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缘:薛宝钗,一个完人的悲剧(1 / 1)

红楼探玉 王一 7438 字 12天前

如果说林黛玉的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薛宝钗的人生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

薛宝钗几乎是一个完人。她大气、贤惠、孝顺、开朗、识大体、识时务、生活勤俭、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却又谦虚守拙,是贾家上下最喜爱的人物。薛宝钗还拥有美丽的容颜、白皙的皮肤、脱俗的气质,是十二金钗中当仁不让的花魁。再加上家里是皇室的买办,富裕殷实,背景深厚。总结下来就是杨贵妃的颜值、富二代的家底、长孙皇后的贤德、李清照的文采。

这样的人一定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啊!怎么会悲剧了呢?

可惜,当我彻底破解出薛宝钗的结局真相以后,才发现她的结局似乎比林黛玉还要凄惨。甚至可以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人物。

一个完人的悲剧,才是最让人心痛的。

林黛玉不同,她本身就是个自由不羁的人,她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不大顾忌别人的看法。她不满于这个社会的条条框框,甚至有点叛逆,有点愤世嫉俗。林黛玉明知自己处在礼教的环境,但仍然忠于自己内心的感情,爱自己想爱的人。在她弥留之际,我想她明白,她的心上人也是爱她的。她至少活得真实。

薛宝钗则不一样。她遵循规矩的约束,信奉现实的体制,很好地融入了社会环境。她帮助王夫人分忧,给她出谋划策;她帮助协理荣国府,审时度势,平衡关系;她劝诫宝玉上进读书,希望他担起责任。薛宝钗的内心有时也会躁动,也会向往自由,但她每每压抑住自己,因为她希望被这个社会所认可,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女人。

但突然有一天,她的梦想被无情地打碎了。她突然发现,自己信奉的这套体系,反过来把她伤害。家族的崩塌、亲人的离世、物质的匮乏、疾病的困扰,把她逼向绝路。就连自己发誓一辈子坚守的婚姻、发誓一辈子侍奉的爱人,也弃她而去。她突然发现,她一生信奉的东西似乎是一场骗局。她曾经遵照一切规矩,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但最后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怎么会?

她好像都做对了,但一切都错了。

人的崩溃,莫过于信仰的崩溃。

一个完人的悲剧,才是这个社会更要深思的。

好罢,不要离题了。薛宝钗的结局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绛珠草的轮回

绛珠仙子原是三生石畔的一株小草,有个花匠很爱惜它,每日用甘露浇灌,经年累月,它渐渐脱去草胎木质,修成个女体。但由于绛珠仙子尚未报答花匠的灌溉之德,心里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有一天,花匠想去人间造历幻缘,绛珠仙子就欣然跟随他下凡,打算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偿还前世的甘露之惠。

林黛玉降生人间,但她并不记得自己前世就是绛珠仙子。只是她一生下来就带着病,心中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但不知为什么。父母给她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直到三岁那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他说:“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可是她很快就见到了一个外姓亲友,还为这个人哭了。

林黛玉七岁的时候,由于母亲病逝,父亲派人送她到京城贾府,与外祖母相聚。就在这里,她遇见了一个和她年纪相仿的男孩子。她总觉得这个人从前在哪里见过,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原来这个人就是花匠转世来到人间的贾宝玉。

这个男孩子见到她就犯了痴病,因为她而摔玉。深夜里,她也因为他而流泪。这是她第一次为他流泪。她不知道,在之后的十个春秋里,她会不断地为他伤心流泪。

随后,她的父亲也离开人世,她从此被贾府收养。这个男孩子成了她唯一的朋友和精神依靠,他的身影在她心里挥之不去。两个人性情相投,却都有点叛逆。就这样,从青梅竹马,到私相传递、暗结盟誓,将心交给彼此。

但是,家族发生了地震,元妃去世,贾家被抄没,贾宝玉也牵连入狱,两人本来订好的木石良缘成为泡影。贾母死后,也无人为黛玉做主,她无依无靠,郁闷纠结,病情愈发加重。在中秋节的夜晚,她带着对宝玉的思念,题下绝笔,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林黛玉死后,魂魄飞升而去。八月十五,银汉无尘,冷月当空。她俯瞰人间,才发觉莫大红尘,不过是游戏一场。她回到太虚幻境,见到警幻仙姑,感叹人间经历,归位绛珠仙子。

