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国(1 / 1)

国名:费

方位:今山东费县

姓:姬

建立:春秋战国之际

灭亡:约战国时期灭于楚考烈王

蛰伏

古费国(费氏)的历史来源已久,我们在讲徐国的时候就提到过。大费伯益的嫡系若木这支以费为氏,居住地自然也叫费。若木的后代有费昌,当时费国本来是夏朝的属国,但是费昌审时度势地站在了商汤这边,担任商汤的司机参与了鸣条之战,大败夏桀并直捣夏都,夏朝灭亡。费氏也因此保存了社稷,并世代侍奉商王。到商纣时期的费国国君叫费仲,但这个人却是个小人。商纣王囚禁周文王的时候,周国的闳夭、散宜生等人就是靠行贿费仲,并让费仲帮忙转赠骊戎的好马、有莘氏的美女给纣王,周文王才得以脱离牢狱。这个费仲的奸臣面目在《封神演义》里更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后来跟随鲁雄讨伐西岐时,和鲁雄、尤浑一起抓住被斩首,还被姜子牙封为“勾绞星”,是一颗邪恶之星。

后来在周公东征的时候,古费国先被周公灭亡,后被划给鲁国作为领土,后来鲁侯伯禽征伐徐国的时候就在费地作过《费誓》。春秋时期鲁国将费邑分封了出去,鲁隐公时期有大夫费庈父,之前我们在说极国的时候提到了此人,此人得知鲁国有攻打极国的计划后,就事先在极国附近修建郎城,然后趁鲁国司空无骇征服极国之后,乘虚而入一举吞并了可怜的小极。由此可见费庈父这个人很有谋略,但是却不服国君的指挥,这样一个人自然不会博得鲁国人的好感。在鲁僖公元年(前659)之前,费庈父这支似乎就绝嗣了,只是不知道是被鲁国消灭还是自然死亡,总之坏人没有好下场。鲁君把费邑收回,在前659年赐给有功的大臣季友。不过也有人认为,赐给季友的费和费庈父之费不是一个费,费庈父之费应该在微山湖西部一带。

鲁僖公把费和汶阳之田赐给季友,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件标志性事件。之后季氏成为鲁国三桓中最强的一支,能够左右鲁国朝政,所谓“季氏将伐颛臾”,这些都是僖公有生之年始料未及的了。毕竟在当时季友是对僖公忠贞又有能力的亲人。之前我们在说莒国时说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来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鲁庄公同、庆父、叔牙、季友,季友出生的时候据说掌纹像一个“友”字,所以鲁桓公将其命名季友。鲁庄公死前把公子般托付给季友,而鲁庄公的三弟叔牙却支持二哥庆父即位,季友先是逼死叔牙。鲁庄公死后,二弟庆父把持鲁国朝政,先后杀死鲁庄公儿子般和启。四弟季友保护着公子申逃跑,后来依靠齐国军队和鲁国国人的力量驱逐了庆父。庆父逃到莒国,季友立公子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然后季友主持引渡并逼死庆父,并打败了贪得无厌的莒人。鲁僖公为了表彰四叔季友的功劳,把费和汶阳之田封给了他。季友在担任执政期间,内政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鲁国上下一致五星好评,大家都觉得很赞。

前644年,季友去世,他的儿子齐仲无佚似乎早他而亡,由他的孙子行父继承宗主之位,行父以季友的字“季”册封季氏,季氏宗主又称季孙,所以我们一般管行父叫季孙行父,又叫季文子,就是“三思而后行”的这个大名人。当然,季氏现在还不是大族,季孙行父也是个小字辈,所以他只能安静地蛰伏着,盯着鲁国政坛的争权夺利。当时比较有实力的是鲁僖公的弟弟公子遂、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和叔牙的儿子公孙兹三人,其中公子遂因为是当时僖公弟弟、文公叔父,在当时最为炙手可热。公孙兹似乎对政治不太感冒,只对军事感兴趣;能对公子遂产生威胁的只有公孙敖了。但公孙敖这个人有个致命缺点——好色,不是一般的好色,他去莒国为堂弟公子遂迎妻的时候居然把美人占为己有了。

