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魂记:林黛玉还魂,绛珠仙回生(1 / 1)

红楼探玉 王一 6584 字 7天前

一、茗玉小姐的鬼故事

《红楼梦》里最诡异的人物莫过于刘姥姥,刘姥姥说的最诡异的事情莫过于茗玉小姐的鬼故事。

这里我们先不谈刘姥姥,单讲一讲这个茗玉小姐的故事。

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吃完晚饭给贾府一家老小讲故事。刘姥姥说:

“……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讲到这里,提到“柴”字,贾家突然就失火了,刘姥姥也就没有再讲下去。后来是宝玉追着刘姥姥,她才道出这个姑娘的来历: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

茗玉小姐的故事总结下来是这样的:大家闺秀茗玉小姐是独生女,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但十七岁一病死了。老爷太太为她盖了祠堂,派人烧香拨火。后来茗玉小姐还魂了,在雪地里抽柴。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影射书中的哪个人物吗?

有心的读者可能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个茗玉小姐,说的就是黛玉吧?

没错!这个茗玉小姐在各方面都和林黛玉太像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林黛玉的情况: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红楼梦》第二回

茗玉小姐和黛玉小姐在各个方面都一模一样,前文已逐条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

既然茗玉小姐是用来映射黛玉的,如果我们想知道黛玉的结局,看看茗玉小姐不就知道了?

那么,茗玉小姐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很简单,茗玉小姐的结局就是“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然后“就成了精”,在雪地里抽柴草。

难道说,这就是林黛玉的结局?

十七岁病逝,然后……然后还魂了?!

这怎么可能?

二、《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红学界通常认为,黛玉死了就是死了,之后就没有她的故事了。高鹗的续书也是如此。

但是,当我读到茗玉小姐的故事时,不禁问自己:林黛玉会不会真的像茗玉小姐一样,死后还魂呢?

我们需要查一下脂批,脂砚斋对黛玉的结局做过评论。那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点了四出戏。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第一出《豪宴》;(脂砚斋:《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脂砚斋:《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脂砚斋:《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脂砚斋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这说明,林黛玉应当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有同样的结局。

那么,杜丽娘的结局是什么呢?

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角,她的人生线条可以总结为:相聚(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 思念(杜丽娘思念柳梦梅成疾)- 去世(杜丽娘因情抱病而亡)- 还魂(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相会)-成婚(杜丽娘回生,并与柳梦梅私订终身)-分离(柳梦梅只身寻找杜父,反被杜父囚禁)-重聚(柳梦梅中状元,皇帝成全二人姻缘,全家团聚)。

可见,杜丽娘也有还魂的情节!

不仅如此,《牡丹亭》原名就是《牡丹亭还魂记》,也称作《还魂记》,故事原型来自《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还魂是《牡丹亭》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还魂,整个故事的基础都不存在。

(杜父:)“因小女遗言,就葬后花园梅树之下。又恐不便后官居住,已分付割取后花园,起座‘梅花庵观’,安置小女神位。就着这石道姑焚修看守。那道姑可承应的来?”

——《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又名《离魂》)

(杜丽娘:)“奴家杜丽娘女魂是也。只为痴情慕色,一梦而亡。凑的十地阎君奉旨裁革,无人发遣,女监三年。喜遇老判,哀怜放假。趁此月明风细,随喜一番。呀,这是书斋后园,怎做了梅花庵观?好伤感人也!”

——《牡丹亭》第二十七出《神游》

以往红学研究者都承认,脂砚斋的批语“《牡丹亭》中伏黛玉死”,预示着林黛玉会像杜丽娘一样因情而亡。但大家忽略的是,既然《牡丹亭》的杜丽娘有还魂的情节,那么“《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是否预示着林黛玉死后也会还魂呢?

很有可能!

而且,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茗玉小姐和杜丽娘,就会发现两个故事如出一辙。杜丽娘也是大家闺秀,也是独生女,也是知书识字,也是十七岁一病而死,死后也是修了祠堂,也是有人烧香拨火,之后杜丽娘也是还魂了!

再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茗玉小姐的名字也大有玄机。“茗玉”倒过来就是“玉茗”,而“玉茗先生”就是《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汤显祖写作的地方就是临川老家的“玉茗堂”,他创作的四部戏曲也被称作“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开场戏里就提到“玉茗堂”:“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原来,茗玉小姐的故事就是从《牡丹亭》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浓缩版的《牡丹亭》!

