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1 / 1)

皇权共天下 刘绍丹 7613 字 7天前

◇ 辽、宋、夏新三国之争

(一)澶渊之盟前期

在讲宋与外国共天下之前,我们得分析这“外面的世界”——辽、宋、夏三国争霸前的局势。

燕云十六州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

耶律德光听到后马上派出了五万铁骑,扶植石敬瑭建立后晋。除了约为父子之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瑭非常守信用地按照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燕云十六州是险要之地,易守难攻。中原失去了这片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后,直接**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这一割让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接下来的中原北宋政权受到了长达二百年之久的威胁。

也正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导致北宋在长久的外交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国(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同时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

高梁河战役

宋太祖想要赎回燕云之地,可是直至逝世都未能实现。

公元979年,赵光义上台,在灭掉北汉之际,在太原集结了数十万部队。赵光义企图趁战胜的余威,一举夺取幽云地区。

宋军一开始也确实借着北汉之胜的余力,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到了燕京城下,把燕京围了个水泄不通。

但就在这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期,敌方翻盘了。

六月三十日赵光义催促攻城,七月初六就在高梁河战败。

本来赵光义于六月二十三日就抵达了幽州南部,而当时的辽国景宗皇帝还在皇宫里莺歌燕舞,完全不知宋军都打到家门口了。

到了六月三十日,景宗才知道燕京城内守卫韩德让以及权知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被打得大败。

景宗大怒,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此外,这时本次战役的主角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登场,自荐请缨。辽主便以耶律休哥统帅五院军之精锐驰赴前线。此时支援部队与燕京相距千里开外,耶律休哥率领部队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赶去支援。

七月初六,耶律沙大军至幽州,却因力战不支而败退。

宋军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早已疲殆,故而虽然战斗力实足,但此刻也是士气低落,至天黑也未追上耶律沙败军。

令宋军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军出其不意间道而来,人人手持火炬直冲。此时宋军正在奋勇攻城,赵光义不知敌军多寡,未等接战心里已经发怵,故不敢接战,不得不退到高梁河,抵御休哥。

不久,耶律休哥收容耶律沙败军,然后与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乘夜夹攻宋军。城中耶律学古闻援军已至,也出城参战。

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赵光义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军士。

宋军乱作一团,幽州城这只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走了。

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

——《宋史·卷四》

高梁河一役,宋军大败,太祖累积下的积蓄也被耗在太宗的各种斗争中。而作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的高梁河战役,更是直接造成了日后宋连战连败的局势。之后宋对辽已然完全处于下风,从此走上耻辱之路。

(二)转战求和

雍熙北伐

公元979年,宋辽第一次交手,宋军被耶律休哥的援军击溃,惨败于高梁河。国外之战刚刚大败,国内又闹起了皇子赵德昭的内乱(赵匡胤之子),宋太宗带着残兵败将班师回朝,解决内乱。

此后几年辽不断到宋朝边境挑衅,闹得鸡犬不宁。但是鉴于宋初宋军仍旧还有余威,辽也不敢胆大地直接向宋朝宣战。身在皇宫中的宋太宗时时监督边患,可是对方就是不打,得到的军报都是辽军的小打小闹。

恰逢辽朝辽景宗在雍熙元年(公元983年)游猎途中忽得崩疾,不治而亡。其长子梁王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当时才十二岁,国家大事只得让母后佐政,而这个背后支持他的女人就是萧太后。

到了雍熙三年,韬光养晦的宋太宗实在坐不住了,一纸令下,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命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率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同时,宋太宗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伐辽。

四路大军浩浩****地开始了第二次北伐,意在一洗高梁河之战之耻,同时拿回燕云十六州。辽为了应对宋室的这次进攻,仍下令让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曹彬,以耶律轸为都统,率兵迎击潘美、杨业的宋军。并且萧太后和辽圣宗也亲征而行。

宋军仍旧如高梁河之战的运势一样,一路拿下不少城池,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于飞狐北破辽兵,潘美在西陉痛击辽军,克辽于寰州。不久,曹彬又拿下涿州,潘美拿下朔州,下应州,破云州。米信方面,宋军又于新城大败辽军。

