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说:
很多同学觉得,写作文已经很不容易了,居然还要修改,就皱起眉头来了——改,只是第一步,除了自己改,还要学怎么互改。
我教作文的方法,通常是先让人感受到作文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体会到写作文的乐趣,然后给出实用工具。也许有人觉得自己学到了讨巧的方式,但是归根结底,学习就是学习。所谓快乐,主要体现在学有所成的成就感上,而不是过程当中的简易。
只有快乐而没有成果,肯定是无效的。就算写作再容易,也不如打电子游戏来得过瘾。
但这两者的不同是,打游戏是消耗自己,学写作是充实自己。
学习修改作文就像锻炼肌肉一样,一开始会很累,会有爬坡的感觉,但如果你找到窍门,持续不断地训练,肯定能达到一种无招胜有招、运用自如的理想境界。最关键的是,你得先用起来,让它成为自己的习惯。
想要坚持下来,也是有一些窍门的,绝对不是自己闷头改,可以加点儿乐趣,加点儿挑战,加点儿与别人的互动。
这就是下面要说到的作文修改方法——互改法。
和谁互改呢?答案是同学和父母。
最好的老师是同伴
有一句话叫“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同伴”。孩子们自己也认为:当一个学生遇到难题,如果去问老师,可能会觉得有点儿压力,但是问同学就很放松。同学之间很了解,也知道你的问题所在,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我讲一个小例子。我的一位同事是数学老师,他教同学们玩魔方,但有一个同学怎么也学不会,实在没辙,他就让那个孩子先自己琢磨。
结果下一次上课时,他已经会玩魔方了。原来,是同桌教会他了。
老师很奇怪,同桌是怎么教他的呢?
学生说了一句令老师印象极为深刻的话:“老师,您教我的时候是站在我的对面,您摆弄了半天,我也没有看明白到底是怎么转的。同学教我的时候,是坐在我的旁边,我的方向和他的方向是一致的,我照着他的样子做就学会了。”
来到学校,“同学”这两个字不能白叫,真的可以一起学习。尤其在习作修改上,既然有挑战,就带着同伴一起来吧。同一个年级的同学,作文水平不一样。作文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在写不同类别文章时,能力和状态又不一样。这就有了“你帮我、我帮你”的可能。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同桌都能成为你修改习作、提高能力的老师。
另外,社会对于未来人才需求最关键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创新能力,一个就是合作能力。
将来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很难单打独斗,需要跟行业内外的人展开联动和协作。
所以,同学之间在进行作文互改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跟其他人产生关联、进行合作的意识,这对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更为深远。
家长参与,建立相互理解与信任的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参与进来,修改孩子的文章。这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写文章是“言为心声”,孩子写出来的那些话肯定是自己深入思考过的。家长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对事物的真实看法,跟他探讨他的文章,是一种非常高端、有效的亲子互动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能够跟大人讲讲自己喜欢哪个异性同学,这样的亲子关系是让人羡慕的,说明孩子很信任父母。
小学生的亲子关系也有一个标尺,孩子写完了一篇真人真事,如果愿意主动拿给家长看,聊一聊,那么,他们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和谐的。
此外,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习作,想给孩子助力。但更好的方式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指导、讲解、命令,而是言传身教,分享体会,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互动。
家长参与互改,有个最大的优势是,他们对于孩子的说话风格和思维方式比老师更了解。如果家长有意识地通过互动,帮助孩子把日常生活中鲜活、生动的语言,落实在习作当中,那将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
在和父母的相处中,孩子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是家长比老师有优势的地方。
同学互改
修改符号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修改符号。在进行书面修改时,修改符号是一种必要的工具。
修改符号的用处就是达成共识,所有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你的意思。就像交通信号中的符号使用,是大家共同的认知,一目了然;又如表示“停止”或者“注意”,用个感叹号,大家就明白了。正确的符号,能够帮助我们大大节约解释的时间成本。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进行“互改”,就方便多了。
同学互改有四种小方法:回帖式、批注式、小老师式、互改六问。
回帖式
回帖式修改,有很多便捷之处,特别适合当代的语言使用习惯。
1.源自网络,时代感强。
现在的小朋友都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网络互动很熟悉,不管是在文字下方进行留言,还是通过贴吧的方式进行交流,总之,能很好地与话题的提出者进行互动。
2.回复内容不限,多人参与,生活真实,互动性强。
比如,有个同学写了班级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全班同学都看到了,但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就可以在他的文章下面一行一行地往下写。这个互动主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作者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写事件的全貌,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启发自己从新的角度丰富所写的内容。
3.语言活泼,彰显个性,吸引力强。
修改文章很痛苦,但如果用回帖的方式,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种形式所吸引,因为是真情实感的沟通,小朋友不会觉得很艰难。这种互动不要求固定的格式,自由表达即可,对孩子的吸引力也比较大。
4.交流及时,时效性强。
在我的班级,学生写完文章后会随机发下去。学生不管收到哪位同学的文章,都会在文章下面写回帖,之后再传给其他人。这样,每一篇习作会拥有5~8个读者,还能收到读者的反馈,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的文章产生责任感和热情度。
反馈的内容有针对事件、内容、主题、遣词造句、思路、积累运用等。等到全部作文收上来之后,老师再找几个作者念一念他最感兴趣的回帖。这其实就是示范。作者最感兴趣的回帖,说明是对作者最有用的,触动了作者的内心。
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大家就互动起来了,还减轻了老师无暇批改作文的情况。
以下这篇文章,你想如何回帖?
