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说:
小时候,我看到“三好学生”上台领奖状,自己却没有,心里很难过。拖后腿的往往是某一门单科没有考好,比如语文,而语文没考好是因为作文扣了很多分。
有的同学花了很大的劲儿,睡得特别晚,不停地学习、练习,可作文就是写不好。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找到方法,二是老师也没有找到方法。
要学好作文,先找好老师。很高兴,我为大家找到了好老师。
如何让孩子不再为写作文苦恼并且爱上写作文呢?生活中学作文和在课堂上学作文,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重点就在于三个字——“搞事情”。
“搞事情”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在家庭中“搞事情”,第二部分是如何到更广阔的社区和校园“搞事情”。
为什么要“搞事情”
大人有时太着急,总希望给孩子一些作文方法上的指点,但实际上,教再多的方法,孩子有时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比“如何写”迫切。
比如,老师出了一个题目,学生一看,没有想写的东西,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读者是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搞一点儿事情,有事情可写,孩子们才会写出真实的心得体会。
其实,写作除了自我表达之外,还承载着与人沟通的功能。
我女儿上初中时,在期中考试备考阶段,老师做了如下布置:找两篇文章,一篇文章写人,一篇文章写事,好好学一学,以便考试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为了帮女儿,我找了当时发布初中生作文的四个网站,结果发现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老掉牙的习作材料。
网站上的习作材料基本上和我小时候的差不多。写人就是写老师,偶尔有保安叔叔、清洁工阿姨,连写爸爸妈妈的也不多。
第二个问题是主题视野狭窄。
如果写妈妈,写的事件就是生病的时候妈妈照顾自己,基本看不到新鲜事件,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有点儿新鲜感的是“妈妈教我炒菜”。可我按照作文里炒菜的流程“操作”了一番,根本炒不出来,这说明“流程”写得不真实。
第三个问题是千篇一律的谋篇布局。
好的作文应该是除了能从头到尾把事情讲清楚,还得有技巧,让人爱看。
那些落入俗套的文章叫“新八股文”,总写这类文章的孩子未来难有创意。
第四个问题是语言表达毫无特色。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遗憾的是,我看了四十几篇作文,看不出区别,分不出哪篇是张三写的,哪篇是李四写的。
在生活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太爱您了,您怎么昨天没来呀?”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作业没有做好,您现在有时间吗,可以帮我讲讲吗?”
每个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用词、逻辑全都不一样,但一落笔写作却变成了一个样。
以上种种问题,如果仅仅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下功夫,那肯定是没找准着力点,让作文失去了平衡。正确的做法是从源头抓起,源头就是“搞事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就是,写文章得有自己的体验感受,要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讲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孩子写作缺乏素材,是因为平时对生活的参与度太少,在写作时自然无话可说。我们要“搞事情”,目的就是制造写作素材,激发孩子对于生活的感悟。
怎样才能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有以下几点原则是大人需要先了解的:
1.孩子在写作前,需要有真切的体验、真实的触动和深入的思考,也就是“我手写我心”。
2.孩子的习作能力,一定要与观察、理解、分析、联想、推理、判断以及好奇心、探究力等协同发展。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最不擅长将教学经验演讲出来的人,往往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语言表述总有小学生习作的感觉。事实上,在社会中那些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很强。所以,想学好写作,只盯着写作落实在笔尖的那一个环节肯定是不够的。
3.真实事件的复杂性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成长契机。
4.语言能力与做事能力协同发展,是表现性评价(1)的重要途径。
总之,家长千万别把自己定位成只是“配合老师”,而是要和老师共同做事,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搞什么事情:让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孩子可以搞的事情有很多,我列举了以下六件。
第一件事情叫仪式生活。
比如,在生日、节日、纪念日写祝福信。
