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1 / 1)

国名:胡

方位:今安徽阜阳

姓:媿

建立:?

灭亡:前495年灭于楚昭王

主要人物:胡子髡、胡子豹

楚灵王杀庆封

一般认为,先秦时代有两个胡国。一个在河南漯河,为姬姓胡国,为周族的一支;一个在安徽阜阳,为媿姓胡国,为赤狄的一支,如杨伯峻先生即持此观点。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存在姬姓胡国,安徽胡国实在是河南胡国南迁建立,如金荣权先生即持此观点。我们这里暂且认为存在两个胡国,这一节讲的是媿姓胡国,姬姓胡国见中南古国部分。“媿”在文献中一般写作“隗”,拆开来就是“女鬼”,有点让人起鸡皮疙瘩。媿姓国在商周也确实是华夏的心腹大患。我们知道北方少数民族被统称为“狄”,其中又分成赤狄、白狄、长狄和众狄,赤狄与白狄可能和其衣服颜色有关,再往上推则可能和萨满宗教创立五行有关。南部的狄人尚赤,西部的狄人尚白。

赤狄就是媿姓,在商朝又被叫作鬼方,鬼方和商朝时有冲突。大概在商朝后期,一部分赤狄人南迁到淮水以北建立胡国。胡国屡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一般写作“害夫”,从中可以得知周初胡国就与周室有战争;在周穆王期间,淮夷(当以徐国为首)侵略洛邑,周穆王派遣大臣防御反击,又在胡国附近打败淮夷。当时胡国大概臣服了周王室,后来可能还与姬姓的芮国通婚。之后胡国一直比较沉寂,到春秋中期逐渐步入历史舞台。胡国和鲁国颇有交情。胡国的公主叫敬归,嫁给鲁襄公做夫人,生下太子子野;本来这位胡国的外孙可以顺利做国君,但是这小子也是可怜,居然在为父亲守丧的时候活活哭死了。

前546年,晋国和楚国召开了弭兵会盟,内容就是签订晋楚停战协定,宣布晋楚两国的小弟要认两个大哥。弭兵的第二年,胡国国君胡子(这名字)和齐、陈、蔡、燕、杞、沈及白狄等国的国君一起朝见晋平公。但是楚国国君楚康王死后,他的弟弟王子围杀死康王之子郏敖即位,是为楚灵王。楚灵王是个非常疯狂的国君(就是企图侮辱晏子被打脸那位),他不满意和晋国平分霸权,派死党伍举出使晋国,要求自己召集小弟们主持盟会。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小弟们只听楚国的不听晋国的,也就是让晋平公让出这二分之一的霸主地位!

面对楚灵王这样**裸的疯狂请求,晋平公在大臣司马侯的劝说下居然答应了。司马侯的理由是:“就让他做盟主,那又怎么样?如果他积极行善,那我们肯定是要侍奉他;如果他趁机作恶,那么他不是要把自己玩完吗?”《圣经》曰:要让他灭亡,先让他疯狂!得到晋平公默许的楚灵王,于前538年在申地开始大肆举行国际盛会。这次会议包括蔡、陈、郑、许、徐、滕、顿、沈、小邾、宋、淮夷和胡国参与,就是之前我们说的逮捕徐国国君那次(参见“徐国”)。因为徐国太后是吴国公主,楚灵王召开这次会议的用意实在是司马昭之心。

会议之后的楚灵王,就下令大夫屈申带着胡国等一帮小弟,敲锣打鼓,浩浩****地杀奔吴国的朱方(今江苏镇江),也有说是钟离,反正目标是吴国大夫庆封的据点。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多国联军终于攻克朱方,捉住庆封。楚灵王忽然想,就这么杀了他并不好玩,要不先押着游街示众,让他自己承认错误,岂不是更好?原来这个庆封是齐国以前的宰相,先是和前宰相崔杼一起害死齐庄公,后来又害死崔杼逆袭上位,再后来被齐国人赶到吴国避难。

楚灵王此举实在是想树立自己正义的形象,没想到却闹出一个大笑话。他指挥法警往庆封背上插上两把斧头,要把他押往诸侯盟会中示众。先让人拿着供词逼他背:“大家一定不要像我这样,杀死我的国君(齐庄公),控制幼君(齐景公),自己去和齐国的大夫会盟!”要他当着诸侯的面宣布自己的罪状,庆封估计挨了不少打,只好答应了。但等到他被法警推出去示众的时候,这个不靠谱的小子却大喊道:“大家一定不要像这位狗头楚王,杀了他的侄子篡位,自己来和诸侯会盟!”

