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二: 有本事才是硬道理——左宗棠(1 / 1)

高手高招 李飞 1383 字 7天前

当你对他人的一切足够了解,并能够深入他的领域,和他在各方面找到共同点,在同一层次上对话时,你才能真正与他产生联系。记住,人脉永远是近路。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虽然读书十分用功,但是中了举人之后,就再也未能在科举上更进一步。这是因为,左宗棠偏重于实用之学,而晚清的会试内容依旧走在八股的老路上,与其学术取向不尽一致。左宗棠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却以举人的学历,最后成为疆臣,建立了不世的功业,与曾国藩、李鸿章并称“晚清三大名臣”。

要知道,明清以来,入阁必须是翰林,也就是进士中的头筹,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左宗棠却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这不但在清代的历史上罕有,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的身上真的闪烁着“主角光环”吗?

左宗棠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左观澜担任过知县。从6岁开始,左宗棠就跟着父亲在省城长沙读书。相较于八股之学,他更热衷于经世致用的学问,尤其喜欢读明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把解决现实问题的学问当作毕生之学。19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守孝的左宗棠听说长沙名士贺长龄在籍,便去拜访。

贺长龄比左宗棠大27岁,是二品的布政使,但与这个青年有过一席谈话后,便连呼他为“国士”。原来,那本著名的实学巨著《皇朝经世文编》挂的是贺长龄的名,实际是魏源所编,左宗棠拜访他,等于找到了自家的门。

贺长龄极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出现在眼前的左宗棠怎能不令他视若“国士”呢?当左宗棠谈及节衣缩食买书来读时,贺长龄痛快地表示:以后你不必买书了,想读什么书,来我的藏书楼取便可。此后,左宗棠成了贺家的常客。无论左宗棠提出读哪本书,贺长龄都亲自一级一级地登上狭窄的楼梯,把书取来交给这位年轻人,有时候还要上上下下跑好几趟。每次左宗棠来还书,两人都会就书中的内容畅谈半日。贺长龄叹息地说:“天将降大任于君矣,望季高(左宗棠的字)笃志践行之!”

道光十一年(1831年),得到贺长龄关照的左宗棠来到长沙城南书院读书。这里的书院山长是贺长龄的胞弟贺熙龄,他同样是经世致用之学的践行者。城南书院位于妙高峰,可以说是传播湖湘文化的中心。贺熙龄比左宗棠大24岁,翰林出身,曾担任湖北学政、山东道监察御史等职,虽然只教了左宗棠一年,但此后十年二人书信不辍,保持了终生的师友关系。

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创办了湘水校经堂,贺熙龄便推荐左宗棠来这里读书。吴氏不但是封疆大吏,而且是经世派的学者。他认为学子读书只偏重科举之学实为陋习,故而在学院里大力倡导通经史,用于治世的学问,树立起一股新学风。这对左宗棠而言,简直是如鱼得水。他的学习成绩极为优异,“书院膏火以佐食”,相当于获得了助学金,从此不用交学费,还有生活补助。

左宗棠在校经堂的考试中多次获得第一,然而参加乡试时却落榜了。因为考官是八股文专家,不可能看上左宗棠的文章。巧的是,当年正值道光帝五十大寿,要从落榜的士子中“搜遗”,也就是挑选遗落的人才。这样一来,左宗棠的考卷入了选。尽管考官对卷子内容仍有质疑,但是在吴荣光的坚持下,左宗棠终于位列举人。

中举之后的数年里,左宗棠进京参加会试,但都与进士无缘。他的老师们却官运亨通,就连在北京考试时结识的好友胡林翼也中了进士。眼看左宗棠科场蹭蹬,他的老师们都觉得过意不去。吴荣光推荐他到醴陵渌江书院当山长,相当于任校长。在这里,左宗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位贵人—两江总督陶澍。

道光十七年(1837年),陶澍回乡经过醴陵。如何安排这位湖南大佬的食宿,当地县令想得非常周到,他请左宗棠专门在馆舍门上写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见了这副对联,击节称赞,派人询问对联是谁写的,要求立刻相见。陶、左二人一见如故,不知不觉聊到了天亮,从而成为忘年之交。左宗棠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督部勋望为近日疆臣第一,而虚心下士,至于如此,尤有古大臣之风度。”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又一次进京参加会试,绕了一个大圈跑到南京拜访陶澍。陶澍视左宗棠为上宾,指着自己的位置说:“将来你也会坐上这个位子的,甚至还会在我之上。”当他得知左宗棠之女左孝瑜的年龄后,还为儿子陶桄求了亲,从此陶、左两家成了亲眷。陶澍完全忽视两家的门第,以总督之家向布衣之门提亲,可见左宗棠身上闪烁着何等的魅力。毕竟,英才身上的光辉是遮不住的。

陶澍任两江总督时,江苏巡抚是林则徐,督抚同城办公,二人志同道合。陶澍多次夸赞左宗棠,因此还未见面,林则徐就对左宗棠有了深刻印象。后来,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请左宗棠当幕僚。当时陶澍已病逝,左宗棠因照顾陶家老小脱不开身。多年后(1850年),林则徐返乡回到福建,特意绕道长沙,邀请左宗棠见面。两人在湘江的船中彻夜长谈,林则徐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交给左宗棠,认为将来能够整顿西北大局的,唯有左宗棠。后来,林则徐向他人谈及这次会面时,称左宗棠是“绝世奇才”。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好友郭嵩焘向湖南巡抚张亮基举荐左宗棠,使左宗棠成为入幕之宾。张亮基在左宗棠的协助下,多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后,最终无功而去。湖南注定要成为左宗棠的发迹之地。张亮基调任湖广总督后,左宗棠也曾追随入幕;但张亮基被调往山东为巡抚后,左宗棠却回到了湖南。当时,太平军在湖南北部驰骋,贫苦的人接连起事响应,长沙危如累卵。湖南巡抚骆秉章焦头烂额,左宗棠又一次进入湖南巡抚幕府。骆秉章把军事事务悉数交给左宗棠,自己乐得做甩手掌柜。左宗棠也不负所托,昼夜思虑对敌,逐渐扭转了湖南的糟糕局面。

左宗棠的名声越来越大。在一干大僚的举荐下,清王朝赐予他四品卿衔。由此,左宗棠终于看到了人生的曙光。从40岁开始,一直到49岁,左宗棠先后在张亮基、骆秉章、曾国藩的幕府当师爷。然而,仅仅过了4年,他就被任命为浙江巡抚。这一跃升固然与他镇压太平天国的军功有关,然而在过往的大半生里,他的社交往来和人脉铺垫已经使他的名声上达天听。陶澍、林则徐、胡林翼、曾国藩、骆秉章、张亮基无不成为他成功之路上的风帆。备受咸丰帝信任的大臣潘祖荫在一封奏折中写道:“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此后,左宗棠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并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完整,率军收复新疆,立下了彪炳千秋的功勋。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本节开头的问题了:为何人人都看重左宗棠?他究竟有什么高招能讨得这么多人的喜欢与看重?其实,一个人在社交中的魅力,来自他自身。一个人的人品、才华和能力,决定了他会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优秀的人之间,具有天然的作用力,既是彼此的试金石又是磨刀石,既能检验对方又可互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