我和同事曾有一个特别好的尝试:让学生把本班同学的生日在教室里贴出来。之后,每逢一位同学过生日之前,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写生日祝福信。要求写出对这位同学的了解,写出他的个人特征,写出他对班级的贡献,写出他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最后再写对他的祝福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们朝夕相处产生的友情就在时光里发酵了。当一组七八个同学写出了一封有真情实感的信,收信的同学会被自豪感和幸福感笼罩着。
在家里也一样,可以发动家族成员,把各个亲人的生日写下来贴在墙上,提前给要过生日的亲人写生日祝福信。可长可短,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二件事情叫小鬼当家。
让孩子制作家务安排表、贴心小提示、使用说明书,进行清晰准确的介绍。
有的同学说,爸妈什么都不让我做,只让我学习。这样的同学可以回家告诉父母:什么都不操心的孩子没有前途。联系到作文写作,那就是什么都不关心的孩子,自然无话可说、无素材可写了。
孩子们可以这样做:列出家务的种类,准确地起名字;给家庭成员分配任务,列出家务“值日表”;把做家务要达到的标准清晰地表达出来,做和不做的好处也列出来,最后贴出来。
在我小时候,家里有一个柜子,柜子的高度是我每次开了柜门在抽屉里找完东西,一起身就会碰到头,所以我就在柜门上贴了一个“温馨小贴士”。
这也是家里的一件小事。同学们可以摸索一下家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写一写“小贴士”。比如,你听了天气预报,就可以写一个给家人的“小贴士”:今天,北京的温度是零下14摄氏度,有雪,出门要注意保暖,小心滑倒。
家里有了新鲜的事物,比如买了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烤箱,或者是家里多了一个小宠物,你作为家庭的主人,可以写一份“注意事项说明书”。
很多产品的说明书,我们成年人不愿意看其中的瓦数和功率,但如果一个孩子从自己的视角写一写这个物品的使用说明,就很有意思,孩子也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才叫“当家”。
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先从关心家里的小事开始,长大了关心学校、社区里的事,将来关心家乡的事,未来就能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他的视野会一步一步开阔。
第三件事情是做一个旅游达人。
家庭旅游的时候,孩子可以在出游前列一份旅游计划书,把该准备的物品整理出来,跟爸爸妈妈合作弄出一份旅游攻略。
游玩回来之后,可以做一本游玩后你自己得出的攻略、游记、旅行纪念册,分享到网上去。
这件事特别有意思,现在你可能没有感觉,等你写完攻略发到网上,看到有网友给你点赞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第四件事情是写一本《小动物饲养手册》,提高持续观察能力。
很多孩子喜欢小动物,跟小动物感情特别深。一个孩子有一个能够陪伴他的宠物是非常好的,比如,他抱着小狗的脑袋诉说自己的心情:“今天我很不开心,妈妈又批评我,就因为一道数学题做错了,扣了两分……”他把不愿意对大人说的话说给小狗听,就有了一个疏解情绪的机会。
这时,家长只要把孩子对小动物说的那一大段话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语言能力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并不是老老实实坐着写一篇像模像样的命题作文就够了。
养小动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是能持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小动物从小到大的变化,非常适合孩子去培养自己对事物的专注力,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内心的感悟。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了《昆虫记》,这本书里多处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细致入微的、用心的观察。
有的孩子养小动物总是养不好,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金鱼死了,是喂食多了还是换水过勤;小仓鼠出走了,那是为什么……解决问题的过程也非常关键,可以成为孩子的写作素材。
第五件事情叫对外发言。
比如,成为大众点评达人、网购评论家、商品测评报告员。
当下网购在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了,网购来的东西到底好不好,需要有理由。只想到一个理由,仅仅是合格;能想到三个理由,就不一般;如果三个理由之间还能形成一个关联,那就更了不起了。
当家里有人买了东西,孩子可以做一个评论员,把商品的基本信息写下来,发布到商家的平台上去。
之后,有的买家还会向你咨询与商品相关的问题。比如,我买了一把剃须刀,就回答了好几个问题:刀片好用不好用、能用多久;剃须刀充电需要充多长时间,充一次可以用多久,能充多少次,电池不能用了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去网上跟其他买家互动,让孩子说明某个商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买家在购买时还有哪些建议。
第六件事情叫练习诗意的语言。
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有点儿诗意的语言,可以用文字参与互动。
比如,家里养了绿植,在绿植上可以写养护的内容,还可以写跟植物的对话。还有冰箱上的留言贴,孩子可以练习每天写一写有魅力的语言,把这里当作一个练习场。
