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莒
方位:今山东莒县、莒南
姓:嬴(己)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前431年灭于楚简王
主要人物:莒兹丕公(期)、莒纪公(庶其)、太子仆、季佗、莒渠丘公(莒子朱)、公子务娄、莒犁比公(密州、买朱鉏)、莒著丘公(去疾)、展舆、瞀胡、灭明、牟夷、莒郊公(狅)、蒲余侯兹夫、莒共公(庚舆)、公子意恢、公子铎、苑羊牧之、乌存
公孙敖抢莒女
我们前面提到,进入春秋以来,因为齐鲁等国对山东半岛的封锁,东夷集团被分成两部分,山东半岛的夷国叫东淮夷,淮水流域的夷国叫南淮夷,其中南淮夷最强的是徐国,而东淮夷最强的是莒国。莒国在现在山东莒县一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把莒国和吴楚并列,虽然不免有夸张之嫌,然而莒国确实非常好战,自己在春秋时代虽然不入流,但欺负起其他小国来却毫不手软,甚至先后灭亡了两个国家。
根据《史记》,莒国是嬴姓;根据《左传》,莒国又是己姓;根据《国语》,莒国还是曹姓,其实嬴姓和己姓都是少昊之后,曹姓却是祝融之后,根据莒国的夷族出身来判断,应该认定为少昊之后更妥当。莒国的文明也许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莒县陵阳河发现过大汶口文化遗址。夏代因为文献与考古的缺乏,对于莒国历史也无法推知。商代莒国被称为“虘”,根据商代卜辞和青铜器记载,商朝多次征伐莒国。所谓“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帝乙、帝辛两代与东夷长期作战,其中应该就包括“东夷之雄者”的莒国。因为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东夷身上,结果被周爆了老巢。
莒国在西周金文中又作“筥”,西周时期莒国与周王朝屡有战争。根据史密簋铭文记载,莒国联合虎方(徐国)、杞夷、舟夷、观国、邳国、析国与南淮夷进攻西周东方诸侯,周天子令师俗、史密带领齐军东征,大败莒国等东夷。西周中后期,周天子的视线主要是投向南淮夷,东淮夷的莱国投靠了周王并随从作战,莒国虽然没有追随天子作战的记录,但应该是顺服了天子,双方似乎停止了战争。到春秋初期,莒国还没有忘记自己当年是“东夷雄者”,开始活跃起来了。
前721年,莒国攻破向国,这是《左传》记载的第一起入都的军事活动。起因也很搞笑,原来莒国国君莒子和夫人向姜吵架,向姜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向国。没想到这个莒子是个非常霸道的人,直接率军攻克了向国国都,抢回了老婆。有学者认为,很可能在这次战争中,莒国就顺势灭了向国,向姜的一次负气出走竟然导致娘家被灭,真是遇夫不淑。莒国在鲁南一带的莒县,近黄海;最大的敌人当然就是鲁国。第二年,打仗上瘾的莒子又无理地攻占了杞国的牟娄城。
