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世界(1 / 1)

自助游欧洲省钱三步骤

由于汇率的关系,中国人游欧洲多少有些吃亏——1000元人民币只相当于90多元欧洲大洋,所以旅行欧洲时总感到钱不禁花。除非你在国内就是个款爷,对于价格的高低从不过敏。如果你还不属于一个称得上“款”的普通自费游客的话,那么我下面列举的一些经验则多少可以供你参考。

首先,如果你的年龄在26岁以下,那么就该恭喜你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有针对学生和青年的优惠政策。譬如说欧洲20国的火车联票,26岁以下的话就可以买二等车厢的,价格几乎等于一等车厢的六至七折,住旅馆也是这样,很多旅馆对于26岁以下的年轻人都提供折扣价。

再说住。如果你非要住单间的话,欧洲各地都有连锁的廉价旅馆,信息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搜索到。如果肯吃点苦,青年旅馆和宿营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欧洲的青年旅馆只有少部分限制旅客的年龄,其他大多数并不限制。去欧洲之前,我曾试着在网上预定青年旅馆,如果严格按照计划旅行的话,预定是一条保证不会露宿街头的良策。但是对于我这样不想预先制定详细计划,而是由着性子随时改变时间和行程的主儿来说,基本上就无法事先预定了。不过,后来我还是顺利地在欧洲游走了两个半月,既没有露宿街头也没有花费巨款入住豪华酒店,这里面就有一个窍门。因为我多次试图预定下一个城市的青年旅馆而未果——基本上都遇到客满的情况,便试着采用了曲线救国的策略:在启程前或者在到达目的地以后,先用手机给当地最著名的青年旅馆打电话订房,不打电话联系的话也不妨直接前往,多半情况下你会被告之当日已经客满。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不用怕,这应该是在你意料之中的,你可以接着问服务员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有没有空床,如果有的话马上预定,最好把房钱也交上,然后你就有权利和理由把最重的行李交给他们保管一下。注意,千万别把太贵重的东西放在寄存的行李里,因为欧洲的青年旅馆里没有人专门为你看管行李,不排除有拿错的情况。放下最重的行李后,你再麻烦服务员告诉你附近哪里还有青年旅馆,最好让他帮你打个电话过去,起码也让他给你提供一两家类似的旅馆,这些地方很可能就是你当晚的落脚之地了。

欧洲的青年旅馆价格多在10欧元到30欧元一晚。虽然是多人间的上下铺,但因为入住的人都是轻手轻脚,所以基本上不会影响你的睡眠。宿营地的价格甚至比青年旅馆还要低一点,但多不在市中心,好在欧洲的城市都不是很大,如果自驾车的话完全可以考虑。至于被称为B&B的家庭旅馆则要看地方了,很多地方的B&B并不便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每年暑假期间旅行,最好还是预定好下一个城市的旅馆,否则你很可能得硬着头皮多花些银子入住豪华酒店了。

再说吃。欧洲的吃相对来说会让你觉得有些贵,在餐厅里坐着吃一顿饭的话,基本上不会低于10欧元,相对来说麦当劳就算最便宜的地方了,一份巨无霸套餐7欧元左右,如果女生的话,只需要花2欧元买个最便宜的汉堡外加一杯的饮料就可以了。此外,欧洲满大街的土耳其烤肉也是不错的廉价食品,3欧元到4欧元一个,但因为量很足,两个饭量不大的人分吃一个足矣。欧洲的旅游点附近往往是当地价格最贵的地段,所以稍微走点路就可以发现本地人喜欢去的消费场所,价格多少要便宜一点。在喝咖啡的时候感觉最为明显:便宜的地段或许只要一两元,而游客云集的地段则可能会要你六七元。如果住在青年旅馆的话,还可以在超市里买半成品带回旅馆的厨房里自己加工,这让你既能吃到可口的东西还可以适当地“抵御”一下欧洲的高物价。

欧洲的自来水基本上都达到了直接饮用的标准,城市街头也多设置有供人饮用的饮水处。本地人在喝完瓶装水后都习惯用空瓶子灌些自来水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你实在要讲究的话,不妨在大超市里买矿泉水,价格与国内差别并不太大。

