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因:“甄宝玉送玉”的真相——解开《红楼梦》的最大谜团(1 / 1)

红楼探玉 王一 5161 字 7天前

“甄宝玉送玉”,是《红楼梦》的最大谜团。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情节太重要了,但又太扑朔迷离了。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点了四出戏。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第一出《豪宴》;(脂砚斋:《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脂砚斋:《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脂砚斋:《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从这条批语中我们知道,《红楼梦》整部书有四个最关键的情节——“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黛玉之死”。

“贾家之败”“元妃之死”“黛玉之死”相对比较好理解,但“甄宝玉送玉”这个情节可能让大家摸不着头脑,因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对甄宝玉的描写非常有限,做预测非常地困难。然而,“甄宝玉送玉”这个情节又是那么重要。它是通部书四个“大过节、大关键”之一,搞不清楚这个情节,就无法了解全书的大致脉络,更别提还原《红楼梦》了。

红学界对“甄宝玉送玉”一直没能给出很好的结论。传统上认为,“甄宝玉送玉”是指甄宝玉把通灵宝玉送还给贾宝玉;也有的学者认为(如刘心武先生),“甄宝玉送玉”是指甄宝玉把出家路上的贾宝玉送回家;还有人认为,“甄宝玉送玉”是指甄宝玉把贾宝玉送到仙界。

笔者认为,这几种观点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要解开“甄宝玉送玉”的秘密,首先要搞清楚两件事:一是甄宝玉是何许人?二是《邯郸梦》的《仙缘》到底讲了什么?

一、甄宝玉是何许人?

甄宝玉是甄家的公子,这个人物在相貌、性情和家境上都和贾宝玉相似。甄宝玉在前八十回原著中只正面出现过一次,还是在贾宝玉的梦里。其他对甄宝玉的描写都是通过别人的描述,例如贾雨村、甄家的婆子们。

笔者在前文中通过比较贾家和甄家的信息,再和曹家的历史相比较,得出结论:贾家的事情很多是虚构的,而甄家的事情才是曹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贾宝玉是虚构的人物,而甄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

脂砚斋在七十一回中曾有评语:“好,一提甄事。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脂砚斋直接把“甄事”称作“真事”,也就是说“甄事”是指曹家真事。

二、《仙缘》讲了些什么?

曹雪芹用《邯郸梦》中《仙缘》这出戏来暗示“甄宝玉送玉”这一情节。那么,《邯郸梦》的《仙缘》讲了些什么呢?

《邯郸梦》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先生创作的“临川四梦”之一。《邯郸梦》讲述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

(1)吕洞宾离开蓬莱仙境前,告诉扫花的何仙姑他要到人间度人;吕洞宾到人间遇见卢生,送给卢生一个磁枕,带其入梦。

(2)在梦中,卢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入赘富贵人家,科举中状元,开疆扩土立功,远征吐蕃得胜,受奸臣诬陷而被抄家,被流放险些丧命,冤情得雪官复原职,晚年奢侈生活,最后去世。

(3)卢生梦醒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从而大彻大悟,随吕洞宾到蓬莱仙境,八仙再次向卢生阐述人生的虚幻。最后卢生留在仙境,接替何仙姑在天庭扫花。

元春点的《仙缘》,又称《合仙》,是《邯郸梦》的最后一出戏,讲的是卢生黄粱梦醒以后的内容:吕洞宾将开悟后的卢生带到蓬莱仙境拜见八仙,八仙一一调侃了卢生梦中的“一生”经历,揭示功名利禄的可笑和人生的虚幻。卢生一一称是,并欣然接受了在仙境扫花的差事。

笔者在前文中分析过,《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承袭《邯郸梦》,也是由仙境、人间、仙境三个大段落构成的。《红楼梦》的结尾和《邯郸梦》的《仙缘》一样,将叙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返回仙境、各归仙位,以及通灵宝玉回归大荒山、还原为石头的故事。

三、“甄宝玉送玉”的两种可能性

既然如此,脂砚斋又说《邯郸记》的《仙缘》“伏甄宝玉送玉”,所以“甄宝玉送玉”肯定是发生在仙界的故事,也就是甄宝玉把“玉”送到仙境的故事。送的“玉”也许是贾宝玉,也许是通灵宝玉。

有读者可能会问,“甄宝玉送玉”难道不可以是甄宝玉把贾宝玉送回家,或是甄宝玉把通灵宝玉送还给贾宝玉吗?如果这个“送玉”的过程能够使得贾宝玉开悟,从而使得贾宝玉最后回到仙境,是不是也说得过去呢?

