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悦己,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1 / 1)

因为不满袁世凯政府的独裁专制,以及袁世凯的复辟野心,吕碧城毅然辞职,决定下海经商。

她将上海当作自己经商开始的地方。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吕碧城的特立独行与奇特装扮,丝毫不显得夸张。凭借过人的胆识,以及优雅的谈吐、出色的社交能力,吕碧城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金钱并不能让吕碧城满足,她想要的,是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她决定出国留学,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在国外求学期间,吕碧城还兼任上海《时报》的特约记者,将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写成文字,与国人分享。

学成归来之后,吕碧城只在国内短暂停留,之后便开始游历欧美。她将自己的半生经历凝聚于《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在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上连载,获得了极其热烈的反响。

无论是为命运出逃,远赴异地谋生的无助女子,还是在报社工作的独立新女性,再到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女子学校校长,最后成为一名商人,她将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得极其出色,当一个女人的生活足够精彩,爱情便早已不是必需品。

吕碧城最喜欢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壮阔的景色总能激发她的无限灵感。她的许多诗词便是在游历的过程中诞生的。她不仅是词人,还是艺术家,甚至还成为服装设计师,经常为自己设计晚礼服。

用“腰缠万贯”来形容当时的吕碧城,毫不夸张。在出国留学之前,她连续三次给红十字会捐款,每一笔都是不小的数目。在那个年代,吕碧城已经拥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她的捐款都用来做这方面的宣传。

她不是那种倾尽身家做慈善的人,一面做着慈善,一面也要保证自己奢华的生活。在上海威海卫路与同孚路之间,吕碧城拥有一座豪宅,里面布置得富丽堂皇,西洋家具应有尽有,她甚至雇用了印度巡捕为她看门,出入都有汽车代步。

吕碧城的生活里,有太多诗和远方。在纽约旅行时,吕碧城下榻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旅社,房租自然也是贵得惊人。国外的富豪顶多也只在这里住上六七日,吕碧城一住就是半年。

社交场合是吕碧城经常出入的地方,每一次参加宴会,她都要将自己打扮成最光鲜靓丽的那一个。英语说得不好,她就背后拼命学,除了英语,还学法语,直到能独自站在台上流利地演讲。

她不在乎花钱,却无比在乎这个世界的生态环境。1929年日内瓦国际保护动物大会上,中国没有派使节出席,一身盛装的吕碧城赫然端坐会上,代表的不是任何国家,只是她自己。

她在大会上第三个发言,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她的优雅、端庄、自信与倔强,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

十二岁那一年,吕碧城亲眼见过杀牛的惨状,从此以后不再吃肉。起初还吃鸡蛋,自从有了佛教法号之后,她便成了一名素食主义者。

也是在同一年,有吕碧城编撰的《欧美之光》出版,其中有很多关于动物权益的描述,流传甚广。

晚年信佛,并没有让吕碧城收敛一身锋芒。她推崇行善,从不作恶,却也从不委曲求全,任人摆弄。在世人眼中,她还是那个我行我素,看上去就“不好惹”的女人。

1943年,吕碧城病逝。她临终将自己的二十万元捐赠给香港东莲觉苑,并且在遗嘱中写明,不留尸骨,火化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在南海。

吕碧城的一生,拥有太多精彩。少女时期的遭遇时,或许带走了她一生的厄运,从那时起,她便开始一往无前。

当人们还在惋惜她一生没能赢得一段婚姻时,吕碧城却早已赢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