还有就是写小字条。在我的班级里,不把同学们写小字条当作违反纪律,每周我还会腾出一节自习课,让孩子们互相传小字条,还会传给我。
小字条上面的内容太多了,无法进行归类,有道歉的,有问好的,有约饭的,还有给老师提建议的。
“您今儿穿这身衣服好丑。”“老师,您没注意,您的皮鞋三天没擦了,一天比一天脏。”这样的字条我都见过,情真意切。一开始是一两句,慢慢地,字条越来越长了。
原来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多可以交流的机会,这些内容都会成为传递自己语言魅力的契机。
现场“搞事情”,进行语言训练
生活中可以搞的事情太多了,关键看你有没有心。
大人不要总是试图教孩子做这个、做那个,而是要启发孩子去留心。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去写、去说的素材。
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件特别想要的物品或者想做的事情,这时就可以让孩子回答“我想要……”。当孩子说了“我想要……”,父母要注意收起宠爱之心,提出语言表达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提出观点,讲清意图。
孩子一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机器人。”妈妈千万不能说:“今天你表现好,那就买。”
“搞事情”不能搞成“一条线”,得故意“制造”曲折。曲折就是大人给孩子提要求,要求孩子把意图讲清楚。
比如,有同学说“我想养宠物”。这不够具体,还要说清楚养宠物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越细致越好,让人家一听就清楚。讲一件想要做的事,也得把时间、地点、具体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表达清楚。
第二个要求是提出实证,要有理有据。
如果孩子提出想要一样东西,没有理由和想法就不行。
撒泼、打滚、抱大腿不是办法,得用语言来创造价值,让心愿达成,通过语言的力量达到目的。
孩子要学会给自己想三至五个理由,说清楚“我为什么要”。
比如,有同学说想玩游戏。
凡事有弊有利。孩子可以告诉父母,学习累了玩一会儿游戏调节一下,如果真的感兴趣,将来说不定可以去开发游戏,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愿一定是非常真实、非常善良的,他想做这件事是有理由的。即使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很过分,也要耐心地听孩子把理由讲清楚,而不要一口回绝。
第三个要求是要有层次,逻辑清晰。
孩子讲不清楚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哪里讲得有点儿乱,再整理一次。
第四个要求是态度,要尊重协商。
如果大人对孩子说:“没有讲清楚,你再想想吧。”孩子就说:“哼,我不要了。”这就是对达成心愿缺乏执着精神。遇到困难就放弃,这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如果孩子提出来想要养小狗,但是家里并不适合,就可以再沟通能不能养小仓鼠,如果也不合适,可以考虑养小金鱼。
要多角度思考问题,接受事物有多种变化的可能,重在过程,而不是纠结于结果。
“搞事情”的“六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氛围要亦庄亦谐。
“搞事情”的时候别太郑重其事,要亦庄亦谐,既要向真实的生活靠齐,同时又要有点儿设计感。
因为这件事情很明显是“搞”出来的,不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搞事情”,提高语言能力,所以,气氛的营造很关键。
第二个要素是注意事件的选择。
搞的事一定得是家庭成员共同关注的,最好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在小伙伴之间“搞事情”更好,因为双方可以随时商量,还能够建立合作关系。
第三个要素是类别要丰富多样。
“搞事情”不是“一锤子买卖”。每个月都可以搞点儿事,搞的事也可以不一样:这次搞的事情和小动物相关,下次可以是出去玩,还可以是写信……让事情有变化,孩子的语言就会在不同的维度成长。
第四个要素是互动,要平等协商。
在“搞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高高在上,孩子也不要蛮横不讲理。
第五个要素是展示成果。
事情搞完了,一定要郑重其事地发布成果。千万不要让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老师一个人,孩子会因此缺乏成就感。
不管是写旅游攻略,还是写产品说明书,或者写一封信,一定要郑重其事地把写好的内容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第六个要素是形成习惯。
“搞事情”并不一定要“蓄谋”,当有了“搞事情”的意识,我们不用刻意设计,也能在不经意间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变成孩子的关注点。孩子随时都能发现值得写、引起创作冲动的内容。
因为他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
名师答疑
家长:
“搞事情”的时候,是让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还是站在另一个视角观察,由家长引导孩子呢?
比如带孩子去动物园,是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玩,还是在熊猫爬竹子的时候提醒他:“给我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回去还要写作文。”
耿春龙:
孩子要不要有写作的目的?我的回答非常确定——不!
