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夏,时任北洋水师统领的丁汝昌组织人员,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经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这是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学部上奏折,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全文如下:
奏为遵拟女学服色章程。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窃本年闰二月。臣部具奏分年筹备事宜内开本年应颁布女学服色章程,奉旨立宪政编查馆核准在案。查各国女学校制度,女学生服色旨有一定。即考之中国古礼。如深衣、首服、足服等制,见于经训及儒先之说者,判然不同。学校为教化所关,尤当参酌古今之宜,定为整齐严肃之制,庶几学风之朴,妇容之庄,有以养成高尚端淑之人格。礼教之防,莫先于此。兹酌定女学堂制服,凡讲堂操场均定为一种服式。以期简而易从。至两等小学,其女学生年岁皆在十五岁以下,礼未加笄,宜仿童子不裘裳,不履绚之义,学堂服饰,即用家庭常服,以省繁费。总之,女学为教育之根本,衣服为行检之表率,有管理训迪之责者,宜力除奇袤奢靡之习,庶几有裨于化民成俗之美,敬教劝学之规。此则臣部与办学诸员所宜兢兢共勉者也。谨将拟定女学服色章程缮单恭呈御览。如蒙俞允,即由臣部遵奉颁行,所有臣部拟定女学服色章程,谨缮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谨奏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奉旨;依议。钦此。
谨拟女学服色章程,缮具清单,恭呈御览:
一、女学堂凡遇行礼日期,监督、教习、监学、堂长、院长等,如系有封命妇,即按品级吉服行礼。无封者,常服行礼。未适人者,即着学堂制服行礼。至学生,无论已适人未适人均着学堂制服行礼。
二、平时在堂,无论监督、教习、监学、堂长、院长、学生,均着学堂制服,惟女子小学学生,均用家庭常服。
三、女学堂制服,用长衫,长必过膝,其底襟约去地二寸以上,四周均不开衩,袖口及大襟均加以缘,缘之宽以一寸为度。
四、女学堂制服,冬春两季用蓝色,夏秋两季用浅蓝色,均缘以青。
五、女学堂制服,用棉布及夏布,均以本国土产为宜。
六、女学生得佩襟章以为识别,其制以铜为宜,不得用金银。其花样字样均听本学堂自定,但须向督学局或提学司报明。
七、女学生不得缠足。
八、女学生不得簪花傅粉被发,及以覆额。
九、女学生不得效东西洋装束。
学生和女学堂的制服,从来没有被清廷如此重视过。清朝开始了对制服进行改革,就像赵武灵王的那次改革一样,这次也具有政治上追求进步的目的。
1836年,英国文坛怪杰托马斯·卡莱尔埋怨“社会,这个令我越想越吃惊的东西,居然是建立在服饰的基础上的”。
法国大革命巴黎“解放”后,到处都挂着这样的标语:你可以自由崇拜,也可以自由着装。
但自由着装又是何其艰难的事情。在中国,《隋书》记载:一次刑部侍郎辛檀穿了一条红裤子上朝。隋文帝杨坚见到,第一反应是要干掉他,“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管司法的大臣赵绰说,“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好在这是隋文帝而不是隋炀帝,杨坚转念一想,觉得赵绰以死护法是对的,还奖励了他。
就算是20世纪中叶的美国,也有同样的困惑。《欲望的渠道:大众形象和美国意识的形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1957年的一天,一位八年级的学生穿了一条红裤子去上学。这是他不懂学校规则的母亲给他购买的。第一节是数学课,他一进教室,立刻在同学中引起了**……数学老师十分恼火,立刻从他的成绩总分中扣去五分作为惩罚。中午,校方以破坏纪律为由将他遣送回家。此后,他就再也没有穿过红裤子了。
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之交,现代国家的制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俄罗斯为例,历史学家里昂说,在最后几世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军事学院。穿制服的不仅仅是士兵,还有医生、教师、律师以及学生。德国旅游指南出版商卡尔·贝德克尔在20世纪初访问圣彼得堡时,证实“将近十分之一的男性都穿着某种制服,不仅仅是许多军官,还有政府官员甚至大中学生都穿着某种制服。”尼古拉二世的皇宫也挤满了穿制服的人,帝国芭蕾舞学校的学生也穿着深蓝色制服,领子上别着银色的竖琴标志。
和俄国交往的清廷外交官,也注意到了对方的制服。俄罗斯制服的特点是肩章特别大,显示了他们对等级和头衔的迷恋。这些东西用大小不同的彩色条纹、星星和带舌帽来表示,最大的帽子犹如垃圾桶盖。1917年,革命者逮住尼古拉二世的时候,最大的羞辱就是将他的肩章剥去。尼古拉在日记中写道:“这种兽行,没齿难忘。”里昂认为,俄罗斯人喜欢炫耀,和大部分俄罗斯军官出身寒微有关,“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俄罗斯军服有一种比外国军服更绚烂的风格”。