再说行。在国内买好欧洲的铁路联票固然是不错的主意,但如果年龄超过26岁的话,因为只能购买头等车厢,所以有时候还不如买原价的二等车厢便宜,尤其是在路途较近的时候。另外,欧洲的廉价航空往往有比国内还便宜的超低价票,不过需要提前预定,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才行。有的人想尝试一下顺风车——要知道目前在欧洲搭顺风车比过去要难上许多。如果是三四个人同行,完全可以考虑租辆汽车,在便宜的地区只需要30欧元一天,不过在旅游热点地区就可能会贵上一倍。我在罗马曾试图租辆汽车前往那不勒斯,但价格居然是60欧元一天,最后只得作罢。对于像巴黎柏林这样的特大城市,以及威尼斯这类需要不断地乘坐公交的地方来说,买张一日甚至多日的公交票更为划算。在巴黎等城市坐地铁还可以批发地铁票,每张1.6欧元,买十张的话则每张仅1.1欧元,如果是几个人同行或者需要反复坐地铁的话,批发总比零买便宜一些。

再说说旅游门票。和中国比,即使按照绝对值来算,欧洲的旅游门票也比国内便宜不少,很多世界著名的景点门票不过七八欧元,有的景点逢每月的第一个周一或周末还免费开放,还有部分旅游景点的门票采用分时制,譬如说如果你在下午三点以后参观巴黎的凡尔塞宫,就可以买张折扣票。此外,有部分著名景点是免费开放的,另有一些景点则对26岁以下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优惠。

此外想在欧洲购物的话,如果能赶上打折的季节,则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一款国际品牌的服装或鞋,要是赶上打折肯定比在国内买要划算许多。

世界各地都有城管

小摊贩是世界各地城市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线,从欧洲到亚洲,从非洲到北美,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绝禁街头小贩的存在。尽管很多时候街头小贩都是城市环境的破坏者,但他们的生存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大事。绝大多数情况下,城管与小贩都是天然的对手,在“摆”与“禁”的搏弈中,几乎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绝对的胜利——你说一个城市的漂亮重要,还是一群底层人的生存重要呢?

相当多的国家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辛劳的工作换来整洁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市容市貌,我们不能否定他们工作的伟大——试想一下,如果连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都被无照商贩占领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将会是怎样一种面孔?我相信,即使对最高明的城市管理者来说,也有二难选择——完全杜绝街头小贩的存在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衣食无着,不仅不可能也不人道;让无照商贩恣意占领他们愿意占领的任何地方,使整个城市陷入一种混乱而无序的“纯自然”状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所不允许的。

让我们看看非洲。南非遍布各地的公路边,常常能见到在车流中频繁穿梭的小贩,显然他们是在和城管们打一场游击战和持久战。南非的失业率一向很高,对于城市贫民来说,在街头摆个摊似乎已是唯一的选择。但即便如此,也不是随意什么地方都可以支个摊摆一堆西瓜那么简单。像开普敦著名的旅游圣地开普湾的码头商业与风景区,几乎就难以见到满处乱窜的小贩——我想一定不是小贩们不想来这里吧?但是,在这个小摊贩的禁区里,与艺术沾边的街头艺术表演却是得到默许的。有时候,街头艺人造诣高超的表演还真能为环境增色不少呢。

在欧洲各地也有类似的摆摊现象存在。在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街头,我发现那位摆摊卖包的中国小贩大概是新来的,所以他不如附近摆摊卖假名牌的非洲兄弟们经验老道——非洲兄弟们早已经为对付城管的突然到来做好了准备——垫在商品下面的布用绳子拴好了四个角,城管一来马上就能收起商品撒丫子走人。

不过,与艺术沾边的街头小贩在这里往往不那么令城管厌烦。佛罗伦萨的旅游景点附近,就有好几位用竹叶编织小动物的摆摊妇女,事实上她们都是咱中国人,虽然用竹叶编织小动物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门小手艺,但在那里或许也被当成是在搞艺术创作吧——其实欧洲本地人中也有人也在打擦边球——易拉罐制作的烟灰缸大概也可以算做艺术。

