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活(1 / 1)

-1-

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就是飞去墨尔本。

我想到了很多困难,可能到了目的地会迷路,可能在新的国度会吃不习惯,可能学业上会有许许多多听不懂的地方,唯独没有想到坐飞机本身就是个问题。

从上海浦东飞往墨尔本,大概需要花十一个小时。

最开始的一个小时,充满了兴奋感。座椅后边的小电视里边有许多我爱看的电影,我仔细算着时间,看完两部电影,再把随身带的书认真读完,差不多就落地了。

可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我无法集中精力看电影。飞机的轰鸣声让我头疼,时不时的颠簸让初次坐飞机的我恐慌不已,可又不好意思表现出恐慌的样子,只好自己默默忍耐。

想到要读书,拼尽全力集中精神好不容易读完了前三章,想着时间应该过去了很久,才发现还有五个小时才能到墨尔本。

剩下的五个小时,我只得做我最擅长的事,忍耐。忍耐飞机的轰鸣,忍耐双脚的酸痛,忍耐腰背的不适。我试着看向窗外转移注意力,可只能看到一层又一层云彩。饶是云朵如此美丽,也禁不住一直看着。

终于飞机落地,我的兴奋感被疲惫所取代。双腿肿胀,站起来都花了些力气。

那时我心想,如果不认认真真过完这几年,都对不起我这酸痛的腿。

-2-

因为当时的我未成年,所以按照法律规定必须住在当地人家里,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会给我指派一个监护人。我看着陌生的脸孔,想着等成年了一定要搬出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后来自己搬出来住了,反倒手忙脚乱。

要找到合适的住处,比我想象的更难。有时候会遇到不讲理的房东,有时候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室友有事要先搬走,加上那时的汇率总是变动,如果汇率变高了一些,我就负担不起,只得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好下一个住处。

反反复复地搬了几次家,每次都告诉自己要把房间好好布置一下,贴上自己喜欢的海报,买一个音质不错的音响,电脑旁要放两个仙人掌。至于房间的风格,简约最好。

可不到两天,我就把原本整洁的房间弄得一团乱。说来奇妙,我一直觉得收拾行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对着摊了一地的衣服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好不容易把衣服收拾好了,把桌面清理整洁,又过了几天,所有东西再次变得杂乱无章。

记得有一次,搬进了学生公寓。

一周后,我才意识到洗衣服需要花钱。

学生公寓里有一个专门用来洗衣服的洗衣间,只收一刀和两刀的澳币。我那时手里的零钱都是平时吃饭时找的,大多都是cents——相当于人民币里的几毛。我不知道怎么去换整钱,最后才想到一个有趣的办法。

公寓楼下有一个自动售货机,有一天半夜口渴下楼买喝的,把零钱都塞了进去,但没想好要买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售货机退钱,退出来的居然都是整钱!这个发现让我眼前一亮,但这么做又有点不好意思,我就每天半夜下楼,像做贼似的四处观察,确认没有别人在的情况下才偷偷把一把零钱塞进售货机。

饶是如此,每次花钱洗衣服多少有些吃不住,于是试着手洗。

我在堪培拉买的第一件T恤,就是这么被我洗坏的。

生活细节都是小事,只不过那时我还小,免不了为了这些小事伤神。

后来我想,男孩子嘛,做事应当不拘小节,衣服泡一泡就可以当作洗过了嘛!

如今我把这段故事写在这里,还望各位读者不要嫌弃,也希望我妈妈看到了不要骂我……

-3-

一个人生活,总免不了一个人吃饭。

在异国他乡,自然不至于找不到朋友。可朋友大多住得远,生物钟又都颠三倒四,上课时间自然凑不到一起。因此,有时上完课想填饱肚子,放眼一看,举目无亲,只得自己一个人吃饭。

那时的我没法预料到几年后一人吃饭反倒成了一件流行事儿。

那时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吃饭,一定会遭遇别人异样的眼光。校园边有许多餐厅,偌大的餐厅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总觉得有些落寞。

为了逃避别人的眼神,也让我自己一人吃饭有点底气,最开始我总是假装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我想让别人觉得,我不是没有朋友才一个人吃饭的,而是朋友有事还没有到。

到后来也觉得累了,就索性戴上耳机不去看别人的眼光。

现在想起来当然觉得有趣,但多少有点心疼自己。

如果当时也有人一个人吃饭就好了,会让我安心许多。可不知道是真的没有,还是我没有注意到,总而言之,在那两年的记忆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我都是这么度过的。

放在现在,当然不必忧虑。

也感谢社交网络,让许许多多内向的人可以找到同样内向的人。

知道自己有了同类,总是有种莫名的底气。

-4-

我清晰地记得2011年堪培拉的每个清晨。

垃圾车总是在太阳睡醒前先出现在城市里,一小时后,也就是六点,城市才逐渐从疲惫中苏醒。早起的人们拿着咖啡,陆陆续续出现在路口,等着最早的那班公交车。

而我并不是睡醒了,而是还没有睡着。

我那时深夜无法入睡,因为无法面对安静的环境。人一旦开始失眠,就会被黑夜所捕获,从此挣脱不了。身边没有随时可以说话的人,也知道深夜不该打扰他人,于是只能一遍遍放着《老友记》,让我的周遭有些声音,好让我意识到在这个瞬间,我还不至于彻彻底底地孤身一人。

那时候的生活简直是一团糟——生活技能依然只能用零分来计算。

最糟糕的是我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好好念完大学,回国找工作,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眼前所学习的并不是我发自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

我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专业?