我们说过春秋时代山东半岛的四大国是齐、鲁、莒、莱,其实在春秋前期还有个纪国也颇有实力,但纪国和齐国有世仇(详见“纪国”),所以齐国一心要灭亡纪国。纪国只好尽量和鲁国、莒国交好,共同对付齐国。但鲁国和莒国同为鲁南强国,势必存在利益冲突。而且鲁国以周礼正统自居,完全看不起夷族出身的莒国。前690年,鲁国和莒国的皮条纪国被齐国灭亡,鲁国和莒国这对狐朋狗友也开始摇摇欲坠。四年之后,齐国公孙无知弑杀国君齐襄公篡位,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逃到鲁国、公子小白逃到莒国。
第二年的事大家都知道,公孙无知被齐国大臣杀死后,齐国内部的“亲小白派”和“亲纠派”分别来莒国和鲁国迎接两位公子即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虽然射中小白腰带带钩,但却被小白装死混了过去,并快马加鞭入主齐国,并打败公子纠和鲁庄公的部队。在这次齐国内斗中,莒国虽然拥戴公子小白即位成功,在表面上是受益者,但却和鲁国关系搞坏,而且齐桓公似乎也没对莒国多作表示,只是在鲍叔牙劝谏下以“勿忘在莒”以自勉。意思是不要忘记流亡莒国的艰苦岁月,可见莒国也并没对当年的小白多优待,可谓是目光短浅。
这里顺便提下,熟悉近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老蒋经常在台湾喊的口号就是“勿忘在莒”,意思自然是不要忘记“光复”大陆。这个“勿忘在莒”的意思和最初的“勿忘在莒”的典故意思是不同的,用的是先秦时代的另一个典故。原来战国时期莒国已经成为齐国的城邑,燕国将领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被楚将所杀。齐湣王的太子法章躲在莒城的齐国太史家种田,后来名将田单从即墨反攻燕军才把太子迎回君位。虽然齐襄王(太子法章)没有说过“勿忘在莒”这句话,但老蒋的口号更接近襄王的经历。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就是鲁庄公的弟弟,在鲁庄公死后他掌权先后杀死了鲁庄公的两个儿子,遭到鲁人的深恶痛绝。齐桓公也看不下去了,派兵支援鲁国倒庆势力,前660年,庆父仓促逃跑到莒国。莒国拿了鲁国的利市,把庆父赶了出去,齐国自然也不肯接受他,无奈的庆父只好自杀而死。但莒子却认为自己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大事,时不时地向鲁国伸手。鲁国对莒国本来就没有好感,结果鲁国执政季友和莒子弟弟莒挐在郦地交战,季友生擒莒挐。
郦之战后,莒国开始认清自己的实力,收敛了嚣张的气焰逐渐跟随鲁国。也正是因为亲近华夏疏离东夷,从而遭到徐国的攻击。莒国不是徐国的对手,又向宗主鲁国求救,并且把公主许配给鲁僖公的弟弟公子遂。鲁国大夫公孙敖(此君正是庆父之子)前来开会兼迎亲,没想到这厮精虫上脑,一看到这个公主美貌,居然就自己收了。公孙敖之前两个老婆都是莒国公主,一个叫戴己,一个叫声己,可能是对莒国姑娘特别有好感。气得公子遂要发兵打这个堂兄,结果虽然当时被人调解,让公孙敖休了莒国公主;但公子遂始终怀恨在心,公孙敖只好又跑到莒国,大概又和公主复婚了,最后死在莒国。
灭鄫