节节战报传来,宋太宗却表现得非常忧虑,担心辽军切断宋军军备粮草供给。

果然是怕什么来什么。

初八,统军使耶律颇德在固安击败宋军,休哥截断宋兵粮饷供应,生擒其将吏,俘获牛马、器械辎重甚多。

——《辽史·圣宗本纪》

辽军截断粮草之举直接把东路军抵到了死局。

曹彬十万大军在涿州待了仅仅十几天,就吃尽了军粮,“乃退师雄州以援供馈”。按道理说撤退属于明智之举,东路军是此次北伐的主力军,一旦粮草耗尽而被辽反击,此次北伐将功亏一篑。但是曹彬又是牵制耶律休哥的主军,此时撤退的话,主攻的田重进与潘、美二军将会陷入危局。

战争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田、潘二军虽失去后援部队的坐镇,依旧取得节节胜利。

就在此时,“人和”之势却出现转折。曹彬退守到雄州后,手下诸将领看着田、潘二军战功赫赫,曹军却像缩头乌龟一样不前,心理无比憋屈,于是出兵进攻的声音四起。曹彬架不住这阵仗,只得顺从军意,“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此一出击,却成为了此次北伐战局的转折点。

辛巳,宋兵入涿州。

时上与皇太后驻兵驼罗口,诏趣东征兵马以为应援。

夏四月初一,皇上驻于南京北郊。初二,惕隐瑶升、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送上捷报。

初三,宋将潘美攻陷云州。初四,派抹只、谋鲁姑、勤德等率领偏师增援休哥,并赐给旗鼓、杓纞印抚谕将士。初五,休哥又奏捷报,皇上用酒脯祭祀天地,率领群臣向皇太后祝贺胜利。

——《辽史·圣宗本纪》

当时,辽朝萧太后、韩德让、辽圣宗等人在涿州东五十里扎营,听到宋军又来了,便派耶律休哥轻兵疾行,阻击宋军。曹军还没到达涿州就遇到耶律休哥的抵抗,致使足足用了四天时间,才到达涿州。

没有粮草,加上天气炎热,宋军攻夺涿州后不能坚守,只得弃城而去。辽军抓住时机,加紧追击,吓得宋军倒戈逃跑。耶律休哥率辽军的一支生力骑兵,一路尾随,边杀边追,一直追到歧沟关。数万宋军,或被杀,或掉入河中溺死,或被俘,损失巨大,

曹彬的东路是整个宋军的主力,此战大败,也就意味着宋太宗合围幽州的战略意图再难实现。

事已至此,西路军也已经无望,宋太宗下诏指示潘美,让他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守住最后的阵地。

当时辽军已经占据了寰州。监军王侁逼杨业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

杨业大败,撤军到陈家谷口请求潘美、王侁支援。然而王侁却违约带着潘美一军撤了。

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最后绝食而死。

宋辽的第二次交手仍旧以宋的惨败告终。至此,国内积蓄被连年的征战耗尽,宋一直处于攻的状态转变成了守。

然而宋方的处处退让,反而导致辽朝对宋朝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秋,宋太宗驾鹤西去,把这个烂摊子交到了宋真宗手里。此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辽连年交手,民不聊生,皆有怨言。此时再战,辽军大将萧挞凛被射杀,辽军亦受损严重。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心同宋朝和谈,于是就听从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

宋真宗等这天等很久了,便派曹利用前去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当时宋的军费在三千万两以上。所以赵恒听完合约的内容后欣喜若狂,重重地奖赏了曹利用。

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三)宋夏交战

公元1105年初,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双方互为兄弟之国,相亲相爱,和谐之极。

然而你方唱罢我登场,宋刚刚了过了三十载太平日子,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翅膀渐渐硬了,公元1138年闹独立,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李元昊希望自己的造反能得到正统皇帝的承认,于是写信通知宋朝政府,希望得到认可。

宋仁宗收到李元昊的信后火冒三丈。本来宋朝根本就没把一个小小的藩属放在眼里,但是李元昊为了逼宋朝出战,一面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一面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

于是,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第一次宋夏战争中,西夏南伐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次战役均以宋的失败告终。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掠夺所获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西夏由于四处征战,国库空虚,同宋朝的民间贸易中断后,物价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与辽国也出现了矛盾,致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

