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贾宝玉的故事就是曹雪芹的自传。很多红学家这么说。
我不服。要较真一下。
如果贾宝玉的故事都是曹雪芹的生活,很多事情没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贾宝玉刚出生嘴里就含着一块玉,这我就不信了。曹雪芹刚出生嘴里会含着玉吗?而且那玉上面还有字迹,还是篆文,这要是真事我把头割给你。
还有贾宝玉曾经神游太虚幻境,跟着警幻仙姑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听了红楼梦十二曲,这些词和曲预示了十二钗的结局。这完全是神话故事,不可能是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事。
既然这些事情不是真的,估计小说中贾宝玉的事情还有好多都是虚构的,不能都当成真事看。
有读者会说,你这人也太较真了。怎么可能写得一模一样呢?!小说中的人物是借鉴真人真事,但不可能原样照搬啊!
哎,这么说我还真不同意。因为我发现《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就是原样照搬真实人物。而且被照搬的这个真实人物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但是,这个人物并不是贾宝玉!
什么?你问我这个人物是谁?
答案其实很简单:曹雪芹不是贾宝玉,而是甄宝玉!
《红楼梦》前八十回对甄宝玉的笔墨不多。甄宝玉这个人物在前八十回原著中只正面出现过一次,还是在贾宝玉的梦里,其余都是通过别人口中的介绍。甄家是酷似贾家的望族,甄宝玉又是酷似贾宝玉的公子。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曹雪芹要描写一个和贾家如此相像的甄家,又要描写一个和贾宝玉如此相像的甄宝玉。
其实从字面上你马上能理解原因:贾宝玉是假的,甄宝玉才是真的!“贾氏”就是“假事”,“甄氏”才是“真事”啊!
也就是说,贾家的很多事情是虚构的,甄家的事情才是曹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贾宝玉是个虚构的人物,而甄宝玉才是曹雪芹自己啊!
《红楼梦》第一回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说明《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用虚构情节呈现的作品。但大家也许没有注意到,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名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甄事隐”和“贾语存”。也就是说,甄家的事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即曹家旧事,而通过贾家的虚构故事来映射。
而且,脂砚斋也屡次暗示,甄家的事就是真事。例如第二回贾雨村提到“甄家”,脂砚斋就评论道:“又一个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直言“甄家”是“真正之家”。
还有在七十一回脂砚斋有评语:“好,一提甄事。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这里直接把“甄事”比作“真事”,说明“甄事”就是曹家真事。
所以说,甄家才是曹家,甄宝玉才是曹雪芹!
贾家的很多故事可能都是编的,但甄家的事错不了,就是曹家的真实历史!
一、甄家才是曹家
除了“甄”“贾”谐音“真”“假”以外,《红楼梦》文本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甄家就是曹家呢?
1.位置
甄家位置——金陵。
贾家位置——北京。
曹家位置——金陵。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和冷子兴大谈贾家和甄家的家事,其中就透露了甄家“在金陵城内”,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同样,曹家几代——曹雪芹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頫——都任江宁织造,而江宁也是南京的古称。
可见,甄家和曹家居住的地点是相同的。
贾家的位置反而和曹家不同。贾家居住的地方是今天的北京。例如书中说贾雨村送黛玉到贾府(第三回)说是“入都”,薛宝钗到贾府也说是“入京”(第四回)。这里的“都”“京”,指的是都城北京。
当然关于贾家的位置,学者们曾有争议。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一书中就指出,虽然书中很多地方都说贾府在北京,但大观园中却存在着很多南方才常见的植物,比如“大观园中有竹,有苔,有木香、茶蘼、蔷薇,冬天有梅花,席面上有桂花,喝的是隔年雨水;怎么可能是说北方的事情?”除此之外,很多学者参与辩论,有的说大观园在北方,有的说大观园在南方,各自都提供了很多证据。
其实,贾家的位置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只要理解了甄家是曹家真事,而贾家是虚构故事,就知道大观园本是虚构的,所以兼具南方和北方特色。曹家几代在南京生活,曹雪芹自然会把南方的生活细节融入贾家的故事里来;曹家败落后,曹雪芹本人又在北京生活过多年,所以把贾家的故事定位在北京,然后把南北的元素都融进小说里,是很自然的事情。
另外,大观园作为一个虚构的场景,除了参考曹家的南京旧址外,《牡丹亭》中的“大花园”也是一个重要原型,这点在前文探讨《牡丹亭》与《红楼梦》的关系时已经涉及。