孩子全身心地投入事件当中去体验全过程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非常关键,不要走极端。
第一个极端:总是提写作文的事。家长不要碎碎念“你要好好看”“你得用心想,拿本子记一下,一会儿写作文用得着”,这样就全完了。
第二个极端:家长比孩子玩得还“嗨”,没有任务感。
折中的原则是家长牢记信条:大人的目的是通过自身言行,加深孩子对事件关键点的印象。
如果家长觉得某件事情非常重要,可以借助外力,比如拍照片来记录瞬间,还可以跟孩子聊细节,比如一起坐过山车,大人觉得坐过山车很有意思,就可以对孩子聊聊自己的感受,自己在某一刻是如何紧张和激动,通过回顾关键环节和全过程,帮助孩子加深印象。
也就是说,既要有心,又不要过度急切地表露意愿和目的。如果把握不了“教”和“玩”的度,天平就应该向“玩”倾斜。
崔永元: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份。如果总想着自己是家长,就容易把照顾孩子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
家长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我有一次听到了一首歌叫《熊猫咪咪》。歌词是这样的:“竹子开花喽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啊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咪咪呀咪咪请你相信,我们没有忘记你,高高的月儿天上挂,明天的早餐在我心里。”
我就想,为什么竹子会开花?我从来没有见过。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个信息,原来竹子一开花就死了,熊猫也就没有东西吃了。
我的脑洞一下就打开了:我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竹子都是开花就死,有没有竹子开了花也不死的。我把竹子研究明白了,之后又对熊猫产生了兴趣。
熊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很可爱,但它也可以一巴掌把东西拍飞。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可爱呢?是谁最早发现了熊猫,又怎么知道它的习性?
我就找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拍摄熊猫的纪录片,果然,熊猫是能够跟人一起玩的,就像狗一样,玩得很愉快。那么,熊猫的性情是怎么来的,根据在哪里?围绕着熊猫,可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
当父母把这些问题抛给孩子时,孩子也能得到启发。
有时候,我问女儿一个问题,她就会上网搜资料,或者去图书馆查资料,很快就能告诉我答案。
所以我建议,家长在“搞事情”的时候,先把自己的身份换掉,从家长变成学习者。
家长:
在写文章这件事情上,大人懂得什么叫泼墨如水、惜字如金。
但对于孩子来说,写作文基本上会流于“流水账”的形式,很难写出条理特别清晰的文章,常常会废话特别多。孩子写作的时候,家长怎么指导孩子养成“抓大放小”的写作习惯,在语言上能更加简练呢?
耿春龙:
我分两个维度来解答。
第一个维度是大人对孩子的习作水平不必抱有过高的期待。
我解释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作文的定义。《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时,把小学生的作文改为“习作”,将低年级的作文称为“写话”。
从词语的变化,能看出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路线,尤其在小学阶段,不要对孩子的作品有太高的期望值。在古时候有“开笔”一说,就是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先生是不会让你动笔作文的。不是到年龄就开始写,而是因人而异,看孩子积累的状态。
所以,不要强求孩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件事可遇不可求。孩子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固然很好,但如果达不到,也很正常。
家长应把目光放长远,别那么急。
如果特别着急想看到成效,往往会适得其反。有的家长想一学期就见成效,有的老师更“可怕”,想两节课就见成效。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的做法只能是讨巧,只能是纯粹地追求技术,只能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绝大部分的创造力和创造意愿会被扼杀。这叫杀鸡取卵、揠苗助长!
第二个维度是不要限制孩子的表达方式。
在母语学习中,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能讲出生动的话,当孩子经历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或者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会讲得特别好。
但孩子一下笔,反倒没有那么精彩了,因为他们被过多的技术和规范控制和干扰了。
孩子要想写出“好”文章,“好”的标准是什么?
孩子文章的“好”,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一个字:“真”——真观察、真体验、真认识、真情感。
“搞事情”的目的是加大在孩子动笔之前的阶段的干预,让他有更多样化的体验,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多的素材储备。在此基础上,辅以我们平常所教的一些简单的方法和策略就够了。
然而,很多家长本末倒置了,在“如何下笔”这一阶段下了太多的功夫,反倒禁锢了孩子。
崔永元:
家长有一个误区是认为孩子的作文要惜字如金。事实上,孩子的作文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段。
1959年,有一部话剧叫《风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卖票的时候,走廊上都是人。
这部话剧的主题是“二七大罢工”,主演之一金山出演施洋大律师。他在第二幕有一个演讲,时间大概是3分20秒。到了第三幕,很多观众走了,因为他们买票就是为了听这3分20秒的演讲,这3分20秒真的精彩。
我和宋丹丹老师曾经一起演小品。聊天的时候,我问她:“演小品和拍电视剧收益都比舞台剧好,你为什么还坚持演舞台剧?”
