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共
方位:今河南辉县
姓:?
建立:?
灭亡:春秋初年灭于卫国
我们注意到,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洪水其实是一种象征意义,其实就是人作为胚胎阶段周围的羊水。也有人认为洪水其实是存在的,渔猎社会和畜牧社会人口多迁徙,可以不用惧怕洪水;但在农耕初期还没发明水井的时候,民众只能依靠水定居,这样一来降水量一增长就会对人民和土田造成灾害。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比前一对说法相对可靠。可是我们又可以思考另一个问题:洪水为什么叫洪水?我们又可以想象,上古的水神共工和洪水是否有联系?实际上,洪就是共,洪水最早只是流经共地的一条河水。
共地在现在的河南辉县,共水属黄河流域。虽然共水不是黄河流域的主干,但这一带却是整个黄河水系水灾最频发的地区。为什么呢?因为黄河在上游主要流经高原和山地,曲折蜿蜒、水流平缓,不能造成大患。但是到达河南省东部的时候,黄河忽然落入平原,所以才容易造成灾害。实际上共水只是在这里注入黄河的一条小河,但古人却认为造成灾害的是共水而非黄河,所以“洪水”就成了大水的代名词,后来把“洪”字理解为大,但“洪”的本义却应该是“共”。而共工就是上古共国的国君,或者说是共国的祖宗神。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共工的故事。
《左传》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说明共工这个氏族是以水为标志的。《国语》记载:“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姜姓四岳是共工氏的旁支,那么共工大概也出于炎帝,但不知为何共工在历史上一直被当作恶人。据说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就生气地一头将不周山给撞倒,结果是“天柱折,地维绝”,西北方的天空变倾斜,以致日月星辰都落向西方,而大江大河却都奔向东方,女娲就赶紧跑出来补天,天才没有继续倒塌。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共工族遇到了大洪水,共工的方法是把高地铲低,把低地填高。根据徐旭生先生的考证,实际上就是修筑土围子的堤防,其实和后代的鲧如出一辙。这种早期防水措施没有达到效果,这给共工氏带来了一场巨大灾难。
《周书》记载:“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共工氏的灭亡不仅有天灾,更重要的还是政治紊乱,于是有唐氏借此机会灭亡了共国。但按《史记》的说法共工又是一个人物,他加入了以唐尧为首的部落联盟,担任联盟部落的工师,但是他因治水失败被舜定为四大恶人(四凶)之一,而流放到北方的幽陵。共工族首领虽然被流放,但共工族却又“振滔洪水,以薄空桑”,于是大禹先是治理洪水,接着又发动了对共工的战争,打败了共工。
共工有个大臣叫作相柳,据说他长着九头蛇身,所过之处就会变为寸草不生的沼泽。大禹杀死相柳,想用土壤来填平沼泽。但是这沼泽深不见底,土壤全部塌下去了。于是大禹只好把这些沼泽开辟为池塘,在附近修建神坛来镇压妖魔。当然,这些记载我们都只能当作神话记载,背后所反映的是我们的先人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此后共国的事迹一直没有记载(甲骨文的“龚”可能是共国),一直到西周末年,共国出了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共伯和。这个共伯和为什么充满争议呢?我们知道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前,中国历史有确切的纪年是前841年,这还要归功于太史公的《十二诸侯年表》。这个前841年比较特殊,原来在这年周厉王被“国人暴动”所驱逐,接下来的是共和行政。
那么这个“共和行政”究竟是什么就存在争议了。根据《左传》,“共和”指的是“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史记》则进一步指出公卿是指卿士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但《吕氏春秋》、《鲁连子》则认为共和实际上是人名,古本《竹书纪年》甚至认为共伯和篡位,童书业先生则认为“共和”是卫武公(共伯和)和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共伯和就是卫武公也是种有影响力的说法,因为卫武公名字正好也叫和,而且共地后来又属于了卫国,卫武公也是当时的一个牛人。不过也有人认为共伯和是周大臣伯龢父(郭沫若先生)或者师龢父(杨宽先生),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嫌疑。所以我们暂时还是认为共伯和就是共国国君。
周厉王出奔的十四年,共伯和实际上成了周王朝的最高元首。等到周厉王死后,共伯和适时地把王位交给了周厉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自己回到了封地共国,在山水林泉之间养老。巨神共伯和死后,大神卫武公崛起,共国逐渐沦为卫国的附庸。到前722年,郑庄公弟弟共叔段夺位失败,出逃共国。前660年,卫国都城被狄人攻破,那个时候共国已经成为卫国的一个城池了。共国故城据考察可能是在现在辉县市的共山南麓,辉县市现在还有个叫“共姜台”的建筑,当地传说是共伯早亡而其妻共姜住在此台上为他守节,然而根据《毛诗序》的说法共伯则是卫太子,还没有即位就夭折了。《诗经·鄘风·柏舟》据说就是共姜表明心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