丽娘小姐、茗玉小姐、黛玉小姐的细节比较:

(1)独生女

丽娘:“夫人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

茗玉:“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

黛玉:“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

(2)知书识字

丽娘:“有女颇知书,先生长训诂”。

茗玉:“小姐知书识字”。

黛玉:“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3)父母爱如珍宝

丽娘:“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的人中美玉”。

茗玉:“老爷太太爱如珍宝”。

黛玉:“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

(4)名字

丽娘:《牡丹亭》是玉茗堂四梦之一。

茗玉:茗是茶的意思,而茶是青色的。

黛玉:黛是青黑色。

(5)死亡时间

丽娘:十七岁。

茗玉:十七岁。

黛玉:十七岁?

(6)死亡原因

丽娘: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茗玉:一病死了。

黛玉: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7)死后祠堂

丽娘:“起座‘梅花庵观’,安置小女神位”。

茗玉:“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

黛玉:死后修祠堂?

(8)死后还魂

丽娘:“似倩女返魂归来,采芙蓉回生并载”。

茗玉:“就成了精”。

黛玉:死后还魂?

而且,还有一点让人细思极恐,那就是茗玉小姐的“茗”字,还谐音“冥”,难道这意思是——从冥界归来的黛玉?

可见,无论是茗玉小姐的故事,还是脂砚斋“《牡丹亭》中伏黛玉死”的批语,似乎都在暗示林黛玉的结局是——十七岁一病死了,死后还会还魂!

三、黛玉有魂魄吗

如果你说,黛玉还魂,这不是迷信吗?

那我建议你不要再读《红楼梦》了,《西游记》更别读了,里面全是神仙鬼怪!

古人认为,魂魄是人的精神灵气,是一种独立于人体的生命力。魂魄附体则人生,离体则人死。还魂,就是一个个体死亡以后,他的灵魂,脱离自身,再回到自己身体或者另外个体中继续生活。

还魂也是古典戏曲、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包括元代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代无名氏的《碧桃花》、明代周朝俊的《红梅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等;小说作品有南朝宋代刘义庆的《庞阿》、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唐人传奇《独孤穆传》、明初瞿佑的《金凤钗记》、清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等等。

《红楼梦》主要借鉴了四部戏曲——《一捧雪》《长生殿》《牡丹亭》《邯郸记》,而这四部戏中主要人物有还魂情节的就有两部!她们分别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长生殿》中的杨玉环。

可见,还魂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情节,在很多戏曲、小说中都常常被用到。

那么,《红楼梦》中的黛玉会不会还魂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黛玉有没有魂魄。我查了一下,发现《红楼梦》原著中对林黛玉的魂魄曾有过直接描写!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曹雪芹就提到了绛珠仙草的魂魄:

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这里众仙子说的“绛珠妹子的生魂”,就是绛珠仙草的魂魄,也就是林黛玉的魂魄。众仙子在等绛珠仙草(林黛玉)的魂魄来太虚幻境游玩,却见到了神瑛侍者(贾宝玉)的魂魄。

除了林黛玉的魂魄,《红楼梦》也描述过其他人物的魂魄。例如秦可卿死后灵魂托梦于凤姐:

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了进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我今儿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又如,第十六回,秦钟临死时其魂魄与众鬼判的对话:

魂魄早已离身,只剩得一口气悠悠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因此百般求告鬼判……

秦钟魂魄与鬼判的对话场景,很接近《牡丹亭》中杜丽娘魂魄与冥界胡判官的对话场景。在林黛玉去世后,绛珠仙草的魂魄很可能像杜丽娘的魂魄一样,在冥界(或太虚幻境)辗转一程后,再回到人间还魂。

好了,既然绛珠仙草的魂魄在书中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林黛玉去世之后,绛珠仙草的魂魄只可能有两个去处:第一,返回仙界,归位绛珠仙草;第二,留在人间,魂附某人,未来与神瑛侍者一同回归天界。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黛玉去世后,魂魄返回仙界归位绛珠仙草,那么黛玉死后,书后面的故事情节就都与绛珠仙草无关了,这合理吗?《红楼梦》开篇可就说了,全书的主线就是围绕着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风流公案”。难道说黛玉去世后,全书的主线就这样提前结束了?绛珠仙子一个人回到天界去等神瑛侍者了?神瑛侍者在人间自己再风流一段再回去?这有点儿说不过去吧?

