈氏香谱》作“以剪刀切碎”。

软香【软香:指质地柔软的合香,一般含有较大比例树脂类香料,通过加热混合均匀,冷却制成后较为柔软,便于成型。】八

软香一

笃耨香半两 檀香末半两 苏合油三两 金颜香五两(牙子者【牙子者:《陈氏香谱》作“牙子香为末”,牙子应该指金颜香的形态。】) 银朱【银朱: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又称灵砂,心红,水华朱,猩红,紫粉霜等,鲜红色针状结晶,质重,有金属光泽,入药。】一两 麝香半两 龙脑二钱【二钱:《陈氏香谱》作“三钱”。】

右为细末,用银器或磁器于沸汤锅釜内顿放,逐旋倾出,苏合油内搅匀,和停为度,取出泻入冷水中,随意作剂。

[70]软香:指质地柔软的合香,一般含有较大比例树脂类香料,通过加热混合均匀,冷却制成后较为柔软,便于成型。

[71]牙子者:《陈氏香谱》作“牙子香为末”,牙子应该指金颜香的形态。

[72]银朱: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又称灵砂,心红,水华朱,猩红,紫粉霜等,鲜红色针状结晶,质重,有金属光泽,入药。

[73]二钱:《陈氏香谱》作“三钱”。

软香二

沉香十两 金颜香二两 栈香二两 丁香一两 乳香半两 龙脑五钱【五钱:《陈氏香谱》作“一两半”。】麝香六钱【六钱:《陈氏香谱》作“三两”。】

右为细末,以苏合油和,纳磁器内,重汤煮半日,以稀稠得中为度,入臼捣成剂。

[74]五钱:《陈氏香谱》作“一两半”。

[75]六钱:《陈氏香谱》作“三两”。

软香三

金颜香半斤(极好者,于银器汤煮化,细布扭净汁【细布扭净汁:指保留经过细布扭出金颜香的**,去除渣滓。下面苏合油的“绢扭过”也是同理。】) 苏合油四两(绢扭过) 龙脑一钱(研细) 心红【心红:硫黄与汞经人工制成的纯红色的硫化汞,又称“猩红”,也叫银朱。参见“银朱”。】不计多少(色红为度【色红为度:指最后合香呈现的颜色为红色。】) 麝香半钱(研细)

右先将金颜香搦【搦:搦本义为按压或握持,这里指通过不断按压并擦拭,去除其中的水分。】去水,银石铫【银石铫:三本皆作“银石器”,《陈氏香谱》作“银石铫”,后文有“移铫去火”,似以《陈氏香谱》为是,银石器亦无不可。“铫”是煮水或其他东西的器具,参见前“铫子”注释。银石器不伤药性,故加工中药、丹药、香药等时常用为煎煮熬制的用具。】)内化开。次入苏合油、麝香,拌匀。续入龙脑、心红。移铫去火,搅匀取出,作团如常法。

[76]细布扭净汁:指保留经过细布扭出金颜香的**,去除渣滓。下面苏合油的“绢扭过”也是同理。

[77]心红:硫黄与汞经人工制成的纯红色的硫化汞,又称“猩红”,也叫银朱。参见“银朱”。

[78]色红为度:指最后合香呈现的颜色为红色。

[79]搦:搦本义为按压或握持,这里指通过不断按压并擦拭,去除其中的水分。

[80]银石铫:三本皆作“银石器”,《陈氏香谱》作“银石铫”,后文有“移铫去火”,似以《陈氏香谱》为是,银石器亦无不可。“铫”是煮水或其他东西的器具,参见前“铫子”注释。银石器不伤药性,故加工中药、丹药、香药等时常用为煎煮熬制的用具。

关于银石器的所指,有学者认为是一种未知的特殊材质。其实,银石器即指材质为银或石,相对于铜铁等材质而言更适于制药而已。《普济方·卷五十一·面门》:“熬时不得用铜铁器,须银石器内熬。”除了银石器外,制药有时还可用瓷、瓦(陶)等器,但以银石器为多,方便耐用,铜铁器在很多情况下不可用。

软香四

黄蜡【黄蜡:蜂蜡的俗称。因色黄,故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蜜蜡》:“蜡乃蜜脾底也。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另有沉香品种称“黄蜡”与此不同,须了解。】半斤(溶成汁,滤净,却以净铜铫内下紫草【紫草:作为中药材,一般指紫草科(Boraginaceae)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Johnst]、内蒙紫草(火黄花紫草Arnebia gutata Bunge)的干燥根,此二种称软紫草。也可指或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称硬紫草)、或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 Bur. et Fr.)的干燥根。紫草除了药用,也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染料。】,煎令红【煎令红:紫草作为紫红色染色原料植物历史悠久,《山海经》和《韩非子》中即有记载,这也是紫草名称的来源。】,滤去草滓)