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六月,李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

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

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

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随后又重新开启双边贸易,恢复往来。

这次议和史称“庆历议和”,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但是已然崛起的西夏党项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埋在了边关,一个不小心就会引爆。

加之辽也已经蠢蠢欲动,又有撕破盟约的小动作,三国之间,各怀心思,北宋危机即将来临。

(四)两王相争,金朝崛起

庆历和议之后,宋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和平。但是宋、辽、西夏之间又在不断地摩擦出小的火花。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西夏蠢蠢欲动,开始攻略庆州,结果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之后西夏逐渐处于守势。

宋神宗是北宋中期十分有作为的皇帝,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以变法图强,励精图治,准备收拾躁动不安的西夏。先后在公元1071年的熙宁战役和公元1081年的元丰五路伐夏战役中发起了对西夏的讨伐。然而老天并不眷顾宋,宋军遭到了惨败。

西夏一看宋朝反攻,立马召集人马开战。

宋和西夏从夏撕毁盟约开始,战争一直持续不断,比较著名的有五次战役——永乐城之战、洪德城战役、两次平夏城战争、横山之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另一个政权在辽、宋、夏三国打得不亦乐乎时火速崛起,先是灭掉不可一世的辽国,令西夏俯首称臣,其后再灭北宋。这个新兴势力就是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建立的金朝。

金朝崛起

建国之前,女真人一直为契丹人所压迫。前期女真族比较弱,只能选择忍。

辽朝后期,契丹贵族日趋腐化。女真人民终于受不了了,于是在完颜阿骨打带领下走上了反抗之路。完颜阿骨打成功于1115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能与辽抗衡的金。

金国在建立之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阿骨打比较注意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重用一些汉化很深的渤海人做谋士。因此金吸收了先进的汉文化,参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国力日益强盛。

丙子,上自将攻黄龙府,进临益州。州人走保黄龙,取其余民以归。

娄室、银术可守黄龙,上率兵趋达鲁古城,次宁江州西。

黎明,辽军溃围出,逐北至阿娄冈。辽步卒尽殪,得其耕具数千以给诸军。是役也,辽人本欲屯田,且战且守,故并其耕具获之。

——《金史·本纪》

公元1114年,女真开始发动抗争。辽军出兵反击,于宁江州之战、出河店之战两战皆败后,天祚帝耶律延禧惊惧,急遣都统耶律斡里朵、左副都统萧乙薛、右副都统耶律章奴等率二十万骑兵、七万步卒驰趋达鲁古城戍边。

金主登高,望辽兵若连云灌木状,顾谓左右曰:“辽兵心贰而情怯,虽多,不足畏。”

——《续资治通鉴·宋纪》

次年正月,金太祖听说辽重兵在达鲁古城,遂转兵迎战。金兵进逼达鲁古城,金太祖先率众将登高观察辽阵虚实,见辽兵虽多,但阵散情怯。为了打消众将的疑惧,他一面指出:“辽兵心二而情怯,虽多不足畏。”一面指挥女真兵抢占高阜列阵,以便居高临下结阵驰击(用骑兵冲击)。金兵分三路攻辽,结果辽军阵乱,金将领抓住战机猛攻辽右军,致使辽军败退,入城自保。

金辽攻防局势发生了反转,金太祖以少胜多的达鲁古城之战,开始了女真的战略反攻。

公元1115年秋,阿骨打又率金兵夺取辽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辽天祚帝得知黄龙府失守,亲率七十万大军,几乎倾其国内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国政权。

当时金太祖只有两万人,但是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我,又来势汹汹,但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

两军在护步答冈相遇,乌合之众的辽军遇到了视死如归的金兵,大败,死者无数,天祚帝逃跑,金军掳掠到大批兵器、财物、牛马。

经此一战,辽军主力败溃,辽从此元气大伤,无力再与金相抗。

金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到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又先后攻占了辽的东京和上京,基本上控制了今东北地区。

金朝的火速崛起,让北方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坐在南方朝堂皇位的人,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如意小算盘……