第二种情况似乎更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黛玉去世后,绛珠仙草可能会继续留在人间,还魂回生或者魂附某人,完成还泪之旅。等到神瑛侍者(贾宝玉)完全觉悟,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同时完成人间幻历,最后一同回到仙界。

四、黛玉还魂的伏笔

如果曹雪芹安排黛玉还魂,按照他的脾气,肯定会在前八十回埋下很多伏笔。那就让我们找一找,曹雪芹对此有没有暗示呢?

1.悼晴雯时黛玉现身

《红楼梦》中多次将林黛玉与鬼魂相联系,其中很耐人寻味的是在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做《芙蓉女儿诔》哀悼刚死去的晴雯。没想到刚刚读完,小丫鬟突然看到有个鬼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以为是晴雯显魂,但其实那人是林黛玉!

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小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觉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儿从芙蓉花里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及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

《红楼梦》中一直用晴雯比黛玉。而且这里的安排是,晴雯刚死,黛玉就像鬼影一样突然闪出。小丫鬟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这不就是在为黛玉将来还魂做铺垫么?

2.鬼在哪里呢?

第六十七回中,宝钗送了宝玉、黛玉一些“土物儿”,宝玉和黛玉到宝钗处道谢,大家聊起了黛玉的病。就在这时,宝钗提到了鬼!

黛玉说:“姐姐说得很是。我自己何尝不知道呢,只因我这几年,姐姐是看见的,哪一年不病一两场?病得我怕怕的了。见了药,无论见效不见效,一闻见,先就头疼发恶心,怎么不叫我怕病呢?”宝钗说:“虽然如此说,却也不该伤心,倒是觉着身上不爽快,反自己勉强扎挣着,出来走走逛逛,把心松散松散,比在屋里闷坐着还强呢。伤心是自己添病的大毛病。我那两日不时觉着发懒,浑身乏倦,只是要歪着,心里也是为时气不好,怕病,因此偏扭着他,寻些事情作作,一般里也混过去了。妹妹别怪我说,越怕越有鬼。”宝玉听说,忙问道:“宝姐姐,鬼在那里呢?我怎么看不见一个鬼?”惹得众人开心大笑。宝钗道:“呆小爷,这是比喻的话,那里真有鬼呢!认真的果有鬼,你又该骇哭了。”黛玉因此笑道:“姐姐说得很是。很该说他,谁叫他嘴快!”宝玉说:“有人说我的不是,你就乐了。你这会子也不懊恼了,咱们也该走罢。”

宝钗说:“妹妹别怪我说,越怕越有鬼。”而宝玉马上还渲染道:“鬼在那里呢?我怎么看不见一个鬼?”

宝钗和宝玉说的鬼,难道就是旁边坐着的黛玉吗?曹雪芹的行文,真是让人细思极恐呢。

3.晦朔魄空存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的中秋联句,似乎也暗示了林黛玉还魂:

黛玉笑道:“又用比兴了。”因联道:“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经常利用一个人物的诗句来预示该人物的结局,有自谶的味道。林黛玉诗中有“晦朔魄空存”。晦朔,阴历月末一天叫晦,月初一天叫朔,晦朔无月。魄在诗中的意思是月魄。此句的表面意思是:月亮不在了,只有月魄还在。而这句诗隐含的意思似乎是:黛玉人已不在了,但魂魄仍存。

而且,就在黛玉联句的时候,池中突然出现一个“鬼影”。黛玉刚刚说了“晦朔魄空存”,就出现“鬼影”。这又是曹雪芹有意为之,双重暗示黛玉死后魂魄仍存。

另外,林黛玉中秋联句最后一句“冷月葬花魂”,道出她自己的死局,也提到了魂魄。

五、绛珠仙回生

黛玉死后,绛珠仙子的魂魄会附在某个人身上。这个人是谁?还会是黛玉吗?

要破解这个真相,我们还要回到茗玉小姐的故事。

茗玉小姐生前的特征很像黛玉,但她还魂后是什么形象呢?