公子遂非常生气,建议鲁文公攻打公孙敖,公孙兹的侄子叔仲彭生(公孙兹弟弟武仲休的儿子)连忙劝阻,公子遂只好作罢。但在这件事发生后的第二年,不争气的公孙敖居然在外交路上逃到莒国去了,是他舍不得美人还是害怕公子遂不好说,但他既然有了叛逃行为,公子遂正好老账新账一块算。于是公子遂立公孙敖的儿子榖为仲孙氏宗主[庆父行二,后人为仲氏;叔牙行三,后人为叔氏(叔孙和叔仲);季友行四,后人为季氏],公孙敖在莒国生了两个儿子后请求回国,公子遂勉强答应了,但禁止他参与政事。此时公孙兹也去世多年,仲孙氏宗主仲孙榖、叔孙氏宗主叔孙得臣、季氏宗主季孙行父都是公子遂的晚辈,没有能力与公子遂抗争。东门氏(公子遂封于东门)一家独大,前608年鲁文公去世,公子遂杀嫡(太子恶)立庶(鲁宣公),东门氏完全掌握了朝政。

那么这段时间的季孙行父表现如何呢?他非常清楚敌我力量对比。叔仲氏一心为国,先是阻止公子遂攻打公孙敖,后是反对公子遂杀嫡立庶,结果叔仲惠伯被公子遂杀死后直接扔马粪堆里;叔孙氏似乎专门负责打仗,远离行政,其实也是明哲保身;仲氏和公子遂对着干,结果公孙敖还没死就被儿子继承了爵位。这一切,季孙行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他只能无条件地支持公子遂,同时公子遂也需要有心腹。于是在公子遂的提携下,前621年,他就开始步入政坛,先后到陈国、晋国去访问。他了解到晋襄公病重,就让人请求先得到晋襄公的死讯再动身,这样就不至于带着彩礼出席葬礼。这都反映了他心思细致。六年后,季孙行父又主持修建从莒国抢过来的郓城。

前614年,郑穆公和鲁文公在棐地举行宴会,郑国代表公孙归生唱了《鸿雁》这首诗,意思是我们郑国的处境像一只孤雁一样可怜,以前是跟晋国后来投靠楚国,现在又不愿意跟楚国了,还望鲁国出面让晋国收留啊!季孙行父就唱了《四月》,意思是我们国家也是这种处境啊!其实就是假装推辞抬高自己。果然公孙归生又唱《载驰》,就直截了当地说小国有难,需要大国援救;这时候季孙行父不再装了,唱了《采薇》,意思是车马准备好了,我们还敢逗留吗?马上去晋国了!当时人开会特别喜欢唱歌,这些歌后来都被收入《诗经》中,由此可见季孙行父不但饱读诗书,而且善于外交辞令。两年之后,齐懿公攻打鲁国,季孙行父又先后出使晋国求援、出使齐国谈判,并预见齐懿公必定死于非命,之后齐懿公果然被大臣所杀。公子遂立鲁宣公后,为了取得齐国的支持,又派季孙行父出使齐国。

此外,我们之前讲莒国时提到,弑父奔鲁的莒太子仆被驱逐,而驱逐他的人就是季孙行父。至此,季孙行父已经把自己的形象刻画得非常完美,尽管他形象有所欠缺(秃子),但能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忠诚,同时又不违逆公子遂,可以说是个面面俱到的人物。前601年,公子遂病死,按资排辈这时最有资格的自然就是季孙行父,其他几位实力派是仲孙榖的儿子仲孙蔑、叔孙得臣的儿子叔孙侨如和公子遂的儿子公孙归父。季孙行父执政后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处境,虽然自己位居政府一把手,但是在宣公眼中是不能和公孙归父相比的。

三思而后行

而公孙归父这个人偏偏也不是善茬,他比公子遂少了一丝沉稳,多了一丝尖锐。季孙行父不敢轻举妄动,不过他预感自己和公孙归父之间迟早有一场对决,一山不容二虎嘛。这段时间,季孙行父的活动明显少了,他不敢再乱出风头;相反公孙归父却相当活跃,齐国、楚国、晋国几个大国国君他都见了个遍,而除了访问外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借外国之手除去三桓(鲁桓公之后的仲氏、叔氏、季氏)。

在公孙归父眼里,三桓都是敌人。可见三桓此时已经有相当的实力,特别是季氏一直在韬光养晦地发展;公孙归父没有把这几个人当作朋友,说明季孙行父肯定在有意识地拉拢两家,利用同为桓族这层亲属关系抱团与东门氏对抗。“三”人齐心,其利断金。公孙归父不敢贸然向三桓宣战,只能寻找外部势力。他的想法是好的,前591年,他出使晋国请求除去三桓。可惜他没有预料到一件事:鲁宣公偏偏在这个时候死了!宣公一死,季孙行父扶立宣公子成公即位。成公还是个小孩子,季孙行父作为执政顺理成章地成了国家的实际领导人,他终于扬眉吐气宣布了公子遂杀嫡立庶的罪状,公孙归父回不了家,只能在齐国生根发芽。他后人在鲁国立子家氏,但越来越没落以致默默无闻。自此三桓专政的局面正式形成,季孙行父也深知不可能一家代鲁,所以之后都保持了三桓鼎足的局面。