2.职位
甄家职位——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书中没有交代甄家何人担任此职)。
贾家职位:京营节度使(贾宝玉之祖贾代化),工部员外郎、学政(贾宝玉之父贾政)。
曹家职位:内务府慎刑司会计司郎中,管理苏州、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曹雪芹之祖曹寅),江宁织造员外郎(曹雪芹之父曹頫)。
我们可以看到,贾家和曹家的官职区别很大。贾宝玉的祖父贾代化是京营节度使,即北京卫戍区司令;贾政的哥哥贾赦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也是世袭武官;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即建设部副司长。
甄家的职位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虽然清代并无此官名,但这个职衔中的信息与曹家的背景就很有关联了。
第一,甄家的职衔里有“钦差”,就是皇帝派去地方办理要事的官员。而曹家恰恰是皇帝的亲信,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皇帝派到江南负责织造的郎中,还担任“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也就是在帮助皇家采买商品的同时,刺探地方官声民情,可以直接呈递密疏给皇帝。这不就是“钦差”么?!
第二,甄家的职衔里有“金陵”,这与曹家的“江宁织造”中的“江宁”是同一个地点,即今天的南京。
第三,甄家的职衔里有“体仁院总裁”,这个比较难懂。清代没有这个职位,但北京却有个“体仁阁”。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清代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招揽名士贤才。乾隆朝以后,这里就做了内务府的缎库。
“体仁院”是内务府的缎库,所以很可能就是暗指内务府。曹家祖上曾是皇家的包衣奴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曾经在内务府任职(内务府慎刑司会计司郎中),就是管皇家事物的。而且,曹家后来一直承袭的江宁织造,实际上也是内务府工作在南方的延伸。因此,曹雪芹在甄家的职衔上用“体仁院”,也许是影射曹家的这一特殊背景。
所以,“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这个职位虽然是虚构的,但曹雪芹已经尽可能地通过近义表达,把这个职位指向曹家的真实职位了。
脂砚斋看到甄家这个“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的官衔后,也批到:“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噢,原来是曹雪芹“寓怀”所设的职位。那么能令曹雪芹“寓怀”的,不正是曹家曾经的辉煌历史么?!
3.接驾
甄家:接驾四次
贾家:接驾一次
曹家:接驾四次
康熙曾经六次南巡,除第一次住在江宁将军衙门以外,其余五次均住在织造衙门,而其中四次是曹寅负责接待。也就是说,曹家共办理过四次接驾大典。
那么,在《红楼梦》中,贾家和甄家各接驾过几次呢?我们从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赵嬷嬷和凤姐的对话中就能得知:
赵嬷嬷道:“哎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哎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所以说,贾家“只预备接驾一次”,王家“也预备过一次”,而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只有甄家接驾的次数,和曹家的历史情况一样!
这再次显示,贾家的事是虚构的,甄家的事才是史实!
而且,紧接上文“甄家”二字后面,脂砚斋有批语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这里说的“大关键、大节目”是不是就因为甄家写的是曹家,所以才如此关键呢?《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肯定会涉及更多甄家的故事,即曹家的历史,所以脂砚斋才如此重视书中对甄家的描写。
4.抄家
贾家——被抄家(据前八十回暗示推断贾家会被抄没)
甄家——被抄家(第七十四回和七十五回叙述甄家被抄没)
曹家——被抄家
在《红楼梦》中,贾家和甄家都被抄家,与曹家当年被抄家的史实相符。
甄家被抄没的消息,最早是七十四回探春的口中说出的。因为看到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探春怒气中讲到甄家被抄: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七十五回通过贾府人等的谈话,继续透露甄家被抄的事件: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可见,甄家被抄家在贾家之前。甄家“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的情况,也与曹家的历史相吻合。
二、为何要设计甄宝玉这个人物
曹雪芹在设计贾宝玉后,为什么还要设计一个甄宝玉呢?既然甄宝玉在容貌、性情和经历上和贾宝玉都很相似,那么设计一个人物不就好了么?为什么还要设计两个不同的人物呢?