楚灵王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气得老脸一阵青一阵白,赶紧让法警把庆封拉下去毙了。围观的胡子等国君想笑又不敢笑。楚灵王一口气憋着不爽,只好又回头灭了躺着也中枪的赖国泄愤。此后胡国一直当楚国的小弟,前531年,伐吴屡战屡败的楚灵王转而北上,灭亡陈国、蔡国、东不羹和西不羹,并把胡、许、沈国向楚国迁徙。后来楚灵王弟弟公子弃疾又杀死楚灵王即位,恢复陈、蔡且把胡、许、沈又迁回原地。因为晋国大夫内斗厉害,对诸侯有心无力,所以胡国这段时间也一直唯楚国马首是瞻。

鸡父之战

前519年,吴王僚发动三军进攻楚国州来。得知此事的楚平王马上下令总理(令尹)阳匄和国防部长(司马)薳越向前线推进,同时联合胡国、沈国、陈国、顿国、许国、蔡国六路诸侯出战。但悲催的是还没开战,带病的阳总理就死在岗位第一线,薳部长摇身一变成了联军最高领袖。但是,老薳这个人由于缺乏主帅的经验,联军一下子人心躁动,大家都窃窃私语,纷纷怀疑这位部长大人的能力水平。当时吴军分三军,吴王僚率中军,僚的弟弟公子掩余率右军,而左军元帅正是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公子光非常冷静,在阵前开始对吴王僚逐一分析起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列国部队浩浩****不可一世,但是各国基本都是被楚国逼着来的,这样一来他们肯定各自心怀鬼胎,人心不齐!”然后,公子光开始逐个分析列国统帅:“胡国的老板胡子髡和沈国的老板沈子逞,这两个家伙,乳臭未干,经验没有,倒是非常浮躁,这两支队伍不打紧;陈国代表夏啮(此君正是鼎鼎大名的夏姬之子夏征舒之后),虽然胡子大把,经验是有,但却老子天下第一,谁的意见都不听;顿国、许国和蔡国呢,恨楚国恨得不得了,他们不帮倒忙就不错了;最后是楚国,他们的阳总刚死,人心惶惶,薳部没啥威望。总而言之,我们很轻松地就可以击败他们!”

从公子光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把七国联军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比较好战的胡国、沈国、陈国,另一类是比较消极的顿国、许国、蔡国、楚国。因此公子光又开始分析战术:“先让战斗力差一点的囚犯在前头引诱老胡、老沈和老夏,这三个家伙急于立功,肯定会追杀上来;这时我们三军精兵在后面跟上,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三国军队一败,楚国和其他三国的部队肯定就会大乱阵脚!”吴王僚同意了。还没开战,老胡的弱点就被敌人摸清了,做人真失败啊。

七月二十九日,吴军和七国联军在州来西南的鸡父相遇。吴军派出了三千个罪犯打头阵,只见三千个罪犯混乱无序地冲向胡国、沈国、陈国部队,果然不专业就是不专业,有的罪犯跑到一半不敢跑了,掉头就走;有的罪犯跑到一半犹豫不决,站在原地;有的罪犯则冲向了三国军队,但战斗力极差,被三国轻松打败。胡子髡、沈子逞、夏啮三个家伙一看吴军战斗力居然如此之差,纷纷开开心心地去捉拿杂乱无章的吴军囚犯。但因为囚犯毫无秩序,实在太乱,三国军队因为追逐囚犯也渐渐分散了。

就在此时,吴国的精锐部队到了!凶狠的吴王僚,面对三国联军,朝自己的三军高高扬起了令旗,亲自扬起鼓槌擂鼓,吴军的精锐战车和步卒像潮水般涌上,分散的三国军队明显没料到这一招,一下就混乱了。三国军队本来战斗力就远远不如吴军,这样一来更是被吴军的弓箭射、石块砸、青铜戟钩、青铜剑刺,三军马上就崩溃,不走运的是,老胡、老沈、老夏居然在这场战斗中全部被俘。一场战斗俘虏两个国君,这是春秋军事史上前所未有之事。当然,其他四国还没这么快得知消息。于是,公子光又策划,把胡国和沈国的俘虏放到四国军队中去,将计谋进行到底!

为什么公子光舍得放俘虏呢?当然是有目的的!这些俘虏都被忽悠了,以为老胡和老沈都被干掉了。逃到四国那边,自然也是气喘吁吁地倾诉自己的两个大老板被凶恶的吴国人干掉了;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可能还把吴国人的厉害吹得上天了。许国、蔡国和顿国本来就不太想来,现在更加担惊受怕,楚国人也更是人心惶惶,三国一看楚国大兵的状态不禁窃喜:有机会回家了!果然,吴王僚亲自擂鼓,指挥三军攻击四国,四国军队还没交手就纷纷逃跑。老胡因为站错了队遭遇惨败。

前512年,吴国公子掩余、烛庸逃奔楚国,楚昭王把他们安置在养地,并割了近邻胡国的一部分土地送给他们。这件事让胡国人非常生气,要我们进贡可以,要我们出兵也可以,但你们楚国又不是没有土地,为什么要抢我们的?到前506年吴国攻入郢都、楚国一片混乱的时候,胡国趁火打劫,把这片地区的人口全部夺走。或许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胡国国君胡子豹有点飘飘然起来,他说:“国家的存亡都是天命决定,为什么要侍奉楚国?侍奉楚国不过浪费钱财罢了!”《倚天屠龙记》里有个假冒金毛狮王的开碑手胡豹,和这厮不但同名,也都是水货。

胡子豹明显低估了楚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前495年,楚昭王挥师北上,老胡成了亡国之君。媿姓胡国虽灭,但后来的西方和北方民族也时常被称为“胡”,比如战国有林胡、东胡,匈奴也被称“胡”,西北引进的器具也有胡服、胡琴、胡床,植物也有胡杨、胡椒、胡萝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