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香(1 / 1)

香山

广东德庆州【德庆州:明洪武九年 (1376) 降德庆府置,属肇庆府。治所即今广东德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德庆、封开二县地。】有香山【香山:在今广东德庆县北。香山产香草早有记载。《舆地纪胜·卷一〇一·德庆府》:香山“即利人山,在端溪。《吴录》云,端溪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草”。】,上多香草。(《一统志》)

[18]德庆州:明洪武九年 (1376) 降德庆府置,属肇庆府。治所即今广东德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德庆、封开二县地。

[19]香山:在今广东德庆县北。香山产香草早有记载。《舆地纪胜·卷一〇一·德庆府》:香山“即利人山,在端溪。《吴录》云,端溪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草”。

香水

香水在并州【并州:并州是古九州之一,在历史上有不同所指,此处具体所指不详。古籍中较多指山西太原或阳曲,南朝亦可指四川宣汉。】,其水香洁,浴之去病。吴故宫亦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濯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俗说魏武帝陵中亦有泉,谓之香水。(《述异记》)

[20]并州:并州是古九州之一,在历史上有不同所指,此处具体所指不详。古籍中较多指山西太原或阳曲,南朝亦可指四川宣汉。

香溪

归州【归州: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秭归县(即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天宝元年(742)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归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地。】有昭君村【昭君村:在今湖北兴山县宝坪村。】,下有香溪。俗传因昭君【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后病逝于匈奴。】草木皆香。(《唐书》【查新旧唐书,未见此段文字。昭君故事最早记录的正史应为《后汉书》。】)

明妃【明妃:即王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故称“明妃”。】,秭归人。临水而居,恒于溪中盥手,溪水尽香,今名香溪。(《下帷短牒》【《下帷短牒》:笔记,一卷,作者不详,收入于《说郛》卷三十一中。】)

[21]归州: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秭归县(即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天宝元年(742)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归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地。

[22]昭君村:在今湖北兴山县宝坪村。

[23]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后病逝于匈奴。

[24]查新旧唐书,未见此段文字。昭君故事最早记录的正史应为《后汉书》。

[25]明妃:即王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故称“明妃”。

[26]《下帷短牒》:笔记,一卷,作者不详,收入于《说郛》卷三十一中。

曹溪香

梁天监【天监: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502—519)。】元年有僧智药【智药:三本皆作“知药”,依《曹溪大师别传》应作“智药”:】泛舶至韶州【韶州: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之西)。《元和志》卷34韶州:“取州北韶石为名。”开皇十一年 (591)废。唐贞观元年 (627) 复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 (在今广东韶关市西一里武水之西)。天宝元年(742) 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韶州。辖境相当今广东乳源、曲江、翁源以北地区。】曹溪【曹溪: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水口,闻其香,尝其味,曰:此水上流有胜水。遂开山立名宝林【宝林:就是后来的南华寺,位于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乃云:此去百七十年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法。今六祖南华【六祖南华:六祖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见前“惠能”条。在这里六祖将禅宗光大。不过南华寺之名是从宋朝开始的。南华寺是“南宗禅法”的发源地,禅宗重要祖庭。】是也。(《五车韵瑞》【《五车韵瑞》:韵书,一百六十卷,资料繁杂,明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凌稚隆著。关于宝林寺缘起,较早见于唐代《曹溪大师别传》。】)

[27]天监: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502—519)。

[28]智药:三本皆作“知药”,依《曹溪大师别传》应作“智药”:

“婆罗门三藏。字智药。是中天竺国那烂陀寺大德。”

[29]韶州: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之西)。《元和志》卷34韶州:“取州北韶石为名。”开皇十一年 (591)废。唐贞观元年 (627) 复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 (在今广东韶关市西一里武水之西)。天宝元年(742) 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韶州。辖境相当今广东乳源、曲江、翁源以北地区。

[30]曹溪: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

[31]宝林:就是后来的南华寺,位于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

[32]六祖南华:六祖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见前“惠能”条。在这里六祖将禅宗光大。不过南华寺之名是从宋朝开始的。南华寺是“南宗禅法”的发源地,禅宗重要祖庭。

[33]《五车韵瑞》:韵书,一百六十卷,资料繁杂,明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凌稚隆著。关于宝林寺缘起,较早见于唐代《曹溪大师别传》。

香井

卓文君【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富商卓王孙之女。貌美,喜音乐。十七而寡。司马相如落魄归蜀,赴王孙宴,奏琴曲,卓文君知音,遂夜奔相如,双双逃往成都。】闺中一井,文君手自汲则甘香,沐浴则滑泽鲜好;他人汲之则与常井等。(《采兰杂志》)

