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问题:“围绕主旨,你还想了解文中人物和事件的哪些细节?”
比如你描写某个乐于助人的同学,在文章中写了一些相关的事件。你就可以问读者:“对于这个人物,你还想了解他在帮助别人时的哪些细节?”这是请读者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冷眼旁观”,提出一些期待。
读者可能会这样回答:“他帮助同学的时候,除了借给同学笔,还有什么细节?”
通过这样的询问,可以重新挖掘头脑中对当时事件的回忆,想起更多曾被你忽视的细节,从而写得更细致、真切。
尤其是小学生写文章,很容易出现通篇流水账的情况,因为缺乏细节。缺乏细节的原因不是写不出细节,而是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想过细节。通过互问,会启发作者补充动作、表情、语言、感受等内容,让文字更生动。
互改六问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支架,初步使用的时候,我建议直接按照我列出的固定句式来问。像这样问来问去,通过修改几篇文章后,再把问题融会贯通,从而总结出独具个性、有针对性的问题。
“六问”不仅可以用于同学之间,还可以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
亲子互改
亲子互改之“互动原则”
同学之间的互改是平等的互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亲子互改则常常会出现很多状况,陷入各种误区。
给孩子讲题本来就够“危险”,容易“鸡飞狗跳”。给孩子讲怎么改作文,很容易发展成捅“马蜂窝”。
所以在讲亲子互改的具体方法之前,我先强调家长和孩子都要遵循的原则。
1.角色:视孩子为家里的主管,把家长当成代课教师。
改作文之前,千万要有一个定位:这个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给家长发工资的主管,这实际是给予孩子尊重。
孩子也要把家长当代课老师,不要因为对方是父母,就产生过分依赖,觉得“你帮我把这篇文章改改怎么了,还非得跟我较劲儿”“你平常一本书都不读,还好意思教我怎么改文章”。
双方把自己的角色定位都调整好,再开始工作。否则,只要一方站不准位置,就会出现“惨案现场”。
2.场合:轻松愉悦,温馨舒适。
一是物理环境,二是心理环境。如果家长在单位受气了,就可以暂停,以免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考试没有结束,也暂停,以免孩子感觉压力过大。
3.内容:抓大放小,三长两短,适可而止。
一定要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也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修改一篇作文就能成为作家。要发现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一次解决一处就够了。
家长可以想想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PPT进行汇报,领导听了,也不会从头给你捋到尾,更不会期待你一下就成为一个职场精英,而是帮着你逐步完善。
“三长两短”中的“三长”,指的是找三个大的地方——句子或者段落进行修改;两短就是两个微小的地方,换个词或者调换个顺序就够了。
要适可而止,灵活把握。如果情绪好,效率很高,可以多改一点儿。如果状态不好,交流出现了困难,就立马打住。
4.目标:相比于改好文章,修改的乐趣和方法更重要。
对习作来说,一篇文章没有写好,下篇文章还有机会写好。一篇文章没有改得尽善尽美的,改个八九不离十就足够了。一定要找到修改过程中的乐趣,积累修改的方法,这才是关键。
教学有三个级别:初级教学是把知识看得很重,让学生获得知识就是最终目的;中级教学注重能力和方法的传授,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最高级别的教学,是意识到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在互动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感受和体验。
家长在帮助孩子修改文章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的目的不是写一篇好文章,而是培养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亲子互改之“家长三问”
第一个问题:“你的文章主旨是……文中有助于凸显这一点的地方在哪里?”
“你的文章主旨是……”这不是提问,而是让家长讲出来,比如:孩子写了一位老师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同学们未来人生的关心,用以说明这是一位特别爱学生、对学生充满期待的老师。
家长讲出文章主旨的根本意义是告诉孩子:“我认真读了你写的文章。”孩子会觉得“你特别懂我”。之后,家长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沟通,孩子的心里是舒服的。反之,如果家长根本没有读,没有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真懂我”,一上来就指导,孩子一定是不开心的,会产生排斥心理。
家长点出主旨之后,接下来就要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文章,看看文章的主旨是否明确,素材是否恰当。
第二个问题:“你的这篇文章从名家或者别人那里借鉴了哪些技巧?”