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

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我首先注意的是,还魂后的茗玉小姐“梳着溜油光的头”,这似乎不是黛玉的发型。于是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的数字版全文,想看看谁的头发是“油光”的。结果发现,全书中只有一处形容一个人头发“油光”的,那就是第八回中的薛宝钗!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儿”似乎和“梳着溜油光的头”十分接近!

脂砚斋还在这里做了批语,说这是宝卿(薛宝钗)正传。难道说,还魂后的茗玉小姐是薛宝钗的形象?

我又注意到茗玉还魂后抽柴草的环境。这里有“雪”,还有“柴草”。这是不是又在暗示薛宝钗呢?因为“雪”谐音“薛”,“柴”谐音“钗”,“草”我们之前分析过,“薛”字是草字头,“蘅芜苑”的薛宝钗带有草的属性。

我们想象一下,茗玉小姐还魂后抽柴草,不就是一个小姑娘在雪地里抱着柴吗?!这分明就是——“雪(薛)抱柴(宝钗)”啊!

所以说,林黛玉死后,绛珠仙子的魂魄附在了薛宝钗身上!

这一推断竟和本书之前的结论非常吻合。我在《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一文中分析了,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绛珠仙草的化身,林黛玉是显绛珠,薛宝钗是隐绛珠。林黛玉死后,薛宝钗的绛珠身份将显露出来。宝钗和宝玉的爱情故事,将成为黛玉和宝玉爱情故事的延续。绛珠仙子的还泪旅程将由薛宝钗继续完成。

前文中并没有分析薛宝钗的绛珠身份是如何从隐性转为显性的。如果说林黛玉死后,绛珠仙子魂附薛宝钗,薛宝钗的绛珠身份自然就会显露出来。这一切都合情合理!

我还注意到,茗玉小姐还魂后“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这些细节也都符合薛宝钗的命运走向。“大红袄儿”暗示薛宝钗和贾宝玉婚配的喜事,“白绫裙子”则暗示薛宝钗将来参与的丧事(很可能是薛蟠的死刑以及薛姨妈的病逝)。

六、薛宝钗的雪洞

林黛玉还魂薛宝钗,在书中还有其他暗示和铺垫吗?

当然有,而且很多。

首先,薛宝钗房间的气氛,就非常灵异,贾母都说“忌讳”。

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和贾家老小到每个孩子的房间去逛逛,到了薛宝钗的蘅芜苑,书上是这么形容的: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我们注意形容薛宝钗房间的这些词:“雪洞”“土定瓶”“供着”“**”“朴素”“素净”“忌讳”。这些用词是不是都很奇怪?是不是都让人想起灵堂呢?

贾母嫌薛宝钗的房间太素净,怕忌讳,因此让人为宝钗送几个家具来,又换了帐子。读者们乍一看一定觉得贾母好心,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贾母送了什么,可能会觉得更加惊悚!

贾母首先送了个“墨烟冻石鼎”,“墨”是黑色的,又与“殁”谐音,“冻石”也是冰冷的。下一个送的是“水墨字画白绫帐子”。这下好了,薛宝钗本来的帐子是青色的,已经够素了,结果贾母竟然送了个更素的!“水墨字画”是黑色的,“白绫帐子”是白色的,加上之前黑色的“墨烟冻石鼎”,整个屋子岂不是变成黑白两色的了吗?!

贾母您老也太狠了!这是故意的吗?

一个雪洞的屋子,配上黑白两色的装饰,又供着**。这不是灵堂是什么?!

这让我忍不住想看看“蘅芜苑”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有什么玄机。还好,除了“恨无缘”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典故,似乎没有什么其他意思。不过,我注意到“蘅芜苑”上面的匾额,写的是“蘅芷清芬”。仔细一琢磨,又吓了一跳。难道这“蘅芷清芬”暗含的意思是“蘅芷清坟”?!

啊!还是别多想了……

六、白海棠诗的寓意

林黛玉还魂薛宝钗,在书中还有另外的暗示和铺垫吗?

