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香(1 / 1)

【茅香:古代本草文献中的茅香,一般多指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 odorata),马王堆一号及三号汉墓出土茅香即此种。有时也指禾本科香茅属植物香茅(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或还可能为其他植物,需具体辨析。本书中的香方,如非特别说明,应该指前者。】 考证二则

茅香花苗叶可煮作浴汤,辟邪气,令人身香。生剑南道【剑南道:唐贞观元年 (627) 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以在剑阁之南得名。治所在益州 (后升为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涪江流域以西,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下游以东;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曲江、南盘江以北;及贵州水城、普安以西和甘肃文县一带。】诸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即非白茅香【白茅香:此处白茅香指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因为此句出《证类本草》,后面有“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茅香,味甘,平。生安南,如茅根。”明确指出是越南所产。白茅香用来称呼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是较晚出现的。】也,根如茅,但明洁而长,用同藁本【藁(gǎo)本:现在中药中的藁本指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但历史上本草文献中的藁本除了以上两种,也可能指其他植物,需加以辨析。】,尤佳。仍入印香【印香: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以模压制的香。】中合香附子【香附子:指莎草科莎草属植物香附子(莎草,Cyperus rotundus L.),块茎可供药用。】用。(《本草》)

茅香凡有二,此是一种茅香也,其白茅香别是南番一种香草。(同上)

[278]茅香:古代本草文献中的茅香,一般多指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 odorata),马王堆一号及三号汉墓出土茅香即此种。有时也指禾本科香茅属植物香茅(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或还可能为其他植物,需具体辨析。本书中的香方,如非特别说明,应该指前者。

[279]剑南道:唐贞观元年 (627) 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以在剑阁之南得名。治所在益州 (后升为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涪江流域以西,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下游以东;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曲江、南盘江以北;及贵州水城、普安以西和甘肃文县一带。

[280]白茅香:此处白茅香指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因为此句出《证类本草》,后面有“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茅香,味甘,平。生安南,如茅根。”明确指出是越南所产。白茅香用来称呼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是较晚出现的。

[281]藁(gǎo)本:现在中药中的藁本指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但历史上本草文献中的藁本除了以上两种,也可能指其他植物,需加以辨析。

[282]印香: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以模压制的香。

酒蜜浸泡茅香

见闻香堂供图

[283]香附子:指莎草科莎草属植物香附子(莎草,Cyperus rotundus L.),块茎可供药用。

香茅南掷

谌姆【谌姆:又称“婴姆”,姓谌,字婴,三国时吴人,修道法有成,被后人尊为神仙。】取香茅一根,南望掷之,谓许真君【许真君: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今属江西)人。传说他曾镇蚊斩蛇,道法高妙,被后来道教净明派奉为教祖。】曰:子归茅落处,立吾祠。(《仙佛奇踪》【《仙佛奇踪》:八卷。明·洪自诚撰。内容为一些佛道传说。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

[284]谌姆:又称“婴姆”,姓谌,字婴,三国时吴人,修道法有成,被后人尊为神仙。

[285]许真君: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今属江西)人。传说他曾镇蚊斩蛇,道法高妙,被后来道教净明派奉为教祖。

[286]《仙佛奇踪》:八卷。明·洪自诚撰。内容为一些佛道传说。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

白茅香【白茅香:据产地来看,此处概指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若是我国北方所产,则可能是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白茅香生广南山谷及安南,如茅根【茅根:一般是禾本科茅根属植物茅根[Perotis indica (L.)Kuntze]。】,亦今排草【排草:指唇形科异唇花属植物排草(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之类,非近代之白茅【白茅:这里的白茅指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Beauv.),在李时珍所在时代,通称为白茅,但和白茅香(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不同。】,及北土茅香花【茅香花: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 eodorata (L.) Beauv.]的花序。这个茅香即是前面“茅香”条所说茅香。】也。道家用作浴汤,合诸名香,甚奇妙,尤胜舶上来者。(《本草》)

[287]白茅香:据产地来看,此处概指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若是我国北方所产,则可能是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288]茅根:一般是禾本科茅根属植物茅根[Perotis indica (L.)Kuntze]。

[289]排草:指唇形科异唇花属植物排草(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

[290]白茅:这里的白茅指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Beauv.),在李时珍所在时代,通称为白茅,但和白茅香(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不同。

[291]茅香花: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 eodorata (L.) Beauv.]的花序。这个茅香即是前面“茅香”条所说茅香。