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读了那么多的书和文章,是否形成了一种借鉴的意识。
创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然后嫁接、重组。重组后就可以自动生发个性创造。
这个过程的第一环就是从别人那里借鉴,无论是书还是影视作品,甚至是动画片,都可以成为孩子写文章的创意来源,从中借鉴思路。
第三个问题:“文中……这一处,是……意思吗?”
孩子在文中没有写清楚的地方,家长千万不要直接说“你瞧,你又语句不通”“你这段写得乱七八糟的”。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产生逃避心理:“下次有作文,再也不会让你们看了!”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进行正面猜测:“这一处是这个意思吗……”如果孩子肯定了,家长可以接着说:“这句可以这样表达……你试试?”
还可以反着说:“你文章中这一处是这个意思吗……”孩子说:“不是,我想写的意思是……”家长说:“噢,原来是这个意思,那我们按照你要写的意思重新捋一遍吧。”
修改的最佳境界——“发表”
孩子们写出来的习作,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两句话,还是一大篇文章,一定要让它有用武之地,有观看之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千万别像泥牛入海一般悄无声息地结束。
我所在的学校有一次举办科技节,准备邀请中科院的科学家给孩子们做科学知识的讲解。这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写邀请函。当科学家被邀请来,孩子们会很有成就感。
家长想帮孩子提高作文能力,一定要记住一条:让孩子的文章在各种场合“发表”。
“发表”的原则如下:
第一,多写具有生活实际功能的文字。
比如邀请函、书信、公告等。
第二,把文字从作业本上搬移到生活中。
作文本上的文章,读者是老师,只是打个钩,打个分数,而生活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第三,让更多的人读到或者听到孩子所写的文章。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让女儿读《三国演义》,每读完一章,都要女儿评论这一章节当中的人物。
更好玩的是,她把女儿的点评放到了网络平台上,并且邀请更多的朋友去听,大家点赞、分享,写反馈意见,小女孩找到了当小明星的感觉。
第四,积极主动地收集“读者”的反馈。
要文责自负,一方面是保持原创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是写完了之后不要把文章扔掉,而是负责到底,关注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产生作用。
最后,我特别希望孩子和家长都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融入生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
作为语文老师,我的职业习惯会正音、纠词,当有人引用文字恰到好处的时候,会两眼放光。
我总有一种梦想,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每当我们说一句话,大家会去斟酌,这两行话摆在一起,前后逻辑对不对,用词是否准确,有没有更合适的表述方式。
我还有一个梦想,孩子跟家长讨论事情的时候,也能够有一些语文的味道,咬文嚼字、品味话语、体会逻辑,感受语言的艺术。
我也希望所有的家庭能够像一个生活中的语文课堂,来关注语言形式,至少在谈孩子习作的时候,多一点儿专业的语言形式的对话。
名师答疑
家长:
父母都在管教孩子,孩子应该听谁的?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耿春龙: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父母确实需要分工,方法可以不一样,但教育的观念要一致。我们培养孩子,首先要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总想着“他是我儿子”“她是我女儿”,而是要明白——他(她)就是他(她)自己,他(她)将来成长的样子,不是你“塑造”出来的。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是循着家长的设想生长,而是让他(她)自然而然地生长,成为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
第二个问题: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生的好作文有两个判断标准:第一是人们爱看,比如孩子、同学、老师爱看;第二是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应用类文章,比如孩子给市政府写一封信,给居委会写建议书,如果孩子写的东西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在生活中产生了作用,就是好作文。
有的家长可能担心孩子的作文分数,在我看来,如果以上两个标准都能达到,期末考试的分数就是“小儿科”。
家长:
习作源于生活,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习作当中可能会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或者说“捏造”。
作为家长,我们是应当多加鼓励,还是要求孩子忠于事实?