这说不过去。因为《仙缘》是《邯郸梦》第三十出戏,也是最后一出戏,其场景完全是以仙界为场景的,并不是讲述卢生在人间是如何开悟的。

《邯郸梦》还有一出戏叫做《生寤》,是第二十九出戏。这出戏描写的才是卢生在人间的开悟,具体情节是卢生在梦中经历了一生的跌宕起伏,已经年过八十,五子十孙,极富极贵,但终究一死。卢生这时被店家叫醒,看到刚才煮的黄粱饭还没熟。卢生想找他的妻儿,吕洞宾告诉他,他的儿子是店中鸡儿狗儿变的,妻子是**青驴变的,那些君王臣宰也“都是妄想游魂,参成世界”。卢生听后大彻大悟,跟着吕洞宾云游去了。

可见,《生寤》的情节描述的才是卢生在人间的开悟,卢生到仙界的情节则是在最后一出《仙缘》中叙述的。

因此,倘若“甄宝玉送玉”描述的是贾宝玉在人间开悟的情节(例如甄宝玉把贾宝玉送回家,或是甄宝玉把通灵宝玉送还给贾宝玉等情节),曹雪芹不可能用《仙缘》这出仙戏来影射,而会安排《生寤》这类开悟戏来影射。

好了,既然“甄宝玉送玉”是发生在仙境的故事,那么只有两种可能的情节:

情节一:甄宝玉把贾宝玉送到仙境,贾宝玉归位神瑛侍者;

情节二:甄宝玉把通灵宝玉送回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通灵宝玉还原成石头,石上呈现《红楼梦》全文。

之所以“大荒山”也可以算作是仙界,是因为《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大荒山”是空空道人在“访道求仙”时经过的地方。既然是“访道求仙”,那么“大荒山”应该就是在仙界,或是一个仙界和人间交界的地方。

实际上,“大荒山”这个名字的典故应该也是出自《邯郸记》的《仙缘》。在《仙缘》这出戏里,吕洞宾把卢生带到蓬莱仙境,面见八仙,就曾经把蓬莱仙境称作“荒山”:

(生)是也。(张)卢生前来。(生跪介)(张)你虽然到了荒山,看你痴情未尽,我请众仙出来提醒你一番,你一桩桩忏悔者。

现在我们需要用上之前得出的结论——甄宝玉就是曹雪芹。把曹雪芹替换甄宝玉,就会发现,“甄宝玉送玉”的情节只可能是:

情节一:曹雪芹把贾宝玉送到仙境,贾宝玉归位神瑛侍者;或

情节二:曹雪芹把通灵宝玉送回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通灵宝玉还原成石头,石上呈现《红楼梦》全文。

那么,这两个情节哪一个更合理呢?

四、曹雪芹去过大荒山?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情节一,即“曹雪芹把贾宝玉送到仙境,贾宝玉归位神瑛侍者”。如果是这样,好像有问题,说不太通。

首先,如果是曹雪芹把贾宝玉送到仙境的,那曹雪芹一定要是个神仙才行。在《仙缘》中把卢生送到仙境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红楼梦》中把甄士隐、柳湘莲送到仙境的是跛足道人,也是位神仙。但是曹雪芹是个凡人,不是神仙,他怎么可能度脱贾宝玉?他怎么可能把贾宝玉带到仙境呢?

曹雪芹恃才傲物,自比“真宝”,我们都信服。但他如果自比神仙,是不是有点太不要脸了呢?他应该不好意思这么写。

其次,如果“甄宝玉送玉”送的玉是贾宝玉,这句话写成“甄宝玉送玉”就有些奇怪。为什么不写“甄宝玉送贾宝玉”或是“甄玉送贾玉”呢?书中也很少把贾宝玉直接简称为“玉”。

我们再分析一下情节二,即“曹雪芹把通灵宝玉送回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通灵宝玉还原成石头,石上呈现《红楼梦》全文”。

这样说得通吗?

乍一看好像也说不通,曹雪芹怎么可能去过大荒山?

等等,曹雪芹真的没去过大荒山吗?我好像在哪儿看到过……

我赶紧查了查脂砚斋批语,发现曹雪芹好像真的去过大荒山!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红楼梦》第一回脂砚斋批语

这里脂砚斋的意思是:《红楼梦》没写完,曹雪芹就眼泪流尽、去世了。我常常为曹雪芹而哭,泪也快流尽了。每每想去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再去问曹雪芹,但无奈遇不到癞头和尚啊!郁闷啊!

