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的语言,适合说给有智慧的人听。而且,永远要记住——婉转本身不是目的,给双方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才是目的。
魏击是魏文侯的嫡长子,是魏文侯重点培养的继承人。在魏击年幼时,魏文侯就专门聘请子贡(孔子高足)的弟子、大儒田子方给他当老师。这使得魏击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魏国与秦国争雄,在西河发生激烈的战争。魏文侯任命魏击为将军,由他亲自领兵作战,夺取了秦国的繁、庞(约在今陕西韩城东南)两座城,受到军事的锻炼。
魏国的国力不断上升,赵国的国力却持续下降,这是因为在赵国与燕国之间,由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逐渐摆脱了赵国的压制,开始反击。早在赵襄子为赵氏当家人之时,他就夺取了中山国的代郡,形成钳形攻势,使得中山国无力扩张。到了赵烈侯时期,赵国对中山国的控制有所松懈,中山国反过来袭扰赵国,并取得胜利。为了灭掉中山国,赵国请求魏国与自己一起出兵。魏文侯同意了赵国之请,派遣乐羊为大将,太子魏击随军出战。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经过了整整三年时间,联军终于灭掉了中山国这根赵国的后背之刺。
魏国和中山国之间隔着赵国,魏国要控制这块好不容易得来的飞地,就需要派遣重要的人物镇守。因此,魏文侯将中山的灵寿(今河北平山)这片土地封给了立下大功的乐羊,封太子魏击为“中山君”,还派遣重臣李悝担任国相,辅佐魏击。从表面上看,太子魏击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但实际上是被剥夺了继承人身份。中山国形式上是魏国的封国,是臣属之国,作为中山君的魏击名为封君,实则是臣。要想继承魏文侯的衣钵,魏击必须回到魏国的都城,这需要一个机会。
三年后,这个机会出现了,它源于一个人—赵仓唐。
赵仓唐是中山君魏击的大臣,他问魏击:“您多久没有见主上了?”
魏击说:“自从我被派到中山国来,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过,只是逢年过节写信而已。”
赵仓唐说:“身为人子,三年不面见父亲,这是不孝;身为父亲,三年不关心儿子,这是不慈。”赵仓唐一针见血地指出魏文侯父子之间的隔阂。
事实上,魏击早就想打破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只是他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因而对赵仓唐说:“我一直想打破这个隔阂,可是没有合适的人作为使者。”
赵仓唐说:“我就是那个合适的人。”随后,他问魏击魏文侯有什么喜好。魏击告诉他,魏文侯喜欢晨凫(一种野鸭子)和北犬。
赵仓唐当即命人捕捉晨凫,又购买了矫健漂亮的北犬,然后带着这些礼物来到了魏国的国都。到了宫门外,他对侍臣说:“请您向君侯禀报,就说不孝子魏击派了使者来,不敢和满朝的大夫们一起觐见您,希望将晨凫交给您的后厨,把北犬交给您的侍从。”
赵仓唐的话说得非常得体,礼物也送到了魏文侯的心坎上,因此魏文侯单独召见了他,问道:“击,他好吗?”
赵仓唐的回答是:“唯。”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赵仓唐的回答十分含糊,让他不明其意。因而,魏文侯又问了一遍,结果赵仓唐的答复还是一个“唯”字。
这让魏文侯十分不快,说道:“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唯’是什么意思?”
赵仓唐说:“您已经封我的主上为中山国之主,但仍然直呼其名,所以我不敢回答您的问题。”
魏文侯恍然大悟,赶紧改口说:“中山君还好吗?”
赵仓唐说:“我来拜见您时,他亲自送我登上了车。”
赵仓唐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有深意:一方面说明魏击身体很好,另一方面说明魏击对这次派使者见父亲非常重视。
魏文侯又指着宫廷里的侍从说:“中山君长高了吗?你看和他们谁差不多呢?”