曾有人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认为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曹雪芹。还有人批评甄宝玉是曹雪芹的败笔,说甄宝玉是贾宝玉形象的机械重复,因此是写得失败的多余人物。
我对这两种观点都不敢苟同。我认为,曹雪芹设计这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人物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曹雪芹想表明态度。有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红楼梦》是一部忠于现实的作品,文字叙述致力做到客观反映现实。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事方式。作者几乎从来不自己对某件事做出主观的评判,而是留给作者去独立思考。
但是,曹雪芹毕竟不仅仅是个小说家,还是个思想家。他是想立言的。通过设计甄宝玉这个人物,就可以通过甄宝玉的说话行事,把作者自己的观点告诉读者,但又不显生硬。
第二、曹雪芹想自己爆点儿料。贾家的故事毕竟很多都是虚构的。如果不设计这个甄家,后人就很难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事,哪些事情是虚构的。《红楼梦》的故事虽然虚虚实实,但曹雪芹也许希望留下点线索,告诉后人有些事情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通过塑造甄宝玉和甄家,就可以有选择地透露真人真事。
第三、曹雪芹自喻“真宝玉”。曹雪芹现在被大家称为文学巨匠,但当时却是一个怀才不遇、被社会所遗弃的人。但是曹雪芹在书中用“真宝玉”自比,说明曹雪芹尽管生活坎坷,但仍然自视甚高。曹雪芹不是通不过科举考试,而是不屑走仕途经济之路。曹雪芹相信自己的才华,但不愿意把才华浪费在这个腐朽的制度中。
第四、后文情节需要。设计甄宝玉,也是因为后文的情节需要。在第十六回,赵嬷嬷提到甄家曾经接驾四次,脂砚斋批语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在第十八回,脂砚斋曾说“甄宝玉送玉”是全书的四个“大过节、大关键”之一。
可见,后文中将呈现甄宝玉的故事,而且是书中的关键情节。至于“甄宝玉送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笔者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三、“甄宝玉”的典故出处
1.《牡丹亭》中的“真宝”
脂砚斋在第二回中的批语写道:“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脂砚斋的批语没有用“甄宝玉”,而用的是“真宝玉”。“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意思是说对贾宝玉的描写,是“真宝玉”的影子。
我们刚才分析了甄宝玉就是曹雪芹,而脂砚斋的批语又把“甄宝玉”直接等同于“真宝玉”。这说明脂砚斋知道,曹雪芹给书中的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字,就是因为曹雪芹自比真宝玉,曹雪芹自视甚高。
实际上,“真宝玉”的设计并不是曹雪芹原创,而是他用的典。明朝戏剧大师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就设计了“真宝”这个概念。曹雪芹的“真(甄)宝玉”,灵感应该就来自于《牡丹亭》的“真宝”。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都有《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影子。
“真宝”出自《牡丹亭》第二十一出《谒遇》,讲的是男主人公柳梦梅虽是满腹经纶,但是家境困难,没有资费上京赶考,只得弃家游历。这时听到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来到广州,为朝廷高价购买宝物,柳梦梅就来拜见苗舜宾,“来求看宝”。看过宝物后,柳梦梅表示不屑,说这些宝物“便是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苗舜宾问:“依秀才说,何为真宝?”柳梦梅答:“不欺,小生倒是个真正献世宝。我若载宝而朝,世上应无价。”经过一番对话,苗舜宾发现柳梦梅是个人才,于是资助银两,助其上京赶考。