我找到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作的三首白海棠诗,发现诗里对还魂这个情节有着强烈的暗示。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贾宝玉和众姐妹成立诗社,第一个题目就是咏白海棠。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各自做了一首:

【林黛玉 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薛宝钗 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贾宝玉 白海棠】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首先,林黛玉用的是“借得梅花一缕魂”,暗示林黛玉的魂是借来的。向谁借的呢?当然是绛珠仙草。魂既然是借了,当然要还的。而且这里的梅花也大有深意。《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死后就是葬在梅花观的梅树下,后来也在此地还魂回生。所以林黛玉诗中的“借得梅花一缕魂”,就是预示林黛玉会像杜丽娘一样死后还魂。

其次,与林黛玉相对应,薛宝钗用的是“冰雪招来露砌魂”。“雪”谐音“薛”,即薛宝钗“招来”“魂”。也就是说,林黛玉死后,薛宝钗会招来绛珠仙草的魂魄!

最后,宝玉用的是“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两句暗示得更加清楚了。先看第一句“出浴太真”,指的是杨贵妃,而宝玉曾经把体态丰盈的薛宝钗比作杨贵妃的。这里的“冰”也是暗示“雪”(“薛”)。所以“出浴太真冰”指的就是薛宝钗,“作影“即成双,指婚姻。因此,这第一句的直白解释就是——薛宝钗是妻子。

再看第二句“捧心西子”,指的是西施。《红楼梦》中一直把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比作西施。这里“玉”也是指“黛玉”。所以“捧心西子玉”就是指林黛玉。因此,这第二句的直白解释就是——林黛玉是魂魄。

让我们把宝玉做的两句合起来,“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它暗含的意思就是:“薛宝钗是妻子,而林黛玉是魂魄”——这就是贾宝玉将来面对的状况。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而薛宝钗的魂魄仍是绛珠仙草。贾宝玉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其实是一个人——绛珠仙草,因为神瑛侍者命中注定的情缘只属于绛珠仙草。

七、金钗是还魂的象征

1.《牡丹亭》中的金钗

金钗在《牡丹亭》中是还魂的象征。杜丽娘还魂后与柳梦梅相会时,就有诗句:

金钗客寒夜来家,玉天仙人间下榻。

——《牡丹亭》第二十八出《幽媾》

这里的“金钗客”指的就是还魂后的杜丽娘。

在柳梦梅帮助杜丽娘回生后,“金钗”还被用作形容杜丽娘回生后的样子:

艳质久尘埋,又挣出这烟花界。你看他含笑插金钗,摆动那长裙带。翠黯香囊,泥渍金钗。

——《牡丹亭》第三十六出《婚走》

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有一把“金锁”,名字上又有“钗”字,她与宝玉的婚姻被称为“金玉良姻”,她的判词也是“金簪雪里埋”。所以“金钗”二字最配薛宝钗。

既然绛珠仙草的形象借鉴了《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而杜丽娘还魂、回生后的象征物品是金钗,这又说明林黛玉还魂的对象就是薛宝钗。

2.《长生殿》中的金钗

金钗除了在《牡丹亭》中是还魂的象征,在《长生殿》中也是定情、还魂、再续前缘的象征。《长生殿》讲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生死之恋,金钗和钿盒不仅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定情信物,也是杨玉环还魂后的精神寄托,更是帮助杨玉环和李隆基感动织女娘娘、再续前缘的重要道具。

这金钗、钿盒,是娘娘分付殉葬的。

——《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

[哭介]怎忘得定情钗盒那根节。[出钗盒与贴看介]这金钗、钿盒,就是君王定情日所赐。妾被难之时,带在身边。携入蓬莱,朝夕佩玩,思量再续前缘。只不知可能够也?

——《长生殿》第四十七出《补恨》

收拾钗和盒,旧情缘,生生世世消前愿。

——《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

3.作为还魂草的金钗

金钗还是一个中药名,就是金钗石斛,而金钗石斛又被称作还魂草,据传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而且我们之前分析过,金钗石斛还是绛珠草的原型,这又暗示了还魂与宝钗的关系。

八、牡丹是还魂的标志

《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还魂的故事,而且杜丽娘就是在“牡丹亭内进还魂丹”而还魂的,因此牡丹本身就是还魂的标志。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大家玩儿占花名的游戏,宝钗占到的就是牡丹。把宝钗安排成牡丹,又是在暗示宝钗与还魂的联系。

另外,林黛玉占花名时抽到芙蓉(指水芙蓉,即荷花)。《牡丹亭》也有提到芙蓉,而且是在杜丽娘回生后:

似倩女返魂到来,采芙蓉回生并载。

——《牡丹亭》第三十六出《婚走》

可见,薛宝钗、林黛玉的花名牡丹、芙蓉,都借鉴了《牡丹亭》中的典,而且都与还魂有关。

九、蘅芜暗示还魂

大家知道,薛宝钗住在“蘅芜苑”,薛宝钗的别号也是“蘅芜君”。而“蘅芜”本身就暗示还魂!

