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怀才误此身
乾隆朝的历史中,有一个人非常关键:和珅。可以说,他是乾隆王朝从极盛到衰落的最直接的推手。
从表面上看,乾隆发现和珅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乾隆四十年(1775年)秋天,乾隆出巡山东。在传统时代,交通不便,皇帝出巡其实也是挺没意思的,没有今天国家元首的专车、专机之类,在御轿里没法看书、看报、看电视,一坐就是一整天。所以乾隆一边走着,一边就把大轿的侧帘拉开。往外一看,在旁边骑着马随行的侍卫里,有一张新面孔,二十多岁,白皙清秀,长得挺漂亮,骑在马上,风度翩翩。乾隆就跟他聊起天来了。问他,你多大了,姓什么叫什么,什么时候进的宫,在哪儿当过差。这位侍卫回答他,我二十六岁了,钮祜禄氏,名字叫和珅,进宫当差已经三年了,今年刚刚被选为乾清门侍卫,头一次陪您出差。
这个年轻人回答完,乾隆对他感兴趣了。不是他回答的内容有什么特别,而是这个年轻人的神情态度让乾隆很注意。一般来说,普通人第一次跟皇帝说话,肯定都会紧张得要命,有的人干脆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可是这个钮祜禄氏和珅,回答皇帝时,语言流利而得体,态度恭敬又从容,一点也不紧张、不慌乱。乾隆开始对他感兴趣了,又问他,读过书吗?和珅说自己十八岁那年曾参加过一回乡试,没能中举。
乾隆问道:“能背汝文乎?”就是问他当年的卷子,还能不能记得几句。和珅于是“随行随背,矫捷异常”[1],边走边背,一会儿工夫,居然把八年前的卷子从头到尾全背了下来。
乾隆皇帝大为惊异,那心情就像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初见丫鬟小红的场景一样。乾隆于是就让人查一下,这个和珅是什么出身和背景。一查,这个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也算世家出身,他父亲常保做过福建都统,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所以从小他在一个贵族学校,当时叫“咸安宫学”,就是皇帝专门给八旗官员后代办的学校里读书。不过常保去世比较早,所以家道中落,家里一度很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通过自己亲戚的关系,托人进宫当了侍卫,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
乾隆一看,和珅家世清白,背景良好,很满意,就试着派他给自己办了几件事。比如,这次出巡山东,与地方官员接洽、安排食宿、采买物品,都由和珅负责。结果几件事办下来,乾隆发现,这个和珅不一般,善解人意,周到细致。乾隆大喜过望。
到这一年年底,也就是乾隆与和珅第一次见面后三个月,乾隆任命和珅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这可不简单。和珅原来是三等侍卫,从五品,仅仅三个月就变成了御前一等侍卫,而且还兼副都统。这是一个很大的官。我们刚说了,和珅的父亲常保做过福建都统,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那么,副都统就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军区副司令,是正三品的官员。从从五品到正三品,和珅一下子就连升六级。
这还没算完。第二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二十七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成为二品大员。三月,又成为军机大臣,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副总理。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就是内务府的最高长官,成了皇帝的大管家。
所以和珅的升迁,已经不能说是坐直升机上来的,只能说是坐火箭上来的。在中国古代史上,升迁如此之快的,实在是绝无仅有。
那么,和珅为什么能够如此受乾隆的赏识,一年之内连升十级呢?
这个,在野史上有许多说法。有的说,因为和珅跟乾隆的一个已经死去的妃子长得特别像,乾隆非常宠爱那个妃子,妃子死后对她念念不忘,结果遇到和珅,就把他当成了那个妃子转世,宠爱不已。言外之意,就是和珅成了乾隆的好“基友”。
还有的说,是因为和珅投乾隆所好,上学的时候就苦练书法,专门效仿乾隆的笔体,字写得跟乾隆一模一样,所以得到乾隆的欢心。
以上这些野史传说,应该说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不着边际。
如果我们从政治心理学分析,“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
乾隆晚年有什么特殊心理呢?晚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的问题所困扰:一个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一个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矛盾。我们说过,乾隆政治的第一信条是大权独揽,这个权绝不能给别人夺去。尽管乾隆晚年的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乾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给朝中的大学士、军机大臣之类的重臣。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社会关系太广。一旦你把大权交给某个人,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形成朋党,导致混乱。所以为了保证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大权独揽,乾隆迫切需要一根得心应手的拐杖,或者说,一个有能力的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这个人应该具备这些条件:第一,应该在朝中没根没底、没帮没派,没有什么资历,这样才会俯首帖耳,绝对忠于皇帝;第二,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才华出众、办事利落,能够实际代替皇帝处理一些复杂事务。而和珅,正好符合这些条件。
我们知道,和珅在乾隆死后,被嘉庆皇帝抓起来,赐了自尽。就在死前头三天,和珅在监狱里回顾自己的平生,写下了这样几句诗: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2]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上,寒星伴着冷月,地下,我孤零零地被关在监狱里。看着这样凄凉的景象,回忆自己的一生,我得出一个结论——我的才华,害了我。
应该说“怀才误此身”这五个字,并非完全是和珅对自己的开脱。和珅这个人,确实当得起“才华横溢”四个字。他有三点让乾隆不得不用他。