(五)宋辽双亡

宋金海上结盟

北宋朝廷听闻边关外金、辽之间打得正欢,想趁着辽大势已去,抓紧拉拢新崛起的金朝。宋朝主动提出与金国结盟,主要是想借助正在崛起的金国的力量灭掉辽国,收回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

联金抗辽的方针政策定下来后,宋、金之间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的军事合作盟约:

一、宋金南北出兵夹攻辽国。两国军队均不许越过长城,双方都不许单方与辽讲和。

二、宋朝将每年输给辽国的岁币,按旧数转输金国。金国出兵,宋朝给予一定的粮饷军费补贴。

三、战后(如果胜利),金原则上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宋朝。

四、双方不许招降纳叛。

双方共同遵守盟约,若不如约,则难依已许之约。此盟约史称“海上之盟”。

盟约签订后,完颜阿骨打很给力,率领金军很快攻下了辽国的中京,同时派粘罕出兵占领了西京大同。金朝这边算是暂时完成了盟约内容,阿骨打在关外把军队安顿下来,坐等宋朝出兵攻燕京的消息。但是宋朝“后院起火”,方腊在南方的起义让宋徽宗焦头烂额,宋朝只好先派兵镇压方腊起义,也就是童贯镇压方腊之事。这一镇压不要紧,让阿骨打坐等宋攻打燕京整整等了三年。平定方腊后,童贯率兵攻打燕京,结果没打下来。宋军失利,金军却顺利攻下辽上京、辽中京及辽南京(燕京)。

战后分功,双方又开始进行谈判,宋朝哪有这么大的底气,只能任金提要求,不管怎样,只要拿回燕云十六州就行。

金国倒是同意将太行山以东的燕、蓟、檀、景、顺、涿、易七州交还于宋,但是要求宋每年向金纳岁币(进贡)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另输代税钱一百万缗;平滦营不是五代时契丹的受贿之地,不在归还之列,并且西京暂不还;同时,宋同意金带走燕地人口。

这对宋来说,是个相当苛刻的协议,等于是花钱买“空地”。但是宋徽宋并没有计较,急着答应了。金军满载金银财宝、图书典籍,押解着几万燕京百姓浩浩****一路向东去了,给宋朝留下了一座空的燕京城和周边几座几乎空了的县城。尽管如此,宋徽宗仍然非常兴奋,他认为自己完成了历代老祖宗都没有完成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伟业,值得庆祝。

对金来说,通过几年来的频繁接触,看到了宋朝毫无见识、被动拖拉、昏聩无能的本质,同时在童贯率兵攻打燕京之战中,看到的是宋朝军队不堪一击的状况,这在某种程度上膨胀了金军的野心。

加之战后宋朝大量向金国输送岁币,引狼入室的同时还把这只狼给喂饱了。

对北宋来说,联金灭辽的战略选择犯了方向上的错误,得到几座空城的所谓的胜利,代价过于惨重。宋朝得到燕京故地,非但不能把它转化为战略优势,利用它获得财赋,反倒被它严重拖累,成为沉重的战略包袱。

海上之盟的最大赢家是金国。金国通过海上之盟真正强大了起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海上之盟就没有以后的靖康之变,就没有北宋的快速灭亡。

靖康之耻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八月,金太祖病死,金太宗即位,下令将辽朝降臣和燕京居民远徙东北。结果燕民不愿背井离乡,过平州时私下鼓动张觉叛金投宋。张觉与翰林学士李石计议后,与金公开决裂,派人迎奉天祚帝之子,企图复辽。同时,他还派李石向宋朝表示归降之意。徽宗再次心动,以为可以借此收回平州。之前作为宋金谈判使臣的赵良嗣认为宋朝不应背盟失信自找麻烦,建议斩李石以谢天下,徽宗不听。

宋徽宗一直对尚未收回的新、妫、儒、武、云、寰、朔、应、蔚等九州仍心心念念,就派了个叫让谭稹的宦官为两河燕山府宣抚使,前往负责收回。此时金朝因太宗新立,辽天祚帝在逃,面对宋室的毁约,暂时同意割武、朔二州归宋朝。

收复燕云故地,巩固北线边防,是后周世宗以来有为君主的一贯追求,徽宗有此打算,虽可以理解,但是周旋手段未免有些低劣。当时辽朝日衰,女真崛起,不失为攻取燕云的最佳时机。徽宗自认为联合金朝灭掉辽,拿回燕云十六州,这算盘打得是非常划算。