传说汉武帝梦见李夫人给他蘅芜香,醒来,香气经久不绝。后来,蘅芜被当作能召回死人魂魄的一种香料。《长生殿》中的道士杨通幽应召为杨玉环招魂,就提到要采蘅芜:

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价寻怀梦摘遍琼田。显神奇,要将他残英再接相思树,施伎俩,管教他落花重放并头莲。

——《长生殿》第四十六出《觅魂》

后来李隆基因思念杨玉环而生病,在焦急中等待杨通幽的消息,又提到了烧蘅芜来招魂的方法:

相思透骨沉疴久,越添消瘦。蘅芜烧尽魂来否?望断仙音,一片晚云秋。

——《长生殿》第四十九出《得信》

曹雪芹选取有招魂功能的蘅芜作为薛宝钗的住址和别号,似乎也是暗示薛宝钗会招来绛珠仙草的魂。这与刚才分析的薛宝钗诗中“冰雪招来露砌魂”的寓意完全一致。

十、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的文字也大有深意。这一回是说贾母带着刘姥姥和贾家人等到栊翠庵喝茶,而妙玉单独请宝钗和黛玉喝“体己茶”,宝玉也跟了过去: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这段文字一向被认为是反映妙玉怪僻性格的,但其实字里行间都是玄机,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暗示林黛玉还魂薛宝钗。

第一,故事发生在栊翠庵,而栊翠庵这个地点就是借鉴《牡丹亭》中的红梅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祠堂就在红梅观,而栊翠庵也是道观、也有梅花;红梅观建在大花园中,而栊翠庵建在大观园旁边;红梅观由石道姑管理,而栊翠庵由妙玉管理。

第二,在栊翠庵妙玉谈“梅花上的雪”,让人不能不思考“梅花”的暗示。因为杜丽娘死后就埋在红梅观的梅树下,而且后来杜丽娘也在梅树下回生,杜丽娘魂游时,石道姑还曾把残梅比作魂魄(“身似残梅样,有水无根,尚作余香想”),所以梅花在红梅观这个场景里具有“还魂”的象征意义。那么,《红楼梦》在栊翠庵这回的文字里强调“梅花上的雪”,又说什么“埋在地下”,还有“鬼脸青”中的“鬼”字,其实都是围绕“还魂”这个概念的。而且“雪”字代表“薛宝钗”,所以“梅花上的雪”就是“还魂薛宝钗”的暗示。

第三,我们看看本回的回目——《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大家知道,回目中的“母蝗虫”是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比喻,因为她来到贾家连吃带拿,黛玉给了她起了这个绰号。在修辞上“栊翠庵”对“怡红院”,“茶品”对“劫遇”,而“梅花雪”之所以对得上“母蝗虫”,就是因为“梅花雪”在这里也有比喻的人物,那就是薛宝钗。

第四,茶本身是青色的、黛色的,所以茶暗指黛玉。而我们刚才分析了“梅花”代表“还魂”,“雪”代表“薛宝钗”。因此,如果把每个词都翻译一下,就会发现本回回目“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意思竟是“栊翠庵林黛玉还魂薛宝钗”!

这个回目看来不仅暗示了黛玉还魂宝钗,而且似乎把还魂的地点都告诉大家了。栊翠庵作为还魂的地点非常合理,因为黛玉死后很可能就葬在栊翠庵,之后自然也会在这里还魂。这样的安排也很接近杜丽娘死后被安置在家附近的红梅观、并在此地还魂的细节,以及刘姥姥故事中茗玉小姐死后安置在祠堂、并在那里“成了精”的细节。

第五,妙玉说梅花上的雪来自“玄墓蟠香寺”。实际上,“玄墓蟠香寺”还是指向《牡丹亭》的红梅观。因为红梅观中有杜丽娘之墓,有梅花,而且在太湖边(杜丽娘的自画像就埋在太湖石下)。而现实中的玄墓,就在苏州城边的玄墓山,南临太湖,相传东晋的郁泰玄埋葬于此。玄墓山并没有蟠香寺,但是多植梅花,花开望之若雪,有“香雪海”之誉。

因此,玄墓山和《牡丹亭》的梅花观相比,不仅都有梅花,都在太湖边,还都有墓地。这如果不是借鉴也太巧了吧?!