在欧洲各地,有一种行为艺术不仅不受到欧洲城管的禁止,甚至还得到了当地旅游部门的支持。在巴塞罗那,从加泰罗尼亚广场通往海边的道路就因为这种表演而闻名于世,很多外国人到巴塞罗那,除了要看高迪也多要逛一逛这里,为的就是一睹街头艺术的魅力。巴黎的地铁里也常常能见到卖艺者,但人们对他们的表演大都漠然处之。最令人惊诧的街头艺人当属在佛罗伦萨街头演唱的花腔女高音了,她的演唱水准确实了得,以至于演唱结束之后人们排着队给她钱。

日本是一个很难看到街头摊贩的国家,不过算命的除外。新宿地铁站口的算命先生们仅在晚上才会出现,东京的“城管”——街头巡逻的警察们——似乎也与他们达成了某种默契。对于真正的日本小贩们来说也不是没有摆卖的去处——东京市政府大楼下面的新宿公园就有一个不定期地举办二手用品买卖的跳蚤市场,虽然这里也是游客云集的地方,但平时却见不到什么散兵游勇,估计日本小贩的纪律性是全世界最强的。

和东京类似,罗马的许多街道也都有星期天市场,而且是定期举办的。在欧洲各地的城市里街头乞讨大约是被允许的吧,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他们雕塑般的身影。好在乞讨的人并不太多,往往在一条街上很少能看到两个以上的乞讨者,乞讨也不愿意有竞争者啊!实际上在欧洲各地也很容易见到流浪者,他们甚至堂而皇之地在火车站前安营扎寨。

相对来讲,恐怕只有韩国首尔才是小商贩的天堂,不过据说以前那里也是绝对禁止摆摊的,后来因为“城管”(或者干着类似城管工作的警察们)与小贩频繁的冲突最终演变成了严重的暴力事件,韩国的城市管理者们权衡利弊之后为小贩们开了绿灯。于是,很多时候很多地段城管们都能对小贩们网开一面。在“首尔的王府井”明洞,那些摆摊的真是不怕辛苦,从早一直摆到晚,这至少从侧面说明在如此重要的商业街区也是可以随时摆卖的。不过,有时候首尔的小摊贩确实有些“得寸进尺”,既然可以摆,干脆就把小摊摆成小型百货商店。

韩国的小吃摊很多,也总有很多市民为他们捧场。不过客观地说,首尔街头无处不在的小商贩确实影响了首都的形象。

其实咱们自己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既然如此,我看不如就采取某种变通的方法,把城市的各个街道分成四类:第一类,在城市的重要地段以及某些景观区域全天候禁止摆摊设点。第二类,某些次重要区域分时段采取眼睁眼闭的鸵鸟策略,白天的大多数时间禁止摆卖,晚上下班以后或者在主流的大商场关门以后默许小贩们上街,譬如北京的西单王府井前门大街等地。第三类地区则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区和交通要冲部位,例如机关医院学校车站等地区,城管们可以不定时地上街巡查,巡查的目的并非要抓住小贩,而是让小贩们望风而逃,城管上街巡查的时候最好避免与小贩们发生直接接触或冲突,即便抓到也不要强行没收财物以免对小贩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第四类地区则是城市宽松地带,例如居民区附近,城市外围等地,城管们“高兴”了就来轰一轰,城管们“忘记”来的话小贩们就抓紧时间做点生意挣点钱。

城管们在“抓”小贩的时候也要有所区别,先抓那些占据马路的小贩和破坏环境卫生的小贩,然后再抓自觉让开马路的且不大破坏环境卫生的小贩。这样一来,小贩们渐渐也就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最不为接受的了,于是某些严重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破坏环境卫生的小贩也就会自觉地有所收敛了。当然,对那些故意使用地沟油过期肉等坑害顾客的街头小贩,无论如何应该紧抓不怠才对,至于躲藏在城市的阴暗角落里偷偷贩卖毒品的小贩,更应该坚决打击严厉惩办。

小贩们难,城管们也难!管也难,不管也难,大家都难!