按照当时的贵族礼仪,只有身份相当的人之间才能比身高。与比自己社会地位高或低的人比身高,都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所以,赵仓唐瞄了一眼那些侍从,答道:“身份不相等,臣不敢回答。”
在魏文侯的心里,魏击是自己的儿子,所以说得很随便。而对于赵仓唐来说,魏击是自己的主上,得处处严格遵守礼仪。这也让魏文侯意识到,魏击不再是他的孩子,而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所以赶紧改口说:“和我比吧,他长到我的哪儿了呢?”
赵仓唐说:“臣不敢。您赐给我家主上的衣服,都很合身,腰带也合适,不必增减尺寸。”魏文侯听了十分高兴,这个赵仓唐太会说话了。魏文侯与赵仓唐聊天的兴趣十分浓厚,问道:“中山君最近读什么书呢?”
赵仓唐答道:“学诗。”(此处指学习《诗经》)
魏文侯又问:“他最近学习了哪几首诗?”
赵仓唐答:“《晨风》和《黍离》。”
魏文侯轻轻地吟诵道:
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这首诗是《晨风》,出自《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晨风”是鸟的名字,诗中表达的意思是想见的人却见不到,因而十分思念,忧心如醉,很不快乐,怪对方忘了自己。学习《诗经》是先秦贵族的必修课,也是社交必备。魏文侯当然熟知诗中意思,吟完后笑着说:“看来你家主上是在埋怨我呀。”
赵仓唐的回应很有意思:“我家主上时刻挂念着您,但绝不敢埋怨您。”
魏文侯又吟诵起另一首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了,是在埋怨父亲将自己扔到了远离国度的地方。贵族的社交礼仪就是这样,有话不明着说,中间要隔着一层,如果说得太过直白,不但显得粗鄙,而且会丧失回旋的余地。
赵仓唐用这两首诗,明白无误地传达了魏击的意思。当然,魏文侯也懂了,当即让侍从准备一套衣服,放进衣箱里,嘱托赵仓唐带回去给中山君,临走时一再嘱托,一定要在天亮前送达。
赵仓唐不敢怠慢,驾着车一路狂奔,在天亮前把衣服送到中山国,交给了魏击。魏击先对着赏赐的东西行了一番大礼,然后打开衣箱。
只见赏赐的衣服乱糟糟的,吓得赵仓唐大惊失色,以为是自己赶路过于匆忙弄乱的。谁知魏击不但不怪罪他,反而笑着对他说:“快给我准备车马,君上召我回去呢!”
赵仓唐不解地说:“我走的时候,君上没有召见你的指令啊。”
魏击也不多加解释,吟诵道:“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这也是《诗经》里的诗,名为《东方未明》。魏文侯命赵仓唐天明之前将衣服送达,而且故意将衣服弄乱,暗指“自公召之”。
魏击准确地理解了父亲给自己的这个诗歌暗号。
果然,魏击的出现,令魏文侯大喜。他召集臣僚,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儿子的归来,并向大臣们告知,恢复其太子身份,改派另一个儿子去中山国镇守。在宴会上,君臣们弹琴饮酒,吟诗祝贺。魏击趁着酒兴,上前向魏文侯祝酒,并吟诵了一句诗: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这是《诗经·大雅·卷阿》里的诗句,原本讲的是周天子出游,大臣写诗称颂。这里当然不是说魏文侯可比天子,而是借这首诗称颂君明臣贤,贤臣们聚集在明君的身边,犹如百鸟拱卫凤凰一般。这番精致的奉承话,不但让魏文侯受用,也使满朝的大臣们都得到了赞美。不得不说,赵仓唐和魏击都是社交高手,善于使用社交语言。
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文侯病重,召见吴起、西门豹等重臣,让他们努力辅佐太子魏击。不久,文侯薨,魏击登上宝座,是为魏武侯,在位25年,使魏国霸业更壮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