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肥
方位:今河北藁城
姓:姬
建立:?
灭亡:前530年灭于晋昭公
国名:鼓
方位:今河北晋县
姓:姬
建立:?
灭亡:前520年灭于晋顷公
国名:仇由
方位:今山西盂县
姓:姬
建立:?
灭亡:约前457年灭于晋智瑶
国名:鲜虞(中山)
方位:今河北真定,后河北唐县,后河北定州,后河北平山
姓:姬
建立:?
灭亡:前295年灭于赵武灵王
主要人物:中山文公、中山武公、中山桓公、中山成王、中山王厝、中山王、中山王尚(胜)、乐池、司马赒(司马憙)、季辛、爰骞、蓝诸君、望诸君、江姬、阴姬、张登、
国名:代(代戎、代狄)
方位:今山西代县
姓:?
建立:?
灭亡:灭于赵襄子
白狄东迁
之前我们说了赤狄都是隗姓,那么白狄是什么姓呢?这可是周朝的老亲戚了:姬姓。白狄的分布是在秦晋之际的中北部一带,这一带也和周人的发源地吻合。晋国和白狄较早就有联姻,晋献公的老婆大戎狐姬就是白狄女子,生了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公子重耳。前656年,因为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要杀重耳,于是重耳逃到白狄避难。前652年,晋献公派大夫里克、梁由靡、虢射等人攻打白狄,里克与重耳有几分交情,所以就没有尽全力。但这样一来就显得对白狄示弱了,结果惹得白狄又和晋国干了一架。前644年,这时在位的是重耳的弟弟晋惠公,白狄因为是重耳母族,所以并不给惠公面子,这次进攻晋国占领了狐、厨、受铎等城池,并渡过汾水抵达昆都。
白狄对重耳确实不错,白狄和赤狄部的廧咎如交火,俘虏了两个公主叔隗、季隗,把叔隗嫁给重耳的亲信赵衰,把季隗嫁给重耳。重耳在白狄一待就是十二年,生了两个儿子伯鯈、叔刘,后来也觉得白狄终究靠不住,所以跑到齐国去了。重耳走的时候没带老婆,对季隗说:“你等我二十五年吧,不回来你就改嫁哇!”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了,再等二十五年改嫁,不是行将就木了吗?”“行将就木”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意思是要进棺材了。这个赤狄女子还是非常忠贞的,比周襄王那个王后强太多。后来重耳即位为晋文公,也没有辜负这位痴情女子,将她接了回去,名列十大老婆第三。
不过等晋文公死后,白狄和晋国又产生了裂痕。前627年,晋文公刚死白狄就攻打晋国的箕地。之前因为晋国元帅先轸愤恨襄公放走俘虏的秦国统帅,而在朝堂大吐口水(真吐);尽管襄公没有惩罚自己,但先轸始终觉得自己应该是死罪。在这次战役中先轸脱下装备冲入敌军中,玩网游的朋友都知道装备的重要性,先轸自然被狄人所杀。不过这次晋国也有不小收获,大夫郤缺居然俘虏了白狄国君。郤缺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看准了白狄不愿意受赤狄的驱使,于是开始搞分化战术,后来白狄又和晋国讲和,甚至一起攻打秦国。秦国当然也看中了白狄这块肥肉,又引导白狄一起进攻晋国。晋国对反复无常的白狄很头疼,但也无可奈何。
晋悼公时代出了个大夫魏绛,他清楚白狄爱好钱财轻视土地的特征,于是建议悼公采用和戎的政策,用钱财换取戎狄的土地。这样一来白狄部落果然高高兴兴地带着钱财往东发展去了,这时白狄主要占据太行山一带,也就是之前赤狄的地盘。不过后来随着晋国的发展,和白狄的冲突终究还是难免。现在不是白狄侵略晋国,而是晋国侵略白狄了。前541年,晋国大夫荀吴结合和白狄的作战地形,改车兵为步兵,从而大败白狄。此时白狄以鲜虞为宗主,另外还有肥国、鼓国、仇由等。扫灭白狄的主要任务还是交给老将荀吴了。前530年,荀吴假装会合齐军,向鲜虞借路,乘机攻灭肥国,俘虏肥国国君肥子绵皋。