西方人乘坐大巴的方式值得学习

2009年3月,我刚刚从南非旅行回来,就有几个朋友约我一道去中南半岛进行了一次四国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我们多次选择乘坐大巴,完成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穿越。

记得在柬埔寨,当旅行社的大巴来接我们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先上车的西方游客几乎全都自觉地选择了车厢里靠后的位置,而柬埔寨本地人则争先恐后地坐到了前排的位子上。“有趣”的是,中间的位置便空了出来留给了最后上车的我们。我其实早已注意到西方人的这个特点,即先上车的人几乎全都自觉地往后面坐。

到国外自助游的时候,其实很有必要参加个一日游或两日游的旅行团作为整个游程的必要补充,尤其是路途较远的景点或者交通不大方便的地方。不管参加几日游,都需要先在旅行社报个名参个团。我在泰国参加过水上市场的一日游,在越南参加过古芝地道的一日游,在日本参加过京都寺庙的一日游,在地中海参加过古城堡的一日游等等。我参加过的团既有八九个人的小团,也有二三十人、三四十人的大团,而且同团的人以欧美游客为多。游玩下来,我发现欧美游客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乘坐旅游大巴的时候。

首先就是“上车”这个环节。我们知道,乘坐大客车时,坐在前几排的位置要比坐在后面舒服得多——前面视野开阔,后面则异常颠簸。按照中国人先来后到的习惯,先上车的往往会选择坐在靠前的座位上,最后上车的就只好“自认倒霉”坐到最后面去。可是大多数欧美游客却不是这样,凡是先上车的,基本上都习惯于向车厢的最后面走,依次从车厢的最后排座位开始就座,而最后上车的人反而有机会坐到车厢的前几排。开始,我以为坐到后排是年轻人照顾年长者的自觉选择,可暗暗观察之后,发现即使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也照样遵守这不成文的规定。“把方便让给别人”的理念就体现在了这一小小的举动之中。

说来有点惭愧,最初我上车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上去就坐到了司机后面最靠车窗的位置上。当发现别的游客上车以后全都向车厢后面走以后,才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好在咱也是“知耻而后勇”,再上车的时候就自觉地按照顺序去后排的座位就座了。

其次,西方的游客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在旅行途中,参团的游客即使互不相识也尽量找机会与全团的人打个招呼。上车时可以顺便和每个已经上了车的说声“Hi”,哪怕仅仅来个微笑对视,而来不及都打招呼的,也会在下车游玩的过程中尽力弥补。很多互不相识的游客还会利用吃饭的时机或在游览途中友好地自我介绍一番。

此外,爱护车厢内的环境,及时带走垃圾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习惯。这一点我想无论是东方游客还是西方游客都能够认同。

在海外很难买到中国货

在海外旅行时,我常常有意关注一下那里有没有中国货。在巴黎,除了十三区的唐人街以外,其他地方几乎难见到中国货,偶尔见到一些产自中国大陆的商品,却又明明白白地打着洋人的牌子。在日本行走期间,所见几乎也是如此,虽然中日两国早已经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每年出口到日本的中国产品也是千亿美元的量,但大多数都被打上了日本的品牌,而以中国品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东京或者大阪的商店里的“纯粹中国货”,虽然不能说没有,但绝对属于凤毛麟角。在泰国越南等稍微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百货商店里的“纯粹中国货”并不比在发达国家更容易见到一些。

据说中国的摩托车在越南卖得极好,但大街上始终难以见到我们熟悉的宗申、力帆等品牌,倒是在河内的大百货商店里见到了躲在角落中的占地很小的TCL彩色电视,比起脍炙人口的东洋品牌和后起之秀韩国品牌来,多少显得有些寒酸。后来,我在大街上拦住了一辆“摩的”,正儿八经地问人家知道不知道宗申和力帆摩托。载客的小伙子满腹狐疑地看了看我说:“知道,我骑的不就是宗申吗?”我连忙好奇地低头寻找,却赫然发现了本田的标志。不用解释我也明白了,中国的大街上不也有把奥拓的车标换成了他“哥哥”奥迪标志的吗?看来,中国的商品因为物美价廉而受到了别人的追捧,但咱们的品牌却成了别人眼里的鸡肋,即便是在我们眼中远远落后于自己的第三世界。

