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1 / 1)

国名:滕(塍)

方位:今山东滕州

姓:姬

建立: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建立

灭亡:战国中期灭于宋康王

主要人物:叔绣、滕宣公(滕子婴齐)、滕昭公、滕文公(1)、滕成公(滕子原)、滕悼公(滕子宁)、滕顷公(滕子结)、滕隐公(滕子虞毋)、滕定公、滕文公(2)、然友、毕战

滕成公之死

在山东西南部,有个文化名城叫作滕州。它没有曲阜(鲁国都城,孔子出生地)和邹城(邾国都城,孟子出生地)有名,但在周代同样是精彩一时。在现在滕州这个县级市境内,周代就有三个共存的诸侯国:滕国、郳国和薛国。其中滕国在滕州市西、郳国在滕州市东、薛国在滕州市北,此外滕州据说还是两个历史名人——墨子和鲁班的故乡。而滕州的得名就是因为这里的三国之一的滕国,因为滕国的影响力比薛国和郳国更大。“滕”的得名旧说是与泉水奔腾的“腾”有关,但根据金文滕作“塍”,应该是和土地多沟壑有关,但也有人把“塍”下面的土字解释为火,那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滕国建国非常早,《国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那么,黄帝的后人就有建立古滕国的。

然而,这个古滕国似乎不在山东,而应该在河南北部,《左传》提到卫国有共、滕两城池,卫在河南淇县、共在河南辉县,滕应该也在附近不远。而山东滕州在商代叫作“蕃”,曾经还是商代的都城。那么河南滕之名是如何带到山东去的呢?应该是在武王伐纣时期,灭亡了殷商和附近的一些小国,其中就包括滕国。然后武王把滕国封给弟弟叔绣,建立滕国;在周公东征后,滕叔绣又被成王转封在现在的山东滕州一带,以加强对东夷的控制。改封事件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鲁国之前也可能是封在河南的鲁山,齐国之前则可能是封在河南的吕国。《左传》云:“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除了伯邑考和武王,文王还有十六个儿子,滕叔绣就是第十四子。

因为近邻强鲁的缘故,滕国、薛国都争先恐后地向鲁国抛媚眼。前712年春季,滕侯和薛侯两人都朝见鲁君,但两人为行礼的先后顺序争执起来。薛侯说:“我先受封。”原来薛国在夏商就建立,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滕侯说:“我是成周的卜正,薛国是外姓,我怎么能落后于他呢?”原来滕国不仅是武王弟弟建立,历代滕侯还担任周朝的卜正,也就是负责占卜的总管。但是按照周朝的礼法,异姓国的次序是要低于同姓国的,于是鲁隐公就对薛侯说:“要是我去贵国朝见您,自然也不敢和任姓国家(薛国是任姓)并列啊!”谁让你不是人家亲戚呢?老薛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让老滕先行朝拜之礼。齐桓公称霸后,滕国又倒向了齐国,参加了华夏联盟共同尊王攘夷;齐桓公死后,滕国因为不服从宋襄公的领导,滕宣公婴齐被老宋绑架,从而被胁迫参加了宋襄联盟。

前638年,宋襄公带领滕宣公、卫国、许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郑国,楚成王挥师来救,在泓水一战宋襄公搞“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结果被楚军打败,回去后不久就死了。滕国就又跟随鲁国投靠了晋国,但是宋国一直没有放弃过滕国这块肥肉。前600年、前599年,宋国趁着滕昭公去世先后两次攻打滕国,想把滕国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滕国没有屈服。之后因为晋国的实力太强,宋国只好暂时放弃与晋国争夺滕国。前578年,滕国又跟随晋、齐、鲁、宋、卫、郑、曹、邾等国参加了麻隧之战,大败秦国,俘虏了秦国的大夫成差和不更女父。之后滕国又牢牢地跟随晋国进行各种军事、外交活动,包括前572年围攻宋国分裂的彭城,前571年为郑国修筑虎牢关防御楚国、前568年参加诸侯与吴国的盟会,等等。总之滕国稳定地守在晋国周围,也亲近附近的鲁国,又和郳国、薛国一起尊宋国为宗主国。使得滕国一直比较安定,当然也是以高额贡赋作为代价的。

前542年,滕成公参加鲁襄公的葬礼,这厮没个正经样,但又假惺惺挤出眼泪,鲁大夫子服椒说:“老滕不得好死!”果然三年之后,一语成谶。滕成公死后第二年,因为楚灵王的威逼与晋平公的放纵,滕国与诸侯一起参加了楚灵王的申之会,但滕国明显是对楚国不感冒的,会后楚灵王组织的攻打吴国朱方之战滕国并没有参加。之后滕国又重新倒向了晋国,并坚持朝拜鲁国。甚至连吴国崛起后也没有出现滕国投靠吴国的记载,但吴国却似乎也没有讨伐滕国,所以滕国很可能还是归附了吴国,但如之前对楚灵王一样,滕国对吴国伐齐的军事行动也并不支持。前484年,滕隐公去世,之后滕国就进入了很长一片的空白期。直到前414年,定都琅琊的越王朱勾灭亡滕国。但越人在北方的统治力有限,被迫于378年又迁都回吴(今江苏苏州),滕国应该是在之后不久又复国。战国时代,滕国出了个很有名的君主,他就是滕定公的儿子滕文公。滕国尽管是个小国,但却依然被滕文公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些事件在《孟子》中都有记载。