她说:“舞台剧收益再少,我也要演,因为它与小品和电视剧在表演上是两回事。”
有一个话剧叫《万家灯火》,她演一个老太太,特别入戏,林兆华导演说“给你5分钟”。
这时,后面灯都黑了,她一个人颤巍巍地走到台前,把自己的一辈子用5分钟讲了一遍。台下鸦雀无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
她跟我说:“小崔,我当时演得多高兴呀!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离开这个舞台。”
话剧可以面对观众,及时体会观众验收带来的快感,它跟拍电视剧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在艺术上是有不同的阶段的,其实写作也是如此。家长也要有阶梯化的思维模式,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水平。
别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要惜字如金,要表达简练,本来就写不出来,还怎么简练呢?
耿春龙:
一、二年级的孩子,能把自己的话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甚至写字的时候,有些生字不会写,画小图都可以——比如,我家养了头猪,“猪”字不会写,画两个大鼻孔。今天我去玩滑梯,“滑梯”不会写,画个滑梯就行。
到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说法虽然不完全科学,但是我很认同,就是:放胆文。
也就是说敢于写,自由地去写,写得很长、很啰唆也没有关系,因为人的书面语和口语是协同发展的,而且书面语滞后于口语。孩子迫切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肯定会赘语较多,比较啰唆。
家长读完了之后,如果愿意帮助他,就告诉他“这两句话写得不清楚,你再把它写清楚一点儿”“我没读懂这句话”“这半句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清楚”,顶多到“这两句话如果是我来写,我会这么写……”,这已经足够了。
千万不要给孩子讲什么是主谓宾,定语、状语、补语应该怎样用,或者“这里要加一个拟人句……”。
不要有这么多概念化的东西,顺其自然,孩子的写作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
我特别不赞成让孩子参加校外的各种培训班,培训班的老师为了取得短期效果,会急功近利,破坏孩子正常的“语言生态”。
在习作这方面,按照“搞事情”的思路,让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去写各种各样的文体,有素材的累积,有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对外界的真实感受……到中考的时候,他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根本不用报任何的课外班。
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长久的真本领,而不是短暂的技巧。
家长:
孩子有时候就是不愿意写作文,该怎么去培养他的兴趣呢?
耿春龙:
无法用简短的话给一个完整的回答,所以我建议家长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第一,分析孩子为什么不爱写,分析这是谁的原因。
我们常常认为是孩子的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他也许只是不愿意和你交流;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动笔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许他只是不愿意像你要求的那样去写;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写写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不愿意写你规定他写的生活;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写一件有趣的事,但是他不愿意用你教给他的套路去写;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小心思,但是他会反感你对他真实流露的文字指手画脚。
第二,越不爱写,越要努力“搞事情”,给他制造期待,制造写作的热情。
比如,你给他买了一件漂亮衣服,他今天穿得很开心,在小伙伴面前嘚瑟了一下。这时你就可以让他到购物网站上写写评论“衣服好在哪里”“小伙伴们说什么了”等。
第三,一定要有读者和发表意识。
孩子的文章写出来后,别管多么稚嫩,也要不吝夸奖,要强有力地给他的语言表达注入力量。
比如:“你这篇文章特别棒,有几点写得很好,第一点是……第二点是……第三点是……”
我去美国的学校参观时,看到老师把孩子语句不通的话大大方方地贴在教室门口,向大家展示。
参观的人来了之后,老师说:“这是我们班谁谁谁写的,特别棒,里面只有三个错别字,很了不起啊!”
看孩子,要用欣赏的眼光,千万别把自己当成评判者,而要用一种欣赏者、学习者的心态去对待。
实践作业
1.孩子和家长一起商量一下,在家里“搞一件事情”,要求是新鲜有趣,能够吸引共同关注的事情。
2.切实做一做,用心投入,放松地体验整个过程。
3.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篇习作,给同学们看一看,收集大家的反馈。
(1) 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