虽然回到仙境,但绛珠仙子仍然忘不了人间事,心中仍然记挂着贾宝玉,千回百转情难灭。于是她找到警幻仙姑,希望回到人间,与宝玉再续前缘,哪怕被谪下仙班。

没想到警幻仙姑立即欣然应允,并说绛珠仙子的尘缘未满,一切早在意料之中。只是林黛玉肉身已坏,绛珠仙子需另附他人。于是,绛珠仙子再次下凡,魂附薛宝钗。

薛宝钗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得了一种无名之症,请了多少大夫都不见效。所幸来了一个秃头和尚,说这病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于是开了冷香丸的药方,病情才被压制住。薛宝钗不知道自己是绛珠仙子,更不知道这病原是绛珠仙子前世心中郁结的那股缠绵不尽之意,恰逢凡心炽热、孽火齐攻所致。

薛宝钗住在蘅芜苑,这是因为她前世是一株小草,所以她的家被草所环绕。薛宝钗还曾经收到元妃送的红麝珠串,她在宝玉的面前含羞将它遮掩,但她不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是个隐藏的绛珠。薛宝钗一直暗暗地留意贾宝玉,但她总是压抑着内心的感情,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终身大事由不得自己来定。

直到有一天,她的好友林黛玉去世了,她取代了她,嫁给了贾宝玉。她的感情完全投入在了宝玉的身上,但是,他还在想着林黛玉,她并没有得到他的心。薛宝钗从来是个坚强的人,但她现在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没有了冷香丸的压制,感情似乎决堤一般,她笑话自己像极了曾经的林妹妹。

她当然会像林妹妹,因为这时的她,已经成为绛珠仙子了。

二、薛宝钗和杨贵妃

有读者可能会问,绛珠仙子还魂薛宝钗,一定要先返回仙界再重新下凡吗?她的魂魄会不会是一直在人间游**,之后还魂薛宝钗呢?

有可能。但先回仙界的可能性更大些。

之所以这么说,请大家看看薛宝钗的原型——杨贵妃。

薛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体态丰腴,贾宝玉曾经直接把她比作杨贵妃。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红楼梦》第三十回

第二十七回,薛宝钗在滴翠亭扑蝴蝶玩耍,这回的回目就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是曹雪芹老师首肯的。

想毕,抽身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顽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那么,薛宝钗和杨贵妃有哪些相似点呢?难道就是因为她们一样胖吗?不可能。曹老师没有这么肤浅。

我看了看洪昇的《长生殿》,发现薛宝钗和杨贵妃还有一个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还魂。

事实上,《长生殿》一共五十出,杨贵妃到第二十五出就死了。之后的二十五出都是围绕着她的还魂以及还魂、升仙后对唐明皇的思念。

第二十五出,马嵬驿之变,叛军兵变,要求唐明皇处死杨贵妃,唐明皇不得已只好忍痛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说:)“高力士,我还有一言。这金钗一对、钿盒一枚,是圣上定情所赐。你可将来与我殉葬,万万不可遗忘。”

请注意,杨贵妃带去殉葬的物品,是唐明皇送给她的金钗钿盒。薛宝钗的“钗”字也很可能是用了杨贵妃的“金钗”这个典。顺便提一句,“钗”与“盒”在《长生殿》里本就有“拆”与“合”的寓意。用“钗”字形容薛宝钗也暗含了她未来的婚姻不幸。

杨贵妃死后,其魂魄在坡前徘徊不去,被路过的神仙织女看到。织女记得杨贵妃和唐明皇曾在七夕节乞巧,誓愿世为夫妇。织女发现杨贵妃原是蓬莱仙子,曾经因为小过失而谪落凡尘,又见她的鬼魂日夜痛悔前非,祈求罪业消除,于是保奏天庭,令她复归仙位。

然而,虽然回到蓬莱、归位仙班,杨玉环仍然忘不了唐明皇,忘不了二人曾经的誓言,于是向织女请求下凡再续前缘。

(杨玉环哭诉道:)怎忘得定情钗盒那根节。这金钗、钿盒,就是君王定情日所赐。妾被难之时,带在身边。携入蓬莱,朝夕佩玩,思量再续前缘。只不知可能够也?……娘娘在上,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

