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过,乾隆晚年面临的两个矛盾之一,就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乾隆皇帝晚年越来越感觉钱不够花。因为越到晚年,乾隆就越沉醉于奢侈的生活,可是内务府能提供的钱很有限,所以越到晚年,乾隆越感觉手头紧,钱不够花,需要一个理财专家。因为他既要享受生活,又不想破坏既定的财政制度,给老百姓留下什么话柄。
而和珅恰恰就是一个理财的天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大理财家。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往往拙于理财,甚至耻于谈钱,但和珅却有着天生的商业头脑。
传统社会中的财富观念是静态的,人们有了钱,第一选择永远是买地,把流动资产化为固定资产,“入土为安”。而和珅却不这样,他知道要让现金流动起来,现金流动起来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因此在不动产与现金面前,他对现金更感兴趣。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庄头许五德与他人发生矛盾,托和珅帮忙打官司,并答应“事后或送地六十顷,或银一万两”,和珅听后明确表示“不要地亩要银一万两”[1]。他的贪污受贿所得,一小部分用于扩大不动产,更多的部分则用于各种工商业投资,其范围涵盖了金融、地产、矿山、物流、医药、商业等许多行业。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他在当时的北京城内拥有当铺12座,其中永庆当、庆余当、恒兴当、恒聚当等,都是典当业巨头;他还经营印铺、账局、瓷器铺、药铺、古玩铺、弓箭铺、柜箱铺、鞍毡铺、粮食店、酒店、杠房、石灰窑等;此外,他家还专门置办了80辆大马车,从事运输业。这些行业的收益率当然都远远高于地租。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是赚钱效益高的行业,就有和珅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采矿业由于风险巨大,管理复杂,投资多,见效慢,一般人不敢经营,和珅却敢于尝试。他看中了煤矿业是朝阳产业,曾投巨资在北京的门头沟和香山两地开了煤矿。和珅巨大家业的积累,贪腐所得当然是大头,但是他自己的投资收益也并非无足轻重。
传统士人往往耻于谈钱,和珅却有着强烈的契约意识,在金钱面前,亲兄弟明算账,至亲好友也毫不含糊。他的外祖父伍弥泰官至大学士,向他借过两千两银子,他担心外祖父不能及时还账,逼着老头拿自家地契抵押,“取田契价值相当者署券归偿”[2]。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内务府来文》中也有记载,他岳祖父英廉的孙子向他借钱,也是拿地契为抵押品才借出去的。
成为乾隆皇帝的私人助理后,他的这种经营天赋迅速得到了体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出任内务府大臣。在此之前,内务府经常入不敷出,而他就任之后不久就面貌一新,不但弥补了以前的赤字,还出现了盈余。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加派他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在他的经营下,这个税关收入一下子跃居全国三十多个税关的前几位。这两炮打响,乾隆对和珅的理财本领愈加刮目相看。在乾隆眼里,和珅简直就像一个魔术师,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制造出财富。所以乾隆把所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渐渐都划归和珅一人把持,他先后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大臣、内务府大臣。
以上我们说的,都是和珅的正面品质。如此正面,为什么他最后还一败涂地呢?这是因为和珅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地方,就是他是一个没有操守、没有原则的人。如果说他的一生有什么原则的话,那就是现实的享受,要做最大的官,要享受最好的生活。这是他的追求。他身上没有传统士大夫那种为国家、为民族献身请命的精神,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主义追求。
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和珅这个人自幼对钱比较看重。我们说过,和珅早年丧父,十岁的时候,父亲常保就在福建都统的任上去世了。父亲一去世,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断了,所以《清史稿》说和珅“少贫”,就是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这样,和珅小小年纪,就充分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所以走上仕途之后,对钱看得也比一般人要重。
除了和珅自身的人性弱点,他做官不讲操守,这还与乾隆皇帝本身的统治政策有关。我们说过,乾隆中期,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乾隆刻意制造了许多冤案,限制当时人们的思想,防止人们乱说乱动。结果造成了什么呢?虽然一时收到彻底稳定之效,却造成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清代后期士大夫的道德与精神的迅速堕落。
可以说,乾隆打断了当时官员和士人的脊骨。他告诉大臣们,你们不要追求什么人格独立、什么个人尊严,你们只需要给我做好奴才,对我百依百顺就行了。所以从乾隆中期起,乾隆朝的大臣就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没有操守,越来越没有骨气。和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和珅的所作所为,从不考虑大清王朝的长远发展,只顾满足皇帝的眼前需要,有很多措施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比如“议罪银”的制度化,这是和珅制造财富的一个出奇手段,是他的一个天才发明,但也是加快清王朝毁灭的一个加速器。正是和珅力荐的“议罪银”,最终催生出乾隆朝一桩又一桩的惊天大案。
当然,乾隆晚年也仍然不断惩贪,“议罪银”催生出来许多大案,他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就在乾隆认为他已经把贪官一个又一个挖干净了的同时,一个清代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却在他身边迅速地成长起来。这个贪官贪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王亶望之流,和他一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人就是和珅。
[1]转引自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第172页。
[2]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