排草香【排草香:排草香被认为是《本草纲目》首载的本草植物之一,之前中国已有舶来和引种,但多是作为香料。大量进入香方大概也是在明代(见《猎香新谱》部分)。此处的排草香即是唇形科异唇花属植物排草香(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又称香根异唇花。但在近现代本草文献中(如民国《岭南采药录》),排草香、排香草或香排草多指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细梗香草(排草香 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一般而言前者用其根及根茎;后者用其全草。在下文中言“排草”者,一般皆指前者[异唇花属植物排草香(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

排草香出交址,今岭南亦或莳【莳:这里是引种的意思。】之,草根也白色,状如细柳根,人多伪杂之。《桂海志》【《桂海志》:汉和本、四库本作《淮海志》,无碍庵本作《桂海志》,这段文字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以无碍庵本为是。】云:排草香,状如白茅香,芬烈如麝,人亦用之合香,诸香无及之者。(《本草》)

[292]排草香:排草香被认为是《本草纲目》首载的本草植物之一,之前中国已有舶来和引种,但多是作为香料。大量进入香方大概也是在明代(见《猎香新谱》部分)。此处的排草香即是唇形科异唇花属植物排草香(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又称香根异唇花。但在近现代本草文献中(如民国《岭南采药录》),排草香、排香草或香排草多指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细梗香草(排草香 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一般而言前者用其根及根茎;后者用其全草。在下文中言“排草”者,一般皆指前者[异唇花属植物排草香(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

[293]莳:这里是引种的意思。

[294]《桂海志》:汉和本、四库本作《淮海志》,无碍庵本作《桂海志》,这段文字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以无碍庵本为是。

瓶香【瓶香:古籍所载“瓶香”有两类,一类是这里所说的香草类的植物,出陈藏器:“生南海山谷,草之状也。味寒,无毒,主天行时气,鬼魅邪精等,宜烧之。又于水煮,善洗水肿浮气。与土姜、芥子等煎浴汤,治风疟甚验也。”后被《海药本草》、《政类本草》等所引,只是沿用陈说。亦见于《普济方》等宋代药方中,但所指为何种植物不得其详。此处也是截取陈藏器的说法。另一种是指乳香的一种等级,香方中的“瓶香”基本都是后者。】

瓶香生南海山谷,草之状也。(《本草》)

[295]瓶香:古籍所载“瓶香”有两类,一类是这里所说的香草类的植物,出陈藏器:“生南海山谷,草之状也。味寒,无毒,主天行时气,鬼魅邪精等,宜烧之。又于水煮,善洗水肿浮气。与土姜、芥子等煎浴汤,治风疟甚验也。”后被《海药本草》、《政类本草》等所引,只是沿用陈说。亦见于《普济方》等宋代药方中,但所指为何种植物不得其详。此处也是截取陈藏器的说法。另一种是指乳香的一种等级,香方中的“瓶香”基本都是后者。

耕香【耕香:耕香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南方草木状》,但除了“茎生细叶”,没有过多描述。《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主臭鬼气,调中,生乌浒国。”后面的文献如《陈氏香谱》等只是引述这两条记载,并未有新的内容。而且后面也不再进入本草文献的药方之中,所以具体所指并不清楚。】

耕香茎生细叶,出乌浒国【乌浒国:这里指乌浒人生活的地方,乌浒蛮是东汉对岭南部分少数民族的称呼,为古代越人的一支。东汉建宁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招乌浒人十余万内附,开置七县。其地约当今广西贵港、横县、邕宁、来宾、玉林、桂平一带。魏、晋、南北朝时称俚人或俚僚,唐时称黄峒蛮或乌武僚。为今部分壮族的先民。】。(《本草》)

茅香、白茅香、排草香、瓶香、耕香当是一类。

[296]耕香:耕香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南方草木状》,但除了“茎生细叶”,没有过多描述。《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主臭鬼气,调中,生乌浒国。”后面的文献如《陈氏香谱》等只是引述这两条记载,并未有新的内容。而且后面也不再进入本草文献的药方之中,所以具体所指并不清楚。

[297]乌浒国:这里指乌浒人生活的地方,乌浒蛮是东汉对岭南部分少数民族的称呼,为古代越人的一支。东汉建宁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招乌浒人十余万内附,开置七县。其地约当今广西贵港、横县、邕宁、来宾、玉林、桂平一带。魏、晋、南北朝时称俚人或俚僚,唐时称黄峒蛮或乌武僚。为今部分壮族的先民。