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庙前有大井,水极香冷,异于凡井,不知何代所掘。

(《从征记》【《从征记》:南朝宋·伍缉之撰。山川地理人文风物之书。伍缉之,刘宋时任奉朝请。著有《伍缉之集》,早佚。旧说《从征记》即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恐非是。此书早佚,《水经注》多有引述,亦常见于唐宋笔记之中。】)

[34]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富商卓王孙之女。貌美,喜音乐。十七而寡。司马相如落魄归蜀,赴王孙宴,奏琴曲,卓文君知音,遂夜奔相如,双双逃往成都。

[35]《从征记》:南朝宋·伍缉之撰。山川地理人文风物之书。伍缉之,刘宋时任奉朝请。著有《伍缉之集》,早佚。旧说《从征记》即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恐非是。此书早佚,《水经注》多有引述,亦常见于唐宋笔记之中。

浴汤泉异香

利州平痾镇【利州平痾镇:利州应为“和州”。历史上利州多指四川广元一带,但据《墨庄漫录》等书,此处温泉在褒禅山附近,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所谓“平痾”,说明此泉可以治病。据褒禅山不远的和县(古和州)自古就有香泉地名。且自晋经宋至明历代记述的文献诗文不少。《江南通志》十八卷:“香泉,在(和州)州北三 十五里。其水色深碧沸白,香气袭人,故名。有患疮疥者浴之,即愈,名平疴泉。梁昭明尝浴此,一 名太子汤。”说明其“平痾”名字来由。南宋龚颐正《修汤泉浴院记》:“历阳之平疴由治平以易镇名。”此地宋代治平年间已有“平痾镇”之名。故此利州应为“和州”之误。此地今名香泉镇,属和县,距褒禅山直线距离20公里左右。】汤泉胜他处,云是朱砂汤,他则硫黄也。昔有两美人来浴,既去,异香馥郁,累日不散。【三本皆未属出处,言及香泉和平痾镇的文献甚多,与此较接近为《墨庄漫录》:“唯利州褒禅山相近,地名平痾镇,汤泉温温可探而不作火气,云是朱砂汤也。人传昔有两美人来浴,既去,异香郁郁,累日不散。”】

[36]利州平痾镇:利州应为“和州”。历史上利州多指四川广元一带,但据《墨庄漫录》等书,此处温泉在褒禅山附近,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所谓“平痾”,说明此泉可以治病。据褒禅山不远的和县(古和州)自古就有香泉地名。且自晋经宋至明历代记述的文献诗文不少。《江南通志》十八卷:“香泉,在(和州)州北三 十五里。其水色深碧沸白,香气袭人,故名。有患疮疥者浴之,即愈,名平疴泉。梁昭明尝浴此,一 名太子汤。”说明其“平痾”名字来由。南宋龚颐正《修汤泉浴院记》:“历阳之平疴由治平以易镇名。”此地宋代治平年间已有“平痾镇”之名。故此利州应为“和州”之误。此地今名香泉镇,属和县,距褒禅山直线距离20公里左右。

[37]三本皆未属出处,言及香泉和平痾镇的文献甚多,与此较接近为《墨庄漫录》:“唯利州褒禅山相近,地名平痾镇,汤泉温温可探而不作火气,云是朱砂汤也。人传昔有两美人来浴,既去,异香郁郁,累日不散。”

香石

卞山【卞山:一作弁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北9公里。《隋书·地理志》:“长城县有卞山。”据晋·周处《风土记》,当作冠弁之弁。今日仍名弁山,是风景名胜。】在湖州,山下有无价香,有老母拾得一文石【文石:有纹理的石头,即此处所说的香石。】,光彩可爱,偶堕火中,异香闻于远近,收而宝之。每投火中,异香如初。(《洪谱 》【《洪谱》:指洪刍《香谱》,参见前“洪刍《香谱》”条。】)

[38]卞山:一作弁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北9公里。《隋书·地理志》:“长城县有卞山。”据晋·周处《风土记》,当作冠弁之弁。今日仍名弁山,是风景名胜。

[39]文石:有纹理的石头,即此处所说的香石。

[40]《洪谱》:指洪刍《香谱》,参见前“洪刍《香谱》”条。

湖石炷香

观州倅【观州倅:倅,指州郡长官的副职。观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治弓高县(今阜城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城、景县、吴桥、东光等县地。贞观十七年(643)废。唐贞元二年(786)置景州,治所在弓高县(今河北阜城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城、东光县地。后代经置废。金初复置,仍治东光县。辖境相当今河北东光、阜城、景县、吴桥等县及山东德州市、宁津县地。金大安年间曾改景州为观州,以避金章宗讳。】武伯英【武伯英:金代山西崞县人。少举进士,以诗名。仕观州倅。精于书画,同时也是藏书家。】尝得宣和湖石一窽【窽:同“窾”,通“款”。】,窍穿漏,殆若神劖【劖:用锐利的器具凿或铲。】鬼凿。炷香【炷香:烧香。】其下,则烟气四起散布,盘旋石上,浓淡霏【霏:飘扬。】拂,有烟江叠嶂之韵。(《元遗山集》【《元遗山集》:四十卷,金·元好问撰。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鲜卑后裔,诗词成就皆高,亦可称史学家。编撰有唐诗选集《唐诗鼓吹》、金代诗词总集《中州集》、《中州乐府》及志怪小说《续夷坚志》等。】)