——《长生殿》第四十七出

结果,织女答应了杨贵妃的请求,但她并没有杨贵妃送回人间,而是把唐明皇接到蓬莱,让二人在仙界团聚。

(织女说:)方才见道士杨通幽,说你遇难之后,唐帝痛念不衰,特令通幽升天入地,各处寻觅芳魂。我念他如此钟情,已指引通幽到蓬莱山了。还怕你不无遗憾,故此召问。今知两下真情,合是一对。我当上奏天庭,使你两人世居忉利天中,永远成双,以补从前离别之恨。

——《长生殿》第四十七出

既然《长生殿》是《红楼梦》的四大素材库之一,杨贵妃又是薛宝钗的原型之一,那么薛宝钗将来出现类似的情节也很有可能。因此,林黛玉死后很可能先是返回仙境归位绛珠仙子,而当绛珠仙子的魂魄回归仙界之后,她很可能因为记挂神瑛侍者,而向警幻仙姑要求再返人间,与贾宝玉再续前缘。

同样,在《牡丹亭》里也有类似的情节。杜丽娘因思念柳梦梅死后,来到阴间,见到胡判官。胡判官说杜丽娘尘缘未满,因此放她回到人间,这才有了之后杜丽娘的还魂回生的故事。

因此,《红楼梦》在还魂这个情节上很可能会延袭《长生殿》和《牡丹亭》的处理方式。

三、金玉良缘

1.宝钗之妻、麝月之婢

在林黛玉去世后,绛珠仙子还魂薛宝钗。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金玉姻缘真的实现了。

脂砚斋在第二十一回的批语中就透露了宝钗和宝玉的婚姻:

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第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里脂砚斋明确说,宝玉将来会娶宝钗作妻子。

2.茜香罗和红麝串

脂砚斋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也间接提到了宝玉、宝钗将来会在一起: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是说蒋玉菡(即琪官)将和花袭人结婚,两人会在贾家薛家落败后,在经济上照顾宝玉和宝钗两口子。

在第二十八回中,茜香罗起了连接蒋玉菡和袭人的作用,预示了两人的婚姻;而红麝串起了连接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作用,也预示了两人未来的婚姻。

茜香罗是一条大红汗巾,本是蒋玉菡送给贾宝玉的礼物。宝玉为了还礼,情急中就把袭人给他的一条松花汗巾送给了蒋玉菡。结果回到家中袭人发现自己送宝玉的松花汗巾不见了,就有些生气。宝玉为了赔不是,趁袭人睡觉,就把茜香罗系在了袭人的腰上。所以结果是,蒋玉菡的茜香罗系在了袭人身上,而袭人的松花汗巾系在了蒋玉菡的身上。

茜香罗和松花汗巾的交换,预示了蒋玉菡和袭人的结合。而且,茜香罗是红色的,松花汗巾是绿色的,红绿汗巾交换又合红绿牵巾的俗语(又称拴线、牵红,是古代婚礼上新郎新娘之间拴的红线或绿线,表示千里姻缘一线牵),代表婚姻。

红麝串是红色的、具有麝香味道的手串,又称红麝珠串。元春在省亲后,送给贾家人等若干礼物,只有宝玉和宝钗得到的礼物相同,而且都有这个红麝珠串。红麝珠串除了象征薛宝钗也是绛珠仙子,还暗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这是因为薛宝钗的红麝珠串最后留下给了贾宝玉。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这个小细节:

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

这种以物传情的写法,在《红楼梦》中多次运用。除了刚才说的蒋玉菡和袭人互换的汗巾、薛宝钗给贾宝玉的红麝珠串,还有小红和贾芸互换的手帕、柳湘莲送给尤三姐作订婚信物的宝剑、贾宝玉私相传递旧手帕给林黛玉等,都暗伏着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

3.金玉良缘是薛姨妈的骗局吗?

很多人认为,金玉良缘是薛姨妈编造的谎言,薛姨妈希望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就特意打造了一把金锁,来配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还在金锁上刻了文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就是为了配通灵宝玉上的文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还故意让莺儿说这文字是“癞头和尚”送的,“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薛姨妈之所以费尽心机这么做,就是要营造出一种金玉良缘的气氛,促成二宝的婚姻。

金玉良缘真的是薛姨妈的骗局吗?