公孙归父奔齐后,引导齐国进攻鲁国。前589年,齐国进攻鲁国,季孙行父联合晋国、卫国、曹国在鞍地打败齐顷公(见“萧国”)。战后季孙行父给自己修建了一个叫“武宫”的宫殿来彰显自己的武力,他开始敢表现出他的骄傲了。同时季孙行父也更改了公子遂时代倒向齐国的外交政策,而坚决支持晋国为盟主,此后他多次和晋国联系,包括预言晋景公之死、和晋国代表谈判不把汶阳之田还给齐国、唆使晋国合兵讨伐从吴的郯国,等等。在季孙行父高明的外交手腕下,鲁国成了晋国联盟中的二号大哥,自己也成了当时政坛的一颗政治明星。甚至连鲁成公的母亲穆姜也在朝堂上拜谢他的功劳。季孙行父有点像三国曹魏的司马懿,能力超群,阴谋争权,但本人也清楚自己没有篡夺的能力。不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殷素素说过,越漂亮的女人越不可信,穆姜作为太后应该有几分姿色,季孙行父是否应该相信她呢?

东门氏倒台之后,鲁国最强的是三桓,但三桓也不是铁板一块。仲氏宗主蔑和季孙行父关系较好,两人对于外结晋国匡正鲁室的目标都一致,但是叔孙氏宗主侨如则另有想法。这个叔孙侨如也是个奇男子,居然和太后穆姜勾搭上了,于是他产生利用这层关系消灭季氏、仲氏的想法。穆姜守寡多年,什么都依奸夫。终于在前575年,季孙行父几乎又遇到一次灭顶之灾。原来本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鲁成公本来要跟随晋国参与的,穆姜却要儿子下命令驱逐季孙行父和仲孙蔑,成公要求等他参战回来再说,这位老母居然非常愤怒地指着另两个儿子——公子偃、公子鉏威胁成公:“你要不同意,他们都可以是国君!”鲁成公已经在位十六年,他内心对于季孙行父是非常感激甚至有依赖的(包括之前穆姜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他不愿意听从母亲无理的请求;于是加强了宫室警卫,令仲孙蔑在宫中留守,自己带着季孙行父出发。

等鲁成公和晋厉公快要会合的时候,鄢陵之战已经结束了。叔孙侨如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既然国君不肯赶季孙,就只能依靠晋国了!但问题是国君不配合,所以只能让晋国人反感国君!怎么办呢?他派人打点晋国负责联络东方诸侯的大夫郤犨,说:“我们国君是故意等待你们获胜才迟到呢!”这样一来,晋厉公自然认为鲁成公是个随风两边倒的货色,于是拒绝和鲁成公见面。然后叔孙侨如对郤犨说:“鲁国由季氏和仲氏主政,发号施令;就好比贵国有范氏和栾氏(说中郤犨心坎)。季、仲两人认为晋国的政令不能统一,所以他们不愿意服从,而宁愿侍奉齐国和楚国。晋国如果想让鲁国听自己的,请杀了行父,我再杀了蔑,鲁国就没有二心了,其他小国也没有二心了。”晋厉公听信了叔孙的谗言,将季孙行父扣押了起来。

鲁成公自然不乐意了,派子叔婴齐和郤犨交涉。郤犨许诺如果子叔婴齐配合除去季、仲,晋国将会提高对他的礼遇。但是人未必都是贪图利益的,子叔婴齐就是鲁室的大忠臣,他回答道:“如果除去这两人,这就是晋国要丢弃鲁国啊!他们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他们不在了敌人(齐国)就会灭亡鲁国了,那样鲁国也成为贵国的敌人了!”郤犨收了叔孙侨如的红包,也想收买子叔婴齐,又许诺给他封地。子叔婴齐说:“我是鲁国的小臣,怎么敢仗恃大国以求取丰厚的官禄?我奉命办事成功了,就是贵国给我最大的馈赠啊!”子叔婴齐不肯让步又赖着不走,事情捅到叔孙侨如口中的“范氏和栾氏”那儿了。范燮对栾书说:“季孙氏在鲁国辅佐两任国君(宣公、成公),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食精粮,难道不是忠臣?相信奸邪丢弃忠良,又怎么对付诸侯?子叔氏没有私心,拒绝他的请求就是丢弃善人啊!”栾书和季孙行父也有点类似,都是在国内声望极高,但又有一套厚黑的本领。