前609年,莒国国君莒纪公被太子仆杀死,成为莒国第一起弑君事件。起因也很老套,无非就是莒纪公喜欢小儿子季佗,废了莒仆的太子之位,莒仆怀恨在心,勾结党羽杀了父亲。但是莒仆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这个弑父之徒被国人一致唾弃,带着莒国的宝器慌慌张张逃到鲁国,企图能在鲁国混个城住住。鲁国卿士季孙行父认为莒仆不忠不孝,建议鲁宣公将他驱逐出境。这个时候莒国俨然成了鲁国的小弟,四年后莒国和郯国闹矛盾,鲁国和齐国两位大哥出面调解,但是莒国一根筋的毛病又犯了,气得鲁国把莒国的向城攻下来作为惩罚。自此莒国不再尊奉齐鲁,而是只认晋国一个老大。
前584年,楚国的令尹子重带兵攻打郑国,这个时候北方已经形成了以晋国为盟主的诸侯集团,其中包括晋、齐、鲁、宋、卫、曹、邾、杞和莒等国家,代表莒国又进一步华夏化;与此相对的是楚、陈、蔡、吴、越等国家,此外还有个首鼠两端的郑国。这次莒国和楚国的交锋可能让楚国认识到莒国的华而不实,于是一个计谋在子重心中产生。这个计谋,却被一个最了解楚国的晋国人察觉了,这个人就是巫臣。他本是楚国人,因美女夏姬逃奔晋国,族人尽被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所杀。所以他向晋景公提议联吴抗楚,这次就是他去吴国,路过莒国。
巫臣和莒国国君渠丘公站在护城河上,巫臣说:“贵国城墙太坏了啊!”渠丘公说:“敝国偏僻简陋,又身处蛮夷之地,有谁会打我们的主意呢?”巫臣冷冷地说:“哪个国家没有想扩大领土发展国家的人?国家越大这种人越多,有些小国却不加防备。勇士尚且层层关闭好家庭门户,何况一个国家?”巫臣发现了莒国城墙应该列入改造工程,但是渠丘公却不以为然。果然第二年,子重带兵从陈国出发突袭莒国,首先攻破莒国渠丘城,然后围攻莒国的莒城。莒国在迎战楚军的时候生擒了楚大夫公子平。子重连忙说:“别杀他!我们交换俘虏!”渠丘公正在气头上,一刀把公子平砍了。
这一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前597年楚庄王围攻萧国的时候就出现了类似的事,结果激怒楚庄王灭了萧国(见“萧国”)。萧国灭亡距此时仅仅十五年,由此可见渠丘公此人不但固执,理论热点也没好好学,然后自然是又惹得楚军上下斗志昂扬,把莒城攻破了。接着子重又攻破莒国的郓城。需要说明的是,渠丘城和郓城并不是莒国一般的城池,和莒城一样都是莒国的都城。历代莒国国君多以地名称而不用谥号,现任国君以渠丘为号也体现了渠丘的重要性。莒国的三都居然在一个月内接连被楚国攻破,可谓是奇耻大辱。巫臣的预言居然仅仅一年就一语成谶,幸亏楚国因为战线太长而退兵,否则这次莒国的历史就可以终结了。
五年之后,渠丘公(莒子朱)挂了。出于对楚国的恐惧与对华夏的认同,莒国还是牢牢地围在晋国身边,并参加了彭城之战,打倒了宋国的反动势力。彭城之战发生在前572年,原来宋国的戴族(宋戴公之后)与桓族(宋桓公之后)因为争权内斗,桓族失败逃奔楚国,楚国用武力将桓族送进宋国彭城,企图制造两个宋国。宋军包围彭城,楚军又包围宋军,晋军又带领诸侯包围楚军。包来包去最后诸侯军把彭城灭了。莒国虽然表面上老老实实追随晋国,但暗地里却还是做着东夷霸主梦,悄悄把视线投向鄫国。