金颜香三两(拣净秤,别研细,作一处) 檀香一两(碾令细筛过)【《陈氏香谱》作:“檀香,就铺买细屑,碾令细,筛过,二两。”檀香在当时香谱中即有以细屑形式出售者。】沉香半两(极细末)

滴乳香三两(拣明块者,用茅香煎水煮过,令浮成片如膏【令浮成片如膏:指乳香于茅香水表面凝结成片。】,须【须:三本皆作“倾”,依《陈氏香谱》作“须”,指候茅香水变冷后取出。】)冷水中取出,待水干【待水干:指乳香片表面的水干。】,入乳钵研细,如粘钵则用煅醋淬滴赭石【煅醋淬滴赭石:煅醋淬是中药炮制中淬法之一种。药物经过高温处理后,立即投入醋中,使之骤然冷却,达到疏松崩解,使药物易于粉碎,便于煎出药效成分。这里使用煅醋淬赭石,具体方法是取净赭石砸成小块,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滴入(冷)醋液淬制,如此反复煅淬至质地酥脆。《陈氏香谱》此处作“煅过醋淬来底赭石”。】二钱入内同研,则不粘矣)

苏合香油三钱(如临合时,先以生萝卜擦乳钵则不粘,如无则以子代之【如无则以子代之:《陈氏香谱》此句无“以子”二字。三本皆作“以子代之”,指萝卜籽,即莱菔子。古时蔬菜难以长期保存,莱菔子则相对容易长期保存,故有此说。】)

生麝香【生麝香:亦称遗香,为麝在春季时因腺袋内的香泌过重,而感疼痛,自以爪剔出,着尿溺中覆之,常在一处固定不移。其质最好,但非常难得。】三钱(净钵内以茶清滴研细,却以其余香拌起一处)

银朱随意加入(以红为度【以红为度:指加的量要使最后的成品颜色达到红色。】)

右以蜡入瓮器大碗内,坐重汤中溶成汁,入苏合油和匀,却入众香,以柳棒【柳棒:柳木(退皮)制成的小棒,常用来搅拌膏类。《普济方》:“用退皮湿柳棒折二寸粗,长二尺一根,搅一十遍。”】频搅极匀即香成矣。欲软,用松子仁三两搡【搡:音sǎng,用力的推挤。《陈氏香谱》作“揉”。】汁于内,虽大雪【大雪:此处指大雪节气,很冷的时候。】亦软。

[81]黄蜡:蜂蜡的俗称。因色黄,故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蜜蜡》:“蜡乃蜜脾底也。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另有沉香品种称“黄蜡”与此不同,须了解。

[82]紫草:作为中药材,一般指紫草科(Boraginaceae)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Johnst]、内蒙紫草(火黄花紫草Arnebia gutata Bunge)的干燥根,此二种称软紫草。也可指或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称硬紫草)、或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 Bur. et Fr.)的干燥根。紫草除了药用,也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染料。

[83]煎令红:紫草作为紫红色染色原料植物历史悠久,《山海经》和《韩非子》中即有记载,这也是紫草名称的来源。

[84]《陈氏香谱》作:“檀香,就铺买细屑,碾令细,筛过,二两。”檀香在当时香谱中即有以细屑形式出售者。

[85]令浮成片如膏:指乳香于茅香水表面凝结成片。

[86]须:三本皆作“倾”,依《陈氏香谱》作“须”,指候茅香水变冷后取出。

[87]待水干:指乳香片表面的水干。

[88]煅醋淬滴赭石:煅醋淬是中药炮制中淬法之一种。药物经过高温处理后,立即投入醋中,使之骤然冷却,达到疏松崩解,使药物易于粉碎,便于煎出药效成分。这里使用煅醋淬赭石,具体方法是取净赭石砸成小块,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滴入(冷)醋液淬制,如此反复煅淬至质地酥脆。《陈氏香谱》此处作“煅过醋淬来底赭石”。

[89]如无则以子代之:《陈氏香谱》此句无“以子”二字。三本皆作“以子代之”,指萝卜籽,即莱菔子。古时蔬菜难以长期保存,莱菔子则相对容易长期保存,故有此说。

[90]生麝香:亦称遗香,为麝在春季时因腺袋内的香泌过重,而感疼痛,自以爪剔出,着尿溺中覆之,常在一处固定不移。其质最好,但非常难得。

[91]以红为度:指加的量要使最后的成品颜色达到红色。

[92]柳棒:柳木(退皮)制成的小棒,常用来搅拌膏类。《普济方》:“用退皮湿柳棒折二寸粗,长二尺一根,搅一十遍。”

