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不顾一切,恨要酣畅淋漓(1 / 1)

1942年,四十七岁的徐悲鸿爱上十九岁的廖静文。蒋碧薇得知后,建议廖家人出面阻止。廖静文无法承受家人的逼迫,留下一封信给徐悲鸿,决定斩断情丝。看到廖静文的信,徐悲鸿疯了一般找到廖静文,告诉她,自己和蒋碧薇已经没有任何干系了,只要能和她在一起,蒋碧薇要什么,他都会满足。

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徐悲鸿再一次登报声明,称自己和蒋碧薇早已解除非法同居关系。

此举彻底惹怒了蒋碧薇。她和徐悲鸿对簿公堂,打起了离婚官司。这场官司以蒋碧薇的胜利告终,她不仅得到一双儿女的抚养权,还从徐悲鸿那里得到了一百万元赔偿金、四十幅古画,以及一百幅徐悲鸿自己的画。

关于这一百张画,蒋碧薇附加了一个条件:她必须一张张精挑细选,若是不满意,就退回去重画。

或许是因为对她的愧疚,徐悲鸿答应了全部条件。为了偿还“画债”,徐悲鸿日夜作画。他习惯站着作画,不久之后就高血压与肾炎并发,病危住院。廖静文睡在他旁边的地板上,整整照顾了他四个月,他才出院。对此,廖静文耿耿于怀,她怨恨蒋碧薇,觉得徐悲鸿就是为了赶这一百幅画,废寝忘食,这才累垮了身体,导致英年早逝。

徐悲鸿与廖静文只相守了短短七年,徐悲鸿去世那一年,廖静文只有三十岁。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廖静文说:“悲鸿每次去开会的时候,回来都会带三块糖,两块给孩子,一块给我。”徐悲鸿去世的那天,廖静文抱着他已经冰冷的身体恸哭,哭过之后,她发现他的口袋里依旧装着三块糖。

其实,当时徐悲鸿身上不仅有三块糖,还有蒋碧薇当年在巴黎买给他的那块怀表。那是他从不离身的物件,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与蒋碧薇依然没有彻底分开。

离开了徐悲鸿的蒋碧薇,成为张道藩的情妇。她的下半生,没有获得过名分,却也活得并不寂寞。

张道藩曾经承诺在蒋碧薇六十岁时娶她,可到了那一天,张道藩只是宴请了许多客人为蒋碧薇祝寿,却丝毫不提迎娶之事。散席之后,他们大吵一架,彻底分手。

她就是这样骄傲的女子,从不让自己爱得卑微。她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钱也是好的。但是,晚年的蒋碧薇,拒绝张道藩的任何资助,靠着徐悲鸿给的分手费生活。徐悲鸿的画,她陆陆续续卖掉一些,唯有那幅《琴课》,她始终挂在卧室里,舍不得卖。

1966年,蒋碧薇出版了五十万字的回忆录。上篇是《我和悲鸿》,下篇则是《我和道藩》。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被她安放在心里最重要的角落。凝结于文字中的,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时光。

提到徐悲鸿,蒋碧薇满是遗恨和怅惘:“我从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和厄难……”提到张道藩,她则温柔了许多:“我将独自一人留在这幢房子里,而把你的影子镌刻在心中。”

回忆本就充满遗憾,爱情也从没有对错输赢。敢爱敢恨,便已经是快意人生。她爱得热烈,也惨烈。既有过花好月圆,也有相忘于江湖。最终,她还是一个人走完了一生。尽管是为情所伤,但总算不曾委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