我看未必。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宝玉看了,也念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红楼梦》第八回

薛宝钗如果是绛珠仙子的化身,那她与贾宝玉的金玉姻缘就是命中注定的必然结局。那么,金锁和通灵宝玉相配、金锁上的文字和通灵宝玉上的文字相配,就是合情合理的。这只是癞头和尚向宝钗做出的命运暗示。

而且从细节上分析,说金锁是伪造的、金锁上文字也是伪造的,似乎站不住脚。

伪造文字确实容易,因为作为贾家亲家的薛姨妈,应该看过通灵宝玉上的文字。所以,打造一个金锁,再在上面刻上对仗的文字,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是,编出“癞头和尚”这四个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贾家自己人都不知道癞头和尚和通灵宝玉的关系!薛姨妈和莺儿又是从哪里听说这癞头和尚的呢?

我们作为读者看通灵宝玉的来历,当然知道它原是大荒山的一块顽石,这块石头由于思凡心切,就央求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把它带到人间见识荣耀繁华,癞头和尚就同意了,把它变成一块小玉石,夹带到人间。所以贾宝玉降生时嘴里含着的玉,就是通灵宝玉了。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红楼梦》第一回

子兴叹道:“……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红楼梦》第二回

事情虽然是这么发生的,但是自始至终,贾家人并不知道有癞头和尚的存在,并不知道这通灵宝玉和癞头和尚有什么关系。因为玉是贾宝玉生来嘴里就含着的,不是癞头和尚上门送来的!

然而,薛姨妈说“金是个和尚给的”,莺儿说金锁上的文字“是个癞头和尚送的”。如果根本没有这回事,莺儿怎么可能编对“癞头和尚”呢?这个人恰好是那个把通灵宝玉带到人间的和尚,但贾家上下并不知情!

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这金锁就是癞头和尚送给宝钗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四个字也是他送的,让她父母“錾在金器上”,同时告诉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癞头和尚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薛宝钗也是绛珠仙子,知道她会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所以就送了她这金锁和八个字,预示她的命运。

金玉良缘并不是骗局,而是前世命定的姻缘。

顺便说一下,这金锁可能也和石头一样,本来是在仙界的物件,但待得无聊,所以就托癞头和尚带到人间造历。只是书中不表而已。

四、薛家之败与薛蟠之死

林黛玉死后,薛宝钗虽然与贾宝玉结成连理,实现了金玉良缘,但是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这不仅因为贾家的败落,还因为薛家的覆灭。

薛家是《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之一,主要人物是寡妇薛姨妈,以及儿子薛蟠、女儿薛宝钗。

早在第四回,书中叙述薛蟠为了抢夺香菱,打死了小乡宦之子冯渊。贾雨村本来想捉拿薛蟠,但门子向贾雨村展示了护官符,说薛家得罪不起。这张护官符中就介绍了贾、史、薛、王四大家族: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这里的“丰年好大雪”的“雪”字,就是指薛家。

根据门子说,“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此话不假。例如贾政之妻王夫人就是王家的。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其实也姓王,是王夫人的妹妹。贾家和薛家、王家、史家(贾母就是史家的)都是沾亲带故的,因此是“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所以在贾家没落、被抄家以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四大家族将全部受牵连而衰落。在失去保护伞后,贾家的政治对手(如忠顺王)势必将会抓住四大家族过往的罪行,翻出来全部重新审理,一一定罪,一网打尽。

薛家绝对也不会幸免。况且,薛蟠打死冯渊的案件本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你家有势力的时候没人敢把你怎么样,但你现在已经失势了,没有特权了,杀人总要偿命吧?

对于贾家的敌人、权势极大的忠顺王来说,找到冯渊的家人,重新录个口供,再改判一下,简直易如反掌。

那么,薛蟠的下场是什么呢?第五回中的红楼梦曲最后一支《飞鸟各投林》其实已经做了预示: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所谓“欠命的,命已还”,就是说那些害了别人性命的,最终也会偿命。那么,《红楼梦》中谁害了别人性命呢?最明显的就是薛蟠。也就是说,薛蟠将来很可能要为此偿命。

薛蟠之死,在茗玉小姐的穿着中也能窥见一斑。我们在前文中讨论过,刘姥姥故事中的茗玉小姐,应该就是映射未来的薛宝钗。那么,茗玉小姐的形象如何呢?