宋室却忽略了金的狼子野心,即使是联金灭辽,金占据辽的原始地盘再次和宋对峙,相当于辽的土地重新有了政权。燕云之地是新政权恢复生息的膏腴之地,怎么可能轻易双手呈上归还?加之徽宗急于收复,周旋手段如此拙劣,竟然背信弃义,像墙头草一样两边倒。

宋朝的毁约行为惹怒了崛起的金朝,公元1126年,北宋朝政败坏,国力和军力不振。金兵乘势南下,席卷而来,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带的领土,酿成“靖康之变”。

公元1127年的春夏之交,汴京一带已经百花齐放,日渐回暖的宋朝疆野在转眼间就被料峭的北风携裹的塞外寒流压制。刹那间,开封城内飞沙走石,天地混乱,惊叫的马匹混杂的惨哭的人声,慌乱的人群想要四散而逃,却又处处碰壁,城内已经遭到了封锁,就连皇宫之内都早已树倒猢狲散般的乱作一团。被困皇宫的宋徽宗、宋钦宗只能坐以待毙,随后同三百多个皇室宗亲一起被押上囚车。歌舞升平的“清明上河图”转眼间被撕得破碎不已,取代的是冷清与沉寂。

这一变故,被称为靖康之耻。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

——《在北题壁》宋徽宗赵佶被囚五国城时所作

◇ 宋与外国共天下——如何从兄弟之盟一步步屈辱成君臣之约

金朝火速崛起,先是联宋灭辽,其后又趁北宋背盟,发动了对北宋的攻伐,俘虏徽宗、钦宗,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他一上位,大部分旧宋朝臣就对其口诛笔伐。

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只能以孟太后之名,下诏书立赵构为帝,继承大宋皇位,是为宋高宗。为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宋朝历来重文轻武,张邦昌因大逆不道、篡夺皇位之罪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头的文臣。

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就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趁火打劫,大举南侵。

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但是南宋一直南迁,越过长江,金不能继续南下。故此南宋与金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

公元1128年七月,金太宗下诏追击逃往扬州的宋高宗,金兀术率本部随宗辅军南下。到了第二年,金兀术所部打到了江南地带,刚刚建立不到两年的南宋面临着再次灭亡的危机。

此时高宗不得不逃到海上,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没什么水战经验的金兀术遭到了南宋水军的顽强抵抗,加之南方天气潮湿、河道纵横,金主帅金兀术不得不罢兵,撤兵北上。

在北撤到镇江时,却被宋将韩世忠断掉后路,逼入黄天**。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有福建人王某向金兀术献策:舟中载土,上铺平板,穴船板以棹桨,待无风时出击!金兀术得以渡江北归。此时金兀术又遇到了他此生的噩梦——岳飞。金军接二连三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南宋算是稳定下来,但是疆土比北宋直接缩减了接近一半。

此时宋军节节取胜,全国呼声大涨,纷纷主张打过长江,一举灭掉金国,重振国威。结果因为种种原因,高宗一心求和。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五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丞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

公元1138年宋金初次签订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宋真宗时期,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至少以少量的钱财买得了长时期的和平,两国互为兄弟之国,到了后期也还算和谐。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辽已经被金所灭,金国的战斗力暴增,不只是想要与南宋划江分治这么简单,对于南宋,金就一个字——灭!

绍兴十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毁和议南侵,金军分三路大举南侵,重占北宋首都开封。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

七月,金将兀术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败。

岳飞趁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兀术逃出开封,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岳飞。金兀术的噩梦再次出现,以至于金人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一年二月,金熙宗对南宋示好,将死去的宋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在押的宋钦宗封为天水郡公。

金人死死抓住了宋高宗一心议和的心思,把和议的前提设置为杀岳飞。宋高宗希望把生母和生父的遗体接回,又稳住自己的皇位,于是果断答应了。

此时岳飞正在北伐之路上大获全胜,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

表曰:“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续资治通鉴·宋纪》

1.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2.宋向金称臣,金册宋高宗赵构为皇帝。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