1882年夏,时任北洋水师统领的丁汝昌组织人员,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经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这是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图说中详细规定了北洋水师官兵军服样式和着装制度,军服分成三大类:官弁、洋枪队、水手夫役,每类又分为春秋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两种。对于军官,还另有关于礼服的规定。整体来看,各种设计思想、服饰制度,与参照物英国海军制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又包含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的中国虽国势不振,文化自豪感却仍居于强势地位,对于外来文化予以包容消化。正如蒋百里对梁漱溟所说,中国人在种族上素无偏见,却在文化上非常自信。古人所言:“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北洋水师的军官制服为“海军蓝”,也就是当时称的“石青”。这种色彩在之前的中国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英国海军军官倒是对这颜色非常熟悉。军服上衣和军裤的颜色面料保持一致,春秋两季使用线绒,夏季穿着舒适的薄纱,冬天使用厚重御寒的呢子。军靴则采用传统的薄底战靴。
制服的样式完全中国化。上装为传统马褂,袖口宽六寸,腰摆紧小。在袖口、领口、衣襟和下摆处,装饰有传统镶边和云头图案,夏季用黑色绸缎制成,其他季节用黑绒布。配合这套制服,着装时军官还必须腰束皮带、佩刀,增加其威严。
军服对于军人的吸引,毋庸多言。路易斯·P.洛克那翻译戈培尔日记时发现,戈培尔抱怨空军元帅成了制服控,其中一件长皮外套很容易使人想起“高级妓女表演歌剧时所穿的西装”。戈林还曾穿着蓝色的和服,趿拉着一双木屐去赴宴。洛克那添油加醋地说:“有一次他(戈林)去接见外交使团,打扮犹如手握长毛的沃坦(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英雄人物)。”
北洋海军还没有实行军衔制度。为了区分尊卑,除了军刀等装饰物之外,袖口是重要的位置。在刘步蟾的建议下,军服每边袖口装饰的三个空心云头图案内引入了标志设计,相当于一种简易军衔、具体职务标志。舰上的统领、船主、驾驶、管轮、枪炮、帆缆、军医、文案等多个职位,都有具体的代表符号。统领(舰队司令)袖口的每个空心云头内用金线绣制三个古体的“寿”字,中央为长型,两侧为圆形,每袖三个云头内,共九个古“寿”字。舰长、大副、二副等航海军官的识别符号为长型的古“寿”字,尊卑之分,区别在于“寿”字数量多少,例如舰长每袖七个古“寿”字(中央的云头内三个,两侧的各两个),而大副的只有六个(中央云头内比舰长减少一个)。管轮部门的军官则形象化地用圆形的古“寿”字识别,同样以“寿”字数量的多少来区别大管轮、二管轮等职务。
军人者,以国家利益为重,生死轻之。北洋海军在这套军服的设计上,以“寿”作为标志,不太像一支军队的作风。从古到今,军人都以军威,以及压倒对方的气势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不考虑生死。955年,莱希费尔德战役,马扎人士兵脸上的疤痕是生下来就刻上去的,目的在于恐吓敌人。对于生活在俄罗斯和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人和突厥人来说,这种“军服”是很正常的。二战期间,“骷髅师”对其标志引以为荣。
北洋海军制服具体技术军官的识别符号更为形象化。比如,象征枪炮官符号的是方天画戟和红缨枪,医官符号为灵芝寿桃和蝙蝠,中国结代表帆缆官,毛笔、宣纸肯定是文官的象征……为了方便起见,北洋海军军官除了夏季外,都戴一种小帽,与当时官员使用的斗笠状的凉帽和船形的暖帽相比,更适合舰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海军中还有制服颜色为红色的兵种,被称为“洋枪队”,平时在舰上维持纪律,充任宪兵,战时或在桅顶狙击敌方舱面人员,或手持步枪、砍刀、长矛,准备跳帮厮杀。海军陆战队这一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海上兵种,在中国是彻底的新生事物。远在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海战,屋大维和安东尼的海军就相互跳跃到对方战船上攻击。等到了1571年,土耳其和基督教世界的勒班陀海战时,双方更是近身肉搏。在漫天的火箭中,土耳其钩镰兵在用完武器后,还一个劲儿地向基督教士兵扔橘子。
参照英国海军的模式,北洋水师也引入了海军陆战队的编制。但在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从未发起一次跳帮作战。至少有两艘中国军舰在准备撞击对方时,事先中了对方的鱼雷,更谈不上跳帮了。
水兵制服上较有特点的部位有两处。一是在军服的领子上,左右各用金线绣有所在军舰的名称。另一处是水兵服的臂章,也参考了西方的类似制度,配有区别水兵职务高低和工作岗位的臂章,这可能也是中国军队使用这种军衔识别形式的开始。由于工作岗位的需要,水兵夏季在舰上一般都是赤脚,天冷时才穿上战靴。