[93]搡:音sǎng,用力的推挤。《陈氏香谱》作“揉”。

[94]大雪:此处指大雪节气,很冷的时候。

软香五【软香五:《陈氏香谱》有一软香方,与此类似,亦有出入,或非一方,录于此,以备参考。】

檀香一两(为末) 沉香半两 丁香三钱 苏合香油半两以三种香拌苏合油,如不泽再加合油。

[95]软香五:《陈氏香谱》有一软香方,与此类似,亦有出入,或非一方,录于此,以备参考。

“檀香一两(白梅煮锉碎为末) 沉香半两 丁香三钱 苏合香油半两 金颜香二两(蒸,如无,捡好枫滴乳香酒煮过代之) 银朱随意右诸香皆不见火,为细末,打和,于甑上蒸碾成。为香加脑麝亦可,先将金颜碾为细末去滓。”

软香六

上等沉香五两 金颜香二两半 龙脑一两

右为末。入苏合油六两半,用绵滤过,取净油和香,旋旋看稀稠得所入油。如欲黑色,加百草霜【百草霜:又称灶突墨、锅底灰等,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灶突或烟囱内的烟灰。】少许。

[96]百草霜:又称灶突墨、锅底灰等,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灶突或烟囱内的烟灰。

软香七

沉香三两 栈香三两(末) 檀香三两 亚息香【亚息香:指“亚悉香”,参见前“亚悉香”条及“辛押陀罗亚悉香”条。】半两(末) 梅花龙脑半两 甲香半两(制) 松子仁半两 金颜香一钱 龙涎一钱 笃耨油随分麝香一钱 杉木炭(以黑为度【以黑为度:指加的量要使最后成品颜色达到黑色。】)

右除龙脑、松仁、麝香、耨油外,余皆取极细末,以笃耨油与诸香和匀作剂。

[97]亚息香:指“亚悉香”,参见前“亚悉香”条及“辛押陀罗亚悉香”条。

[98]以黑为度:指加的量要使最后成品颜色达到黑色。

软香八

金颜香三两 苏合油三两 笃耨油一两二钱 龙脑四钱 麝香一钱【《陈氏香谱》此方后还有“银朱四两”。】

先将金颜香碾为细末,去滓用,苏合油坐熟,入黄蜡一两坐化,逐旋入金颜坐过,了入脑、麝、笃耨油、银朱打和,以软笋箨毛【软笋箨毛:箨,音tuò。指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箨毛,应作“箨芼”,即箨。《陈氏香谱》作“软笋箨包缚收”。】缚收。欲黄入蒲黄【蒲黄:中药材,为香蒲科香蒲属植物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水烛香蒲(狭叶香蒲T. angustifolia L.)、宽叶香蒲(T. latifoliaL.)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 Pers.)及其同属植物的花粉。黄色。】,绿入石绿【石绿:孔雀石所制的绿色颜料。国画常用,亦入药。】,黑入墨,欲紫入紫草,各量多少加入,以匀为度。【《陈氏香谱》此部分有建议用量:蒲黄为二两、石绿为二两、墨一二两。】

[99]《陈氏香谱》此方后还有“银朱四两”。

[100]软笋箨毛:箨,音tuò。指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箨毛,应作“箨芼”,即箨。《陈氏香谱》作“软笋箨包缚收”。

[101]蒲黄:中药材,为香蒲科香蒲属植物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水烛香蒲(狭叶香蒲T. angustifolia L.)、宽叶香蒲(T. latifoliaL.)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 Pers.)及其同属植物的花粉。黄色。

[102]石绿:孔雀石所制的绿色颜料。国画常用,亦入药。

[103]《陈氏香谱》此部分有建议用量:蒲黄为二两、石绿为二两、墨一二两。

软香(沈)

丁香一两(加木香少许同炒) 沉香一两 白檀二两 金颜香二两 黄蜡二两 三柰子二两 心子红【心子红:即心红,参见前“心红”条。】二两【二两:《陈氏香谱》作“一两”。】(作黑不用【作黑不用:如果做黑色软香的话,就不用心红。】) 龙脑半两(或三钱亦可) 苏合油不计多少 生油【生油:只经压榨而尚未熬炼的芝麻油。对熟油而言。见前“熟油”条。也有称花生油为生油的。此处应指芝麻油。】不计多少【《陈氏香谱》作“少许”。】 白胶香半斤(灰水【灰水:用于制香或制药中若单言灰水一般指草木灰水或碳灰水。石灰水则多称石灰水。】