3.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4.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以岳飞之命换来的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从宋辽的兄弟之盟到宋金君臣之约,实在令人叹息。在宋金假意和平对峙的局势里,时不时擦出仇恨的小火花,而另一位隔岸观火的新势力悄然崛起,中原即将易主。

◇ 宋与外国共天下——蒙古崛起

要说这个金朝实在是太不讲信誉了,绍兴和议后二十年,到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和约,率兵进攻南宋。

结果南伐途中,后院却燃起了熊熊大火——完颜亮之从弟完颜雍趁他南征中原后方空虚,而在东京(辽阳)称帝。南征将士也有从前线逃回去拥立完颜雍的。

完颜亮为了捞回面子,只能继续南征,一面登高南望,一面吟诗: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气势汹汹的完颜亮企图拿下南宋再回去收拾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弟弟,结果战死在此次南伐途中。

其弟完颜雍即位后,在公元1164年和宋朝签订了合约,后又屡次破坏合约南伐,迫使宋朝不断签订合约以维持和平。

南宋战战兢兢地维系着这长江以南的领地,金在北方的统治却导致周边的其他民族民不聊生,其中一支就是蒙古。

金朝长期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蒙古人对金国统治者怨入骨髓。金熙宗时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钉在“木驴”上处死。到了金世宗时,金不仅要蒙古纳贡,还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

但是金朝是与南宋划分而治的大国,不仅国力雄厚,而且骁勇善战,搞得蒙古人有苦难言。

公元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用军民合一的千户制组织百姓,扩充怯薛军(护卫军),组成一支强大的、善于野战和远程奔袭的蒙古军。建立蒙古汗国后,成吉思汗的第一件事就是伐金,一则报祖宗之仇,二则是想逐鹿中原,以图天下霸业。

初,帝贡岁币于金,金主使卫王允济受贡于净州。帝见允济不为礼。允济归,欲请兵攻之。会金主璟殂,允济嗣位,有诏至国,传言当拜受。帝问金使曰:“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帝遽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乘马北去。金使还言,允济益怒,欲俟帝再入贡,就进场害之。帝知之,遂与金绝,益严兵为备。

——《元史·本纪》

公元1208年,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即位。卫绍王本来是庸碌之辈,在未即位时,曾奉命到静州接受蒙古的贡物,当时成吉思汗便知其人。当卫绍王即位后,传诏蒙古拜受,成吉思汗得知是卫绍王为帝,便说:“我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没想到竟是这种庸碌之辈!这个人有什么好拜的?”说完,乘马扬长北去。

卫绍王闻知大怒,下令等成吉思汗入贡时将其擒杀。

成吉思汗得知后就果断与金朝绝交了。不但绝交,还要报仇。

蒙古和金朝之间的仇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铁木真知道这次完颜永济意图杀害自己的事情,更加燃起了报仇的怒火。

前面讲过,金的势力足够强大,此时的蒙古如果直接和金朝正面冲突,根本打不赢对方。为了伐金,成吉思汗先后做了五年的战争准备。

因此从战略上,铁木真分三次(分别是公元1205、1207、1209年)出兵西夏,先是迫其臣服,剪除金朝的一翼,也除掉了攻金的牵制力量;接着扫除境外残敌,以保障后方的安全;最后策反金军内部,招纳金戍边官兵为内应。

而此时的卫绍王虽早已得知成吉思汗与金绝交,力图反金,却自以为泱泱大国,根本就没把这群刁民放在眼里,而将其主要兵力置于金宋边界,不断骚扰南宋。对于蒙古却疏于戒备,边将报告敌情反受惩罚,他还禁止百姓议论边事,从而使自己慢慢地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月,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狐岭,取大水泺、丰利等县。金复筑乌沙堡。秋七月,命遮别攻乌沙堡及乌月营,拔之。八月,帝及金师战于宣平之会河川,败之。九月,拔德兴府,居庸关守将遁去。遮别遂入关,抵中都。

——《元史·本纪》

战火一触即发,蒙古兵在铁木真的领导下,开始对金朝发起了强势的进攻。

公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亲自率军自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南下,派先锋哲别率轻骑入金西北境侦察军情。