“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首先,还魂后的茗玉小姐“穿着大红袄儿”,大红袄儿是婚事的象征。这正好与日后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事相吻合。

其次,茗玉小姐穿着“白绫裙子”。白绫裙子是白事的象征。这正好与日后薛蟠过世时,薛宝钗身穿孝服的状况相吻合。

薛蟠死了,家里仅剩的男人死了,加上家族的衰落,薛姨妈很可能也支持不了太久了。这白事也有可能是为哥哥和母亲一同办的。

也就是说,在四大家族陨灭之后,薛宝钗很可能会变得无亲无故,恰似当年的林黛玉。她的处境将非常艰难。

我们从“(琪官)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这点也可以看出,四大家族衰落后,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生活需要靠外人援助,这也从侧面说明薛家亲戚已经无人接济宝钗。

我们可以想象,大家闺秀薛宝钗从小锦衣玉食,但由于家族衰败,现在沦落为一介贫民,生活拮据,还要靠外人施舍。这种落差是很难承受的,但是薛宝钗并没有怨言,因为她懂得出嫁从夫、夫唱妇随的道理,只要能和宝玉相守,再贫穷、再艰难的日子她也能熬过去。但是,她没有想到……

五、独守空闺

内心已是绛珠仙子的薛宝钗,当然会一心一意对待贾宝玉,把所有的感情投入到这个前世的恩人身上。薛宝钗的爱和林黛玉的爱一样真挚而热烈。尤其当他已经成为她丈夫的时候,她不再有任何顾忌,她愿意和他长相厮守、白头到老。

然而造化弄人,事与愿违。贾宝玉并不知道自己前世是神瑛侍者,更不知道他每日面对的发妻就是绛珠仙子。贾宝玉依然惦念他的林妹妹,心里完全容不下另一个人。于是,贾宝玉选择离家出走,将薛宝钗抛弃。

1.弃而为僧

脂砚斋在第二十一回的批语有:“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也就是说,贾宝玉虽然娶了宝钗作妻子,又有麝月作婢女,但最终舍弃她们而出家为僧了。

宝玉出家的原因,是他始终忘不了林黛玉。红楼梦曲第二支《终身误》就把宝玉婚后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人们都说金玉良姻,但我只记着木石前盟。每天对着薛宝钗,但始终忘不了林黛玉。今天才明白,人间的事情总是美中不足。虽然薛宝钗每日悉心照顾,奉行妻子的职责,但是心情仍然难以平复,总是无法停止思念林黛玉。

暗示贾宝玉出家为僧的,还有宝钗自己作的灯谜诗:

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钗的灯谜诗,前两句也许是说她为人精细,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应是借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意境,讲述的是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思念。在这里预示着贾宝玉和薛宝钗分离后,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思念。而最后一句的“梵铃声”,应是贾宝玉出家的象征。

2.雨打梨花深闭门

贾宝玉出家以后,薛宝钗就陷入了守空闺、守活寡的状态。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和薛蟠、蒋玉菡等人吃酒行令,贾宝玉行的令就预示了自己妻子将来的命运: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青春已大守空闺”,就是薛宝钗日后生活的写照。

在这个酒令的最后,贾宝玉还“拈起一片梨”,并引了一句诗:“雨打梨花深闭门”。这个“梨”字,实际就是“离”,暗示宝玉和宝钗婚后的分离。

另外,酒令的下半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很可能是贾宝玉离家出走的另一个原因。薛宝钗一向是希望贾宝玉参与科考、谋取个官职,但贾宝玉根本看不起所谓经济学问,甚至鄙视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一个是务实主义,一个是理想主义。这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思想上的根本分歧。

在第二十一回,脂砚斋曾在批语里透露了八十回后其中一回的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看,薛宝钗在婚后一定劝诫过贾宝玉,八成就是劝他上进读书、考取功名。而这很可能是触发贾宝玉离家出走的导火索。

3.“织女牛郎会七夕”到“二郎游五岳”

薛姨妈在第四十回说的牙牌令,也透露了薛宝钗的结局:

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七夕。”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