在这段对话里,柳梦梅自恃才高,把自己比作国家的“真宝”。怀才不遇的柳梦梅认为,皇帝派人四海寻找的珍稀宝物是根本没有一点用处的。他希望朝廷能够任人唯贤,发现他这样的“真宝”,这对国家才是最有帮助的。
这些细节实际也反映了作者汤显祖的内心。汤显祖年轻时天资聪颖,刻苦攻读,但不趋炎附势,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而两次科考落第。直到张居正死后次年,汤显祖才中进士。但是明朝当时已进入腐朽不堪的万历年间,汤显祖虽然清廉俭朴、政绩斐然,但是由于他刚正不阿,上疏抨击贪腐官员,遭到政治迫害,曾被贬到广东徐闻县去做典史。汤显祖后来终于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于万历二十六年辞职告归,回到临川开始文学创作,就在这一年完成了经典戏剧《牡丹亭》。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曲合称“临川四梦”,构成了一幅明末社会的现实图景,并将理想与批判诉诸笔端。
从柳梦梅的怀才不遇、他对自己的信心,以及他对自己理念的坚持,我们能够看到汤显祖的影子。
曹雪芹对《牡丹亭》烂熟于胸,推崇备至,在《红楼梦》中也多次引用《牡丹亭》中的戏文和典故。同汤显祖一样,曹雪芹也有着怀才不遇的境遇,也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于是,当曹雪芹将自己写进《红楼梦》时,很自然地受《牡丹亭》启发,为自己起了“甄宝玉”这个名字,其实是自比“真宝”。
2.《牡丹亭》中的“甄氏”
“甄宝玉”这个名字,除了借鉴了《牡丹亭》中的“真宝”,应该还借鉴了《牡丹亭》中“甄氏”这个人物。
甄氏是女主角杜丽娘的母亲、南安知府杜宝的夫人。在战乱中,杜宝和夫人甄氏失散。叛军为了动摇杜宝军心,让杜宝误认为其夫人甄氏已被杀头。后来叛乱平息,杜宝大人重新见到夫人甄氏。但由于他深信之前的消息,即使看到眼前的甄氏,仍然觉得她是假的。但是“真”氏怎可能是假的呢?“甄氏”就是“真是”啊!
在这里,汤显祖用“真”字的谐音“甄”,作为甄夫人的名字,告诉大家甄夫人是真的,不是冒充的。这也从侧面反衬出杜宝大人的迂腐。
曹雪芹设计甄宝玉这个名字,也是为了告诉大家甄宝玉是真的——真的曹雪芹!
四、从甄宝玉看曹雪芹
既然甄家写的是曹家,甄宝玉写的是曹雪芹,那么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甄宝玉,我们不是能够窥见曹雪芹的私人世界么?!贾宝玉的所作所为,不是每一件都是曹雪芹的真事,而甄宝玉的事错不了,他就是曹雪芹的真实写照!
这可就有意思了。
1.曹雪芹的容貌——面若中秋之月
曹雪芹的颜值一定很高。这是因为甄宝玉的长相和贾宝玉一模一样。详见甄家众媳妇见到贾宝玉时的反应:
众媳妇听了,忙去了,半刻围了宝玉进来。四人一见,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
而贾宝玉是什么长相呢?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就有交代: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原来曹雪芹是这等风流多情人物。至少年轻时是如此。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然是对长相的称赞,但其实当中暗含悲语。脂砚斋就有批语:
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所以,与书中描述的贾宝玉、甄宝玉一样,曹雪芹应该是一位面色青白、色嫩如花的男子。然而这种面相是“非夭即贫”的征兆,这实际上是曹雪芹对自己后来贫苦境况的自嘲。
作为与曹雪芹共患难的妻子,脂砚斋看到这里不禁“放声一哭”。这是因为脂砚斋同曹雪芹一起经历了贫苦,还亲眼目睹了曹雪芹的英年早逝(四十岁左右去世)。当她读到曹雪芹对自己容貌的自嘲和对自身悲惨命运的感叹,怎么会不心痛呢?
