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在我的世界长存(1 / 1)

弗沃德先生,你好呀。

我的生活像株木棉在三月的倒春寒里缓慢生长,渴望有一天遇到阳光雨露能够抽枝发芽。这几日我频频在午夜中惊醒,思绪纠缠而混乱,然后打开网易云或者喜马拉雅,听着一段段旋律重新进入梦乡。

不得不承认,我有点想家了,今年因为疫情的缘由休息了很久,可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待在出租屋里度过的,从年二十九到初四,我在家里待着的时间加起来都没超过五天,比起读书时的寒暑假,这样的休息显得格外短暂而急促。

弗沃德先生,不知道你是怎样看待子女和父母的相处关系,我如果告诉你,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疏于和父母交流的孩子,不知道你会不会指着我的鼻子批评我:“你真是一个不称职的子女。”

我想不会吧,你是温柔且纯粹的存在,懂得我的所有沉默寡欲和欲语还休。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在最初的时候是由父母决定的,无论我们的父母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还是目不识丁的劳苦人民,他们的言行会影响他们的孩子的一生。

一个从小不被夸赞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是自卑的,一个童年经历过无数次父母吵架的孩子在长大后性格中一定会带有偏激和暴躁倾向,而那些被人夸赞温柔美好的人,一定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

后来我们长大了,去读书,去踏入社会,这是我们塑造人格的第二时期,我们通过老师和书本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值得学习而什么又是必须摒弃的,因此,我们又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弗沃德先生,其实我讲以上的话不是想与你讲述大道理,我想说,我的人格中所有色彩的汇聚,有家庭成分,也有自我成分,而如今,当我的自我人格生长超越家庭带给我的影响时,我也懂得了,每个人生来的底色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彩色的,有的人黑白的,有的人是黑白掺半的,我们每个人的家,没有贫贱高贵之分,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有的是短短几载的柴米油盐和无尽岁月的绵绵思念。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这便是家的意义。

以前我是一个很不恋家的孩子,总想往着逃离到更广阔的天地,想往着靠自己的双手在贫瘠的人生里开疆扩土,大展宏图,所以我总是不喜欢回家。

比起那个小小的地方,我更想去有趣的地方旅行游玩,比起家里逼仄的空间,我更想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比起妈妈围在耳边的碎碎念,我更喜欢校门口可以尽情加辣的烤冷面和麻辣烫,那时候啊,我总觉得外边的东西样样都比家里好,所以比起回家,我更想留在外边,美名其曰:开拓眼界,提升自我。

可这么些年过去了,我离开家的脚步越来越急促,而他们站在原地远远望着,变成许飞歌里唱的“一张旧报纸”,变成时间洪流里的一棵树,以树的形象站立,以树的寓意等候。

在我们不曾知晓的背后,是她们步履蹒跚的追逐。

印象中妈妈手机里的输入法是手写模式,她的拼音不熟练,打字很慢,起初和我聊微信的时候总是有很多错字,于是为了方便她常常发很多条十几秒甚至几十秒的语音,那时候的我觉得一条条点开听真是不方便,很多时候就说:我在上课,我在上班,妈妈你给我打字。

久而久之,我发现妈妈不但可以打很多的字,还可以秒回我的信息,有一次我因为太忙忘了回复她,直到凌晨才给她回了消息,对话框里显示的是:对方正在输入……

我说,妈妈我如果太晚没回复你就睡觉吧,别太担心了。

她总是说:没关系,不打扰你。

她总是担心我吃不好,担心我爱多想给自己压力太大,担心我到了晚上不按时休息到处乱逛。这些微小的细节成了维系我们远隔两地的纽带,小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些小事烦人得不得了,而如今却期盼能多陪陪她们。

长大后的我学会收敛自己的坏情绪,把欢喜的一面展现给家人。以前的我十分任性,学习生活稍有不顺心就和爸爸妈妈吐苦水发脾气,是个十足的炮筒子,甚至惹得爸爸作势要打我,妈妈掉眼泪,而如今,再多的不满足我不会告诉爸爸妈妈,我会把悲痛从十级降到一级讲述给他们听。

不是我故作坚强,也不是逞强,而是不想让他们干着急,不想让他们感到无能为力,成年人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难处,也拥有强大的自我愈合能力。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是锋利的顽石,喜欢把最尖锐的部分对着身边最亲近的,而如今的我们,成为了圆润的鹅卵石,拥有着流水无法侵蚀的坚强内心,学会了温柔待人,这大概是成长慷慨赠予我们的超能力。

所以,温柔一些吧,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酿成蜜,在往后的日子里赐予我们无限动力,好好爱父母,好好爱自己,前者是世界上最无私不求回报的人,后者是要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人。

弗沃德先生,你会不会也会想家,想念那个在儿时陪伴自己度过无数个炎热的盛夏和严寒冬季的小屋子,想念妈妈做的饭菜,那些没有好听名字的饭菜啊,是长大后一年都吃不了几次的美味佳肴,味蕾不会忘记,时光也不会忘记。

如果可以,多希望他们可以在我们的世界长存,所以呀,请大步向前迈进,去追赶这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与爱的人并肩。

祝好

人间深海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