“织女牛郎会七夕”是男女相会的场景,预示着二宝的婚姻。但是织女牛郎的团聚是短暂的,暗示二宝的婚姻可能也不会长久。

“二郎游五岳”,则是对贾宝玉离家出走的暗示。二郎,是排名第二的兄弟,而宝玉正好是排名老二的宝二爷。游五岳,是游走江湖的意思,也与出家为僧的情节相似。

六、贫病交加

薛宝钗独守空闺,一直等不到贾宝玉回来,心理备受煎熬。同时折磨她的,还有贫穷和疾病,这让她的生活雪上加霜。

首先说贫。薛家本来是皇商买办,家里十分阔绰。但是在贾家败落、被抄家后,四大家族一损俱损,薛家也势必被抄没,家产肯定是**然无存。否则,宝钗和宝玉也不至于由一个戏子琪官来“供养”。

其次说病。薛宝钗的病和贫有关系。我们知道林黛玉有病,但其实薛宝钗自幼也有病,这个病叫做“热毒症”,发作起来和林黛玉一样会“喘嗽”。还好,薛宝钗幼年时有秃头和尚来到家里,为宝钗配了“冷香丸”。薛宝钗从此一直服用冷香丸,热毒症才得以被压制。

然而,这个冷香丸是极难调制的: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薛家本来当然有人力、物力去搞这琐碎的药。但是在四大家族败落后,薛家连生计都成问题,是无论如何再也做不出这冷香丸的了。这时,薛宝钗的热毒症一定会发作,然而无药可医,她的喘嗽病将日益严重。

而且,对宝玉的思念会加重宝钗的病。我们知道,薛宝钗最初是非常淡定的,总给人一种无情冷艳的感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她长期服用冷香丸,压制了内心的炽热。其实,从宝钗捕蝶、宝钗为宝玉做针线等细节看,宝钗的内心也是向往浪漫和爱情的,她对宝玉的感情也是非常真挚的。可能只是因为冷香丸,她才变得如此高冷。

但是,当宝钗不再服用冷香丸以后,她高冷的外在会慢慢消退,内心的热度则会增强。这时的薛宝钗应该会更敏感、更感性,她对宝玉的思念之情也会越来越强。

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思念,有薛宝钗自己的诗为证: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是第二十二回大家猜灯谜时宝钗出的灯谜,谜底应该是更香,即古时用来计时的香。其中“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正是更香的贴切形容。同时,这首诗也映射了宝钗将来思念宝玉的情景——如更香一样,焦首、煎心的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薛宝钗是一个谨守妇道的女子,尽管她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但她宁愿选择恭敬守拙,以符合当时社会的女子之德。婚前的薛宝钗虽然对贾宝玉也有怜爱之意,但她往往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让自己越雷池一步。

然而在婚后,薛宝钗一定会全心全意地去尽一个妻子的本分。她“举案齐眉”,料理好家事,侍候好自己的丈夫;她能够忍受贫穷,对贾宝玉不离不弃;她“借词含讽谏”,劝贾宝玉上进读书、希望他能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可以说,薛宝钗做到了当时社会给完美女人的定义,她已经尽力了。

令人痛心的是,尽管宝钗做到了一切,但宝玉还是走了。她深深地爱着他,但他的心里却装着别人。

七、宝钗与黛玉趋同

在前八十回中黛玉更爱流泪,比宝钗悲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他乡他人屋檐下。但是在薛蟠死后,薛姨妈受到家破子丧的双重打击,估计也无法支撑很久。那么,此时的薛宝钗将处在林黛玉曾经处于的孤苦伶仃的境地。

所以说,此时的薛宝钗无论从家庭上(父母双亡、无亲无故)、身体上(受热毒症和喘嗽困扰)、经济上(家族败落、寄人篱下),都会向从前的林黛玉趋同。

关于薛宝钗向林黛玉的趋同,绝不是笔者的凭空想象。脂砚斋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脂砚斋的意思是:林黛玉和薛宝钗本是一身,两人最终将趋同,请看黛玉死后描写宝钗的文字,就知道我说的没错了。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的趋同,薛宝钗在性格上也很可能会向林黛玉趋同。没有冷香丸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这时的薛宝钗已经成为贾宝玉的妻子,感情已经很难割舍。

黛玉曾经爱流泪,很大程度是因为与宝玉的感情纠葛。宝钗在前八十回和宝玉的关系不如黛玉亲密,但是八十回之后,宝钗将成为宝玉的妻子,她对宝玉的感情将从若即若离,变成全心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当宝玉离家出走、“悬崖撒手”的时候,宝钗将陷于无亲无故、无依无靠、贫病交加、郁郁思念的状态,比当年黛玉的处境更加艰难。