四月,金帝听到蒙古军至,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前去求和,被成吉思汗拒绝。无可奈何之下,金帝命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参知政事完颜承裕领兵御蒙古,结果大败。

到了同年秋天,蒙古已经拿下了金朝的大片土地,完颜永济撤回驻扎在宋边境的大批军队,集中金朝全国的四十五万主力,与蒙古十万军队在野狐岭展开了一场生死大决战。

蒙古兵分两路,大败金军于野狐岭,金军只得撤退到会河堡。接着蒙古铁骑跟踪追击,激战三日,歼灭金军精锐,这场战役史称会河堡会战。

蒙古精兵连续不断地猛攻,金军节节败退,蒙军在铁木真的率领下一举打到了京畿地区,几路蒙军均拿下了所攻之地,掳掠大批人畜和财物后撤还。

公元1212年,金千户耶律留哥在辽东起兵叛金,成吉思汗派部将与其结好,并遣兵应援,多次击败进攻金军。成吉思汗率主力围攻西京,以围城打援之策在西京东北密谷口设伏,歼灭金元帅左都监奥屯襄所率援兵。

1213年七月,蒙古军第三次攻金。

成吉思汗率主力与金军战于怀来、缙山,大败金帅完颜纲、术虎高琪所部十余万人,乘胜直抵居庸关北口。八月,金将胡沙虎发动政变,杀死卫王永济,改立金宣宗。随后铁木真乘胜进攻金朝的首都中都,金帝被迫献出公主和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求和,成吉思汗撤兵。新皇帝害怕蒙古再次进攻,决定迁都南京(今开封),前脚一走,成吉思汗立马率兵包围了中都。战争并未就此结束,蒙古军队持续发力,根本不需要后援,“打谷草”的气势比起北方建立过政权的民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12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的协定,计策为宋蒙军队协力围困蔡州,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结果蔡州的金兵在被困三个月后,弹尽粮绝,被宋蒙军队攻陷,金哀宗自杀,风光无限的金朝就此灭亡。

成吉思汗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开始伐金,至1234年(窝阔台汗六年)灭亡金朝,历时二十三年。

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南宋王朝来说,联手蒙古势力,终于灭掉了上百年间不断骚扰自己的金朝,一雪前耻。但不能忽视的是蒙古也会像金一样只是为了和南宋划江而治吗?在与金朝平分天下时,还能不断以不平等合约牵制对方以求和平的南宋,虽然带着耻辱,至少在扰乱不断中依然保持着政权。

但是蒙古的崛起,势必如开篇所言——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 崖山之后无中华——南宋灭亡

上一章说到铁木真率领的蒙古军队以纵横捭阖之势灭掉了金朝。在金朝灭亡的最后关头,蒙古以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为前提,倡议南宋联手蒙古,加入到战斗中。

当时金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金哀宗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利害,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联合抗蒙。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民族的仇恨和耻辱以及朝臣的建议下,并没有理会哀宗要求,继续伐金。

金朝灭亡之后,失去作为屏障的金国,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的威胁。

此时蒙军北撤,并没有按照约定马上归还河南,按捺不住的宋理宗眼见河南空虚,于是想趁蒙古退兵之际,收复被蒙古占去的土地。宋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三京,光复中原。

到了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宋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举兵收复开封。

所谓攻城容易守城难,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此战史称“端平入洛”,终以失败告终。

宋在联蒙伐金时就已经耗尽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端平入洛”更是将摇摇欲坠的南宋经济耗空。南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同时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

“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北边的蒙古大军则整装待发,蓄势南伐。

端平二年,蒙军立即派遣大军南侵,准备收拾南宋。鉴于蒙古伐金二十三年,财力人力大量消耗,此次南侵被南宋名将章梦飞击退,只得退回去修养生息。

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蒙古大军再次侵宋,首先攻陷潼关,直逼西京。章梦飞再次受命挂帅抗御,任御苑统卫兼左司马事,行军不坐乘,爱兵如子女,与士兵同食,深得将士爱戴,士气十分高涨。

打到第二年盛夏溽暑,蒙古军失去戒备,章梦飞计划收复潼关,用缓兵计麻痹敌人,时机成熟后,便指挥宋军猛攻敌军阵营。蒙古军遭到宋军的突然袭击,溃不成军,潼关一举被宋军攻克。