2.曹雪芹的性情——偏爱女孩子
甄宝玉还有一点和贾宝玉一样,就是对女孩子们的偏爱,最喜欢在闺阁里和姐姐、妹妹们混在一起。但他不喜欢结过婚的女人,尤其不喜欢家里的婆子们,有时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贾雨村在第二回就介绍了甄宝玉的这一性格。
雨村道:“正是这意。你还不知,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游名省,也曾遇见两个异样孩子。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着了八九亦是这一派人物。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么?”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唤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讨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方。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巡盐御史林家坐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只可惜他家几个好姊妹,都是少有的。”
第五十六回,甄家的婆子们来贾家拜访,看到贾宝玉的行事,并说起甄宝玉偏爱女孩子们的性情,也和与贾雨村之前形容得一样。
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哥儿的手说话便知。我们那一个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四人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来。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
甄宝玉这种看似“洁癖”的性情,应该反映了曹雪芹本人的性情。说来也好理解,这实际上是曹雪芹价值观的体现。
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里,衡量男人是否成功,主要看他是否获得功名利禄。而在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里,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绝大多数人都要对上溜须拍马,对下盘剥压榨。男人作为整个体制的主要参与者,是被“污染”得最厉害的一群人。在曹雪芹看来,女孩儿们深居闺阁之中,远离世俗的污染,是最后的一方净土。但是女孩儿们嫁人以后,通常也开始参与到权力和利益的角逐中,因此往往变得像男人一样“浊臭逼人”。
甄宝玉的这种偏爱女孩子们的性情,与曹雪芹第一回开篇自序中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完全一致的。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此裙钗哉?
3.曹雪芹的经历——做过乞丐
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唱了一曲《好了歌》,被甄士隐听见。甄士隐心中彻悟,还将这《好了歌》解注一番。这个解注列出了各种人物命运,脂砚斋在每种命运后都加上了对应的人物。例如“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写的是“宝钗、湘云一干人”;“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写的是“黛玉、晴雯一干人”。
解注中还有一句关键的是“展眼乞丐人皆谤”。在这里脂砚斋的批语是“甄玉、贾玉一干人”。因此,甄宝玉和贾宝玉一样,都会沦落为乞丐,被大家指指点点。也就是说,曹雪芹很可能做过乞丐!
根据目前学界的论证,曹家被抄家后,所有家产奴仆都赏给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新织造将京师顺天府房产十七间和三对家仆赠与曹寅之妻(贾母原型)以供生活。曹雪芹随家一起迁居北京,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潦倒,“举家食粥酒常赊”,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用十年时间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曹雪芹英年早逝,据推测终年仅四十岁,死后留下新婚不久的遗孀。
关于曹雪芹中年的生活状况,由于资料很少,较难考证。但甄宝玉做乞丐的这一情节,让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曹雪芹曾经经历的极端窘困的处境。
总结一下,从甄宝玉身上透露的信息可以推测,曹雪芹是一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美男子;他个性分明,偏爱心灵纯净的女孩子们,厌恶利欲熏心之人;在曹家被抄没后,曹雪芹跟随家族迁居北京,中年极度贫苦,曾经沦落为乞丐。
当然,我并不排除贾宝玉的身上也有曹雪芹的影子,贾宝玉的不少情节可能也是真事。但是你不敢确信贾宝玉的哪些情节是真的,而甄宝玉的故事应该都是曹雪芹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事。
五、从曹雪芹看甄宝玉
我们不仅可以从甄宝玉身上探索曹雪芹的真实经历,同样可以从已经考证出的曹雪芹生平,大致推断出甄宝玉在八十回后的情节。在八十回后,甄宝玉除了像曹雪芹一样经历了抄家、穷困潦倒以外,还会有哪些情节呢?
曹雪芹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那么,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文字里,曹雪芹会不会用甄宝玉的某些情节来暗示他的《红楼梦》创作呢?
另外,根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妻子。那么,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文字里,会不会写到甄宝玉的妻子呢?这个人物又是《红楼梦》里的哪位女子呢?
后文会马上为你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