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写作对象:用五感法、气泡图法写细节(1 / 1)

五感法写细节

写作文并不神秘,秘诀就掌握在我们每天共处的身体里。我们的身体有五个突出的感官能接受外界的刺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为什么写作文要从五感出发,是因为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而从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才能通过具象思维的可视化桥梁进入抽象思维的创作。

眼主导视觉,耳主导听觉,鼻主导嗅觉,舌主导味觉,身上的皮肤可以主导触觉。我们的身体的这些部分,都是有感而知的。

视觉主要是指看见了什么,比如尺寸、颜色、形状。

听觉主要是指听到了什么,比如人声、歌声、噪声。

嗅觉主要是指闻到了什么,比如香气、臭气、腥气。

味觉主要是指尝到了什么味道,比如甜的、酸的。

触觉主要是指感觉到了什么,比如质感、温度。

很多孩子一听说要写作文,就手心冒汗、抓耳挠腮,说:“老师,为什么要写作文?”

五感法写细节,目的就是当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通过眼、耳、鼻、舌、身去收集信息,让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有话可说。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一头塑料奶牛,如图:

接下来,学生们设法去感受这头奶牛。

大家先说嗅觉。对嗅觉,孩子们是这么描述的:

1.这是一头假的奶牛,所以有一股塑料的气味,没有真的奶牛的那一点点臭臭的气味。

2.我也闻到了,是一股塑料的气味,但也不是那么浓,有点儿淡淡的。

3.奶牛身上的毛,有一股特殊的气味,感觉有点儿像塑料,也有点儿不太像塑料,有点儿像布的气味。

4.凑近闻的时候,感觉有毛扎鼻子,气味也有点儿刺激性。

接下来是听觉:

1.假奶牛发出了叫声后,我感觉,它跟真的奶牛的叫声不太一样。真的奶牛,叫得没有规律,假奶牛叫得很有规律,感觉就是机器的声音。

他找到了真的牛和假的牛的区别,在叫声上节奏感不一样。

2.真牛的叫声会有点儿断断续续的。

这位同学认为真奶牛的叫声有变化。

之后说说触觉:

1.我摸到它的毛感觉软软的,像棉花糖一样,挤奶的部位有点儿硬。它的鼻子和眼睛都是硬的。

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触觉感受。

2.我摸这头牛就感觉特别硬,真正的奶牛,身体是有点儿软的。

假奶牛的身体,整体的感觉有硬度。

接着说说味觉。大家可以说一说平时喝牛奶的感觉。比如:

1.奶是很甜的。

2.有的牛奶是比较稠的,有的牛奶是很稀的。

以上是大家用感官来感受到的奶牛,人的身体天然就是可以“有感而知”的。

同样是提到牛,好作家会调动感官来为作品勾勒丰富的细节,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读者们一读文字便如临其境!

比如有个词,叫“多如牛毛”。这个成语形容非常之多,多得像又细又密的牛毛。

朱自清的《春》里有这样的描述: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朱自清先生不但懂“多如牛毛”是怎样的感觉,他还会用。我们都很熟悉春雨,但是朱自清先生说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连三个“像”,像牛毛形容春雨下的次数又多又密,像花针形容形状,像细丝形容绵长。

这三个“像”用意深刻,分别表现多而密、形状质感、整体绵长的雨的效果。像牛毛和花针都是触觉,但是触觉又有不同的侧面,而像细丝是视觉。

这里第一步是用五感感知,第二步是五感感知要细腻,比如同样是触觉,但像牛毛和像花针就是不一样的触觉,这是说要细腻地去感知,看进去。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对雨的感觉就更加细腻了。

王安石《牛衣》:

这句诗让我对牛毛有了更加细致的感受。贴近皮肤的位置会在冬天的时候泛出来一层很细的绒毛,这就叫氄毛。

我小时候没有接触过牛,问了我妈一个特别傻的问题:“到了冬天的时候,我们有羊毛毛衣、羊绒大衣,怎么没有牛毛毛衣?”

她回答我:“牛毛那么硬、那么粗糙,怎么能做成牛毛毛衣呢,多扎人。”

读到王安石这首诗的时候,我才知道,动物的毛分为两层:一层是针毛,是硬的、直的;另外一层是绒毛,绒毛是贴着皮肤长的,非常柔软。但是牛在冬天很少长绒毛,它泛起的绒毛特别少,所以你能感觉到牛很怕冷,冬天的时候不用出去放牛,牛只能躲在牛棚里。

可见,大作家写出来的文字都经过了特别细致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五感,但要用五感法写细节,就要观察得非常仔细。

不仅要观察得仔细,还要能把我们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完全打通,旋转、跳跃一起用。

比如我说一个孩子笑得好甜,“甜”这种感觉不是我从这个孩子这里真实尝到的。那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是因为他的小酒窝很可爱,也许是因为他笑起来,像小月牙的眼睛,让我好像吃甜食一样,觉得很满足、很开心。