栾书一听就知道叔孙侨如的话完全是胡说八道,季孙行父是鲁成公的心腹,对鲁国亲附晋国明明是有功的。于是他同意范燮的意见,提请晋厉公赦免了季孙行父。鲁成公和季孙行父一回国就马上赶跑了叔孙侨如,立叔孙侨如弟弟豹为宗主。之后季孙行父又代表鲁成公和晋国代表郤犨结盟,稳固了国君和自己的地位,并杀了穆姜中意的儿子公子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叔孙侨如真是人才,跑到齐国去又和齐灵公母亲声孟子通奸,后来跑到卫国去差点又勾搭上一个太后,真可谓是太后杀手。两年之后,鲁成公去世;季孙行父又立成公之子四岁的襄公为君,此时季孙已经是三朝老臣,地位更加牢固。出于对穆姜的不满,在太后齐姜死后,他甚至抢了穆姜给自己准备的棺木来安葬齐姜。

鲁襄公五年(前568),季孙行父去世。《左传》的作者说:“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这句话的评论算是中肯,认为尽管季孙行父**谋手段、会为后人谋利,但不可否认他在本人执政的时代鲁国是比较安定富强的。如果他被公孙归父或者叔孙侨如干掉,那后人更会称其为忠臣了,问题就是他的后代在鲁国几乎篡夺了君位,而他又是后代坐大的关键人物,所以就显得像曹操、司马懿了。至于他迎合公子遂杀嫡立庶,只能认为他擅长明哲保身,而难以认定其是奸臣。季孙行父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后人又称其为季文子;他的儿子季孙宿接替,即季武子。季孙宿比起其父能力不足,贪心尤甚,他秉持了父亲亲近晋国和团结三桓的政策,同时想方设法在国内为自己捞取利益。

作三军

前562年,季孙宿推行了一项影响鲁国政治的政策——作三军。他公然将原由鲁君掌握的上下两军变为上中下三军,由三桓出面各掌一军,也就是分割了国家的部队,夺取了最高军事领导权,并将自己的私人军队并入国家军队中。叔孙豹一开始表示反对,但惧怕季孙宿最后也只得答应了。取得军权的季孙宿更是肆无忌惮。前554年,季孙宿把跟随晋国讨伐齐国得到的兵器铸造成大钟,来夸耀自己的战功;前552年,邾国的大夫庶其带着土地投奔鲁国,季孙宿把鲁国公主嫁给他;这两件事都得到大夫臧纥的诟病。后来臧纥攻打邾国失败,被鲁国人嘲笑为侏儒,怀疑就是出自季孙宿的编派。不过整体来说,季孙宿还是比较信任臧纥的,臧纥也以贤能闻名于鲁国。季孙宿立储事件就是靠他支持,但他也因此丢了饭碗。

原来季孙宿没有嫡子,只有公弥和悼子两个庶子,某一天他对大夫申丰说:“两个崽我都喜欢啊!但是想选择有才能的为继承人。”常理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季孙宿摆明了是想立幼子。申丰不愿意搅浑水,说你再说我就走。季孙宿只好去问臧纥,臧纥倒是非常支持季孙宿,两个人唱了一曲双簧。季孙宿请臧纥和其他大夫吃饭,奉臧纥为上宾;结果臧纥礼遇悼子却轻视公弥,大家自然也跟着上宾行动,等于就是承认悼子为继承人。结果季孙宿让公弥当了马正——其实就是个弼马温。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仲孙速也在选继承人,他幼子仲孙羯的车夫找到公弥帮忙,答应事成后就一起整死臧纥。仲孙速一死,公弥马上带着仲孙羯跑去装丧主,季孙宿过去哭丧一看:人家有长子,你小子搞什么鬼?公弥理直气壮地说,人家的幼子才贤呢!季孙宿一下无话可说,仲孙羯顺理成章地成了仲氏宗主。