前527年,荀吴又包围鼓国。鼓国有人民希望叛变,但荀吴不答应。他的手下说:“可以不劳而获,为什么不要呢?”荀吴说:“应该分清喜好和厌恶啊!如果我们奖励叛变,那么我们的人叛变该怎么办?有实力就进攻,没实力就撤退,量力而行吧!”可见荀吴似乎有点迂腐,其实可能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想用仁义感化鼓国人,但无论如何荀吴对自己的战术还是自信的。在围攻鼓国三个月后,鼓国又有人请求投降,荀吴这下又有意思了,他盯着那人看了半天,说:“我看你脸色还不错,粮食应该不少吧,再去修修城墙来打?”部下又问为什么,荀吴又发表神论了,他说:“守城的百姓不应该全力守城吗?得到一个百姓偷懒的城池有什么意思?”一直等鼓国人粮草用尽,荀吴才攻下了鼓国,将国君鼓子鸢鞮带回国。
不过后来晋顷公觉得抓住他也没意思,于是又给放了回去,鼓子鸢鞮又归附了鲜虞。前520年,荀吴假装巡视东阳,派军队伪装成买米的人,衣服里藏着皮甲在鼓国城门外休息,乘机又一次灭亡了鼓国。这次鼓子鸢鞮没被放回去,而是派大夫涉佗镇守鼓地。前507年,鲜虞开始对晋国报复,在平中打败晋军,俘虏了晋国大夫观虎。前497年,晋国爆发了大夫范吉射、中行寅叛乱,齐、卫、宋、郑、鲁等国都表示支持范氏、中行氏和晋定公以及背后的四大家族——智、韩、赵、魏相对抗。前494年、前492年,鲜虞两次应齐、卫之邀,打击晋国帮助内乱。但是在晋国众志成城及执政赵鞅的正确指挥下,叛乱终于被晋军平定。鲜虞也受到了一定惩罚,前489年,赵鞅征伐鲜虞。
赵无恤杀姐夫
前475年,赵鞅病逝,与鲜虞作战的任务则要交给他的后代子孙完成了。据说老赵曾经问翟人翟封荼说:“我听说翟国(指鲜虞)下了三天谷雨,可信吗?”老翟说:“可信。”“我又听说下了三天血雨,可信吗?”“可信。”“我还听说马生牛,牛生马,可信吗?”“可信。”“这样的妖异事件足以亡国啊!”“这并不是翟国的妖异啊,国君幼弱,大臣贪财,政令不通,这才叫妖异啊!”晋国太史屠黍也对西周威公预言过:中山国昼夜颠倒,官员极端腐化,这是亡国之兆啊!一般认为鲜虞因为定都中人城,在春秋战国之际建立中山国;但也有人认为中山是众狄建立,和鲜虞不是同一国。这里暂且还是从众,认为鲜虞就是中山。可见此时鲜虞虽然初具国家规模,但是政治却混乱不堪,这都让当时的有识之士看在眼里。
赵鞅的儿子赵无恤果然有所行动。他的目标是代国和中山。代国又作代戎或者代狄,可能是众狄的一支,在现在山西代县一带。之前赵鞅为了笼络代狄,将女儿嫁给代君。不过老赵对代国也一直虎视眈眈,曾经叫两个儿子伯鲁和无恤去恒山寻找宝符,赵伯鲁果然找到了一枚宝符,但赵无恤的答案却是从恒山看到了代国,代国可以攻灭。老赵当然就倾心这个崽。之后赵无恤设计鸿门宴邀请代姐夫参加,派斟酒的刺客在宴会上举起金属勺子,一下砸得代姐夫脑袋开花。其他假扮舞者的刺客也一个个拿出刀剑,将代君的随从杀了个干净。攻打中山的主将则是赵氏的新稚狗,阿狗虽然名字不咋地,水平倒是了得,很快攻占了中山的老巢中人和左人两座城池。不过赵无恤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让中山彻底灭亡,中山族人迁至顾城据守。
另一方面,接替赵鞅担任晋国执政的是智氏族长智瑶,他的目标则是白狄部落的另一国——仇由国,不过仇由的道路布满荆棘、溪流,非常难走,那该怎么办呢?智瑶不愧为智氏,前457年左右,他想了个点子,送大钟、方车给仇由国君,大臣赤章蔓枝说:“智伯这个人贪而无信,一定是想攻伐我们啊!您要是斩断荆棘填塞溪水(迎接大钟、方车)的话,他们的队伍肯定随后便到!”但是仇由国君就被眼前这一点好处迷惑了,死活不肯接受赤章蔓枝的进言。赤章蔓枝只好出逃卫国,七个月后智瑶果然灭亡仇由。“司马错金牛伐蜀”应该也是受到他的启发。
前453年,晋国赵氏、韩氏、魏氏攻灭智氏,形成三家分晋的格局。前425年,晋国执政赵无恤去世,接替的是魏氏族长魏斯,史称魏文侯,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敌人。魏氏在他手上实力超过了赵氏、韩氏,甚至超过了楚国、齐国、秦国。前408年,魏文侯发动了攻灭中山的战争,他与出身北狄的翟璜、翟角等人精心策划,了解了中山国的国情。魏文侯还根据翟璜(翟奸真可怕!)的推荐,任命了另外一个翟人乐羊作为征讨中山的总指挥。当时中山国的国君是继中山武公之后的中山桓公,他听说乐羊来帮敌国攻祖国,这还得了,于是派人把老乐的儿子抓起来扔锅里煮了,还把肉汤送给乐羊。乐羊很淡定地喝了一碗,然后开始进攻中山。中山当时的实力不弱,乐羊居然用了三年时间才攻灭。
