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出国留学之前,杨绛也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出嫁时,父母对杨绛放心不下,想把家里最得力的女佣派过去照顾她。可是杨绛替钱家着想,推说钱家有女佣,拒绝了父母的好意。
其实,钱家当时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却只有一个烧饭的女佣,杨绛从来没有使唤过她。看到妯娌和小姑子们早起到井边汲水洗衣,杨绛也跟着一起做,虽然这些活儿她在娘家时从未干过,也尽力学着去做。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是杨绛从小就烂熟于心的诗。嫁到钱家的第三天,杨绛迎来了一场重要的“仪式”。那一天,杨绛被带进厨房,里面已经有很多她从来没见过的女人等着。厨房的锅里烧着半锅沸油,旁边的盘子里放着一条已经开膛去鳞的鱼。她们让杨绛把鱼放进油锅里,那是杨绛第一次碰鱼,甚至不知道该拿哪里。在她们的指点下,杨绛战战兢兢地提着滑腻腻的鱼尾巴,把鱼头顺着锅边,滑进了油锅里。一场新媳妇的“入厨仪式”才算正式完成。
就是这个连生鱼都从未摸过的“小姐”,在与钱锺书一同出国之后,硬是把自己培养成最贤惠的妻子。
出国留学之后,“洗手作羹汤”再也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变成了生活的日常。钱锺书吃不惯英国的牛排、奶酪,不会做菜的杨绛就买来锅碗瓢盆,学着为钱锺书做饭。他们把做饭当成了冒险游戏,杨绛负责做,钱锺书负责打下手。虽然做饭的手法有些笨拙,但每一餐都是快乐的。
一次,钱锺书想念家乡的红烧肉,杨绛就买来肉,不会切,就用大剪子把肉剪成一块儿一块儿的,回忆着家乡的味道,尝试着去烧。可是她不懂得炖肉要用文火,大火煮了好久,水都干了,肉却没烂,吃下去都是腥苦的味道。
后来,杨绛忽然回忆起母亲做红烧肉时,是用文火炖的。下次再做时,她就有了经验。英国没有家乡的黄酒,她就买来当地的雪莉酒代替。炖肉时先撇去血沫子,再用文火慢炖,居然做出了不错的味道,钱锺书吃着无比开心。
从此以后,“一法通,万法通”,只要炖肉,杨绛一律用文火慢炖,哪怕是白煮也好吃。她会把嫩羊肉剪成一股一股细丝,两个人就站在电灶旁边“涮火锅”;还有一次做扁豆,杨绛并不懂怎么做,一面剥壳,一面嫌里面的豆子太小。剥着剥着,她忽然想起扁豆是可以吃壳的,于是把扁豆焖了吃,也非常成功;还有一次做虾,简直堪称“冒险”。杨绛很少碰活物,见到虾却作出很内行的样子,说要先剪掉虾须和虾脚才能做。可是她一剪子下去,虾痛得在她手中抽搐,吓得杨绛一把扔掉剪子和虾,从厨房逃了出去。钱锺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锺书和她“讲道理”,说虾不会像人这样痛的,以后还是要吃的,但是可以由他来剪。
一点一滴的小事,汇聚成生活中的幸福。钱锺书的事情,永远被杨绛放在首位,他们就像两个孩子一样在异国愉快地相守,钱锺书享受着杨绛的照顾,杨绛也从未因此产生抱怨。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书,在他们心目中,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用“神仙眷侣”形容杨绛与钱锺书的感情一点不为过,两人刚一结婚,就经历了一场漂洋过海的旅行,通过了对情侣最初的考验,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段经历,钱锺书才在《围城》中写道:“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对杨绛来说,经营婚姻也是一种智慧,而她也的确成了婚姻中最有智慧的妻子。最好的婚姻,不是接受对方身上所有的优点,而是同时包容对方身上所有的缺点。杨绛知道钱锺书的不完美,也愿意欣赏他的不完美,愿意用最无私的爱包容他的孩子气,努力为他营造幸福的生活氛围,麻烦的事情自己来应付。
钱锺书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杨绛不在身边。杨绛刚刚生完女儿住院期间,钱锺书时不时就会像孩子一样垂头丧气地告诉她:“我做坏事了。”可是每一次,杨绛总会用温柔的话语让钱锺书立刻安心。他打翻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家的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弄坏了门轴,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的头上生了一个疔,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治。”
杨绛不只是说说而已,每一次,她都能用一双巧手解决掉钱锺书惹下的“麻烦”。她的那句“不要紧”,成为钱锺书心中最有效的定海神针。杨绛却从不觉得钱锺书麻烦,她反而觉得,自己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痴气,让钱锺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她曾说:“分享幸福得到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为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少。”于是,在钱锺书面前的她,永远是最灿烂的模样,也正因如此,钱锺书才愿意为她许诺:“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