仲孙羯回报效率非常高,马上诬告臧纥谋反。季孙宿不相信,反而告诉臧纥,臧纥一听马上戒严。到了年底,仲孙羯跟臧纥借民工(大概是臧纥负责住建工作),说要给父亲开墓道。臧纥带着甲士和民工,大摇大摆地去现场视察。仲孙羯马上又告他谋反,这下季孙宿不知道怎么就相信了,带兵攻打臧纥,臧纥连忙逃到邾国去了。于是季孙宿准备开个会给臧纥定罪,公子遂的罪名是杀嫡立庶,叔孙侨如的罪名是**公室,臧纥的罪名半天想不到,结果还是仲氏的人帮忙想了个——逃跑的时候砍断了城门的锁。够狗血的。从臧纥出奔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季孙宿的才智与其父实在相差甚远,居然被几个小辈当作枪使,把自己的心腹给逼走。

季孙宿不仅昏庸,而且强横。前546年,晋国和楚国在宋国签订停战协定。季孙宿派人以襄公的名义对使者叔孙豹打招呼,让叔孙豹到时候把鲁国和邾国、滕国等列为一个等级的国家,希望能减少鲁国的贡赋。结果齐国请求把邾国作为附庸、宋国请求把滕国作为附庸,被列为附庸的国家虽然可以减少贡赋,但却失去了独立的主权。叔孙豹一看情况不妙,季孙宿这样搞不是要和邾国、滕国同流合污吗?于是还是让鲁国以诸侯身份参加了会盟。叔孙豹维护了祖国尊严,季孙宿却大发脾气,还叫史官记录这件事的时候把“叔孙豹”写成“豹”,意思是贬低叔孙豹的身份。

此外,季孙宿还是个很贪婪的人。之前就提到他接待过邾国叛臣庶其,他也同样收留过齐国逆臣庆封。不仅如此,他还趁着鲁襄公外出的时候吞并了公室直辖的卞地,并且假惺惺地派大夫公冶对鲁襄公说是卞地叛变。这件事气得鲁襄公都不想回国,公冶在得知真相后,也因此与季孙宿绝交。鲁襄公气不过,两年之后就死了。季孙宿又主持立襄公的妾敬归的儿子子野为国君,没想到这个子野没有做国君的命,居然活生生地哭丧哭死了;季孙宿又立敬归妹妹齐归的儿子裯为国君,就是鲁昭公。叔孙豹好言相劝,说公子裯这个人顽劣成性,不是善主;父亲死了不但不悲伤,反而流露出要做国君的喜悦之情。季孙宿就是不听,敬归和齐归都是胡国公主,胡国是当时一个弱小的国家,季孙宿坚持立胡国外孙为君,很可能是为了不受其母族的影响。

季孙宿扶立鲁昭公后,更加专权无道。鲁昭公元年(前541),叔孙豹和晋、楚、莒等国在虢地开会,季孙宿不顾叔孙豹的安危,袭击莒国取得郓邑,使得叔孙豹差点在会盟上被杀。昭公三年,季孙宿又不想以诸侯之礼接待前来朝见的小邾穆公,叔孙豹在身边好说歹说才作罢。昭公五年,叔孙豹死去,季孙宿又不想以卿的规格安葬叔孙豹。当然,季孙宿乘叔孙豹死后做的一件影响最重大的事是改三军为四军,原来季氏、仲氏、叔孙氏各统一军,现在季氏统领两军,仲氏、叔孙氏各统一军,季氏的实力明显盖过了两家。做完这事后,前535年,季孙宿去世,谥为武。因为儿子季悼子先他而去,即位的是孙子季孙意如,又叫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品性比其祖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即位后曾抓获莒国俘虏后当畜生杀了祭祀。他这种倒行逆施最终会导致某些人的反抗,等待他的是季氏家族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灭顶之灾(第一次公孙归父、第二次叔孙侨如)。

三桓控制军权后,基本上就等于是鲁国境内三个独立小王国。大夫不分推行分封,但城邑也需要有人管,季氏的都城费邑之宰叫南蒯,季孙宿尚且尊敬这个家臣,季孙意如却对他很不礼貌,南蒯很生气,他和颇有实力的公子慭(可能是昭公兄弟)商量一起驱逐季氏,让季氏财产和土地全部充公;同时,南蒯又把计划告诉叔仲氏族长叔仲小。叔仲小虽然是叔孙氏的旁支,对于三桓专权却也非常看不惯(怎么自己就没专个权),于是他去季孙意如面前挑拨季氏和叔孙氏,说叔孙氏族长婼升得太快不合礼。叔孙婼一听急了,我追求上进也不行?就要和季孙意如对簿公堂。季孙意如也觉得理亏,只好归罪于叔仲小。于是叔仲小被逼拉上南蒯和公子慭叛变。南蒯宣布费城投降齐国。季孙意如大怒,派大夫叔弓包围费地,但是被击败。季孙意如更怒,宣布把国内的费人全抓起来,全部以叛国罪定罪量刑。

