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好的爱情,叫作“势均力敌”(1 / 1)

钱锺书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以杨绛的为人,绝对担得起这样的评价。人们称她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跨越百年人生,她始终与世无争,活得坦然、从容。

杨绛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的一生,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杨绛从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有多么传奇,只是觉得不曾虚度此生而已。

或许,杨绛在生活中的宠辱不惊,来自她的家庭。杨家的家乡在江苏无锡,在当地,杨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杨荫杭曾留学日本,一生刚直不阿,曾是一名严肃刚正的法官,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老圃先生”。

在子女面前的杨荫杭,是亲切而又慈爱的。杨绛最钦佩父亲可以出口成章,曾向父亲请教秘诀,却只换来一句:“这哪里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于是,杨绛便成为一个自幼喜欢读书的女子,只要是她喜欢的书,父亲就给她买。不过,如果因为贪玩,长时间都没有读某一本书,父亲便会悄悄把这本书拿走。当杨绛怎么都找不到那本书时,便知道这是父亲对自己无声的惩罚。

从父亲身上,杨绛遗传了好学与坚强的个性,而从母亲身上,杨绛则学会了坚韧与温柔。父母的一生都是和谐相处的,那虽然是一个不把情爱挂在嘴上,更羞于表现出来的年代,杨绛却能感受到父母之间浓厚的爱与亲情流淌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情感无须言语,更无须刻意表现,只从生活中的点滴,便足以让年少的杨绛懂得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该是什么模样。

父亲曾经染上严重的伤寒,就连医生都宣布无药可救,母亲却执意不肯放弃,求一位中医为丈夫开一副药方,她说:“求求你,就把死马当活马医吧。”或许是母亲的坚持感动了上天,药竟然真的见了效,父亲就这样被柔弱的母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次经历给了杨绛极大的触动,当后来她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钱锺书,便效仿着母亲的样子与他相处,果然就这样幸福了一辈子。

许多人说:“有一种爱情叫杨绛和钱锺书。”那是世人对这段感情最大的褒奖。他们共同走入婚姻的“围城”,却一辈子都不曾想过要出来。

不知世间是否真的有缘分这件事,但可以确定,杨绛与钱锺书的相遇,似乎冥冥中早有注定。杨绛原本已经是东吴大学的学生,却因为心中一直有个“清华梦”,选择去清华大学借读。

一次去清华园古月堂,杨绛偶遇好友孙令衔,站在孙令衔身边的,就是他的表兄钱锺书。杨绛早已听说过大才子钱锺书的大名,第一次相见,却完全颠覆了她心目中才子“风流倜傥”的印象。那一天的钱锺书,戴着一副老式眼镜,看上去有些老气呆板。可就是那一次邂逅,就足以令钱锺书对杨绛念念不忘,杨绛的心中,也住进了那个不够风趣幽默的翩翩才子。

他们的爱情,仿佛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即破。却不知是谁在清华传播出谣言,说钱锺书已经订婚,杨绛已经有男朋友。当谣言传到两个人耳中,他们的心慌了,所幸钱锺书迈出了第一步,写信要求与杨绛见面。钱锺书对杨绛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没有订婚”,作为回应,杨绛告诉他:“我也没有男朋友。”

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心照不宣,两颗心从此越来越近,终于贴在一起。一段携手六十余个岁月的婚姻,就此正式开启。

二十三岁的杨绛,成为二十四岁钱锺书的妻子。在杨绛的记忆中,那是一场热得让人透不过气的婚礼,钱锺书的白色衬衣领子被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穿着婚纱的杨绛也已大汗淋漓。可是,哪怕几十年以后,回忆起婚礼当天的情境,杨绛还是会被满满的幸福感包围。嫁给对的人,胜过一切奢华的婚礼。

很快,钱锺书参加中英庚款留英考试,成为唯一被英国文学专业录取的中国学生。那一天的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他告诉杨绛,他想让她陪自己一同出国。

杨绛犹豫了,她还未完成学业,如果陪钱锺书一同去英国,就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前往。可她了解钱锺书,在杨绛心目中,钱锺书是一个不会系鞋带、走路会摔跤、吃饭用不好筷子的“生活白痴”。于是,在学位与婚姻之间,她选择了后者,毅然前往英国,照顾钱锺书的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