这时的薛宝钗很难抑制住自己的泪水。对,她现在已是绛珠仙草,她的眼泪滴下,还给了神瑛侍者。

事实上,薛宝钗在前八十回唯一的一次流泪就是因为贾宝玉。当时宝玉挨了打,宝钗责怪薛蟠,结果薛蟠扯上金玉良缘,说话造次,这让宝钗“整哭了一夜”: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薛蟠见妹妹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了,便赌气走到自己房里安歇不提。这里薛姨妈气的乱战,一面又劝宝钗道:“你素日知那孽障说话没道理,明儿我叫他给你陪不是。”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他母亲不安,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

宝钗这次不仅是哭,而且还“整哭了一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宝玉。可以想见,在黛玉去世后,宝钗绛珠仙草的特质将完全显现,“还泪”之旅还将继续。

《枉凝眉》的最后一句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看到这里,相信读者朋友们能够明白,这句形容的不仅是林黛玉,也是薛宝钗。

这段情节真的有些虐心。绛珠仙子明明已经还魂、化身为薛宝钗了,但是神瑛侍者贾宝玉仍然忘不了从前的林黛玉,因此离家出走,削发为僧。殊不知在家里苦苦等待他的就是绛珠仙子。从前是林黛玉思念贾宝玉而流泪,现在是薛宝钗思念贾宝玉而流泪,一前一后,阴错阳差,两段悲剧。两段悲剧实际上是一段悲剧,因为绛珠仙子在前世亏欠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还泪是命定的人生历程。

八、薛宝钗的结局真相——金簪雪里埋

对于薛宝钗的最后结局,各种说法满天飞,有的说是薛宝钗冻死了,有的说薛宝钗孤独终老,有的说是薛宝钗后来回薛家了,也有的说薛宝钗嫁给了贾雨村,甚至还有的说薛宝钗给贾宝玉生了个宝宝,等等。

薛宝钗给贾宝玉生了孩子这个观点,没有任何依据,不值得一驳。我们这里就先简单谈谈薛宝钗回薛家、以及薛宝钗嫁给贾雨村这两个观点吧。

1.论宝钗回薛家之荒谬

薛宝钗的最后结局,是“金簪雪里埋”,这出自林黛玉和薛宝钗共用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有学者认为,“金簪雪里埋”预示着薛宝钗回薛家,因为“金簪”指薛宝钗,而“雪里”指薛家。

但是这位学者一定没有注意,在“金簪雪里埋”这句后面,脂砚斋有明确的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也就是说,薛宝钗死在了异乡,而非薛家故乡。因此薛宝钗不可能死在薛家。

2.论宝钗嫁雨村之荒谬

薛宝钗作为绛珠仙子,来到人间的唯一目的就是还泪给神瑛侍者的化身贾宝玉。因此薛宝钗嫁给贾雨村的话,完全背离了故事的初衷,是绝对不可能的。

认为薛宝钗嫁给贾雨村的学者其实只有一条论据,那就是第一回中贾雨村所做的一副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句的表面意思是,玉在柜子里等待买家把它买走,燕形钗在镜匣子里等待时机飞起。这副对联体现了穷书生贾雨村当年的抱负。而且“时飞”两字正好也是贾雨村的字。

这类学者看到“钗”“待时飞”,就认为这是形容薛宝钗在等待贾雨村,实在是太穿凿了。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是何等洁身自好,怎么可能去等待贾雨村这样的奸臣贼子?平儿就曾经形容贾雨村是“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贾雨村不仅贪赃枉法,而且最终会恩将仇报,帮助忠顺王整垮贾家,他是四大家族的仇人。薛宝钗作为薛家的女子,怎么可能等待这个仇人呢?

就算有种可能是薛宝钗被逼无奈嫁给了贾雨村,但即使如此,曹雪芹也不会在诗里用“待时飞”的“待”字。

认为薛宝钗等待贾雨村的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红楼梦》整个体系缺乏了解。

“钗于奁内待时飞”中的钗,确实是指宝钗,但这句话并不是指薛宝钗在等待贾雨村,而是另有深意。在这一点上,笔者的观点有别于以往红学界的所有观点。

笔者认为,“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形容的是宝玉、黛玉和宝钗即将出生。玉在柜子中等待被买走,钗在镜匣里等待飞出来,都是人在母腹中的绝佳比喻!

