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李筱懿说,先谋生,再谋爱。谋好生,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对女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一生,所有人都是过客,只有自己才是故乡。
苏青决定离婚,她并不确定自己能否创造出幸福,但确定只有离婚才能为自己赢得尊严。
从中学时代起,苏青便热衷于写作。1935年,为了抒发产女的苦闷,苏青创作了一篇散文《产女》,投稿给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杂志。后来,这篇散文的题目改为《生男与育女》发表,这算得上苏青文学创作的开始。
离婚后的生活是艰难的,尤其是像苏青这样带着孩子,又没有经济来源的离婚少妇,她终于体会到,艰难的生活从不轻易施舍给任何人怜惜。
她四处托人找工作,每一份工作都只有少得可怜的薪水,孩子们的日常开销都难应付。苏青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发表过文章,终于决定要发挥所长,以文谋生。
说来可笑,一个天生的文学才女,走上文学之路的原因,竟然是快要活不下去。
苏青开始向各大杂志投稿,她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散文《论离婚》,笔触尖锐,终于引起了《古今》杂志的注意。这篇文章发表后,时任伪上海市市长的陈公博颇为赏识苏青的文采。
她曾这样描写陈公博:“在辣斐德路某照相馆中,他的16寸放大半身照片在紫红绸堆上面静静地叹息着。他的鼻子很大,面容很庄严,使我见了起敬畏之心,而缺乏亲切之感。”
虽然缺乏亲切之感,但他们还是逐渐“亲近”了起来。后来,苏青在上海爱多亚路160号106室创办了天地出版社,发行《天地》杂志,社长、主编、发行人,都是她。
仔细想来,苏青与陈公博并未多么亲近。她夸赞他的鼻子,不过是一句无心的赞美。可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鼻子还代表着男性的**。于是,苏青对陈公博鼻子的称赞,引来了他人的联想,觉得她是在称赞一个男人的性能力。
反倒是《天地》月刊,正式将苏青和张爱玲联系在一起。杂志创办之初,一度打不开销路。苏青自己扛着杂志,走到大街上卖。想要让杂志被更多人喜欢,就要迎合大众的口味,更要知名作家的稿子来撑场面。张爱玲是上海当时最大红大紫的作家,苏青便向她约稿。苏青的真诚打动了张爱玲,两个才女,惺惺相惜,张爱玲欣然同意为《天地》撰稿。不仅如此,两人甚至成为闺密。
有人说,苏青和张爱玲那时的关系“好得很,经常一同逛街一同看电影,还互相换裤子穿”。苏青曾当着众多女作家的面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在场的一大批女作家为之愤怒,苏青和张爱玲却照样谈笑风生。
因为苏青,张爱玲才遇到了胡兰成,才有了一场轰动上海滩的倾城之恋。但苏青并不为此开心,因为她认识胡兰成更早,两人也有过一段情。
在《结婚十年》里,苏青曾写过一个叫谈维明的人。这个谈维明巧舌如簧,知识广博,藐视一切,让苏青惊叹:他长得不好看,又不肯修饰,然而却有一种令人崇拜的风度!他是个好宣传家,当时我被他说得死心塌地地佩服他了。
他们很快便发生了关系,但是结束之后,两人的关系便急转直下。谈维明似乎将苏青当成了交际花,在**过后会问她:“你满意吗?”接着又问,“你没有什么病吧?”
有人说,这个谈维明,便是在影射胡兰成。苏青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但自从胡兰成与张爱玲相爱,苏青与张爱玲也永远绝交了。
事业上的苏青,是个极具魅力的女性,也具备经营杂志的天赋。除张爱玲之外,鲁迅等人也都曾为她的杂志撰稿。在经营上,苏青实施预订杂志即八折优惠的策略,让杂志的销量不断增长,杂志社的生意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苏青将自己最著名的小说《结婚十年》放在《风雨谈》杂志上连载,受到上海市民的广泛追捧,成为畅销书的同时,还创造了当时出版行业的奇迹,其畅销程度,甚至超越了张爱玲的《传奇》和《流言》。
十年婚姻,字字血泪。书中讲述的都是苏青的亲身经历与感触,每一个已婚女人,都从苏青的书中找到了共鸣,并为之感动。婚姻中的各种问题,被苏青**裸地剖析。她毫不掩饰自己对男人的期待、失望和抱怨,也从不避讳提及自己失败的婆媳关系。她让很多女人知道,只会伸手向丈夫要钱的全职主妇,注定无法得到丈夫的尊重;男人的外遇,是导致婚姻破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她并非在唠叨抱怨,而是希望唤起女性觉醒。女人必须是独立的,婚姻与男人都不可依附,唯有靠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苏青希望再也不要有任何一个女人陷入她那样的婚姻,更希望每个女人在失败的婚姻面前,都有选择离婚的勇气,而不是像她一样,足足浪费了十年,才终于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