最近听说我们的宇通大轿车光荣地占领了古巴的市场,尽管又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国内人力成本的逐步提高,我们总有一天将丧失在制造成本上的优势,如果再仅仅满足于OEM那样的贴牌生产(况且让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窘境亦非我们所愿),我们的企业单靠为别人代工而赚一点点蝇头小利,那么终有一天孟加拉国或是阿富汗等人工更加便宜的国家会毫不留情地把我们取代。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据资料显示,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服装加工企业的定单已经在减少,而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我们却始终没有出现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同样的尴尬在自行车企业也如出一辙,作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国,我们也终没能出现一个脍炙人口的牌子,这大概可以算是我们这个自行车王国最为尴尬的“遭遇”了。稍微能让我们意**一下的,也许就剩下海尔、联想与华为了。

盼望中国人在国外不再被歧视

大前年夏天——确切地说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三个月,我在欧洲进行了一次跨越二十几个国家的旅行,长途奔波中的几次小插曲让我感受到了发达国家对中国人无形的歧视,这是那些持公务护照出国的人没有机会体验到的……

记得在西班牙开往法国的国际列车上,西班牙边防警察例行公事地检查各国旅客的护照。之所以说是例行公事,是因为他们几乎从不翻看旅客伸过来的护照,只是匆匆扫视一眼便从旅客身边走过。经过我身边的时候,照例也看了看我的护照,还礼貌地说了句谢谢就走了过去。可忽然,像意识到什么似的,那位西班牙警察一边喊了声“Chinese”,一边连忙退回到我跟前。他警惕地要过我的护照,然后里里外外一张一张地仔细翻看检查我的“小红本”,甚至几次把我的小本本举起来对着灯光“透视”一番,之后又用怀疑的眼神端详了我好几秒,那感觉就好像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偷渡犯。

我的护照实在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警察不得不礼貌地还给了我。在检查我护照的那几分钟时间里,我敢肯定周围的旅客当中一定有人带着某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期待着警察揪出个偷渡犯来吧?警察还给我护照后便检查别人去了,问题是他似乎只对我这个手持中国护照的旅客心存“好奇”,在遇到来自欧洲、非洲以及印度旅客的时候再没有像检查我的护照那样认真而仔细,耗费那么长的时间了。对于西班牙警察的特别对待,我并不想抱怨什么。实际上类似这样的“特别关照”,我第一次去欧洲旅行时就已经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体验过了。

前年一年,我又去了非洲、北美、东南亚、韩国等地旅行。每当进入异国海关的时候,我以及中国同胞们接受检查的时间总要大大地长于其他国家的旅客。在首尔机场进入海关时还发生了一件无奈而又“有趣”的事情。站在我身后的几个同胞一边等候边防检查一边议论着快速进关的窍门。一个扛着大包的中年女子对身后的另一个年纪轻一些的女同胞说:“要想快点进关最好别排在中国人的后边,因为他们检查中国人的时候最慢。”事实上的确如此,有时候相邻关口已经一连放行了三四个别的国家的旅客,而这边被检查的中国人却还没被放过一个。上面那个中年女子的“经验”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经验,到国外旅行的时候要想快一点进关,最好排在老外的身后。

我总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但为什么在国外旅行的中国人却仍然受到与国家地位严重不相称的对待呢?有人说是因为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太多,以至于影响到了我们这些合法的中国人。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我在很多国家都遇到过来自中国的偷渡者,他们一面艰苦谋生的同时还要一面警惕随时出现的移民警察,很多人出国以前天真地以为国外遍地都是黄金,到了那里之后却过着缺乏尊严的生活。我们在抱怨他们的无知、感叹他们的不幸的同时,不得不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的经济在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的同时,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公民却要偷渡到别的国家去谋生呢?

据说,在若干年以前韩国也有类似这样的偷渡者,但是在他们的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偷渡行为几乎已经绝迹。而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我们的经济发展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大量的偷渡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尤其在东南沿海的某些省份,而其实那里恰恰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快同时也是最为富裕的省份。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令人赞叹的宏观经济数据之下掩盖着的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或许这才是导致部分人盲目偷渡国外的深层原因吧?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民生问题其实已经不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人在外国边防警察面前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