胆小的我
胆小是我心中的烦恼之一,它令我永远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永远走不出那阴森森的黑暗。我曾多次想克服胆小,可却屡屡失败。
一天晚上,妈妈让我去买两碗牛肉丸,可因我的胆小,走出了大门后,又转过头回家,一直在家门口深呼吸。妈妈发觉了,双眼望着我说:“女儿,怎么还没出门啊?这都半个多小时了呀!”我紧皱眉头地说:“妈妈,我不敢去买牛肉丸啊!你别让我去行吗?”妈妈唉声叹气地从我手中取回钱,去买牛肉丸了。
还有一天晚上,爸爸和妈妈都在加班,我不敢开电视,不敢坐在沙发上,自己抱着枕头,躲在客厅的角落,眼睛一直盯着门,生怕会从门外进来一个小偷或一个鬼。我全身一直都在抖,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抖。我想克服胆小,脚一步一步地迈出去,看到了灯光照不到的阳台,我立刻又回到了原点,缩了起来,心里更害怕了。我眼睛紧紧地闭着,一阵胡思乱想。一会儿,我的恐惧好像小了一点儿,就试着把脚伸出去,刚踩着地时,妈妈就开门进来了,我以为是鬼,“啊”地大叫一声。当反应过来那人是妈妈,我赶紧往妈妈身上扑了过去,紧紧地抱着妈妈。
胆小,使我在这黑暗的日子里饱受折磨,真希望有一天能解除这个烦恼。
针对这篇文章,我的学生收到了一些回帖:
1.“可却屡屡失败”后面可以加上“但我不会放弃”。
这是针对语句,是补充了语句内容的回帖。
2.胆小的你还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你要胆大一点儿,还不得“上天”哪!
这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3.想象力很丰富,现实中没有鬼,但是作者写到了“生怕会从门外进来一个小偷或一个鬼”。
这是抓住了一个细节,对作者的想象力进行了回复。
4.“我不敢开电视,不敢坐在沙发上,自己抱着枕头”改为“我不敢开电视、不敢坐在沙发上、自己抱着枕头”。
这是针对标点的回帖。
5.胆小的女孩,你好,你要敢于实践,只要你实践了,你就会觉得一点儿也不可怕。
这样的回帖已经脱离开了习作的技巧,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了。
6.你有胆量写作文,怎么没有胆量克服自己的胆小呢?
这是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作者,看到回帖会感到开心和温暖。我感觉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有力量、有生机,能够跟更多的人互动,不再只是一份作业了。
互动性的增加,会帮助孩子意识到,他写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之后,他再写作文时,就会有一种期许——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有人看。
批注式
批注比回帖更具有专业性。阅读的时候对文章进行批注,有以下特点:
圈圈点点,标记触动:标注自己触动的地方,想怎么圈就怎么圈。
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心里有感受,马上记下来。
三言两语,生动传神:不要长篇大论,别浮想联翩,简明扼要地进行说明就行了。
可以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批注。孩子们改自己的文章,未必这么用心,改别人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试一试。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开头),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文稿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眉批,眉就是一篇文章的最上方,或者叫首批。
还有旁批或者叫侧批,因为我们用的稿纸,一般右边或者左边会有空白区域,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批注写在那里。
尾批是要回顾全文,给作者反馈一个完整的阅读感受。
有个同学写的一篇文章叫《往事》(如下图):在班上传阅了四五个同学,他们为这篇文章分别做了批注。
我们可以看到:
批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干脆利落地引入这个事情”。
看来,这篇文章的开头得到了几个同学的认可,觉得文章没有废话。
批注:“叉着腰”“大眼瞪小眼”“斗鸡”。
这是对于动作描写做的三角标注,同学觉得这些词非常形象,所以打了着重符号,还在右边写了自己的思考“我们的胜负欲(求胜欲)都很强,不服输,为后面不顾一切做了铺垫”。
批注:括号里写出了“我”很努力很带劲地转圈,为后面“我”受伤埋下了伏笔。
这是上下关联地看文章,并且是通过一个括号的方式,把自己所要说的那段话标示了出来。
批注:第一次是稍微有点晕,但还是逞强地继续转下去。
这就是一个阅读感受,读到这里就知道了作者的逞强。
批注:第二次晕的程度更深了一层,更加突出了“我”的逞强。
这篇文章强调的就是“我”在过程当中不断地想让自己有力量。
批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惨状。
这实际就是阅读短文当中的一个考题:“这句话的写作作用是什么?”在此处,孩子们不自觉地把同伴的文章当作了阅读短文的训练。
这篇《往事》主要叙述了自己曾经的逞强,留下了伤疤。不管这篇文章是否优秀,孩子们阅读之后,都能从自己的关注点给同伴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或多或少会对作者完善自己的文章产生帮助。
从上面这篇作文我们也可以看到,做批注对孩子的写作水平有很多好处。
1.读写结合,转换视角,读写互促。
对于作文水平优秀的孩子来讲,提供给了其他同学进行阅读训练的素材。反过来,他也吸纳了别人的意见。
2.凸显语文学科本质,专注语言能力发展。
批注式不强调生活互动性,它强调的是语言上的交流。
3.深度交流,互相借鉴,各有提高。
同伴间还可以进行反批注,就是对批注的批注。这种二次批注,能够达到真正的双向互动,效果也很好。
4.不断增强自主修改文章的意识,增强读者意识。