于沙锅内煮,候浮上,掠入凉水搦块,再用皂角水三四碗复煮,以香白为度,秤二两香用)

右先将黄蜡于定磁碗【定磁碗:定窑瓷碗,定窑为唐宋时期名窑,多白色器。因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在宋代属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故名。这里是宋代香方,所以用当时常见之定瓷碗。碗内溶开,一般是指坐于在烧的沸水(即重汤)或热水中。】内溶开,次下白胶香,次生油,次苏合,搅匀取碗置地,候温,入众香。每一两作一丸,更加乌笃耨【乌笃耨:指黑笃耨,参见前笃耨香部分关于黑笃耨的说明及笃耨香的解释中对黑笃耨的分析。】一两尤妙。如造黑色者,不用心子红入香,墨二两烧红为末,和剂如常法。可怀可佩,置扇柄把握极佳【置扇柄把握极佳:指软香作为扇坠使用,在宋代较为常见。】。

[104]心子红:即心红,参见前“心红”条。

[105]二两:《陈氏香谱》作“一两”。

[106]作黑不用:如果做黑色软香的话,就不用心红。

[107]生油:只经压榨而尚未熬炼的芝麻油。对熟油而言。见前“熟油”条。也有称花生油为生油的。此处应指芝麻油。

[108]《陈氏香谱》作“少许”。

[109]灰水:用于制香或制药中若单言灰水一般指草木灰水或碳灰水。石灰水则多称石灰水。

[110]定磁碗:定窑瓷碗,定窑为唐宋时期名窑,多白色器。因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在宋代属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故名。这里是宋代香方,所以用当时常见之定瓷碗。碗内溶开,一般是指坐于在烧的沸水(即重汤)或热水中。

[111]乌笃耨:指黑笃耨,参见前笃耨香部分关于黑笃耨的说明及笃耨香的解释中对黑笃耨的分析。

[112]置扇柄把握极佳:指软香作为扇坠使用,在宋代较为常见。

软香(武)

沉香半斤(为细末) 金颜香二两【金颜香二两:《陈氏香谱》作“半斤(细末)”。】 龙脑一钱(研细) 苏合油四两右先将沉香末和苏合油,仍入冷水和成团,却搦去水,入金颜香、龙脑,又以水和成团,再搦去水,入臼杵三五千下,时时搦去水,以水尽杵成团有光色为度。如欲硬,加金颜香;如欲软,加苏合油

[113]金颜香二两:《陈氏香谱》作“半斤(细末)”。

宝梵院主【宝梵院主:指宝梵院的主事僧,具体所指不详。宝梵院从名称来看,可能为大寺院下属的子院。比如宋代开封的大相国寺即有宝梵院。】软香

沉香三两【沉香三两:《陈氏香谱》作“二两”。】 金颜香半斤【金颜香半斤:三本皆作五钱,《陈氏香谱》作“半斤(细末)”。】 龙脑四钱 麝香五钱【《陈氏香谱》作“二钱”。】 苏合油二两半 黄蜡一两半

右细末,苏合油与蜡重汤溶和,捣诸香,入脑子,更杵千下用。

[114]宝梵院主:指宝梵院的主事僧,具体所指不详。宝梵院从名称来看,可能为大寺院下属的子院。比如宋代开封的大相国寺即有宝梵院。

[115]沉香三两:《陈氏香谱》作“二两”。

[116]金颜香半斤:三本皆作五钱,《陈氏香谱》作“半斤(细末)”。

从香方来看,除了脑麝用量为几钱,其他都是几两,金颜香也应该是几两的量级。故依《陈氏香谱》作“半斤”。参见下一条“广州吴家软香”香方用量与此相近。

[117]《陈氏香谱》作“二钱”。

广州吴家【广州吴家:广州吴家为宋代著名制香作坊。南宋·叶寘《坦斋笔衡》:“有吴氏者,以香业于五羊城中,以龙涎著名。”《陈氏香谱》“南方花”条中也提到“吴家香”。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番禺有吴监税菱角香,乃不假印,手捏而成,当盛夏,烈日中一日而干,亦一时之绝品,今好事之家有之。”可能指的也是吴家香(菱角指其形状)。此条记录可见于本书“诸品名香”条引《稗史汇编》。此外《能改斋漫录》中也提到“吴家心字香”。】软香(新)