大夫冶区夫说,不行啊,这不是逼着费城人跟随南蒯吗?不如好好善待。季孙意如觉得有理,果然之后费城人渐渐不再支持南蒯。老祁和虑癸两人带领百姓一起劫持了南蒯,并把他赶到了齐国。齐景公大骂南蒯是叛徒,南蒯就不理解了,我也是希望国君强大,为什么说是叛徒呢?齐国大夫子韩皙一语中的:“家臣想让国君强大,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罪过?”原来在分封制的基础下,诸侯只对天子负责、大夫只对诸侯负责、士人只对大夫负责,如果齐国大夫劫持齐景公,要求割地光复周室,齐景公该怎么对待?所以齐景公不但不帮助南蒯,还把费城发还给了季孙意如。季孙意如拿回费城之后,更是猖狂,居然对晋国使者士鞅也不加礼遇,气得士鞅当场发作。色厉内荏的季孙意如才吓得赶紧赔罪。之前季孙宿无论如何猖狂,对于晋国始终都是毕恭毕敬的,季孙意如却连晋国都敢得罪,更别说是鲁国人了。

可怕的敌人

前517年,季孙意如得罪的各种人终于抱团在了一起,准备给他毁灭性的一击。第一个人是季孙意如的族叔季公若。原来季公若的寡嫂季姒和季公氏管伙食的小官檀私通,被季公若捉奸捉双、捉奸在床。季姒很害怕,反而向几个季氏的亲戚诬告说季公若强奸自己,家臣公思展和申夜姑两人是帮凶,还让侍女打了自己一顿伪装成被暴力胁迫。这件事马上传到了季孙意如耳朵里,于是季孙意如把两个家臣抓了起来,季公若前去求情,季孙意如死活不见,心里大概还想:不是看在你是长辈的分上早将你一起拿下啦!于是季公若怨恨意如好坏不分。另外季孙意如和郈昭伯玩斗鸡输了,季孙意如怀恨在心,侵吞郈昭伯的田地。这个斗鸡台遗迹在现在的山东诸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顺便鄙视下不讲理的季孙意如。

季孙意如得罪的第三个人,则是臧氏族长臧昭伯,原来臧氏的臧会犯了事逃到季氏家,臧氏进入季氏家逮捕了臧会,引得季孙意如大怒,逮捕了臧氏的家臣。后来鲁国在鲁襄公庙里举行祭祀,可是只来了两个舞蹈演员,原来其他演员都被季氏叫走了。臧昭伯乘机煽风点火,说季孙意如是不让大家酬谢先君的功劳,于是又引起一批高级官员反感季孙意如。这时季公若又通过鲁昭公的三个儿子联系上了昭公,请求昭公出面集结部队攻打季氏。鲁昭公本身也不是个安分的人,这二十多年受够了季氏的窝囊气。现在一看这么多人支持自己,于是鲁昭公决定雄起一把,组织这支部队突袭季氏,杀死了季孙意如的弟弟季公之,包围了季孙意如。季孙意如忽然被袭击,非常恐惧,请求鲁昭公让自己回费城听罪,甚至直接把自己驱逐出境,但鲁昭公听郈昭伯的意见,非要杀了季孙意如不可。当然,鲁昭公也不敢贸然杀季孙,他先要征求叔孙婼和仲氏宗主何忌的支持。

叔孙婼这个人和父亲叔孙豹一样,都是比较忠心公室的。但不幸的是他这时候不在国都,叔孙氏的司马鬷蔑认为季氏被灭,叔孙氏一定会受到牵连,于是私自挑唆军队进攻鲁昭公。鲁昭公的军队当时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被叔孙氏一冲而散。那边仲孙何忌得知叔孙氏已经帮助季氏,也杀了前来招降的郈昭伯,带兵攻打昭公。昭公一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臧昭伯出奔齐国。叔孙婼回国后,恨自己没能控制部队,郁郁而死。其实这个人很可能在当时故意离开观望形势,但没料到事态超出自己控制。季孙意如更是为所欲为,他立臧会为臧氏宗主;并且行贿给晋国、齐国的大夫,晋国、齐国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大夫说了算,大家都是大夫,互相给个面子,结果鲁昭公居然在外国流亡七年,最后死在了晋国的乾侯。之后季孙意如又无视昭公的儿子,立昭公的弟弟宋为国君,是为鲁定公。前505年,季孙意如去世,谥为平;子桓子即位,是为季孙斯。季孙斯一上台,就遇到了一个最可怕的敌人,这个人叫作阳虎。