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英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渡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曹友闻、王坚、章翔、孟珙、孟瑛、余玠、张钰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退蒙军。蒙古大军问鼎中原的节奏完全被打乱了。

钓鱼城之战

公元1259年,蒙古号称几十万人马,围攻钓鱼城。在此之前,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发起对南宋的进攻。到了公元1236年阳平关之战后,整个四川地区几近沦陷。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抗击蒙古军,同时派甘闰于合州(今重庆合川)东十里钓鱼山上筑寨。

到了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玠命冉琎、冉璞主持修筑钓鱼城,迁合州治所于此,驻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冲,以防蒙军从西南方向入侵,进入中原。

因此钓鱼城也成了蒙古一直攻取不下的噩梦。此时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大汗下令分兵三路大举伐宋:中路由忽必烈进攻鄂州(湖北武昌),兀良合台从交(越南)、广(广西)带兵北上,与忽必烈会师;东路由塔察儿进攻荆山(安徽怀远县)牵扯南宋兵力;西路由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

此时蒙哥举几十万人马而来,势必要拿下合州。蒙哥进驻石子山,亲自督阵攻城。

从公元1259年二月到五月,蒙军先后猛攻一字城和镇西、东新、奇胜、护国等城门以及外城,均被击退。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吕文德率战舰千艘往援,为史天泽击败,退回重庆。

蒙古军加紧攻城,仍不能破,其先锋大将汪德臣被击伤死去。接着,蒙哥亦被击伤,七月二十一日死于军中,蒙古军被迫撤围。蒙哥死后,蒙古贵族在汗位继承上发生火拼,在湖北前线的忽必烈匆忙北撤,争夺汗位。

钓鱼城抗蒙的胜利,扭转了南宋三面受敌、即将灭亡的局势。

崖山海战

公元1275年,蒙军卷土重来,兵分三路向南推进,扬言必破宋室命脉:西路军沿湘江流域南下,中路军沿赣水流域推进,东路军则是由陆“海”军联合组成。直接把南宋逼到了死胡同。

公元1276年,蒙古大军攻克宋都临安(杭州),一种名为“国家情”的感染力瞬间传播在这个黑暗的天空,或许是宋人感受到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耻辱,一种即将被外族征服的历史要在自己身上发生,此时的军队和百姓从未有过的团结,不断地有自发性的起义军组织起来抵抗蒙军。可是这一觉悟来得太晚了,这一次,老天爷不再怜悯这个赵氏皇权,长期以来汉王朝内部的党争,汉族内部相互残杀,并不能在临近灭亡的痛楚中被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所怜悯。仅一年之后,在蒙古军的海陆夹击下,福州沦陷了。

面对福州之地的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宋末三杰之一的太傅张世杰为了协助宋端宗出逃,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耿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漂去广东。

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不久之后,年仅十一岁的宋端宗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

然而此时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在蒙古军猛攻下,雷州再次失守,小朝廷只得继续南逃,迁往崖山。蒙古军将领汉人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再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此战史称崖门海战。

1279年三月十九日,走投无路的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与蒙古四十多年的抗衡以失败完结。

身在元营的文天祥目睹惨状,作诗云:

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一开始,北宋与辽、西夏因燕云之地争夺对峙,三国势力互相牵制,北宋还保存着大片祖宗打下的领土。随着金朝的崛起,转而灭掉辽朝,北宋与辽的兄弟之盟逐渐屈辱成了宋金的君臣之约,但也还是宋、夏、金三国割据天下。

谁又意料到鹬蚌相争之时,遥在北边的蒙古势力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揭竿而起,斩灭金主,席卷北方疆土。三国先后被蒙古一一所灭,南宋也难逃厄运。

宋朝疆土从燕云一代缩减到长江之南,最终于崖山海战后易主于元,实在可悲可恨可唾。泱泱大国,疆域不断缩减,皇权之上,驭人无数,然而卧榻之侧,他人酣睡,这是皇权的软肋,对其无从解决,实在可悲可笑。

如果说崖山之后无中华,那么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外族入侵,北方族群入主中原,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