[41]观州倅:倅,指州郡长官的副职。观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治弓高县(今阜城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城、景县、吴桥、东光等县地。贞观十七年(643)废。唐贞元二年(786)置景州,治所在弓高县(今河北阜城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城、东光县地。后代经置废。金初复置,仍治东光县。辖境相当今河北东光、阜城、景县、吴桥等县及山东德州市、宁津县地。金大安年间曾改景州为观州,以避金章宗讳。

[42]武伯英:金代山西崞县人。少举进士,以诗名。仕观州倅。精于书画,同时也是藏书家。

[43]窽:同“窾”,通“款”。

[44]劖:用锐利的器具凿或铲。

[45]炷香:烧香。

[46]霏:飘扬。

[47]《元遗山集》:四十卷,金·元好问撰。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鲜卑后裔,诗词成就皆高,亦可称史学家。编撰有唐诗选集《唐诗鼓吹》、金代诗词总集《中州集》、《中州乐府》及志怪小说《续夷坚志》等。

灵壁石【灵壁石:我国传统观赏名石,产安徽灵璧县渔沟镇磬云山。造型别致,可供园林观赏、案头清供等等。】收香

灵壁石能收香,斋阁之中置之,香云终日不散。(《格古要论 》【《格古要论》:文物鉴赏专著,三卷,明·曹昭撰。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曹昭,字明仲,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初,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明·舒敏《格古要论序》称其“吴下簪缨旧族,博雅好古”。】)

[48]灵壁石:我国传统观赏名石,产安徽灵璧县渔沟镇磬云山。造型别致,可供园林观赏、案头清供等等。

[49]《格古要论》:文物鉴赏专著,三卷,明·曹昭撰。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曹昭,字明仲,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初,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明·舒敏《格古要论序》称其“吴下簪缨旧族,博雅好古”。

张香桥【张香桥:在今苏州石板街北端,始建于唐,现存为清代单孔条石平桥。】

张香桥,昔有女子名香,与所欢会此,故名。一曰:女子姓张,名香。(《荻楼杂抄》【《荻楼杂抄》:一卷,宋(一说元)笔记,作者不详。】)。

[50]张香桥:在今苏州石板街北端,始建于唐,现存为清代单孔条石平桥。

[51]《荻楼杂抄》:一卷,宋(一说元)笔记,作者不详。

香木梁

拂林国【拂林国:见前“拂林”条。】王都城八十里,门高二十丈,以香木为梁,黄金为地。【此条三本皆未属出处。《咸宾录·西夷志卷三·佛菻》:“其王都城广八十里,门高二十丈……香木梁,黄金为地。”】

[52]拂林国:见前“拂林”条。

[53]此条三本皆未属出处。《咸宾录·西夷志卷三·佛菻》:“其王都城广八十里,门高二十丈……香木梁,黄金为地。”

香城

香城【香城:《般若经》法涌菩萨住处,常啼菩萨于此舍身求《般若经》。】金简【金简:金质的简册。尊贵的宗教或帝王典籍。】,龙宫【龙宫:龙树菩萨自视阅尽阎浮提佛经,后入龙宫见到龙宫所藏《华严经》如此广大,自己所读过的不过只是皮毛。此上两句言天上世间佛经之浩繁。】玉牒【玉牒:最早指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这里指佛道之书。】。(《二教论》【《二教论》:四库本作“三教论”,误。北周·道安(非东晋佛教中国化之道安大师)所作,其二教是以形神、内外而论,不是指具体的两种宗教。此文章缘起于北周佛道辩论,录于唐代道宣大师的佛教丛书《广弘明集》之内。】)

[54]香城:《般若经》法涌菩萨住处,常啼菩萨于此舍身求《般若经》。

[55]金简:金质的简册。尊贵的宗教或帝王典籍。

[56]龙宫:龙树菩萨自视阅尽阎浮提佛经,后入龙宫见到龙宫所藏《华严经》如此广大,自己所读过的不过只是皮毛。此上两句言天上世间佛经之浩繁。

[57]玉牒:最早指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这里指佛道之书。

[58]《二教论》:四库本作“三教论”,误。北周·道安(非东晋佛教中国化之道安大师)所作,其二教是以形神、内外而论,不是指具体的两种宗教。此文章缘起于北周佛道辩论,录于唐代道宣大师的佛教丛书《广弘明集》之内。