阳虎本是仲氏的族人,后来成为季氏的家臣。阳虎其人,也和南蒯一样,非常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打垮三桓来张大公室,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国家的实际领导人。与南蒯不同的是,阳虎比其更能深谋远虑。他清楚割地造反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他利用费宰公山不狃和季孙斯亲信仲梁怀的矛盾,唆使公山不狃和自己合作,一起囚禁了季孙斯,赶跑了仲梁怀。之后阳虎又杀了一批季孙氏的亲信,逼迫季孙斯和自己盟誓,叔孙氏宗主州仇和仲氏宗主何忌年轻,也都不敢和阳虎抗衡。结果阳虎一下成为了季孙氏的实际领导人,也就成了鲁国的实际领导人,这就是所谓的“陪臣执国命”现象。阳虎作为屌丝逆袭,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家族的撑腰,所以他只能提拔另一些低微贵族寻求支持,其中就包括圣人孔子;同时也希望在三桓家族中寻找出自己的代理人,能够控制三桓。他选中了季孙斯的弟弟寤代替季孙斯,叔孙州仇的庶子辄代替叔孙州仇,自己就很不好意思地代替仲孙何忌了。

前502年10月,阳虎以鲁定公名义订下初三那天在蒲圃宴请季孙斯,打算在宴会上杀死他;然后集结好部队在第二天进攻仲孙何忌和叔孙州仇,但他集结部队的命令被郕宰(郕为仲氏都城)公敛处父得知,公敛处父连忙告诉仲孙何忌说阳虎准备造反。仲孙何忌吓了一跳,自己一边部署部队准备战斗,一边派人通知季孙斯。季孙斯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吓得六神无主,自己又没有军队,只好请求司机林楚将自己送到仲氏家里去。于是林楚故意用力鞭打马匹,装出马儿受惊的样子奔往仲孙何忌家里。阳虎一看形势不妙,连忙劫持了鲁定公和叔孙州仇,公敛处父带领仲氏部队和阳虎作战,阳虎战败逃到讙地割据。结果公敛处父也想趁乱杀了季孙斯,但被仲孙何忌阻止了。后来阳虎想联合齐国进攻三桓,但又被坏事的齐景公抓住,阳虎最后逃跑投奔晋国大夫赵鞅去了。阳虎之乱引起了三桓的足够重视,怎么控制家臣的力量呢?这个时候一个人来到他们面前出谋划策,这个人就是孔子。

孔子此时在鲁国担任司寇,自己弟子子路又担任季孙斯的家宰。于是孔子就让子路去忽悠季孙斯,说要解决家臣造反的问题很简单,把自己家的城墙拆了不就完事了?季孙斯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就给批准了。季孙斯的命令一下,叔孙州仇就老老实实地拆了自己的郈邑,但没想到费宰公山不狃却不听季孙斯的话,反而带兵攻打鲁都曲阜。这个公山不狃之前是和阳虎一伙的,但在阳虎倒台后居然没遭受处分,应该是及时地倒回了季孙斯,现在一看拆了城墙自己肯定是没法混了,不如拼一把!鲁定公和季孙斯吓得惊慌失措,我们伟大的至圣先师站出来派申句须和乐颀打败了公山不狃,于是费城也给拆了。最后轮到仲氏的郕邑了,足智多谋的公敛处父就指出了这点,没有城墙就是没有郕邑,仲氏还怎么立足呢?而且郕邑也位于齐鲁之间,拆了城墙不是让齐军**吗?坚持不肯拆墙,还和定公干了一仗。孔子最终没有啃下这块硬骨头,反而让季孙斯也醒悟过来了。于是三桓就把孔子也赶跑了。前492年,季孙斯去世,谥为桓,儿子肥即位,是为季康子,就是电影《孔子》里陆毅扮演的那个人。