鄫国姒姓,是夏族大禹之后,在现在山东苍山一带,为鲁国的附属国。前569年,莒国拉上邾国一起攻击鄫国,鲁国大夫臧纥采用入侵邾国的战术来救援鄫国(颇有点围魏救赵的意味),但没想到在狐骀被邾军打败。这个臧纥是个“三寸丁谷树皮”,由此被政敌编排流行歌曲:“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侏儒是使。侏儒侏儒,使我败于邾。”有点意思。这场战争因为鲁国的救援而使鄫国幸免被灭,但是鄫国也吓破了胆,不过更不安的是鲁国。鲁国大夫叔孙豹带着鄫国的世子巫朝见晋悼公,企图通过晋国来保护鄫国世子。为什么要保护鄫世子而不是国君呢?这又牵扯到一桩八卦了。
原来鄫国国君有过两个夫人,前夫人是鲁国公主,生下世子巫后去世;后来鄫国国君又娶了一个夫人,这个夫人是莒国公主,莒国公主没有儿子,只生下一个女儿,这个鄫国公主又嫁回莒国,为鄫国国君添了个外孙。《春秋公羊传》说,鄫国国君居然想罢黜世子,而立这个莒国血统的外孙为国君!这种前卫思想放在火星上估计都难以想象。最有可能的是莒国通过武力使得鄫国屈从!当然,这一幕是鲁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鲁国先是火速与邾国和解,又希望通过晋国来遏制莒国。但是晋国却似乎无动于衷,鲁国眼睁睁地看着莒国公子摇身而变成了鄫国国君。
莒国公子成了鄫国国君,看上去有点滑稽,实际上非常有趣。这位莒国公室不可能把自己当鄫国人,只能把自己当莒国人,而奉莒国国君为大宗。之后他就成为了莒国的一个采邑主,或者干脆继承了莒国的君位,总之鄫国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莒国拿下了。令人奇怪的是,莒国虽然野心勃勃,却也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攻打鲁国的附属国不但是对近邻鲁国的挑衅,也撕毁了和晋国的盟约。莒国之所以敢和鲁国唱反调,很可能是其又有了一个新的老板——这个老板就是齐灵公。也是齐灵公灭亡莱国的那年,我们之前提到,莱国的大夫正舆子和王湫两人逃到莒国被杀害,莱莒当年可是关系最好的兄弟。由此可见莒国又投靠了齐国。
孟姜女的原型
在北方除了晋国最有实力的就是齐国,齐国自齐桓公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夺回霸主地位,晋国对其颇为忌惮,所以晋国没有因为鄫国与齐国撕破脸面,反正大家表面上还是一家嘛,苦就苦了你老鲁了。有苦说不出的鲁国没办法,只好趁火打劫了鄫国的一点土地。没想到莒国却明目张胆地抢了回去!这边两国国君在外面开会喝茶,那边国界处莒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小欺大。对,以小欺大,就是这么滑稽。终于有一次鲁襄公气得派执政季孙宿反击莒国,并攻克了莒都郓城,把莒国宗庙的大钟熔化了,铸造成盘子给小襄公当玩具。
前559年,莒国跟随晋、宋、卫、郑、鲁、曹、邾、滕、薛、杞、小邾等国一起在向地和吴人开会,会上晋国人逮捕了莒国代表公子务娄,罪名是和楚国的使者私通。这点实在有点莫名其妙,楚国连破莒国三都,仇恨比鲁国更深。个人腹黑一下可能是鲁国造的谣,因为齐国毕竟表面上还是自己人,而楚国却是诸侯尤其是晋国的敌人,与楚国勾结那可是罪该万死。其实晋国也未尝不知道莒国的真正后台老板是齐国,但也看不惯莒国这种狗仗人势一直咬自己小弟鲁国,所以顺水推舟给了莒国一记惩罚。公子务娄当庭表示认罪,并保证不再以小欺大侵犯鲁国。于是大家又一起浩浩****杀往秦国。