香柏城

孟养【孟养:又作云远、猛养、香柏城、香栢城、迤西、迤水等名,明朝时期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孟养宣慰司,驻地在今缅甸西北克钦邦境内莫宁。】之地名香柏城。(《一统志》)

[59]孟养:又作云远、猛养、香柏城、香栢城、迤西、迤水等名,明朝时期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孟养宣慰司,驻地在今缅甸西北克钦邦境内莫宁。

沉香洞

新都【新都:新都郡,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 孙吴置,属扬州。治所在始新县 (今浙江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辖境相当今安徽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黄山市大部及江西婺源、浙江淳安等县地。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为新安郡。这里是沿用古地名。】白岳山【白岳山: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古称白岳山,风景名胜,道教名山之一。】有沉香洞。(本志【本志:概指《大明一统志》。】)

[60]新都:新都郡,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 孙吴置,属扬州。治所在始新县 (今浙江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现已没入千岛湖)。辖境相当今安徽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黄山市大部及江西婺源、浙江淳安等县地。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为新安郡。这里是沿用古地名。

[61]白岳山: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古称白岳山,风景名胜,道教名山之一。

[62]本志:概指《大明一统志》。

香洲

香洲在朱崖郡【朱崖郡:亦作珠崖郡、朱厓郡。西汉元封元年(前110)置,治所在瞫都县 (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十五公里)。辖境相当今海南岛东北部地。三国吴朱崖郡治所在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县南)。辖境相当今广东遂溪县、湛江市以南雷州半岛。】,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名焉。(《述异记》)

[63]朱崖郡:亦作珠崖郡、朱厓郡。西汉元封元年(前110)置,治所在瞫都县 (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十五公里)。辖境相当今海南岛东北部地。三国吴朱崖郡治所在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县南)。辖境相当今广东遂溪县、湛江市以南雷州半岛。

香林

日南郡【见前“日南”条注释。】有千亩香林,名香往往出其中。(同上)

[64]见前“日南”条注释。

香户

南海郡【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秦、汉之际地入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灭南越国复置。辖境相当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其后渐缩小。唐代有时称广州、有时称南海。】有采香户。(同上)

[65]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秦、汉之际地入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灭南越国复置。辖境相当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其后渐缩小。唐代有时称广州、有时称南海。

日本大内山制部屋香(室内用香)

日本大内山沉香线香

染香人提供

注:大内山是日本皇室御用香道古流,传承有近千年历史,保留了一些中国宋元时期的古方古法。

香市

日南有香市,商人交易诸香处。(同上)

海南俗以贸香为业。(《东坡集》)

成都府【成都府:唐至德二载(757)以蜀郡为玄宗“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撤销京号,为剑南四川节度使治。治成都县、蜀县(后改华阳县,今四川成都市)。】十二月中皆有市,六月为香市。(《成都记》【《成都记》:唐·卢求撰,记成都风物,今已佚。】)

[66]成都府:唐至德二载(757)以蜀郡为玄宗“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撤销京号,为剑南四川节度使治。治成都县、蜀县(后改华阳县,今四川成都市)。

[67]《成都记》:唐·卢求撰,记成都风物,今已佚。

香界

佛寺曰香界,亦曰香阜,因香所生,以香为界。(《楞严经》【《楞严经》:此句显然非出于《楞严经》,应该是出于注疏一类的书籍。】)

[68]《楞严经》:此句显然非出于《楞严经》,应该是出于注疏一类的书籍。

众香国【众香国:在佛教中“众香国”出《维摩诘经》。《维摩诘经 ·香积佛品》:“上方界分去此刹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积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曰众香。一切弟子及诸菩萨皆见其国。香气普薰十方佛国诸天人民。比诸佛土其香最胜。”另外犍陀罗国梵语“Gandhāra”亦可意译为“众香国”。】

米元章【米元章:米芾(1051—1107),初名黻,元祐六年(1091)改名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无碍居士,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宋代书法家、画家、收藏家。】临逝,端坐合掌曰:众香国里来,众香国里去。(《米襄阳志林》【《米襄阳志林》:明·范明泰辑,收集记录米芾作品及生平逸事。十七卷。】)

[69]众香国:在佛教中“众香国”出《维摩诘经》。《维摩诘经 ·香积佛品》:“上方界分去此刹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积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曰众香。一切弟子及诸菩萨皆见其国。香气普薰十方佛国诸天人民。比诸佛土其香最胜。”另外犍陀罗国梵语“Gandhāra”亦可意译为“众香国”。

[70]米元章:米芾(1051—1107),初名黻,元祐六年(1091)改名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无碍居士,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宋代书法家、画家、收藏家。

[71]《米襄阳志林》:明·范明泰辑,收集记录米芾作品及生平逸事。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