孟子PK陈相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就非常仰慕孟子的贤明。他有一次出使楚国的时候,就专程绕道去宋国拜会孟子,孟子向滕文公大谈尧舜之道,并说滕国虽然是个小国但一样可以治好。滕定公死后,滕文公又向孟子咨询守孝之礼;即位后又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问题,孟子又大谈了一番民本思想,顺便还讲了一番井田制的道理(有说法井田制很可能不存在,不过是孟子的政治蓝图)。滕文公用孟子的仁政,倒也吸引了一些人才前来,比如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等,许行又吸引了陈相和陈辛兄弟前来投奔,而之前这两个人是跟着宋国的儒者陈良学习的。但是根据农家的观点,国君是要和百姓一起种田的,那么滕国有粮仓实在是罪大恶极,因为滕文公自己游手好闲,白吃老百姓的粮食。当然孟子对此不同意,所以孟子和陈相就吵了起来。

孟子:“老许自己种田才吃饭吗?”

陈相:“是的。”

孟:“老许自己织布才穿衣吗?”

陈:“只穿粗布衣。”

孟:“老许戴帽子吗?”

陈:“戴!”

孟:“戴什么样的帽子?”

陈:“白丝绸帽。”

孟:“亲手织的?”

陈:“用粮食换的。”

孟:“为什么不亲手织?”

陈:“因为妨碍种田大业。”

孟:“老许用锅子煮饭,用锄头耕地吗?”

陈:“是的。”

孟:“亲自制作的?”

陈:“不是!用粮食交换的。”

孟:“用粮食交换锅子锄头可以,人家用锅子锄头交换粮食就不行?老许为什么不自己全部制作了呢?”

陈:“大家都有分工,不可能既种田又打铁吧!”

孟:“那治理天下的人又要既种田又行政吗?大官有大官的事做,小民有小民的事做。一个人的生活资料本来就需要各种产品才齐备,那是不是要国君带领大家什么都做一遍?所以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啊!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屋,你让他种田,他能?后稷让百姓学会种田,但吃饱了缺乏教养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舜让契担任司徒负责教育,圣人担忧这事都来不及,还有空种庄稼?尧因为得不到舜这样的人才发愁,舜因为得不到禹这样的人才发愁,为种田发愁的人是农夫,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尽心尽力?”一连串地说了n个反问句后,孟老夫子内心憋着说的终于一股脑抛出来了:

“我只听说中原用教化改变蛮夷的风俗,没听说中原被蛮夷改变。你前师父陈良,虽然是楚国人,但是却到中原学习儒家之道。你们两兄弟,跟师父学了几十年,师父一死居然就做了汉奸。当年孔老夫子去世,门徒可是哭着守墓三年才回家,子贡前辈又单独守墓三年。子夏等前辈还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对待他。现在老许这个南方蛮子,怪腔怪调的人,却指责先辈圣王的学说;这种人正是周公要打倒的对象,你却要向他看齐,真是越学越差啊!”

陈相被损成这样,只好也抛出底牌,说:“听从许先生的学说,会让市场上市无二价,童叟无欺,因为所有的棉布、麻线、五谷、鞋子都做得大小相同、价钱一样。”孟子马上又反驳了:“各种东西质量规格都一样,你们要把价格拉平,这不是扰乱市场吗?粗糙的鞋和精致的鞋都卖同样的价钱?听从老许的学说,大家不但不会童叟无欺,反而会联合起来弄虚作假,那么又怎么能治好国家呢?”陈相终于被说得闭嘴了。总之,在滕文公时代,任人唯贤,可以说是滕国的一个小黄金时代,但是儒家思想在乱世终究不是良策。大概在前296年,因为一个疯狂的邻居,滕国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邻居就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对滕国虎视眈眈的宋国,国君是宋康王。

宋康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据说前329年,宋康王以武力驱逐哥哥宋剔成君,篡位为君。据说他“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是个勇猛的男子。他似乎对生理学特别感兴趣,据说他剖开过老妇的背,并凿开了冬天过河人的脚骨,来观察生理构造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对待国人尚且如此残暴,对待外国则更是嚣张至极。宋国从微子开始一直是公爵国,他居然称王,而且还东边攻打齐国、南边攻打楚国、西边攻打魏国,因为穷兵黩武的原因,他在对齐、楚、魏等大国的战争中居然连战连胜,文公中兴后的滕国也于此时被宋康王所灭。当然宋康王自己的下场也不好,十年后,他遭到齐、楚、魏三国的合攻,宋康王出奔,宋国灭亡。之后滕地被齐国占领,所以后来也有“齐灭滕”的说法。

有则民间传说是这样讲述滕国灭亡的:据说滕国末年有天发了大水,这时候有两条乌龙来保护滕城,但太子却不懂事,对准乌龙的眼睛猛放箭。结果乌龙跑了,滕城就这样被淹没了,只有滕文公修建的那座高高的文公台还留着。大部分人包括国君和太子都死于这场水灾,只有部分人逃脱,这些人以滕为氏,就是滕姓的由来啦;那两条龙又跑到微山下翻滚了一阵,结果滚出了一条微山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