耿春龙:
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小学生要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类,初中和高中基本上是给相关的材料或者主题,让孩子们谈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会有一到两篇大作文,要求写想象文,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故事,编童话故事也行,这是孩子在小学生阶段就要进行的训练。
对孩子的创造肯定是要鼓励的,并且还要鼓励孩子想得越细越好,越新颖越好,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是无价的。
我教三年级孩子的时候,得出了一个经验:不要求孩子必须写400字的小童话,因为短短400字要写出一则很好的童话是很难的。写一则童话需要有背景介绍、人物角色和角色之间的互动,还要有故事的发展、**、出乎意料的结尾,以及引人深思的内涵。
所以每到“童话单元”,我们就变成了“童话大王”,像郑渊洁一样,出一本杂志,把所有孩子的童话创作编辑成册,发给同学和家长。可长可短,不受字数限制。之后,评选出大家喜欢的。第二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写。这个过程就能释放学生的想象力。
我从你的问题中看到了你的担忧,你可能担心孩子在写一个真实的事件时,加入自己想象的成分。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没有明显违背生活常识的想象,大人不宜过多干涉。文艺创作有时候就是把多件事情拼在了一件事情中,然后,难忘的一件事就出来了,只要逻辑清晰即可。
家长:
我家的孩子特别喜欢看书,但不擅长引用,书上的东西,他就是不“搬”到作文中,怎么办?
耿春龙:
最简单的技巧就是强化,孩子用到一次,你就表扬一次,用两次,你就表扬两次,这就是“扬长”,让他不断地发现这样做的价值,他就从中积累了经验,慢慢就形成了模式。
家长刚才提的问题里有一句是负面评定,说孩子“不擅长……”。这是我最担心的。家长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待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到杯子里已有的半杯水,而不是悲观地想着“水少了半杯”。
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评论,才能帮孩子提高自信心。
家长:
孩子给名著挑毛病可以吗?
耿春龙:
有一个孩子给《红楼梦》挑毛病,就是发现《红楼梦》里做的菜,不是很现实,跟贾府所处的背景不一致。
这是孩子自己的爱好,无伤大雅。
崔永元:
有一次,我有机会吃到《红楼梦》里讲的菜,反正我不爱吃。
有这样一个故事,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教育家,有一次,课本里要用到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章——《天上的市街》。叶圣陶先生一看就说不对,应该是《天上的街市》。之后,编辑们就给郭沫若先生发了一个函,讲到课本要引用文章,并且讲了为什么要改成《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回函同意。现在课本上的就叫《天上的街市》。
朱德有一篇文章《母亲的回忆》,叶圣陶先生一看,说,这篇文章是回忆母亲,而不是母亲的回忆,所以,叶圣陶先生给朱德办公室写信,朱德亲自回信表示同意,也就改过来了。这篇文章也被选进了课本。
文人之间还有“一字之师”的说法,很文雅、很有趣。
所以,对于修改名著,我觉得可以有这样的原则:可以研究名著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然后去写论文,在论文中自由发挥,但我不建议直接修改名著,比如四大名著,作为一种文化,是需要记忆、需要保留原貌的。
对社会上大部分的流行作品,可以用来修改病句,让孩子在修改的过程中,明白文章是有修改空间的,我们可以把原来的文字修改得更好。
实践作业
1.与同学或朋友互相修改习作,记录如何修改的,分享给家长或老师。
2.将自己每一年修改的习作分门别类整理成册,形成自己的习作修改案例集。到期末考试之前,回顾一下这些习作。把习作修改的例子记下来,慢慢就能形成自己习作修改的档案库,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3.下面的一篇习作来自我的一位学生,你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家长或者其他同学)试着回帖。
我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动力,没有理想,人生就没有了奋斗的**。我的理想并不是很伟大,只想当一位小小的旅行家。
旅行家?有的人很不理解,好好的家不待,干吗要在这匆忙的世界中到处奔忙呢?太辛苦了。而我的回答是虽然辛苦,但当我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望着美丽的风景,烦恼和疲惫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而且在旅行中我可以学到很多,懂得很多,我想走遍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领略那风土人情,去了解那些奇花异卉,去保护那些纯真善良的动物。
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已经走遍了全世界,我会停下脚步,把我旅行的经历、懂得的道理、获得的知识,以及大自然的美丽编写成一本书,命名为《我眼中的世界》。
我知道在旅行途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烦恼,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有机会走遍千山万水,发现一些稀奇的植物或动物,为世界造福,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是最幸福的。我会为我的梦想去奋斗,我喜欢成为一位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