石兄这个称谓,脂砚斋一般用来称呼通灵宝玉,但有的时候也用来称呼贾宝玉或者曹雪芹,这里的语境显然是指曹雪芹。脂砚斋想要去大荒山找曹雪芹,说明曹雪芹就在大荒山,或至少去过大荒山。

曹雪芹去过大荒山?这怎么可能呢?

话说到底有人曾经去过大荒山吗?我查了一下,书中去过大荒山的只有三个人。除了一僧一道外,去过大荒山的只有空空道人,而且空空道人是唯一一个去过大荒山的凡人!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红楼梦》第一回

空空道人不仅去过大荒山,而且就是他把《红楼梦》的全文从大荒山的那块大石上抄录回来,带回人间的。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第一回

那么,空空道人到底是谁?难道他就是曹雪芹吗?

我查了一下,发现有一种说法是,曹家被抄后举家搬到北京,曹雪芹先是住城里,后来搬到西郊的黄叶村。据说曹雪芹经常沿小道步行到附近的白家疃村,还自制药石,给当地的村民看病,所以他在白家疃的荒凉之地上有了一处居所。关键的是,白家疃村南面山上有一座小庙,只有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当地人叫它“空空庙”!

“空空庙”和“空空道人”很接近。也许“空空道人”这个名字的灵感就取自“空空庙”?

而且,据说曹雪芹当年还用“空空道人”做过斋号。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

“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见之者邓之诚先生谓的确为乾隆纸,而印泥则不似乾隆时物,盖乾隆时之印泥色稍黄云云。余为谓倘能断定为乾隆纸,则印泥不成问题。盖不惟此印泥本即为浅朱,即使为深朱亦不能必其为非乾隆时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为雪芹所书否,虽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张伯驹先生,谓‘空空道人’四字与其昔年所见雪芹题海客琴樽图之字,‘都是那个路子’云。”

无论这些考证是否有道理,但即使单看《石头记》原文中对空空道人的描写,说他将《石头记》“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也能感到这个空空道人很可能就是作者假托的一个名字。

空空道人很可能就是指曹雪芹自己!

所以说,空空道人去大荒山抄录《石头记》,很可能就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个比喻。脂砚斋说“石兄”去过“青埂峰”,应该也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个比喻!

五、解开“甄宝玉送玉”之谜

既然是这样,“甄宝玉送玉”的情节如果是甄宝玉把通灵宝玉送回大荒山,通灵宝玉还原成石头,石上呈现《石头记》全文,那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情节了。

甄宝玉是曹雪芹,石头是《石头记》。

甄宝玉送玉,玉变成石头,石上呈现《石头记》这部小说。这个情节完全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过程的一个精彩的隐喻!

而且,“大荒山无稽崖”有着“荒诞无稽”的寓意,而小说正是虚构的,也是“荒诞无稽”。所以“大荒山无稽崖”也是对《石头记》小说创作的一个很恰当的比喻。

我们试想一下,在《红楼梦》的最后一章,贾宝玉大彻大悟,升仙而去,归位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在天界重聚。通灵宝玉则恰好落在甄宝玉的手中,他也许受到癞头和尚或是跛足道人的指引,将通灵宝玉送回大荒山无稽崖,通灵宝玉还原为石头,石头上呈现出它在人间的所见所闻,也就是《石头记》的全文。

这个情节实际的意思是,曹雪芹在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把曹家的真事隐去,借说贾家的事情,虚构成小说《石头记》。

这才是“甄宝玉送玉”的真相!

六、甄贾宝玉和庄周梦蝶

“甄宝玉送玉”原来就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譬喻!

对于这个结论有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贾宝玉曾经梦到过甄宝玉。如果甄宝玉是现实中的曹雪芹的话,贾宝玉怎么可能梦到曹雪芹呢?

这个问题很好。但请你细看一下这段甄、贾宝玉梦中相遇的文字,到底是贾宝玉梦到甄宝玉,还是甄宝玉梦到贾宝玉呢?