雀头香

雀头香即香附子【香附子:指莎草科莎草属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又称香附子、香附。古代本草文献中关于香附子记载比较一致,基本没有混用的情况,多以其根茎入药。】,叶茎都作三棱,根若附子【根若附子:“汉和本、四库本脱‘子’字。”】,周匝多毛,多生下湿地,故有水三棱、水巴戟之名。出交州者最胜,大如枣核,近道者如杏仁许,荆湘人谓之莎草根,和香用之。(《本草》)

[298]香附子:指莎草科莎草属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又称香附子、香附。古代本草文献中关于香附子记载比较一致,基本没有混用的情况,多以其根茎入药。

[299]根若附子:“汉和本、四库本脱‘子’字。”

玄台香【在陶弘景《名医别录》里,“玄台”是元参(玄参)的别名。作者可能未见原文,录在此处。】

陶隐居【陶隐居:汉和本、四库本作“陶隐君”,依无碍庵本作陶隐居。】云:近道有之,根黑而香,道家用以合香。

[300]在陶弘景《名医别录》里,“玄台”是元参(玄参)的别名。作者可能未见原文,录在此处。

[301]陶隐居:汉和本、四库本作“陶隐君”,依无碍庵本作陶隐居。

荔枝香

取其壳合香,最清馥。(《香谱 》【《香谱》:《陈氏香谱》作“取其壳合香,甚清馥”。】)

[302]《香谱》:《陈氏香谱》作“取其壳合香,甚清馥”。

孩儿香【孩儿香:关于孩儿香,一般认为即是孩儿茶,又称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 (L.f.)Willci.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儿茶在宋代已见于香方和药方,元代亦不乏记载,明代更被收入于本草纲目之中。】

一名孩儿土,一名孩儿泥,一名乌爹泥。按,此香乃乌爹国【乌爹国:又作乌叠、乌丁,或讹作乌爷。《岛夷志略》乌爹,“国因伽里之旧名也。……气候男女与朋加剌略同”。一说乌爹即Udra(即乌荼国)译音,印度古国,在今印度东部奥里萨(Orissa) 邦东北;一说为孟语Ussa的音转,指缅甸孟族所建的白古 (Pegu)国,乌土则指缅族所建之国,都于阿瓦(Ava)。】蔷薇树下土也,本国人呼曰“海儿”,今讹传为“孩儿”。盖蔷薇开花时,雨露滋沐,香滴于上。凝结如菱角块者佳。

[303]孩儿香:关于孩儿香,一般认为即是孩儿茶,又称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 (L.f.)Willci.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儿茶在宋代已见于香方和药方,元代亦不乏记载,明代更被收入于本草纲目之中。

“孩儿”或“海儿”一词的来源,有学者认为是来自梵语Kaidira或Khaira,在其他语言中也有不同的叫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豆科儿茶之外,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也有用其他植物熬制膏块的做法,这些东西有时也被称为儿茶。不过这里的孩儿香的描述和孩儿茶(儿茶)有所出入,究竟是当时贸易者为了抬高价格而编造的故事还是另有其他情况,不得而知。

[304]乌爹国:又作乌叠、乌丁,或讹作乌爷。《岛夷志略》乌爹,“国因伽里之旧名也。……气候男女与朋加剌略同”。一说乌爹即Udra(即乌荼国)译音,印度古国,在今印度东部奥里萨(Orissa) 邦东北;一说为孟语Ussa的音转,指缅甸孟族所建的白古 (Pegu)国,乌土则指缅族所建之国,都于阿瓦(Ava)。

藁本香【藁本香:这里的藁本香,指的即是藁本,参见前“藁本”条。藁本在古本草文献以及现代中药应用中是药源较为复杂的中药,除了《中国药典》所确定的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之外。还有可能为其他的藁本属植物如川芎类植物,也可能为同科当归属或泽芹属植物,需要根据具体时地加以辨别。】

藁本香,古人用之和香,故名。(《本草》)

[305]藁本香:这里的藁本香,指的即是藁本,参见前“藁本”条。藁本在古本草文献以及现代中药应用中是药源较为复杂的中药,除了《中国药典》所确定的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之外。还有可能为其他的藁本属植物如川芎类植物,也可能为同科当归属或泽芹属植物,需要根据具体时地加以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