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虞(吴、北虞、北吴、西虞、西吴)
方位:今山西平陆
姓:姬
建立:周太王长子泰伯建立?
灭亡:前658年灭于晋献公
主要人物:虞仲、虞公、舟之侨
据《山海经》记载,有这么一种动物,虎身人头,并且还是八个头、八只脚、八条尾巴,模样非常凶恶可怕,大家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吗?
我们在讲“西虢国”的时候讲到了虞国,晋国从这个被坑的虞国假道伐灭虢国,然后顺手收拾了虞国。虢国的来头很大我们已经知道了,是周文王的弟弟建立的;但是这个虞国却比虢国来头更大,是周文王伯父泰伯之后的封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也作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说的是周文王的两个伯父泰伯、仲雍,因为让位给文王的父亲季历,从而逃奔到江南的荆蛮,之后周武王寻找到仲雍的曾孙周章,让周章的弟弟虞仲在今山西平陆一带的旧夏墟建立虞国。不过这种说法,一直是被质疑的。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非常落后,太伯、仲雍仅仅为了避位,没有必要从秦晋跑到苏皖一带,这种离家出走的行为并不符合政治人物的做法,两兄弟也很难在远在万里的蛮夷之地立足。所以钱穆先生提出一个猜想,说其实虞国才是太伯、仲雍的南奔之地。之后童书业、杨宽、王玉哲、晁福林先生都支持这种观点,这样一来吴国反而成为虞国的分支了。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的宜侯夨簋铭文记叙的也是周康王封虞侯夨于宜地的史实,但关于这个宜侯夨簋的谜团也很多,并没有充足理由证明吴国是由虞国迁徙而来的。这种猜想虽然没有更多的证据,但是符合周朝的扩张形势,姑备一说吧。那么虞这个国名又是什么含义呢?
回到本节开头,可能许多朋友对这种动物都没印象,那么我就为大家揭晓谜底吧。这种动物叫天吴,又叫天虞,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但它还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驺虞。别看这神兽挺吓人的,其实它是个温驯的素食动物。所以晋朝的时候用“白虎幡”表示进行军事行动,同时用“驺虞幡”表示停止军事行动。“八王之乱”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想造反,晋惠帝派人拿着“驺虞幡”在楚王营前一招,楚王的小喽啰们便纷纷作鸟兽散了,楚王自己也只好哭丧着脸束手就擒。
现在再回到我们的驺虞。《山海经》对驺虞的描述,以后来人的眼光看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有人认为驺虞其实就是被神化了的白虎,因为它脾气好、不吃肉;又有人认为它的原型其实就是大熊猫。当然,这位神兽具体是什么,我们不用深究也无法深究了,因为《山海经》这本书记载的奇闻异事太多。但大家可以猜测出的是,这个半人半兽的家伙“天吴”应该就是吴部落的图腾或者祖神。我们可以先拆开“吴”这个字来看看,现在的写法上面是“口”字而下面是“天”,其实在先秦时代的写法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写法是上“口”下“夨”,有点像“吳”。“夨”其实就是一个歪着头的人,而“口”则是他的嘴。这样合起来就是个“吴”字了。这个人后来还赶时髦,披了张虎皮,于是便成了“虞”。
这样我们的脑子里就大概能浮现这么一个人的样子了,这是一个披着高档虎皮大衣的原始古人在高声呐喊着。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就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翻译过来就是:折断竹子,做成弓箭,扬起土弹,追逐猎物。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呐喊奔跑着飞弹捕猎的勇士。后来这个“吴”字也因此引申为善于狩猎的部族。最早有记载的吴部落首领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民工祖师爷吴刚。我们在“有穷国”一节提到过他的故事,这里就不重复了。后来到帝喾的时代,也有吴部落首领吴回,还兼职做了高辛氏的火炬手(火正);后来也有虞部落的首领虞舜取代了陶唐氏(帝尧)的联盟首长身份,成为五帝之一。
虞国得名最有可能与有虞氏有关,之前这里大概是有虞氏的国土。周太王在受到犬戎的攻击后,举族往西迁徙到陕西岐山,但是派长子泰伯(可能还有次子仲雍)南下建立虞国。后来到周文王时代,虞国和附近的芮国因为领土争端,文王出面进行了调解,虞国和芮国都表示心服口服,愿意放下纠纷联合伐商。之后周朝建立,虞仲家族在西周政府也担着重要角色,周穆王时期的班簋、静簋上的铭文提到了执掌军务的吴伯,当是虞国国君。虞国在进入春秋时代后国势逐渐衰弱,因为虞国处于中条山腹地,是连接黄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故为晋国垂涎。因而晋国借“假道伐虢”的名义在灭亡虞国南边的虢国后,回头将虞国也一并灭亡了(详见“西虢国”)。虞国古城遗址在现在的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出土的虞国青铜器有虞侯政壶、虞司寇壶等。虞国之后为虞氏,项羽的女人虞姬可能就是虞国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