宝玉心中便又疑惑起来: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心中闷了,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不觉就忽忽地睡去,不觉竟到了一座花园之内。宝玉诧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一个园子?”正疑惑间,从那边来了几个女儿,都是丫鬟。宝玉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只见那些丫鬟笑道:“宝玉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宝玉只当是说他,自己忙来赔笑说道:“因我偶步到此,不知是那位世交的花园,好姐姐们,带我逛逛。”众丫鬟都笑道:“原来不是咱家的宝玉。他生的倒也还干净,嘴儿也倒乖觉。”宝玉听了,忙道:“姐姐们,这里也更还有个宝玉?”丫鬟们忙道:“宝玉二字,我们是奉老太太、太太之命,为保佑他延寿消灾的。我叫他,他听见喜欢。你是那里远方来的臭小厮,也乱叫起他来。仔细你的臭肉,打不烂你的。”又一个丫鬟笑道:“咱们快走罢,别叫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厮说了话,把咱熏臭了。”说着一径去了。

宝玉纳闷道:“从来没有人如此涂毒我,他们如何更这样?真亦有我这样一个人不成?”一面想,一面顺步早到了一所院内。宝玉又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台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孩儿做针线,也有嬉笑顽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且又真了。”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

细读这段文字,我们就能发现,这里不仅是贾宝玉“忽忽地睡去”梦见甄宝玉,而且甄宝玉也“作了一个梦”,梦见了贾宝玉!

贾宝玉梦见甄宝玉,实际上是庄周梦蝶的翻版!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其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飞呀飞的,停在花上睡着了,结果梦见自己是庄子。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中变成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中变成蝴蝶的庄子。

有人曾经也看出甄、贾宝玉的梦中相遇是借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但是大家并没有了解曹雪芹用这个典的真实目的。

实际上,贾宝玉梦见甄宝玉,即贾宝玉梦见曹雪芹。而根据庄周梦蝶的典,表面上是贾宝玉梦见了曹雪芹,实际上是曹雪芹梦见了贾宝玉!

小说是现实的投影,梦境是现实的映像。

贾宝玉是曹雪芹虚构的人物,也可以比喻成曹雪芹梦境中的人物。因此,曹雪芹梦见贾宝玉,就是对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个小说人物的一个很好的比喻。所以,把贾宝玉写进曹雪芹的梦里,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七、甄宝玉和通灵宝玉

有的读者可能还会问,脂砚斋说“《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这说明甄宝玉手上肯定是有通灵宝玉的。但他是怎么得到这块玉的呢?

关于这一点,书上的线索很少。不过我们仍然能从一些蛛丝马迹当中推断出一两个合理的情节。

首先,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听到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大彻大悟,还当场做了首民谣,作为《好了歌》的解注。这首解注可不得了,预示了《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命运。

这其中有一句: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字面的意思是本来很有钱,但后来成为乞丐,被所有人侮辱。

上句“金满箱,银满箱”,脂砚斋评语说“熙凤一干人”。可见王熙凤敛财敛了一辈子,最后财富一点不剩。

下句“展眼乞丐人皆谤”,脂砚斋评语说“甄玉、贾玉一干人”。这说明,甄宝玉和贾宝玉最后都做了乞丐,而且受到世人的侮辱。

既然两个人都成了乞丐,他们是不是有可能在某个地方见到了,然后贾宝玉把这块通灵宝玉托付给了甄宝玉呢?或者更有可能的是,贾宝玉身上并没有玉,但知道藏玉的地点,当他见到甄宝玉后,就把通灵宝玉的位置告诉了甄宝玉。

当然,如果是我来续写《红楼梦》的话,我可能不会安排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见面,而是安排他们两个在梦中见面。既然他们两个在梦中见过一次,就安排第二次吧!

彼时,已经沦落为乞丐的贾宝玉梦到了甄宝玉,发现对方仍如自己的镜像,也是乞丐的模样。这时的贾宝玉已经经历了牢狱之灾、黛玉之死、金玉成婚、离家出走、出家为僧、流落街头、宝钗之死,终于大彻大悟,他心里已经放下了一切,于是梦中的他解下通灵宝玉,留给了甄宝玉。放下玉的那一刻,贾宝玉马上醒来,发现自己已在太虚幻境,归位神瑛侍者!甄宝玉也同时醒来,发现原来是一场梦,但不知为何身上多了一块玉……

还有读者可能会问,贾宝玉见到甄宝玉的时候,会不会他自己连玉在哪里都不知道呢?

至于玉当时在不在贾宝玉手里,这本身就可以写一篇文章去仔细分析。我在之前讨论贾宝玉的结局时也说过,贾家被抄家后,通灵宝玉被“误窃”、丢失了,而凤姐后来在穿堂门前扫雪时拾到了这块玉。那么,王熙凤拾到玉以后会怎么办呢?