魏文侯攻灭中山后,把中山封给太子击,之后又封给少子挚,并且由李克治理,乐羊镇守。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文侯、韩景侯、赵烈侯为诸侯,又称“三晋”。三晋最初在魏文侯的倡导下还能铁板一块,但是在魏文侯死后,因为对卫国的争夺,终于使得魏国和赵国关系破裂,前383—前381年,赵国联合楚国击败魏国。魏国和赵国既然联盟破裂,中山也就成为魏国一块难以统治的飞地。流亡的中山桓公抓住了这次机会,在灵寿又一次建立中山国。之后在前377年和前376年,赵敬侯两次攻打中山,但都没有明显成果。痛定思痛,饱受国破家亡的中山桓公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积极修筑长城以防御赵国。魏国只是一时之克星,而赵国却是宿命的敌人。
之后中山国一直在稳定中发展,前332年,齐国、魏国伐赵,中山也趁机围攻赵国的鄗邑,中山军队决槐水淹鄗邑,这一战几乎攻克了鄗邑,成为赵国的奇耻大辱。同时这一战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山的国际地位。前323年,为了对抗秦、齐、楚三大国,较弱的中原国家在魏相公孙衍的倡导下实行“五国相王”,即赵国、韩国、魏国、燕国、中山国相互称王。中山能和“战国七雄”并列,可见实力不弱,但终究还是差那么一截。所以齐国第一个跳出来表示看不惯,中山也有资格和老子并列称王了?号召赵国和魏国一起打中山,非逼他取消了王号不行。中山王听说此事后非常害怕,连忙派大臣张登想办法摆平。张登找到齐国相国田婴,开始了一顿忽悠:“您这不是把中山往赵国和魏国那边赶吗?不如同意中山称王,我们大王一高兴,就会与赵国和魏国断交,而赵国和魏国就会进攻中山。中山害怕亡国,便会为您取消王号投靠您,这不是很好吗?”
胡服骑射灭中山
齐国大臣张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连忙劝阻田婴说:“不行啊!五国一起称王,您现在容纳中山,不是摆明不承认其他四国吗?”但田婴没有听从,邀请中山王而尊其为王。张登马上跑到赵国和魏国那里挑拨说:“齐国把和中山国并列称王当作耻辱,但现在却同意尊中山王啦!这是要利用中山的兵力进攻你们呢,你们不如早点同意中山称王,来阻止齐国和中山联合,不是很好吗?”赵国和魏国自然惧怕齐国从中作梗,连忙尊中山为王,于是中山和齐国断交。张登通过其纵横捭阖,排除了齐国的干扰,保证了五国抱团。这件事记载在《战国策》中,不过另一则有所不同,说的是齐国贿赂赵国和燕国攻打中山国,中山相国蓝诸君担心此事不能办妥,张登还在他面前彩排了一次。前314年,称王后的中山国遇到一次扩张的绝佳机会。
原来燕国国君燕王哙在相国子之以及苏代、鹿毛寿等大臣的怂恿下,把国王之位禅让给了子之,这自然引起了动乱,燕王太子平和将军市被一起进攻子之,但后来市被不知为何又倒戈攻打太子平。齐国和中山国趁火打劫,齐国攻克了燕国的都城,中山国相邦司马赒则率领中山三军占领了燕国十多个城池,开地数百里。此次战争使得中山达到了鼎盛时期,司马赒也因此被封为“仲父”,甚至周天子及诸侯都发电致贺。这个司马赒又作司马憙,不是别人,正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之先祖。司马赒在担任相国之前还有点挫折,原来他曾请赵国为自己谋取中山相国,但被另一大臣公孙弘得知。公孙弘直接问中山王:“做人臣的吃里爬外,让大国为自己谋取相国,这种人应该怎么办?”中山王恨恨地说:“寡人要吃他的肉啊!”司马赒只能不停磕头说微臣该死。