我把味觉和视觉感受打通了,这叫作通感。

有如下几个句子:

1.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细节。作者描述了“她的声音”,却不直接用听觉来形容,没有直接说“很好听”。因为如果写“很好听”,读者并不知道是怎么好听,但写成像棉花糖一样甜,像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我们就知道,它绝对不会是像牛一样发出“哞”那么粗重的声音,这个声音应该是细腻而软和的,读者就对这个声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2.红杏枝头春意闹。

——北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古人对通感的运用那是信手拈来。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哪是在春天里瞎闹腾,它只是开它的花儿罢了。但是春天里的诗人对这春天喜欢得不得了,看谁都像是在春天嬉闹。这也是把视觉和听觉互通。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微风吹过来,这个时候你闻到了一点点清香,有吗?好像又没有。

朱自清的写法就比较调皮了,他写香气就像高楼上有人唱歌似的,好像没有,好像很安静,好像又听到了一点点……

这种感觉,就让你对这个清香有了不一样的感知。因为他将“清香”这种嗅觉和用耳朵听见歌声的听觉,一起打通,让你对事物有了更深切的感知。

分析了这些例子,大家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运用五感法,第一是要仔细观察,第二是可以用到通感。

气泡图法写细节

用五感捕捉完了细节,还得用人能“看得见”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

小朋友喜欢听故事,人大多如此,天生喜欢听故事,而不是听大道理。

我们是先有感受,后有认识的。人的大脑神经元特别发达,比如我一见到一个人很漂亮,我在一瞬间就做出判断了,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出“漂亮”这个结论的。其实,在大脑里,已经有了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写作就是让你像倒带一样,把磁带倒回去,看一看你的大脑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对方到底为什么让你觉得漂亮,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她的笑容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小工具,是一个小气泡图。

中间的灰色部分,是要感知的内容,旁边的白色小圈圈,是要感知到的要点。

比如丰子恺的《白鹅》中有这样的描述: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鹅的“嘎嘎”,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这篇文章很长,可以用气泡图来分解。

白鹅很高傲,这是丰子恺先生的思考。但是别人不懂呀,怎么办呢?先把概括性的词语“高傲”放一边,回看大脑的五感感知给出的细节。

第一,他用到了视觉。

他看见了鹅的头,鹅的头比例更高。比例更高如果还不够通俗,他就写“像麒麟”,让你看得懂。麒麟是四兽之首的神兽,自然昂头挺胸。

他还看见了鹅走路的样子: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京剧里的净角对于丰子恺先生的时代来说,并不遥远,他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

第二,他还用到了听觉。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嘎嘎”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嘎嘎”,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嘎嘎”,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他写出了鹅的严肃郑重的感觉。

写完以上的头、步调、叫声,读者就明白了,鹅是一只高傲的动物。

所以,每个人做判断的时候,要倒带回去看,自己是怎么感受到的。

现在给你提个问题,如果有两个角色,猪八戒和孙悟空,择一为友,你会怎么选?

你可能会选孙悟空。为什么选孙悟空呢?我们就从这个判断开始倒带,看看孙悟空有哪些优点。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给出信息。

用气泡图法,中间的深灰色圆圈,是要感知的事物,是孙悟空。

第一个:视觉。

有同学说,一根金箍棒上打天庭,下打地府。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比瞬移还拉风。所以就感觉他身手矫健,让我崇拜。“身手矫健,让我崇拜”,是很多同学写作文咬破笔头也写不出来的,其实,当你回头看,写好草稿再动笔,就有很多话可说了。

第二个:触觉。

有同学说,浑身长毛,摸起来毛茸茸的,所以就感觉他手感好、很可爱。同学们常常写小动物的时候,比如写“小猫很可爱”,下一句话就不知道写什么了,所以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先把草稿打好。为什么可爱,从哪里可以具体描写它的可爱?

第三个:听觉。

我们总是听到孙悟空大喝一声:“妖怪,你往哪里跑?!”这些有细节的对话,可以加到作文里,就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从这句话里,你听到的孙悟空是一个有自信、有担当的人。

所有外圈的浅灰色部分,同学们都是知道的,但是写作文一定要倒带,往回走,让细节出现在作文当中,才是好文章。

选猪八戒做朋友,大家也会闪现出很多有趣的点子。我们用气泡图法分析一下(如下)。

第一个:视觉。

有同学看到猪八戒肚大肥圆走路不便,却坚持走取经的漫漫长路,所以觉得他有毅力、能坚持。

第二个:触觉。

猪八戒全身肥肉,那摸起来一定是很柔软的,所以手感好,这个朋友值得依靠。

第三个:听觉。

猪八戒总是说:“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啦!”这些经典的对白,都可以加到文章里,心系师父很忠诚,我们也想要这样不抛弃我们的朋友。