我们知道,王熙凤一直很疼贾宝玉,而且知道这玉是贾宝玉的**,所以虽然她当时已经沦落为下人,我相信她会想方设法把玉交还给贾宝玉的,或者至少把玉妥善藏好,准备等贾宝玉回来以后再交还给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王熙凤获罪被发配到金陵之后(王熙凤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看到了和贾宝玉很像的甄宝玉,就把通灵宝玉交给了他。

我想以上这些都是合理的推测。

但无论甄宝玉是怎么拿到玉的,他毕竟是拿到了。真宝玉拿到宝玉,似乎就是个必然的结果。

甄宝玉得到通灵宝玉后,还是要将它送回大荒山的。这个过程应该得到了癞头和尚或是跛足道人的帮助。

之所以这么推断,是因为甄宝玉是个凡人,而大荒山则是空空道人“访道求仙”经过的地方,可以说是类似仙界的地方。因此只有神仙才知道怎么去。

更重要的是,石头在第一回是被癞头和尚变成通灵宝玉的,也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将它带到人间的。因此,甄宝玉送玉回到大荒山,也应该会受到癞头和尚或者跛足道人的协助。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把通灵宝玉变回石头的,应该也还是癞头和尚。这应该是在最后一回发生,与前面第一回首尾呼应。

况且,脂砚斋也说过:“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可见脂砚斋知道,自己要想去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需要癞头和尚的指点。

八、石和玉的深意

甄宝玉送的这块玉,其实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欲望”。

石头本来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心中无喜又无悲,毫无波澜。这从癞头和尚对通灵宝玉说的话中就能窥见一斑: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朝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但是,石头自从被女娲锻炼通灵以后,就变得有了欲望,动了凡心,就想去人间享受那“富贵场”“温柔乡”。于是那神僧就“大展幻术”,把石头变成通灵宝玉。

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红楼梦》第一回

石头“通灵”了,又变成了一块“玉”。“灵”指人,“玉”指“欲”。因此,石头变成玉,这里的寓意其实是石头有了“人”的“欲望”。

有了欲望的通灵宝玉可就不一样了。

石头本来谈不上有什么色相,身上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一块石头。然而到了人间的通灵宝玉可不得了,变成了一件珍贵稀奇的宝物。第八回中就有描述: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象。

“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可谓是体、色、质、文俱佳,成了一块光彩照人的宝物。

石头到通灵宝玉的转变,就是空向色的转变,就是从无欲到有欲的转变。

有了欲望的结果是什么呢?

癞头和尚说:“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有了欲望,就开始寻是非了,就不安生了,开始烦恼了,开始有苦痛了:

却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得入选,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哀。

——《红楼梦》第一回

对于这一段文字,王国维先生就曾经做出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通灵宝玉暗示的就是人类的欲望: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夫顽钝者既不幸而为此石矣,又幸而不见用,则何不游于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以自适其适,而必欲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由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

——《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先生进一步总结:“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

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欲望总是无法满足,所以就产生痛苦。

欲望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因此说到底,石头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通了灵,有了欲望。有了欲望,自然成了通灵宝玉,“便向人间觅是非”。

那么,通灵宝玉最后变回石头是什么寓意呢?

很简单,玉变回石,没有“玉”这个字了,身上没有那些“体”“色”“质”“文”了,这就是一个放下欲望、返璞归真的过程。

玉变回石,就是色向空的回归,就是从有欲到无欲的回归。

癞头和尚说:“沉酣一梦终须醒”。在人间的通灵宝玉是痴迷的,沉浸在一场黄粱梦里。然而,通灵宝玉终有觉醒的一天,那时的它将褪去欲望的羁绊,变回一块普通的石头,回归仙界。

因此,石头变成通灵宝玉,最后又变回石头,是一个从空到色,再从色到空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曹雪芹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九、曹雪芹送欲

既然“甄宝玉送玉”是对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比喻,而玉又是暗指欲望,这说明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过程,就是对作者放弃欲望、回归本真的一种描述。

石头经历了色到空、空到色之后,上面才会出现《石头记》的文字。这说明《石头记》这部小说的完成,作者是需要经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的。

我相信,这就是曹雪芹一生的心灵历程。

而且,这十六个字恰恰是描写曹雪芹假托的空空道人的,应该就是曹雪芹在历经磨砺后所领悟的哲理。而这哲理又和佛教禅宗的思想非常相似。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人因为欲望而生,因为欲望而活,但是如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会成为欲望的囚徒。其实很多时候,人的欲望恰恰要在否定中被满足。

都说回头是岸,难在学会放下。

贾宝玉放下通灵宝玉,摆脱欲望的束缚,才能回归本我。

曹雪芹摆脱欲望的束缚,返璞归真,才有《红楼梦》的境界。

也许这才是《红楼梦》大结局“甄宝玉送玉”想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