由于绛珠仙子(黛玉和宝钗)是跟着神瑛侍者(宝玉)下凡的,因此宝玉、黛玉和宝钗的出生时间相距也不可能太长。“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是形容他们都快要投胎入世了。

除了这两句是很形象的比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佐证,就是贾雨村做这副对联的时点,恰好是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的当天!而在甄士隐的梦里,一僧一道明确告诉甄士隐,他们正在路上,要把石头夹带到人间,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一同经历人间: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红楼梦》第一回

所以说,甄士隐在梦中听到一僧一道聊天的时候,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还没“投胎入世”呢。而且听他们的意思,马上就要“将这蠢物交割清楚”。这说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投胎入世”、以及通灵宝玉被夹带进到人间,马上就要发生了。这也就是说,宝玉、黛玉和宝钗很快就要投胎了!

那么就在这同一天,有对联说“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是不是在暗指宝玉、黛玉和宝钗已经在母亲胎中了呢?

顺便提一句,“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副对联透露出的宝玉出生时点,对制作红楼梦年表、考证曹雪芹的生卒年月也十分有帮助。笔者根据这首对联及其他细节,并参考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编写的《雪芹生卒与红楼年表》,得出曹雪芹终年四十岁的结论。这虽然与周汝昌先生推断出的曹雪芹终年三十九岁的结论稍有差异,但恰恰符合曹雪芹好友敦诚在挽诗中提到的“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等信息。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3.薛宝钗的真正结局——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的真正结局,正如判词中所说的,是“金簪雪里埋”。

“金簪雪里埋”到底何解呢?

红学界的解释一般都是说这预示薛宝钗之死,而且倾向于认为这是说薛宝钗死于寒冷的冬夜。

但笔者认为这句话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雪”,除了谐音“薛”外,寓意是不是白发如雪呢?金簪在如雪的白发里埋着,是不是蕴含着薛宝钗独守空闺、苦等宝玉不归、等到头发已白的结局呢?

让我们看看另外一个预示薛宝钗命运的细节,似乎也有同样的意思。第一回中,甄士隐听到跛足道士唱的《好了歌》后大彻大悟,为《好了歌》做了个解注。这个解注中有一句: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这句话后面脂砚斋批语是:

宝钗、湘云一干人。

脂砚斋说,宝钗将来的命运是两鬓成霜。这不是与“白发如雪”的意境完全一致吗?

另外,薛宝钗的灯谜中说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意思是:等待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漫长煎熬,直到等到白头。“焦首”是形容更香点着时的样子,而香点着时香头的颜色不正是灰白色的吗?这不也是暗示薛宝钗等待贾宝玉而等到白头吗?

所以说,“金簪雪里埋”,应该就是指宝钗青春空逝,最后鬓白如雪,孤独而终。

4.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薛宝钗去世的时候,一定是贫病交加。而她最终的死因,应该和林黛玉一模一样,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之所以这么认为,还是因为前文对薛宝钗的病根的铺垫。

薛宝钗的热毒症是与生俱来的,脂砚斋说这是因为“凡心偶炽”。这说明贾宝玉(神瑛侍者)的痴病、林黛玉和薛宝钗(绛珠仙子)的病都是因为前世的心病,所以一辈子都是医不好的。在林黛玉去世之前,林黛玉是显绛珠,她的喘嗽病当然会一直发作,而薛宝钗当时还是隐绛珠,她的热毒症因此暂时被冷香丸压制。在林黛玉去世后,薛宝钗成为显绛珠,她的热毒症自然会发作,那段郁结在心中的缠绵之意自然需要宣泄。

所以,薛宝钗最后的离世,应该还是因为热毒症发作、喘嗽不止,她带着对宝玉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信仰的质疑,郁郁而逝。家境贫穷、天气寒冷当然都是病发的诱因,但是从人物命运上看,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病症都是源于前世的情根心病,这是两个人物最终都逃不掉的结局。

病症的根源在于情。前世的情根,今生的情缘。

林黛玉的死是因为情,薛宝钗的死也是因为情。因为她们都是绛珠仙草。绛珠仙草一辈子都是为了一个人而献身——神瑛侍者,那个在前世曾经守护她、成就她、深爱她的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