诸侯攻打秦国,在泾河一带驻扎下来。没想到秦国人在泾河上游放置毒物,诸侯军被毒死不少,这样前卫的生化战争,不愧是“西毒”!晋国将领内部也闹别扭,主帅荀偃叫大家“唯我马首是瞻”,跟随他继续前进。部将栾黡偏偏不听,以前的统帅每次都是集思广益民主集中的,你凭什么叫大家都听你的?掉转马头带领所属部队撤退了。这场莫名其妙的战役后来被称为“迁延之役”。莒国军队和鲁国军队在前线同盟作战,在后院莒国又开始不安分了起来。原来莒公子务娄虽然表示和鲁国和战,但莒国国君莒犁比公却不乐意了,趁着诸侯联军伐秦时进攻鲁国。第二年,齐国带着邾国也开始进攻鲁国,正式和晋国撕破脸。
晋悼公终于看不下去了,出兵讨伐莒国和邾国,想先把这两个国家搞定。但实在是这两个家伙走运,晋悼公居然死了!即位的晋平公第二年召见齐、莒、邾三国的国君,莒国国君莒犁比公和邾国国君邾宣公都出场了,但齐国只派大夫高厚出场,老齐果然是做贼心虚不敢来哇!于是晋平公在会上逮捕了莒犁比公和邾宣公,声称他们和楚、齐两国的奸细都有来往(终于把齐国算进去了),高厚一见不妙,赶紧逃回祖国了。莒犁比公和邾宣公被迫与晋国签约,不得再欺负鲁国。
前555年,晋平公亲自挂帅,带领经常开会的这帮小弟,包括重新归附的莒国和邾国,一起进攻齐国。齐灵公带兵在平阴抵御,在城门外挖了一条一里长的壕沟。晋平公自己亲自统领联军正面进攻平阴,一场小战下来齐军损伤惨重。晋国大夫士匄和齐国大夫析归父交好,于是派人告诉析归父说:“我们国君派鲁侯带领鲁军一千乘分兵攻打平阴西北、莒子带领莒军一千乘分兵攻打平阴东北,这是要灭亡齐国啊!”一乘是士兵三十人(不含后勤),千乘就是三万大军,连莒国一场战役都能出三万部队,那诸侯联军有多少人头难以想象。当然士匄并非卖国贼,是晋平公让他用此计策故意瓦解齐灵公的斗志。莒军这个数目可能是有水分的,但士匄既然敢这样扯,证明莒国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果然齐灵公一听就吓坏了,寡人这条老命要在这个小城给送了哇!于是放弃险要的平阴逃跑,诸侯联军一路挥师东进,接连攻克京兹、邿地,并攻破齐都外城。齐灵公吓得想逃往更东边的邮棠,太子光一剑斩断了马缰,齐灵公才停了下来。果然诸侯联军适可而止,抢劫了一番就走人了。战后,晋平公又扣押了会盟后还打过鲁国的邾悼公,莒子因为在平阴之役中表现好而没有受惩处。莒国从此又和晋国、鲁国重新结好,但齐国肯定从此就恨上三心二意的莒国了。平阴之战的第二年,齐灵公去世,不知道是不是惊吓过度的原因。太子光即位,是为齐庄公。齐庄公比他父亲更好斗,也更有胆略。他一开始先表示服从晋国。
前550年,齐庄公和晋平公撕破脸皮。这次又是怎么回事呢?之前我们在平阴之役提到晋国的士匄、迁延之役提到晋国的栾黡,其实士匄就是栾黡的岳父,栾黡死得早,儿子栾盈即位。士匄这个狼外公不但不保护外孙,反而嫉妒外孙的贤能,栾盈被迫出逃楚国,后来又到齐国。齐庄公做梦都盼着晋国内乱,于是派人把栾盈送回晋国造反,自己同时出兵里应外合。没想到栾盈之乱很快被士匄平定,齐庄公刚占领朝歌并攻入孟门,料想没有几许胜算就收兵了。而齐庄公的归国路线出现一点偏差:他要袭击莒国!