金颜香半斤(研细) 苏合油二两 沉香一两(为末) 脑、麝各一钱(另研) 黄蜡二钱 芝麻油一钱(腊月经年者尤佳【腊月经年者尤佳:这里的芝麻油可能为水代法所制。因水分含量高,易变质,故言腊月经年。】)

右将油蜡同销镕,放微温,和金颜、沉末令匀,次入脑麝,与合油【合油:《陈氏香谱》作“苏合油”,指苏合油。】同溲,仍于净石板上以木槌击数百下,如常法用之。

[118]广州吴家:广州吴家为宋代著名制香作坊。南宋·叶寘《坦斋笔衡》:“有吴氏者,以香业于五羊城中,以龙涎著名。”《陈氏香谱》“南方花”条中也提到“吴家香”。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番禺有吴监税菱角香,乃不假印,手捏而成,当盛夏,烈日中一日而干,亦一时之绝品,今好事之家有之。”可能指的也是吴家香(菱角指其形状)。此条记录可见于本书“诸品名香”条引《稗史汇编》。此外《能改斋漫录》中也提到“吴家心字香”。

[119]腊月经年者尤佳:这里的芝麻油可能为水代法所制。因水分含量高,易变质,故言腊月经年。

[120]合油:《陈氏香谱》作“苏合油”,指苏合油。

翟仲仁运使【翟仲仁运使:三本皆作“翟仁仲运使”,误。依《陈氏香谱》应作“翟仲仁运使”。运使,宋转运使的简称。亦称转运。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软香【《陈氏香谱》此方用量有所不同,录于此:“金颜香半两 苏合油三钱 脑、麝各一匙 乌梅肉二钱半(焙干)。”。】

金颜香半斤 苏合油(以拌匀诸香为度) 龙脑一字 麝香一字 乌梅肉【乌梅肉:参见前“乌梅”注释。】二钱半(焙干)

先以金颜、脑、麝、乌梅肉为细末,后以苏合油相和,临合时相度硬软得所,欲红色加银朱二两半【《陈氏香谱》作“二钱半”,更为合理,二两半太多了。】,欲黑色加皁儿灰【皁儿灰:指皂角种子烧灰。皂儿指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种子。参见前“皂儿白”条。】三钱,存性【存性:指烧皂儿灰用存性烧法。参见前 “烧存性”解释。】。

[121]翟仲仁运使:三本皆作“翟仁仲运使”,误。依《陈氏香谱》应作“翟仲仁运使”。运使,宋转运使的简称。亦称转运。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

[122]《陈氏香谱》此方用量有所不同,录于此:“金颜香半两 苏合油三钱 脑、麝各一匙 乌梅肉二钱半(焙干)。”。

[123]乌梅肉:参见前“乌梅”注释。

[124]《陈氏香谱》作“二钱半”,更为合理,二两半太多了。

[125]皁儿灰:指皂角种子烧灰。皂儿指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种子。参见前“皂儿白”条。

[126]存性:指烧皂儿灰用存性烧法。参见前 “烧存性”解释。

熏衣香二

熏衣香一

茅香四两(细剉,酒洗微蒸) 零陵香半两 甘松半两 白檀二钱【《陈氏香谱》作“白檀二钱(错末)”。】丁香二钱半【二钱半:《陈氏香谱》作“二钱”。】 白梅【白梅:《陈氏香谱》作“白干”。应该也是指白梅干。】三个(焙干取末)

右共为粗末,入米脑少许,薄纸贴佩之。

[127]《陈氏香谱》作“白檀二钱(错末)”。

[128]二钱半:《陈氏香谱》作“二钱”。

[129]白梅:《陈氏香谱》作“白干”。应该也是指白梅干。

熏衣香二【熏衣香二:《陈氏香谱》此香方有几味用量略有不同:“牙硝半两甲香半两 麝香一钱。”】

沉香四两 栈香三两 檀香一两半 龙脑半两 牙硝二钱 麝香二钱 甲香四钱(灰水浸一宿,次用新水洗过,后以蜜水爁【后以蜜水爁黄:《陈氏香谱》作“复以蜜水去黄制用”。从甲香制法来看,有一种是以蜜水炒至金黄色,爁,音làn,本意为烤,烧。《陈氏香谱》所谓“去黄”颇难解。】黄 )

右除龙脑、麝香别研外,同为粗末,炼蜜半斤和匀,候冷入龙脑、麝香。

[130]熏衣香二:《陈氏香谱》此香方有几味用量略有不同:“牙硝半两甲香半两 麝香一钱。”

[131]后以蜜水爁黄:《陈氏香谱》作“复以蜜水去黄制用”。从甲香制法来看,有一种是以蜜水炒至金黄色,爁,音làn,本意为烤,烧。《陈氏香谱》所谓“去黄”颇难解。