既然“玄墓蟠香寺”是借鉴“杜丽娘墓红梅观”,那这个细节就又是在暗示“林黛玉墓栊翠庵”。“玄墓蟠香寺”的“梅花上的雪”合起来就是“林黛玉墓在栊翠庵,死后还魂薛宝钗”。

至于“蟠香寺”的“蟠香”,主要还是指梅树和梅花香,因为“蟠”有蟠枝的意思,即梅树的枝条像蟠螭一样。曹雪芹在第五十回宝玉“访妙玉乞红梅”时,就用过这个比喻:

一面说一面大家看梅花。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

当然,“蟠香”还谐音“盘香”,与第二十二回薛宝钗的灯谜谜底“更香”(古时计时用的香)相近,也有暗示薛宝钗的意味。况且薛宝钗因服“冷香丸”身体发出异香,而冬雪里的“蟠香”不也是冷香么?再者,“蟠”也是薛蟠的名字,似乎又暗示薛宝钗。

第六、妙玉泡茶用的水是“收的梅花上的雪”,保存在“鬼脸青”的瓮里,最后用来泡“茶”。曹雪芹这里描述的融雪烹茶,灵感可能来自白居易的诗句——“融雪煎香茗”,“雪”代表薛宝钗,“茗”就是茶,代表林黛玉。

“雪”变成“茶”,寓意其实是还魂后的薛宝钗将成为第二个林黛玉。也就是说,拥有绛珠仙草魂魄的薛宝钗在各个方面将向林黛玉趋同。另外,“鬼脸青”的“鬼”似乎又在暗示还魂,而“青”也是黛色的,可能又是暗指黛玉。

曹雪芹在本回暗示宝钗和黛玉的趋同,时机刚刚好,因为下一回即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讲的就是黛玉和宝钗的和解与趋同,也是脂砚斋提出“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的一回。

第七,栊翠庵品茶这段文字后有脂砚斋的批语,“妙手。层层叠起,竟能以他人所画之天王作众神矣”。看了笔者不厌其烦的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理解这条批语的含义了。因为曹雪芹在这段文字里运用了《牡丹亭》中的“梅花观”“杜丽娘墓”“还魂”等元素,以及玄墓、融雪烹茶等文化背景,并将之巧妙融入《红楼梦》中,可谓是层层用典,所以脂砚斋才说“以他人所画之天王作众神”。

十一、为什么设计绛珠仙子还魂?

曹雪芹设计绛珠仙子还魂薛宝钗,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我们从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中,也许可以对汤显祖设计还魂情节的原因管窥一二。汤显祖提出了以情抗理的“情至说”,说他是借生生死死的故事来写“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情至深,可以超越生死。红楼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林黛玉是为情而生的,为了报答神瑛侍者前世的灌溉之恩,绛珠仙子下凡人间,用一生的眼泪偿还。

林黛玉也是为情而死的,因为思念贾宝玉,因为执着于两人的爱情,她香消玉殒,英年早逝。

林黛玉又是为情而复生的,绛珠仙子虽然已经回到仙界,但仍放不下神瑛侍者,于是她要求重返人间,还魂薛宝钗,再续前缘,为了她的爱人,流尽最后一滴眼泪。

魂附薛宝钗的绛珠仙子并不知道自己是绛珠仙子,她不自觉地投入到这场红尘游戏当中。和当年的林黛玉一样,她深爱着贾宝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将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延续。

《红楼梦》不是一场三角恋爱,从始至终一直是两个人的故事。一个花匠和一株小草的故事。一场感人肺腑的三世情缘。

笔者特赋五绝以记:

五绝 黛玉还魂

心焦待玉还,骨冷抱柴艰。

尚记茗中雪,梅香栊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