食言而肥

季孙肥即位前遭遇了一点风波,季孙斯临死时爱妾南孺子快要临盆,于是他嘱咐家臣正常(人名)说,如果生的是儿子就让他继承宗主之位,如果生的是女儿就让肥即位。结果生的是儿子,正常到朝堂上把季孙斯的遗言报告给了鲁哀公,没想到当时季孙肥正好也在场。鲁哀公就让人去调查,没想到这个婴儿莫名其妙地夭折了,正常自然明白是季孙肥下的毒手,赶紧出逃卫国去了。季孙肥即位后,审时度势地投靠了吴国,前484年,吴、鲁两军在艾陵大败齐军。在这场战争中,季孙肥发现孔子的一些弟子冉求、子贡等都很能干,于是又招了孔子回来。《论语》记载了季孙肥两次问政于孔子。一次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次是“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的观点都是治国先要修身,季孙肥要想国家安定发展,就要做到自己仁德,并且克服贪欲。

季孙斯、季孙肥两代相比季孙宿、季孙意如两代,经历的内忧外患都更严重,所以这两任宗主整体来说品质和能力还是优于前两任的。但鲁哀公也对季孙肥专权颇为不满,这里讲个有趣的典故。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设宴招待大夫,席上仲氏宗主彘问哀公的随从郭重:“你为什么这么肥胖呢?”郭重没想到仲孙彘这么无礼,一下子脸红耳赤不知怎么应答。季孙肥出面笑着圆场说:“罚彘喝酒吧!我国紧挨敌人齐国,以致我们要留守,不能跟随国君出国考察,还要责怪跟着国君奔波的阿重肥胖吗?”鲁哀公这时发明了个很有名的成语,他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说话不算数太多了,怎么能不肥胖呢?表面上说的是郭重,其实暗指的是三桓,特别是这个“肥”字戳中了季孙肥的心坎。于是从此哀公和三桓也有了间隙。

前468年,也就是《左传》的最后一年,季孙肥去世,谥为康。鲁哀公想借助越国的势力除去三桓,反而被三桓赶走,最后死在了公孙有山氏的家里,很可能是被三桓谋害。之后季氏的世系便缺乏记载,前437年,鲁悼公去世,季昭子向孟敬子问礼,孟敬子告诉季昭子喝粥纪念。这个季昭子名强,据说是季孙肥的曾孙,但从年份上看又不太像。《韩非子》记载,季氏有个宗主好门客,赐给门客穿的都是好衣服,但后来就慢慢懈怠,于是门客认为自己失宠,就杀了季氏。这个季氏死于非命,可能是季孙肥到季孙强之间的宗主。季孙强之后又是季氏的空档期,鲁悼公之后是鲁元公,鲁元公之后是鲁穆公。至迟在鲁穆公时代,经过博士公仪休的改革,鲁君又重新掌握了政权。

这件事颇为蹊跷,也是史料阙载的,在鲁国强横两个世纪的三桓哪里去了呢?叔孙氏的郈邑和仲氏的郕邑邻近齐国,很可能是被齐国灭亡;而季氏的费邑则在鲁国的东南,因为地理优势而保存了下来。同时季氏不比齐国的田氏和晋国的三家,鲁国是礼法大国,季孙强尚且不忘记守礼,那么季氏很可能是在鲁元公时代退出了鲁国政坛,割据费邑和周边地区独立为王,建立费国。费国独立后还遭到过鲁国的攻击,当时曾子在费国为费君辩护,鲁国才退军。之后费国还有费惠公,他将孔子的孙子子思尊为老师,把贤者颜般当作朋友,受到后来孟子的好评。之后直到战国楚顷襄王的时候,楚人还提到“邹、费、郯、邳”好比楚王的猎物,足见费国此时还存在。

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顷襄王东迁陈,楚国的西线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只能加紧对东线鲁南苏北一带的征伐。前256年,楚考烈王灭鲁。费国在鲁国南边,也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内为楚国所灭。现在费县关于费国的遗迹也不多,倒是有个费国故城遗址,其中有个季桓子井。原来根据《国语》记载,季桓子在费邑凿井的时候,挖出一个土缶,从里面抓到个羊不像羊、狗不像狗的怪物。拿去问孔子,孔子说“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这家伙就叫羵羊了,据说出现是一种吉兆。羵羊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人认为所谓的“羊”、“狗”其实是“蛘”、“蚼”,包括“羵羊”也都只是类似蚂蚁的虫子;也有人认为是早已灭绝的无脊椎之头足类动物——菊石;更有人直接就认为这段材料是古人伪造的,根本没有这种怪力乱神的事件。

唐人苏味道在费国故城遗址写过诗:“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不过现在费国故城这里就是一片荒地,这个井也就是一堆叠起来的乱石,完全没有水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