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四月天,春天却一次次开启失败,伴随着冷冷的雨夹雪,人们还裹紧衣服埋头赶路,万物遵循节气规律,不肯迟到,在沉沉雾霭中抽出新绿,这些微弱又坚强的生命正悄悄醒来,让灰蒙蒙的天气里有了一丝生气。记得去年的三月,我写了这样一段文案:“这是属于人类的三月,枯木逢春吐新芽,孩童提篮摸鱼虾,霜雪绝,百草生,待到春光烂漫时,我们走上长街,喧嚣彻夜。”一年以来许多公众号转载了这段文案,我想,引起大家共鸣的应该是病毒蔓延之下对自由出行的期待,而春的归来,给这份期待贴上了期限。如今,三月已过,西北四月的风灌进衣服里依然让人不禁打冷颤,在春风的吹拂下,人生的体验像场扬尘,从飘浮到落下,最终融入尘土,一成不变。我清醒的意识到我好像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说出那句:“我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的人,所以就有了从国有银行裸辞,又在央行在职备考上岸公务员的坎坷经历,并不是我多么有雄心壮志,只不过是每一份工作都无法满足我想要的稳妥和爱好并行。我不常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的工作,哪怕是濒临崩溃边缘也绝口不提,我想要更纯粹的文字抒发,现如今,看似稳妥,时间充足,远比我那些年边准备论文边写书稿来得轻松,也比我忙于考试时更有空闲,而我却迟迟未能动笔。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某个清晨或者深夜有提笔的冲动,灵感来的太快,转瞬又溜走。现实的温水将我浸泡,也可以理解为这个阶段的我并不是那么幸福吧,吃住都在单位的缺点就是打磨了太多的生活体验,日子变得极其枯燥。最近我很少读书,很少写作,是一个彻底沉入生活的人,做一件又一件的工作,吃好吃的东西,和同事八卦,和朋友们约着见面或是在电话里畅谈,但总觉得缺少了某些东西,就好像一个人太闲了总想找点事情做。生活是吸满水柔软的海绵,我被包裹其中,从最开始的舒适到最后窒息都无法察觉。人总是需要忙起来,才不会过度思虑生活的意义,可过于忙碌,又会弱化对生活感知的敏感力。这样来看,我们务必全身心投入其中,才不会辜负这一程的付出。如果没有足够的意志,人是无法皆做两件重要的事情的,但我始终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只不过如今困厄在生活的混沌里无法解脱。
我挺讨厌这个时代的。短视频播放的音乐只有几秒,我无法完整的听完一整首歌,视频的内容无法识别真与假,偶尔会陷入信以为真却被欺骗的境地,这种无法掌控自己思维和行为,仿佛被网络操纵的感觉,让我感到慌乱甚至是厌烦,厌烦自己不能坚定的摆脱,又不能彻底地沉沦。
我坚定地认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随着年龄和精力的增加,也不会撼动我的想法和行为。曾经有人告诉我,人生就像一个沙漏,越到最后,路越窄,在这一生之中我们要做无数次抉择,到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直到老去。
那时的我听到后不屑一顾,甚至想要反驳,人生应该是一个倒过来的沙漏,出生家庭和年纪小的时候的路,只有枯燥的一条,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有了独立的行为能力,人生就会越来越开阔。
但人生令人抓狂的地方在于,它在我们年幼时铺垫未来的美好,又在有能力改变时一次次进行打击,最终我们只能妥协在某一种方式中终其一生。
最近几个相约跳崖年轻人的新闻令我感到痛心,人生千姿百态,总有一些人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苦痛和厄运,未经他人苦,莫言他人错,过于痛苦的人生会放大“生不如死”这个词的杀伤力。人生在世,悲欢并不相通,但生活只要打不死我们,活着就会有改变的可能。不被爱很正常,自己放弃自己才是输家。
办公室窗外有一片大大的观光田地,冬日里是光秃秃的黄土地,农民们重新把地犁一遍,再以大水漫灌,等待土壤将水分充分吸收,涵养起来,等下一个春天来临。
而这个阶段的我,悄然无声如这片土地,我也在等,等一场春雨,一阵春风,一个让我“活过来”的契机,让我感受到每一刻都在蓬勃热烈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