不过愚蠢的中山王却认为是公孙弘和赵国有私通所以才知道这件事,以致司马赒最后还是上位了。司马这人确实不怎么样,《韩非子》记载,大臣季辛和爰骞互相厌恶,而司马赒又和季辛是仇人,他就派人杀了爰骞从而嫁祸季辛,使得季辛被中山王杀死。这不仅说明司马赒阴毒,也说明中山王昏庸。这也体现在另外一件事上,也是《韩非子》记载的,有个叫鲁丹的人三次劝谏中山王而不被理睬,于是他就送了点红包给中山王的近侍,这下鲁丹还没说话中山王就客客气气地请他吃饭了。鲁丹吓坏了,说:“他要以别人的话认为我好,就必然以别人的话认为我坏啊!”果然可怜的鲁丹还没来得及出境就被当作赵国细作抓起来了。国君昏庸、吏治腐败,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春秋末年的中山。盛极而衰,侵燕之后的中山,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旁边一直虎视眈眈的赵武灵王也有所耳闻,他派大臣李疵去侦察情况,李疵的意见是:“中山可以打,如果大王不去打,怕就要落在诸侯之后。”赵武灵王奇怪地说:“为什么呢?”李疵说:“中山君礼贤下士啊,在穷街小巷里,车子难以通行,他就取下车盖,甚至亲自下车拜访,总共去了七十家。”赵武灵王又问:“这不是贤能的君王吗?又怎么去攻打他呢?”李疵却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他说:“如果任用士人,那么百姓就致力扬名,而不用心农耕和作战;如果拜访贤者,那么农民就懒于务农,战士会不敢作战。这样的情况难道不亡国吗?!”可以发现,中山国现在推行的是不合实际的儒家色彩的政治。
为了策划对中山的战争和检阅边防军的情况,前309年,赵武灵王亲赴赵国与中山、齐国毗邻的九门重镇,登台观察中山、齐国的情况。第二年,历史又给了赵武灵王一个绝好的外部机会,原来秦国国君秦武王死去,赵武灵王乘机从燕国接来秦王子稷送归秦国。王子稷即位是为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初自然对赵武灵王表示友好。又过了一年,赵武灵王召来宰相肥义和群臣一起开了五天的会,会后正式开展对中山的战争。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山国有支精锐部队“吾丘鴪”,他们穿铁甲操铁杖,“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几至将所而后死”。这支部队非常彪悍,他们不仅守住了房子城,甚至攻克了赵国的鄗邑。此时燕国也想报当日之仇,南征中山,但同时也被中山击败。连败赵、燕的中山非常嚣张,甚至准备向燕国进行反攻。
对中山的失败,也让赵武灵王痛定思痛。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在赵国广泛推行以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赵国军事实力大幅度提高。赵武灵王又一次发动全国之力进攻中山,他以自己为三军统帅,其中赵祒为右军帅、许钧为左军帅、赵章为中军帅,向北进攻中山。同时派遣牛翦率领骑兵和战车,赵希率领胡、代、赵骑兵,从井陉关往东攻打中山国的腹地。牛翦、赵希会合后,向北攻下了中山的丹丘、华阳等城;中山王大惊,连忙献上鄗、石邑、封龙、东垣求和,赵武灵王自忖不能一口吃下中山,就收下这四座城,还让牛翦、赵希归还了侵占中山腹地的城池。当然,赵国并未作罢,从前303年到前301年,赵武灵王又不断蚕食中山的土地。前300年,赵国发兵二十万,开始对中山的亡国之战;中山的另一仇敌燕昭王自然也来插上一脚。
于是在赵、燕的合攻下,死守五年的灵寿城终于在前296年被攻破,中山王逃奔齐国;赵国另立尚(胜)为中山国傀儡国君,但是仅在一年之后,中山王尚就被赵国废除,中山国至此完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