蜀主【蜀主:此处蜀主可指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或后蜀的国君。较大可能指的是后蜀的君主孟昶。】熏御衣香(洪)

丁香一两 栈香一两 沉香一两 檀香一两 麝香二钱 甲香一两【《陈氏香谱》此方作“麝香一两、甲香三钱”。】(制)

右为末,炼蜜放冷,和令匀,入窨月余用。

[132]蜀主:此处蜀主可指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或后蜀的国君。较大可能指的是后蜀的君主孟昶。

[133]《陈氏香谱》此方作“麝香一两、甲香三钱”。

南阳公主【南阳公主:中国历史上有多位南阳公主。较为有名又与所引资料年代相近的,可能指隋南阳公主,隋炀帝长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士及之兄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公主后遁入空门,与士及誓不相见。史籍称她“美风仪,有志节”。】熏衣香(《事林》)

蜘蛛香一两 白芷半两 零陵香半两 砂仁半两 丁香三钱 麝香五分当归一钱 荳蔻一钱【《陈氏香谱》作“丁香、麝香、当归、豆蔻各一分”。】

共为末,囊盛佩之。

[134]南阳公主:中国历史上有多位南阳公主。较为有名又与所引资料年代相近的,可能指隋南阳公主,隋炀帝长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士及之兄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公主后遁入空门,与士及誓不相见。史籍称她“美风仪,有志节”。

[135]《陈氏香谱》作“丁香、麝香、当归、豆蔻各一分”。

新料熏衣香【新料熏衣香:《陈氏香谱》此香方有所不同:“沉香一两 栈香七钱 檀香半钱 牙硝一钱 甲香一钱(制如前) 荳蔲一钱 米脑一钱 麝香半钱”。因下文有“入麝拌匀”,故《香乘》中脱“麝香”一味。其他香材用量亦有所不同,需加以注意。】

沉香一两 栈香七钱 檀香五钱 牙硝一钱 米脑四钱 甲香一钱

右先将沉香、栈、檀为粗散【粗散:《陈氏香谱》作“粗末”。】,次入麝拌匀,次入甲香、牙硝、银朱一字,再拌炼蜜和匀,上糁【糁:三本皆作“掺”,《陈氏香谱》作“糁”。糁:指洒、散落。二字皆可用,但此处既言“上糁”,以糁字为宜。】脑子,用如常法。

[136]新料熏衣香:《陈氏香谱》此香方有所不同:“沉香一两 栈香七钱 檀香半钱 牙硝一钱 甲香一钱(制如前) 荳蔲一钱 米脑一钱 麝香半钱”。因下文有“入麝拌匀”,故《香乘》中脱“麝香”一味。其他香材用量亦有所不同,需加以注意。

[137]粗散:《陈氏香谱》作“粗末”。

[138]糁:三本皆作“掺”,《陈氏香谱》作“糁”。糁:指洒、散落。二字皆可用,但此处既言“上糁”,以糁字为宜。

《千金月令》熏衣香【《千金月令》熏衣香:《千金月令》旧传是唐代孙思邈所作的医药治疗养生书籍。存于《说郛》之中。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千金月令》中的熏衣香,略有不同且更详细,详录于下。】

沉香二两 丁香皮二两 郁金香二两(细剉) 苏合油一两 詹糖香一两(同苏合油和匀,作饼子) 小甲香四两半(以新牛粪汁三升、水三升火煮,三分去二,取出净水淘,刮去上肉焙干。又以清酒二升,蜜半合火煮,令酒尽,以物挠【挠:此处为搅动的意思。和《千金月令》中的“搅”同。】,候干以水淘去蜜,暴干别末【别末:单独捣成末。《陈氏香谱》作“另为末”。】)

右将诸香末和匀,烧熏如常法。

[139]《千金月令》熏衣香:《千金月令》旧传是唐代孙思邈所作的医药治疗养生书籍。存于《说郛》之中。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千金月令》中的熏衣香,略有不同且更详细,详录于下。

沉香五两(别捣) 丁香一两(别捣) 白檀半两(别捣) 詹糖香一两(同苏合蜜和研令稠,如不得稠以火煖之) 郁金香二两(切令细) 小甲香四两半(以新牛粪汁二升、水三升和煮,三分减二分,以水净陶,刮去上目暴干之。以清酒二升,蜜半合和煮,令酒尽,以物搅,候甲香干,即以水洗去香上蜜,又暴令干,和天阴即以火炙干,别捣作末) 苏合香一两