还有一个是“小心思”,比如浑身肥肉,味道一定很好,跟他做朋友,妖怪肯定会先把他吃了。

当要写“我选猪八戒做我的朋友”的时候,先把气泡图做完,然后再动笔写文章,你的文章就又有情节、又有细节、又有故事,还有观点和你的想法,整个文章就会很完整。

五感法和气泡图法,就是让我们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剖析一件事物的细节。

每个人天生都会感觉,一点儿难度也没有,只不过人的大脑运行得太快了。所以,你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像朱自清说春雨、王安石写牛,观察一定要细致。

第二,通感。“你笑得很甜”,两个感官的感觉一起打通,这是写作的技法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你感觉到了,才能有自己的认识。你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就能够打动其他人,因为我们每个人天生都会感知。

写作文时,如果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就应当运用气泡图。气泡图是一个梳理你的感受和思路的工具,让你像倒带一样,从五个角度出发,把你收集到的信息搜刮出来,变成文字,就是一篇很完整、很有感染力的文章,你的作文也会变得更丰富、更有趣、更深刻。

名师答疑

家长:

辅导孩子写作文,我以前教他的方法就是按时间、地点,人物干了什么的方法写作。后来,发现换我自己写,捕捉信息都非常难,别说孩子了。

这一节的五感法非常实用,先定下结论,再充分组织“为什么是这样的”后,心里顺畅,打通了我思路不清晰的障碍。

唐屹:

可以先画气泡图帮孩子整理。大人总让孩子打草稿,孩子却会问:“草稿是什么?”

其实,草稿也需要运用一个工具,气泡图就是一个工具。你可以先让孩子把这个写完,再来写作文。

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其实它是一个感知方式,因为人就是通过五感去接收信息的,所以我们应该先做好前期的工作。一个人感官丰富了,他写起来,资源就多,就能文思泉涌。

家长:

气泡图法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比如说,男孩子基本上不洗衣服,如果要写《我第一次洗衣服》,如何用五感法把它描述出来?

唐屹:

气泡图是一个“要点分解”的方法。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分要点,但我们要跟五感结合起来。

气泡图的第一层,可以先画五个圈,比如说中间的深色圈:洗衣服。洗衣服旁边画五个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然后你就让他去感受。

当然,孩子也可以写他不喜欢洗衣服的原因:不喜欢气泡、不喜欢冰冷的感觉等,这就是要捕捉到的信息。

家长:

我有三个问题。

孩子上六年级了,从一年级练习口述作文,二年级练习看图写话,年年有作文,直到现在。

平时在考试的时候,老师总会让孩子记一些好词佳句,必须背下来,考试能用到,但是孩子写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运用,如何破解?

是死记硬背好,还是从平常阅读看书的时候自己获取更好?

唐屹:

好的句子,自有它流传下来的道理。孩子其实是能讲道理的,但是你得说服他。

气泡图法其实是一个“可视化”的方法。老师布置了背好词好句的作业,虽然是生搬硬套,但起码对一些写作困难的同学来说可以凑字数。

但一直生搬硬套肯定不行,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些引导孩子的小技巧。比如,如果老师布置背十个句子,家长可以分析这十个句子,并引导孩子理解老师为什么选这十个句子。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辨训练。

很多时候,孩子根本不知道老师要求他背的句子好在哪里,这自然就起不到作用。所以,家长在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气泡图,把其中细腻的表达呈现出来,让孩子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家长:

写作文是孩子提笔写就可以,还是非要写一个初稿,再写二稿?

唐屹:

我个人赞同先有草稿,但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写草稿。

草稿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把要点梳理清楚,把信息捕捉完。

一定要让孩子明确打草稿的目的。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这其中还有润色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都可以给孩子提建议,比如“咱们换一个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是否合适”。

但每次都要明确一个点,让孩子知道“我写这一稿是为了什么”,达到目的就行,不拘泥于到底是初稿还是二稿,不拘泥于写了几次。

家长:

家长如果不辅导,孩子自己写,可以“逼”出来吗?

崔永元:

这个问题主要是家长不会教,只有“逼”这一个办法,而这是最下乘办法。

在我组织的作文课上,常常会发现孩子们兴高采烈,非常激动。当老师提出一个好玩的问题时,他们会踊跃举手。其实,孩子对写作文并不是一味排斥,我们凭什么认为他们对写作文没有兴趣呢?

我们不懂孩子,所以给他们贴上了“抵触写作文”的标签,误以为每个孩子都对写作文怀着深仇大恨。

而根源,可能是家长教孩子写作文的方法根本不对。我们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否定孩子。

实践作业

主题:《我最喜爱的小动物》。

每个人都有最喜欢的小动物,写这个题目之前不要急,拿一张白纸,先把气泡图画下来。

用五感把信息梳理好,把小泡泡都填好之后,你就会发现只有一个感受——“妈妈,再给我一张纸,我还没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