有的孩子不爱改自己的文章,更愿意帮别人发现问题,那么就可以先帮别人改。通过给别人改,强化自己的修改技巧,并且意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慢慢地,他就能改自己的文章了。
此外,增强读者意识也是很关键的。文章是要跟别人交流的,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批注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反思。
小老师式
小老师式的互改方法,也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1.利用了顺应心理:小孩子都爱当老师。
同伴互改和回帖的方式,属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同学之间的互动,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更愿意当老师。虽然“好为人师”有时是一种弊端,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特点。
2.进行能力迁移:像老师一样做、一样想。
老师面批改作文,对孩子的作用非常之大。孩子们也可以模仿老师,看看老师会如何想、如何做,模仿老师那样去修改文章,这种能力迁移是能够实现的。
3.学习专业对话的艺术:慢慢掌握对话语言的运用技巧。
我们在线下开课时,崔永元老师在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之后问了一句:“你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一般都不称呼他们吗?”
发言的同学马上就说:“胆小的女孩,你好。”
实际上这件事表现出来的是对于“专业对话”的学习,因为我们都知道,崔老师是非常擅长谈话的。谈话里有一种专业技巧,就是一定要给对方一个合适的称呼,后面的对话才能更好地进行。
在一个班级里,如果同学和老师在对话时能关注到沟通中的语言艺术,这个班的语言水平就可以说已经进入专业的程度了。
生活中,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有意识地让语言更干净、更简练、更准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能力。所以,有人说“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一门好的语文课”。其实,这句话还可以拓展成“好的学习语文的班级,每一个孩子都会关注语言的形式和艺术”。
互改六问
小老师式用起来之后,我推荐如下的技巧:
首先是问作者。
两个人互相改,看文章的人照着下面的话问,就能问出效果。
第一个问题:“你写完后,读第三遍的时候,改了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很简单,却有两个妙处:第一个妙处是督促作者好好读文章,作者得先读三遍;第二个妙处是让作者发现哪些地方要改却没改,改文章首先是作者的事,督促作者先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二个问题:“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讲给我听。”
请注意,不是“读”,是“讲”。一篇文章写完,作者终归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让作者说出哪里精彩,实际是帮助他找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也能帮助作者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最用力、最用心的地方,将来就变成了可迁移的能力。
不断强化这种正向的力量,比受挫败要有意义得多了。
第三个问题:“有什么我能够帮助你的?”
请注意,这是在问作者,言外之意是提醒作者不要指望把所有的事情推给别人,别让别人替代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自己知道问题在哪里。这就是同伴在帮助作者进行自我反思。
有的作者说:“这篇文章我妈妈看过一遍,她觉得我平常抄了好多好词好句,这篇文章却没有用上,我希望你帮助我这一点儿。”
有的作者说:“我写这篇文章,内容比较短。我想把这件事情写得生动具体,该把文字加在哪里吗?能帮帮我吗?”
还有的作者说:“这篇文章写完之后,我发现不知道谁是主要人物了,我写乱了,能帮助我把主线梳理一下吗?”
类似问题是学生在习作修改时的对话。养成了习惯之后,就能做到两点:第一,我们明白文章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第二,有了新的意识,知道改文章可以有新的角度。
问作者的三问,实际上只是搭了一个架子,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作者自己。这才是同伴的真正作用,而不是替代作者本人去思考。
再次是问读者。
第一个问题:“读完我的文章,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
了解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就引入了他人的视角。你就明白了,原来那样写,读者最感兴趣。
第二个问题:“在……处,可以怎么增、减、改、调?”
这四个“怎么”不是一起问的,一般可能是在某个地方,你觉得写得不够具体,就可以和读者讨论。比如说:“××,你帮我看看文章的第五个自然段,你觉得可以增加些什么东西,我想把这个地方写得更具体些。”同伴一说,你记录下来,这一段就丰富了。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详略不当,需要在某些地方做减法,又不知道怎么压缩,也可以问问同学,该如何删减。
如果你觉得顺序上需要调整,可以问一问:“这三个自然段,我在表达的时候不够清晰,你能告诉我怎么调整顺序和逻辑吗?”
作为作者,首先要能自己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就如同一个人去看病,得自己告诉医生“大夫,我左腿的膝盖有点儿疼”,而不是说“大夫,你猜我哪儿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