右五味各细捣和,即取占甲二味相合,按令合散,以蜜和硬软得所。盛于瓷瓶中,埋地中,出口二寸许,密封裹口,勿使气泄,旋旋取烧。香方中“别捣”指单独捣碎。另外此书还收录了香粉方、裛衣香方各一种,感兴趣的香友可以查阅。《陈氏香谱》所录《千金月令》熏衣香与《香乘》几乎完全相同,《香乘》中此香方可能是从《陈氏香谱》转录的。

[140]挠:此处为搅动的意思。和《千金月令》中的“搅”同。

[141]别末:单独捣成末。《陈氏香谱》作“另为末”。

熏衣梅花香【熏衣梅花香:《陈氏香谱》此香方有所不同,录于下。甘松 舶上茴香 木香 龙脑各一两 丁香半两麝香一钱 右件捣合粗末,如常法烧熏。】

甘松一两 木香一两 丁香半两 舶上茴香三钱 龙脑五钱右拌捣合粗末,如常法烧熏。

[142]熏衣梅花香:《陈氏香谱》此香方有所不同,录于下。甘松 舶上茴香 木香 龙脑各一两 丁香半两麝香一钱 右件捣合粗末,如常法烧熏。

除了舶上茴香和龙脑用量差别,《香乘》中少麝香一味。

熏衣芬积香(和剂)

沉香二十五两(剉) 栈香二十两【栈香二十两:《陈氏香谱》后有“剉”字。】 藿香【藿香:《陈氏香谱》作“藿香叶”。】十两 檀香二十两(腊茶清炒黄【腊茶清炒黄:《陈氏香谱》作“剉,腊茶清炒黄”。】) 零陵香叶十两 丁香十两 牙硝十两 米脑三两(研) 麝香一两五钱【一两五钱:《陈氏香谱》作“五两”。】 梅花龙脑一两【一两:《陈氏香谱》作“二两”。】(研) 杉木麸炭二十两 甲香二十两(炭灰煮两日洗,以蜜酒同煮令干【《陈氏香谱》作“制法如前”。《陈氏香谱》此香方前一条为“熏衣梅花香”,无甲香。再前一条即《千金月令》熏衣香,有甲香制法。】) 蜜【蜜:《陈氏香谱》作“蜜十斤”。】 (炼和香)

右为细末,研脑麝,用蜜【蜜:《陈氏香谱》作“蜜十斤”。】和,溲令匀,烧熏如常法。【《陈氏香谱》无此句。】

[143]栈香二十两:《陈氏香谱》后有“剉”字。

[144]藿香:《陈氏香谱》作“藿香叶”。

[145]腊茶清炒黄:《陈氏香谱》作“剉,腊茶清炒黄”。

[146]一两五钱:《陈氏香谱》作“五两”。

[147]一两:《陈氏香谱》作“二两”。

[148]《陈氏香谱》作“制法如前”。《陈氏香谱》此香方前一条为“熏衣梅花香”,无甲香。再前一条即《千金月令》熏衣香,有甲香制法。

[149]蜜:《陈氏香谱》作“蜜十斤”。

[150]蜜:《陈氏香谱》作“蜜十斤”。

[151]《陈氏香谱》无此句。

熏衣衙香

生沉香六两(剉) 栈香六两 生牙硝六两【六两:《陈氏香谱》作“十二两”。】 檀香十二两【十二两:无碍庵本作“二十两”。】(腊茶清浸炒) 生龙脑二两【二两:《陈氏香谱》作“九两”。】(研) 麝香二两【二两:《陈氏香谱》作“九两”。】(研)甲香一两【一两:《陈氏香谱》作“六两 (炭灰煮二日洗浄,再加酒蜜同煮干)”。】 白蜜(比香斤加倍炼熟【白蜜(比香斤加倍炼熟):《陈氏香谱》作“白蜜(比香斤加倍用,炼熟)”。指白蜜用量是前面所有用量的总和加倍。汉和本、四库本将蜜脾置于甲香前,误。又三本皆作“蜜脾香(斤两加倍炼熟)”,误把原方中“香斤加倍”中的“香”字与蜜脾合用。导致重量加倍比较的对象不明,应是误用。】)