首先,他知识素养很好。我们说过,和珅年轻时代曾就读于咸安宫学。这个学校是当时最好的一座贵族学校,以招生条件严格和教育质量出众而闻名。清《文献通考》说:“雍正七年,设立咸安宫学,俊秀学童可以学习者选九十名,令其读书。其教习着翰林院于翰林内选九人。”就是说,这是雍正皇帝亲自下令设立的学校,规模非常小,学生只有九十人。老师呢,非常厉害,都是翰林,九个人。一个翰林带十个学生,你说这质量能差吗?所以能考进这个学校,从某个侧面证明和珅的天资是非常出众的。建立咸安宫学的目的是给朝廷培养高级政治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很合理,包括经史、少数民族语言、书画、武功骑射和火器。在这个学校里,和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比别人都刻苦。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和珅的父亲虽然做过都统,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家道中落,一度很贫寒。所以他知道,只有把书读好,他才可能出人头地。因此他是学生中最努力的。毕业的时候,他精通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经史典籍无不涉猎,不但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
这些完全符合乾隆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乾隆做一个出色的贴身秘书,替他处理各种文案事务。后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朝派兵镇压了台湾的林爽文起义,在这个过程中,和珅作为机要秘书,给乾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起义平定后,乾隆皇帝特意赐诗和珅,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惟明且断”。[3]就是说,和珅作为我的秘书,处理文件出了大力,特别是他精通满语,所以处理起军事文件十分迅速。
“兼通清汉”是和珅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本。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书,都是用满文写成的,特别是涉及军事机密的。这实际上就把许多汉大臣排斥在了最高决策圈之外。乾隆朝唯一参与最高机要的汉大臣张廷玉也精通满文,因为他中进士后曾经专门学习满语。及至乾隆晚年,大臣中兼通满汉,而且对事情又有眼光、有见解的,只有和珅一人了。
所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另一场战争,平定廓尔喀战争后,乾隆又下旨奖励和珅说:“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外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4]就是说,去年用兵的时候,我下的指示,有的是汉文,有的是满文。而颁给达赖喇嘛等地方首领的诏书,用的是藏文和蒙古文。汉、满、藏、蒙这四种文字都精通的人,实在太难找了。只有和珅一个人四种兼通,所以帮我把这些事办得都很好。
所以说,和珅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是光靠钻营功夫上去的。
以上,我们说的是和珅的智商,符合乾隆的需要。这是第一点。除了智商,和珅的情商还特别突出。和珅这个人,性格很活泛,全面发展,业余兴趣也十分广泛,所以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特别是诗写得非常好。
当时的大诗人袁枚曾经这样夸和珅:“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落雁,健笔李摩云。”[5]就是说他文武双全,特别是诗歌写得好,这样和乾隆能够唱和。
更让乾隆感觉舒服的,是和珅特别善于与人相处,总能使对方感觉愉快。史书记载,和珅“行止轻儇,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6]。就是说,他身上没有知识分子那种书呆子气,性格外向活泼,还特别爱开玩笑。
第三,就是和珅办事干练,善解人意,凡事从不用皇帝废话。比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充任钦差大臣赴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的贪污案,他办得非常好,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迅速地查出了李侍尧的罪证,把他定了罪,又没有涉及其他任何人,保持了当地稳定。这种处理方法非常符合乾隆的心意。
所以和珅这个人很不简单。我们现在一提到他,就只说他是大贪官。事实上,和珅也做过很多正面的事,比如在乾隆后期,他参与主编了《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三通》等大型丛书。因为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和珅实际上也充任了当时的外交部部长。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评论和珅,说他在谈判中“保持了他的尊严身份”,说他“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7]。
所以历史上一些野史把和珅描述成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应该说是不合情理的。和珅这个人,应该说还是有点深度的。和珅后来被赐死那天,是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和珅见到皇帝赐的白练之后,一点也没紧张,索要一支毛笔,在上面题诗一首: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8]
就是说,五十年的生命,如一场梦幻,如今,我就要告别这万丈红尘了。以后当太阳照在河水上的时候,那河上升起的雾霭,就是我的化身。
你看,一个在临死前能写出这样充满禅意诗句的人,应该是个有一点深度、有一点悟性、有一点定力的人。
以上介绍的是和珅经国理政的才能。仅这些才能,已经足以使老皇帝乾隆离不开他了,更何况除此之外,和珅还有另一项天赋,那就是理财。
[1]陈焯:《归云室见闻杂记》,转引自朱诚如主编,周远廉分卷主编:《清朝通史·乾隆朝》(下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646页。
[2]和珅:《嘉乐堂诗集·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转引自纪连海:《和珅:二号人物》,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第283页。
[3]《钦定八旗通志》卷首六,天章六,《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
[4]《钦定八旗通志》卷首六,天章六,《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
[5]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三五《笞和希斋大司空》。
[6]《秦鬟楼谈录》,转引自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第33页。
[7]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362、363页。
[8]转引自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