莒国一直是处于亢奋状态的小国,对齐国早有防备,莒城且于守将射伤齐庄公大腿,齐军暂时退却。当晚,齐庄公又派齐将杞梁和华还带领战士走小路偷袭莒国都城。没想到,第二天白天莒子亲自带领部队去且于督战,这下莒国的大部队和齐国的小部队在蒲侯氏相遇,齐军是凶多吉少了。莒子不敢得罪齐国,就让他们两个回去让齐庄公来讲和。这两个人也是硬骨头,不答应,结果莒国国君消灭了这支部队。三袭三败的齐庄公也没了斗志,只好同意和莒国讲和。值得一提的是,杞梁的老婆孟姜得知老公阵亡后,把齐都的城墙给哭倒了——对,她就是孟姜女的原型。
莒国的终结
第二年,莒国和晋国等国在夷仪开会,商量对付齐国。齐庄公派陈无宇去楚国拉外援,然后又故技重施,派大夫崔杼在护送陈无宇回来的路上袭击莒国的介根。莒子这下有点慌了,晋国也是老大,齐国也是老大,到底听谁好呢?干脆两个都听吧!结果和晋国君约了又去和齐国君约会,不过莒子倒是没有纠结太久,原来崔杼弑君了。齐庄公连年和晋国开战,大夫们普遍不太乐意,这个崔杼更是野心勃勃。说来也有趣,齐庄公和崔杼的老婆棠姜姘上了,崔杼干脆就拿自己的老婆做香饵,在一次齐庄公来自己家**时杀了庄公,立庄公弟景公为君。景公年幼,在崔杼的主持下齐国和晋国讲和。莒子本来去朝见齐庄公的,结果朝见了齐景公。
北方的战事终于告一段落,也给莒国换取了和平。然而,没有外患必有内忧。之前提到莒纪公废莒仆立莒佗,现在莒犁比公也是两个儿子,齐国夫人生的去疾,吴国夫人生的展舆,去疾比展舆年长,本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去疾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莒犁比公偏偏喜欢小儿子展舆,立他为太子,本来这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老莒又觉得立幼不太好,然后又废了展舆。这下展舆不乐意了,正好不少大臣对莒犁比公也不太满意,于是在前542年,展舆唆使这些人将父亲杀了。莒国真有弑父的传统啊!去疾逃到齐国去了。莒国内乱了,最高兴的自然是鲁国了。
莒展舆弑父篡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鲁国讨伐莒国也是讨伐叛逆。鲁国的季孙宿攻打莒国郓邑,把这个可怜的边城抢了过来。这个莒展舆也是根废柴,自己在内忧外患中上台,还不认清形势,反而压榨公子们的工资。莒国的公子们纷纷请齐国把莒去疾送回即位。齐景公也乐于表现一把,派公子鉏把莒去疾送回莒国争位,莒展舆一见来势汹汹,只能抱头鼠窜逃到外公家吴国避难了。鲁国乘机在郓地筑城,莒国的公子务娄、瞀胡、灭明之前可能有拥立展舆的劣迹,现在怕被莒著丘公(去疾)清算,干脆带着大厖和常仪靡两个城池投降齐国了。
莒著丘公明显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于是在务娄三公子事件后莒国掀起了一场“割地卖国”运动。前538年,鄫地叛变莒国投降鲁国。前537年,莒国的牟夷又带着牟娄和防、兹三个城投降鲁国。当时鲁昭公正在晋国开会,莒著丘公向晋老大起诉鲁国收容罪犯,大夫士鞅劝晋平公不要抓鲁昭公,毕竟人家不负直接领导责任。莒国一看老大不管,那我们自己解决吧!莒军来攻打鲁国,结果还没摆开阵列就被鲁国的叔弓领军击败。前532年,鲁国执政季孙意如、叔弓、仲孙貜又带兵抢了莒国的郠,还抓了一批俘虏当畜生杀了祭神。这是鲁国这个礼乐之邦用人牲的开始,鲁莒之间的仇恨重新燃起,而现在是鲁国欺负莒国了。莒国向晋国告状,晋平公不管了——这次他正好死了,儿子晋昭公即位后骂了鲁国一顿,鲁国这才作罢。
一年后,又发生了点事。原来莒著丘公死了,继任的莒郊公(狅)没有表现出悲伤,反而庆幸自己终于出头了,这样的不孝之子当然不会得到大臣的支持。于是大家想拥立莒著丘公在齐国的弟弟庚舆(不是展舆)。重臣蒲余侯兹夫之前与公子庚舆关系比较好,但是和郊公的党羽公子意恢关系不好。公子铎不受莒郊公重视,于是他劝蒲余侯先剪除意恢,他再出面去迎接庚舆。兹夫答应了他,杀死了意恢。公子铎把郊公赶到齐国去,顺便接了庚舆回来,是为莒共公。齐国也乐于见莒国动乱,顺便收取新政府的红包、土地。齐国两立莒君,莒国也就慢慢地偏向了齐国。前526年,徐国、莒国、郯国尊齐景公为盟主。