仔细想来,完全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志,只不过所有人都告诉我这个专业最好就业,可以让我的未来有所保障,而懵懂的我压根就没有想过“喜欢”这件事。

白天还好,可以一股脑儿地投身于学习中。

可夜晚安静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我真的要如此生活下去吗?”

“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我想要写作。

原因很简单,在那些黑夜里,写作让我踏实,让我发自内心地快乐。

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以此为生。

-5-

那时我每天都尝试写东西,可大多都写不好。比起一气呵成一篇文字,词不达意的情况更多些。

我记得铺天盖地而来的压力。

比如爸妈给你做的未来规划,比如朋友都对眼前的路如此坚定,只有你,执着地走着一条不知道能否通往未来的路。看着爸妈规划好的路线,心有不甘,却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也有道理。

那时我常想,我是不是把一切都搞砸了?

为什么要擅自做选择?为什么不能按照原来的道路走下去?

明明做选择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可被出版社赶出门的一瞬间,才明白我还是低估了一路上会遇到的挫折。

就像是你终于明白了你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可你不知道脚下的哪条路可以通过去。

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之后依然爱它。”

然而,我不知道我是否做得到。

有时候除了等待,你别无他法。

验证你的选择正确与否总是需要时间,只是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能背负得了这等待的代价。于是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我们犹豫,我们彷徨,然后我们在答案浮现水面前的那一秒,放弃。

我也无数次想放弃。

-6-

没有那么洒脱,没有那么多神奇又热血的故事。

大多数时间,一人生活的最大好处,大概是你必须对自己完完全全地诚实。

你只能自己体会怎样度过时间才不算是浪费,你只能自己体会目前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让自己感到快乐。

疲惫的时候得不到安慰,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得不到建议,然后自己去洗把脸,仔细想想,发现还是不能够放弃。

于是跟父母摊牌,协商。

让父母同意自己写作,前提条件是会好好毕业。

我明白父母的苦心,我也知道只有好好生存才能够好好生活。这不是什么丧气话,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逻辑顺序。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得把眼前不喜欢的事情做好。

我这么告诉自己。

这是我对自己的诚实。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了友情的力量。

虽然那些朋友都不在身边,虽然我依然得一人生活,可来自远方的一句鼓励,瞬间让我有了勇气。因为是来自好友的,就好像他们在耳边说一样。因为他们在努力,所以我觉得自己也不能放弃。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科比,看到了他为了梦想而付出的努力。

当你开始努力追逐的时候,你总能找到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后来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定有人在坚持。

只是那些放弃的人,是不会被这些坚持所打动的;那些习惯低头沉默的人,总是对大声呼喊着前进的人不屑一顾。只有内心还有那团火的人,才能发现那些同在坚持的人。

如果你被困在这个地方,那就试着在这里找到喜欢的生活方式;如果面前的事情你不喜欢却不得不做,那就试着把这件事情做好,再从中发现可以共通的道理。

一定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白做的。

我喜欢打篮球却没能成为篮球运动员,但那保证了我身体健康;我因为一个姑娘喜欢上了一个乐队,虽然那个姑娘没有跟我在一起;我现在留在了这里,虽然我早晚要离开,但找到了面对孤独的办法。

我的人生就充满这样的阴差阳错,就像我从小到大就是个理科生,最喜欢数学,最讨厌背诵,却在这儿写着文章。

做过的事总有意义,哪怕是那些你不喜欢的事。如果逃不掉,注定要花费时间,那就把时间花得值些。一件事能有什么样的意义,在于你能给这件事什么意义。只有这样你才有足够的资本,在遇到你喜欢的事情时,把这件事情牢牢把握住。

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开始反复练习,开始试着把每一天都利用起来。

于是我开始试着爱上我现在所生活的这座城市。

人生中有各种中转站,你知道你到这里只是为了去另一个地方,可就是这样的中转站,给了你足够的休息时间和力量。

-7-

你看我现在慢慢找到了那条通往未来的路,却开始怀念那些找路的日子。当然我非常喜欢现在的样子,每天都乐在其中。我想,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很奇怪,你总是会怀念那些一无所有的日子,觉得那些时刻比什么都真实,而你在经历那些一无所有的日子时,想的都是某天要过上想要的生活。

写作的时候依然有词不达意的时候,但有时也能够顺利地把自己的心绪写下来。我想这是时间给我的宝贵财富。

我还想养只猫,但想想自己那么搞笑、猫那么高冷,我很可能搞不定它。

哦,对了,我现在给自己做饭时,也没那么敷衍了。

我已经学会了不敷衍自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比不敷衍别人难得多。

在某段时间里,我想过: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会怎样。

我想,以我的性格,我一定会有很多朋友,可以时常相聚,我不会离家那么远,在累的时候可以回家看看。

但我后来想了想,我只是在爬坡时觉得累,想要过一些别样的人生而已。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哪条路,我们都不可能时刻拥有朋友,永远不会迷茫。你还是会面临孤独,你还是会碰壁,你还是会爬坡,然后念叨这条路怎么这么长,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

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我不知道。

我是多么笨拙,每次感觉快到山顶时才发现不过是幻觉,山顶还在更高的上头呢,就这么循环反复,我慢慢爬过了很多路。

我想,我一定可以越走越远的,我就是这么确信。

哪怕我翻越山坡又发现了另一个坡,我也不会害怕。

我最终还是告别了堪培拉,回了墨尔本。

然后呢?

然后,我就要回来了。

迎接我生命里的另一座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