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把海瑞安排到中央,也是认为海瑞这样的人虽然方正,却少变通,更适合在条条上工作,而不适于块块。户部云南司主事主要职掌的是各地的财政税收监管工作,实际上不过是签签公文,专业性较强,和其他部门发生关系较少,相对安静。这一回,海瑞应该能够安分工作了吧。
没想到,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岗位上,海瑞却闯了个塌天大祸。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任户部主事一年后,海瑞上了那道使他留名千载的“骂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嘉靖皇帝可以算作一个典型的“昏君”。他个性很强,行事荒唐且固执己见,从不与大臣妥协。他酷爱方术,为了炼出长生不老药,竟然摧残宫女,以获原料。宫女们走投无路,联合起来趁他睡着之时,企图用丝带勒死他,然而慌张中丝带被打成死结,嘉靖大难不死,是为明史上有名的“宫婢之变”。然而,他并没有从此事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从此干脆搬出皇宫,不再上朝,专心修炼。大臣们起初也曾拼死相争,然而争不过这位“性刚”的皇帝。要知道,这位皇帝即位之初曾一怒之下廷杖一百八十人,其中十七人被当场活活打死。在多人被罢官免职,甚至被处以重刑之后,非议皇帝的声音消失了,“无敢言时政者”[1]。更多的大臣投皇帝所好,向皇帝献祥瑞,给皇帝写作法用的青词。朝廷上弥漫着一股请仙设坛的香烟味道。
然而,海瑞进京了,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注定要被打破。他做地方官时,天高皇帝远,无缘关心朝廷之事。而现在,来到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关于皇帝无道、朝政日非的桩桩件件呈现在他面前。他的道德观、责任感使他无法保持沉默。海瑞只承认天理,不承认形势。皇帝“性刚”,他的“性”更刚。皇帝无道,臣子直言,这对海瑞来说,就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
当然,海瑞并非不懂世事之人。他完全知道这封奏疏的后果,那可不仅仅是丢官罢职,而很有可能是杀身之祸。纵然自己甘于舍生取义,堂上还有八十岁的老母,膝下尚且空虚。作为海家的单传之子,无后之罪尤大。
这应该说是海瑞入京一年后才递上这道奏疏的原因。关于海瑞的这一段彷徨和犹豫,从来没有史学家提及。可以想见,这一次定然是海瑞一生中,天理人欲“交战胸中”最激烈、最残酷、最旷日持久的一次。通观海瑞一生,性格火暴易冲动的他,还没有哪一次抉择进行得这样艰难。
海瑞的京官做得实在是不容易。首先每天的工作大都是虚应故事,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坐在办事堂上,大部分时间白白浪费。回想起来,他还是留恋在县里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日子。再一个,他和同僚们也处不来。这些人都是些混日子的高手,一杯清茶泡上,他们就开始扯闲话,东西南北,天上地下,聊个昏天黑地。海瑞从来插不上话,总是在一边落落寡合。其实他打心眼里讨厌这些人。办事的时候,他们是油滑惯了的,顺水推舟送人情,该办不办吃拿要,而海瑞则坚持必须按国家规定来。所以,许多环节到海瑞这里就卡住了。渐渐地,海瑞就变得非常孤立。
正是在做京官的日子里,海瑞对国家的政治状况有了整体性的了解。这个国家已经整体腐烂掉了,官场没有一角清静之地。在他看来,问题的根子出在皇帝,解决的办法也自然在皇帝。皇帝为天下之本,是天下之表率,“一人正,天下无不正”。
历来人们谈到海瑞上疏,总是津津乐道于海瑞直言皇帝无道这一段,“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屡屡被人引用,而很少有人注意奏折最后一段里面的话: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2]
如果不读这一段,就不能读懂海瑞,也不能读懂嘉靖皇帝对海瑞的优柔态度。在这一段里,海瑞向嘉靖帝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天下的治与不治,只在圣人之道有没有得到贯彻。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只要皇帝一振作起来,按圣人之言去处理每一件事,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变成传说中的大同盛世,百姓很快就会安居乐业,皇帝也自然成为尧舜那样的伟大帝王。
这个神话,支撑着海瑞一生,也支撑着中华民族度过了几千年的艰难岁月。这个神话告诉人们,一个社会或者一个人达到幸福彼岸的道路已经为圣人所指出。因此,幸福就在眼前,唾手可得。问题是,圣人之言恍兮惚兮,如何百分之百贯彻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幸福,那原因必然是你没有贯彻正确。
至明清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在试图通过贯彻圣人之言而达到幸福彼岸的努力中度过的,然而,圣人们许诺的“大同世界”始终没有降落过人间,“太平盛世”或许只是战乱和灾荒中的短暂喘息,人们举目所见,只有混乱、僵滞和穷困。从来没有人怀疑圣人之言是否正确,没有人跳出这个神话的陷阱。人们只是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
彼时整个中国文化都陷入了巨大的偏执之中,毅力被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明朝就是中国所有朝代中,理学被张扬得最盛大的朝代。这一朝的士人,对圣人之学最为专注,钻研最为认真,大臣的儒学素养最高,不怕死的忠臣一个接一个出现。仅骂过皇帝的,就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然而,明朝又是历代王朝中,最为腐朽“渔烂”的一个。
海瑞就是所有偏执者中最偏执的一个。这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天真得烂漫,天真得透明,天真得让人无法不感动。嘉靖皇帝之所以不杀海瑞,就是因为他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海瑞的真诚,看到了海瑞高举着的一颗拳拳之心。海瑞写此疏,并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沽名,他是实实在在地为了皇帝,为了天下。他骂得激烈,是因为他爱得深沉。海瑞所言,其实在皇帝看来,也完全符合圣人之道,气势滔滔,不容辩驳。所以,皇帝的反应才这样矛盾: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3]
嘉靖皇帝把海瑞关进监狱里,却一直下不了决心杀掉他。
[1]张廷玉等:《明史(五)》卷二二六,列传第一一四,《海瑞传》,中华书局,2000,第3955页。
[2]张廷玉等:《明史(五)》卷二二六,列传第一一四,《海瑞传》,中华书局,2000,第3957页。
[3]张廷玉等:《明史(五)》,卷二二六,列传第一一四,《海瑞传》,中华书局,2000,第39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