右为末,研入脑麝,以蜜溲和令匀,烧熏如常法。

[152]六两:《陈氏香谱》作“十二两”。

[153]十二两:无碍庵本作“二十两”。

[154]二两:《陈氏香谱》作“九两”。

[155]二两:《陈氏香谱》作“九两”。

[156]一两:《陈氏香谱》作“六两 (炭灰煮二日洗浄,再加酒蜜同煮干)”。

[157]白蜜(比香斤加倍炼熟):《陈氏香谱》作“白蜜(比香斤加倍用,炼熟)”。指白蜜用量是前面所有用量的总和加倍。汉和本、四库本将蜜脾置于甲香前,误。又三本皆作“蜜脾香(斤两加倍炼熟)”,误把原方中“香斤加倍”中的“香”字与蜜脾合用。导致重量加倍比较的对象不明,应是误用。

此处香方中各香材的用量《香乘》与《陈氏香谱》颇有不同,保留《香乘》原书的用量,记录《陈氏香谱》用量以备参考。《陈氏香谱》中龙脑、麝香用量颇为惊人,不过作为衙香,也并非没有可能。关于白蜜用法,《香乘》当为误记,以《陈氏香谱》为是。

熏衣笑兰香(《事林》【《事林》:此方载《事林广记后集》。】)

歌曰:“藿苓松芷木茴丁【藿苓松芷木茴丁:汉和本、四库本作“藿零甘芷木茴香”,无碍庵本作“藿零甘芷木茴沉”,《陈氏香谱》作“藿苓甘芷木茴丁”。依《事林广记后集》,应作“藿苓松芷木茴丁”。其中,“甘”和“松”指的都是甘松,这个并无分歧。后面“丁”指的是丁香。从这个角度看,《陈氏香谱》与原方相同,三本《香乘》皆有误。《香乘》中用“零”,指的是零陵香,而《事林广记后集》和《陈氏香谱》用“苓”,一般指茯苓,也不乏以“苓”指代零陵香的作法。其余,藿指的是藿香,芷指的是白芷,木指的是木香,茴指的是茴香。】),茅赖芎黄和桂心【茅赖芎黄和桂心:此句中,茅指茅香,赖指三赖子即山奈,芎指芎,黄指大黄,桂心指肉桂去掉外皮后(称桂通),再去掉内皮(色淡的部分),留下色深的中心部分。】,檀麝牡皮加减用【檀麝牡皮加减用:此句中,檀指檀香,麝指麝香,牡皮指牡丹皮。加减用,酌量加减。】,酒喷日晒绛囊盛。”

右以苏合香油和匀。松茅酒洗【松茅酒洗:甘松和茅香用酒洗。从此也可以看出,前面香方应该用“松”字比“甘”字更合适。】,三赖米泔浸,大黄蜜蒸,麝香逐旋添入【逐旋添入:《陈氏香谱》和《事林广记后集》作“逐裹脿/俵入”。】。熏衣加僵蚕【熏衣加僵蚕:三本此处皆作“加檀(香)、僵蚕”。《陈氏香谱》、《事林广记后集》无檀香。前面香方已有檀香,此处似不应再加檀香。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 Linnaeus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Vuillant而发病致死的干燥体。】。常带【常带:指经常佩戴。】加白梅肉。

[158]《事林》:此方载《事林广记后集》。

[159]藿苓松芷木茴丁:汉和本、四库本作“藿零甘芷木茴香”,无碍庵本作“藿零甘芷木茴沉”,《陈氏香谱》作“藿苓甘芷木茴丁”。依《事林广记后集》,应作“藿苓松芷木茴丁”。其中,“甘”和“松”指的都是甘松,这个并无分歧。后面“丁”指的是丁香。从这个角度看,《陈氏香谱》与原方相同,三本《香乘》皆有误。《香乘》中用“零”,指的是零陵香,而《事林广记后集》和《陈氏香谱》用“苓”,一般指茯苓,也不乏以“苓”指代零陵香的作法。其余,藿指的是藿香,芷指的是白芷,木指的是木香,茴指的是茴香。

[160]茅赖芎黄和桂心:此句中,茅指茅香,赖指三赖子即山奈,芎指芎,黄指大黄,桂心指肉桂去掉外皮后(称桂通),再去掉内皮(色淡的部分),留下色深的中心部分。

[161]檀麝牡皮加减用:此句中,檀指檀香,麝指麝香,牡皮指牡丹皮。加减用,酌量加减。

[162]松茅酒洗:甘松和茅香用酒洗。从此也可以看出,前面香方应该用“松”字比“甘”字更合适。

[163]逐旋添入:《陈氏香谱》和《事林广记后集》作“逐裹脿/俵入”。

[164]熏衣加僵蚕:三本此处皆作“加檀(香)、僵蚕”。《陈氏香谱》、《事林广记后集》无檀香。前面香方已有檀香,此处似不应再加檀香。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 Linnaeus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Vuillant而发病致死的干燥体。

[165]常带:指经常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