但是只过了三年,莒共公又翅膀硬了。对内暴虐、对外嚣张似乎是莒国国君的通病,于是齐国的高发领兵进攻莒国,莒共公逃亡到纪鄣;齐景公又派陈书进攻纪鄣,共公缩在城里不出来,齐军倒也一下子奈何不得。忽然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原来不知道是哪位莒子杀了一个莒国人,这个人的妻子居住在纪鄣,几十年来一直想着为丈夫报仇。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量了纪鄣城墙的高度,然后用纺线慢慢搓成城墙这么高的绳子,就等敌国来进攻。这次真是太巧了,这位老寡妇把绳子扔到城外,陈书的部队捡到绳子当晚偷偷上去六十来个人,结果绳子质量不过关,断了!不过莒共公这类人就是色厉内荏,不知道齐军进来多少,只能放弃纪鄣又逃跑了。
陈书因此战功封于孙地,也称孙书,一般说法认为孙武就是孙书的孙子,但是在年龄上对不上。孙书在前484年死于吴齐艾陵之战,而孙武名声大显的时候是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此是题外话。纪鄣之战后的三年,齐国的北郭启又领兵进攻莒国,莒大夫苑羊牧之劝谏说:“齐国的统帅地位低,他的要求肯定也就不多,不如向他投降吧!大国是不能激怒的。”莒共公不听,在寿余打了北郭启一顿。结果果然又惹得齐景公亲征,这下莒共公识相地投降了,亲自去齐国参加结盟。莒国大臣觉得共公实在能折腾,而且他还非常残暴。莒共公的爱好非常特别,就是每次铸造了剑,必定要让手下以血试兵。
大家忍耐莒共公太久,结果莒共公又寻思背叛齐国。大家在肌肉男乌存的带领下,攻占了宫殿驱逐莒共公。共公将要出逃,听说乌存拿着武器守在边境,非常害怕,他问苑羊牧之:“老乌会不会杀寡人呀?!”苑羊牧之宽慰他说:“过去吧!人家乌存靠肌肉就出名了,何必要杀死国君呢?”于是莒共公逃回齐国,齐景公又把莒郊公送回即位,免不了又捞取一笔好处费。莒郊公二进宫后老实多了,一边尊齐国为盟主,一边又和晋国搞好关系。此后莒国一直无事可书,前481年,莒郊公去世。
前473年,勾践灭吴后成为霸主,春秋时代慢慢谢幕,战国时代渐渐开启。齐田氏加紧代齐、晋三家抓紧分晋,北方相对比较安静。南方的楚国则逐渐复兴。根据《史记》记载,到前431年,楚简王派将领中子化挥师北上,攻灭莒国。但蒙文通先生怀疑此战楚并没有灭亡莒,系太史公误记,引《战国策》“邾莒亡于齐”,还有《墨子》“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是以攻战也”,并结合其他证据,蒙先生认为莒国应该是在前348—前343年为齐所灭。此说或可参考。
《墨子》的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莒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不敬事于大”。对待大国没有好的外交政策,其实墨子还有一点没说到,莒国的内政混乱其实才是莒国衰亡的根本原因。莒纪公废莒仆立莒佗,由此导致血案;莒犁比公立展舆又废展舆,由此又导致血案;齐国先后扶立莒著丘公、莒共公、莒郊公,但这几位国君都非常残暴,从而经常出现国人驱逐国君的事件,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思考。
莒国故城遗址在现在的山东莒县,莒县一带也出土了不少莒国文物。1975年在莒南县大店村老龙腰2号墓出土了一套莒仲平钟。这套青铜钟由9个外形相同的甬钟组成,但比普通编钟要更小,整套编钟重量只有几百公斤,挂在一起仅2米多长。其中铭文提到“莒叔之仲子平自作铸其游钟”,很可能是莒仲平游玩时携带的“微乐器”。有人认为这个莒仲平可能就是莒兹丕公,但证据略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