甲午战争之后,清海军军官着装规范与原北洋海军的基本一致,仍然是头戴便帽,身着蓝色的海军服,袖口依然有金光灿灿的龙纹标志,但是袖口的军衔标志系统已经进一步向西式方向过渡,袖口的龙纹实际成了一种装饰,更主要的军衔识别符号是龙纹下面的金线袖饰,“寿”字已经**然无存。经过对现存照片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判断出这种军衔符号的一些规则:如统领为一宽道金线,管带为四中道,低阶的军官则是窄道。军服裁剪式样更加西洋化,穿着后显得合体精神,军服上原先采用的传统中式一字盘扣被改成了西式铜制纽扣。夏季的着装上,新建北洋水师的军官夏季制服不再使用海军蓝,而改为了与西方海军更为接近的全白制服,上衣与军裤均采用白色,足穿白色的西式皮鞋,头戴海军草帽。保持的中国特色是,夏季全白制服上亦采用了金线袖饰作为军衔识别符号。
仪表的要求,即便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海军也没有放松。当时,美国海军招募女兵的服装条例,还有这些喜剧规定:
女兵穿白色衣服时,**、胸罩必须是白色或似肤色。
怀孕女兵穿外套(雨衣、外套大衣,厚短呢大衣、双排扣水手上衣、厚运动衫等)时,如因身体原因不能系扣子,可以不扣。
女兵戴耳环时,耳环大小必须是四至六厘米的球体(军官是金耳环,E-6及以下级别者是银耳环),必须是朴素无光、表面精整、螺丝夹住耳环型的,珍珠耳环只能在穿小礼服或晚礼服时才可以佩戴。
至于男兵,“男兵有权给头发分一条自然的窄缝,可以前分缝和后分缝,发型太时尚或分缝的角度不自然,都是不允许的”。
对于外国雇员,清水师没有特别的服装要求。外籍顾问出于对本国军威的自负,对穿着本国的军服有一种油然的神圣感和荣耀感,因而通常是身着自己的海军制服,而在袖口自己国家的军衔之上,加上在北洋海军获得的军衔符号,以显示在国外服役的特殊经历。曾任海军总查的琅威理(Lang William M)就穿英国制服,镇远舰的美国教习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却一直穿北洋水师的军服。马吉芬参加了惨烈的“大东沟海战”,同当时的中国海军官兵一道,奋力抗击日本侵略军,身受重伤。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他回到美国,终日奔走。他到处演讲,述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舆论待遇所愤慨。1897年2月11日,这天是丁汝昌、杨用霖等人在刘公岛自杀的两周年纪念日,马吉芬在美国医院愤而自杀。遵照其遗嘱,马吉芬下葬时身着一套北洋海军的制服,而棺椁上则覆盖着黄底青龙海军旗,其墓志铭上写着:“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湘淮军和各省防练军纷纷溃散,有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之称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廷为维持统治,决定采纳众议,改革兵制,效法西洋,建立新式军队。
新陆军的编制、训练、装备和官制等完全效仿德国和日本军队。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1903年,清政府设练兵处,为编练新军的总机关。1904年,练兵处、兵部会奏朝廷,“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则”,制定新军等级。从此,中国军队便开始实行军衔制。袁世凯等人在《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中,专设“军服制略”一项,明确提出改革军服的方案,方案可概括成以下五点:
一是“窄小适体,灵便适宜”。
二是“敌人远视,官兵莫分,军队相逢,尊卑各判”。(二战之后,军服的革命性改变是允许士兵以肩章的形式,在衣领和肩膀上佩戴小小的铜质徽章以示军阶,目的是缩小官兵之间的视觉差异。)
三是颜色要“视线愈远,愈不能真”,“使(敌)人不能远望瞄击”。
四是军帽要“前檐稍宽,取蔽风日,以便瞄准命中”。
五是“肩头列号,自官长以至兵目,各按等级次弟,分设记号,务使截然不紊”。
至1910年底,陆军部海军处正式升格为海军部,载洵、萨镇冰努力外购了一批军舰,军服也进一步西化。这段时间,新建陆军建立军衔制度开始于1904年12月清政府批准练兵处和兵部的“另定新军官制”方案,到1911年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最平凡的咔叽美军制服,是近代文明世界最成功的军事符号。下面的一则笑话流传很广:乔治·巴顿去检查军人娱乐室,里面有一人穿着咔叽制服,背对巴顿。将军怒吼道:“你不会立正致意?”对方回答说:“立正个鸟,伙计,我是从城里来给自动售货机加装可乐的。”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晚年时,提出只穿褪色的咔叽布军装安葬。他只想穿着这样的服装离开人世,“不管我做了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我都是穿着它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