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让伍利拿主意,他们不会在曼哈顿过夜。他们甚至不会开车穿过曼哈顿。他们会直接去他姐姐在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的家,再从那里去阿迪朗达克山。
曼哈顿的问题,在伍利看来,曼哈顿的问题在于它过于一成不变。花岗岩高楼左右林立,数英里长的人行道绵延不绝。唉,每一天,数百万人脚步沉重地在人行道上踩来踩去,穿过铺着大理石地板的大厅,却连一点凹痕都没留下。更糟的是,曼哈顿绝对是一个期待泛滥的地方。面对过剩的期待,人们不得不建起八十层的高楼,这样就有足够空间将它们一层一层叠起来。
但达奇斯想拜访他的父亲,所以他们从林肯公路开到林肯隧道,而林肯隧道在哈得孙河下面,于是他们就来了。
如果他们要去曼哈顿,伍利支起枕头时想着,至少这么走才对。因为当他们从林肯隧道出来,达奇斯没有左转开往上城区。相反,他向右转弯,一路开到伍利从没去过的鲍厄里街,到一家伍利从没听过的小旅馆看望父亲。伍利坐在大厅,望着外面街道上发生的一切,就在那时,他碰巧看到一个人捧着一沓报纸经过——那人穿着一件宽松的外套,戴着一顶软帽。
——鸟人!伍利对着窗户喊道。真是太巧了!
他从椅子上跳起来,拍打玻璃。那人转过身来,伍利才发现他其实不是鸟人。但因为伍利拍打了窗户,那人捧着报纸走进大厅,直奔伍利的椅子。
达奇斯喜欢说自己对书过敏,要是那样的话,那伍利也有类似的苦恼。他对每日新闻过敏。在纽约,时时刻刻都有事情正在发生。人们不仅希望你对这些事有所了解,也希望你随时对这些事表达看法。事实上,有太多事情正在飞速发生,人们无法在单份报纸上全部刊完。纽约自然有卖得最好的《纽约时报》,但除此之外,还有《纽约邮报》《纽约每日新闻报》《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美国人日报》《世界电讯报》和《镜报》。而这些只是伍利一下子能想起来的。
每家企业都有一大堆人负责报道新闻,询问消息来源,追查线索,写稿子写到晚饭过后。每家企业都在半夜印刷,让送货车朝四面八方急急送出,当你天亮时分醒来去赶六点四十二分的火车之前,当天的报纸已经躺在你家门口。
伍利一想到这点,就脊背发凉。所以,当那个穿着宽松外套的人捧着那沓报纸走近时,伍利准备把他打发走。
结果,那个穿宽松外套的人卖的不是今天的报纸,而是昨天的,前天的,还有大前天的!
——昨天的《纽约时报》三美分,他解释说,前天的两美分,大前天的一美分,三份都要五美分。
好吧,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伍利心想。一天、两天和三天前的新闻完全不像当天的新闻那么紧要。事实上,你几乎不能称之为新闻。而且,你不用在凯伦贝克先生的数学课上得A也知道,花五美分买三份报纸是划算的。可是,哎呀,伍利一分钱也没有。
还是他有?
穿上沃森先生的裤子后,伍利第一次把双手伸进口袋。你敢信吗,你真的敢信吗,右边口袋里竟扒出一些皱巴巴的钞票。
——来三份,伍利兴奋地说。
那人把报纸递给伍利,伍利递给他一美元,并慷慨地说不用找零钱了。那人乐不可支,但伍利相当确信,在这笔买卖中占便宜的人是自己。
夜幕降临,达奇斯在曼哈顿到处找他的父亲。伍利取出他放在埃米特书包里的另一瓶药,又吃了两滴,然后支起枕头,躺在**,听着收音机。不用说,他在专心看这三天的报纸。
三天时间,世事变幻。新闻不仅显得没那么紧要,如果你仔细选读标题,报道往往还带有一丝奇幻色彩。比如周日头版的这一条[1]:
原子潜艇
样机模拟
潜入欧洲[2]
报道继续讲述了第一艘原子潜艇是如何在爱达荷州沙漠的某个地方完成相当于横跨大西洋的航行的!整个设定让伍利感到不可思议,就像在读比利的大红书一样。
还有两天前头版的这一条:
民防演练
今早十点开始[3]
通常,防御和演练这种字眼会让伍利心感不安,他一般会跳过整篇文章。但在这份两天前的《纽约时报》上,文章继续写道,在这次演练中,一支假想的敌机队伍将向五十四座城市投掷假想的原子弹,在美国各地造成假想的破坏。仅在纽约一地,就要投下三枚不同假想的炸弹,其中一枚在假想中将落在第五十七街和第五大道的交叉口——那么多地方,偏偏落在蒂芙尼商店前面。作为演练的一部分,当警报响起时,五十四座城市的所有正常活动都将暂停十分钟。
——所有正常活动暂停十分钟,伍利大声朗读。你能想象吗?
伍利微微屏气,翻开昨天的报纸,想看看发生了什么。报纸的头版——像他们说的那样,就在折线上方——印着一张时代广场的照片,两名警察看守整条百老汇大街,看不到其他人。没人在烟草店的窗口张望。没人从标准剧院走出来,也没人走进阿斯特酒店。没人按响收银机,也没人打电话。没有一个人在吵闹、忙碌或叫出租车。
Photo by Edward Hausner/The New York Times/Redux
多么奇特又美妙的一幕啊,伍利心想。纽约市一片寂静,动静全无,像无人居住似的,全然空空****,自建城以来第一次没有一丁点嘈杂的期待。
注释:
[1]以下新闻标题和照片都是真实的,出现在对应日期《纽约时报》的头版。——作者注
[2]出自《纽约时报》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三日头版。
[3]出自《纽约时报》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