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二: 见微知著,把控全局——裴度(1 / 1)

高手高招 李飞 775 字 7天前

有些事,不上秤二两重,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裴度出身唐朝著名的世家大族河东裴氏东眷,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为官,数度拜相,被时人视为郭子仪再世,对唐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裴度熟悉官场和人情,处事灵活多变。唐敬宗时,裴度被任命为司空、同平章事。不过他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天早上,裴度在中书省的政事堂办公,保管官印的属吏突然慌慌张张地闯了进来,告诉裴度中书省的大印丢了。在场的下属们听了,无不大惊失色,面如金纸。在当时,官员丢了官印是死罪,属员也要被贬官。裴度也大吃一惊,不过他随即冷静下来,告诫保管印信的官员不要声张。

中书侍郎问裴度有何良策找回大印,裴度却只管喝酒,告诉众人他自有办法,不过所有人都必须保守这个秘密。

过了两天,保管印信的属员发现,大印完好无损地回来了。他赶紧向裴度禀报,裴度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事后,中书侍郎问裴度:“大人,你为何知道官印会完好无损地被放回来?”

裴度说:“官印不能盗卖,普通的小偷偷了它,不但卖不掉,而且会背上死罪。只有一种可能:是中书省的官员偷了印,私自给有关节的文书钤印去了。如果追查得紧,为了销毁罪证,他必定会损毁官印。只要不漏风声,拿了印的人用完后必定会放回原处。”

中书侍郎大为吃惊,连赞裴度心思细腻,被他解决问题的见识所折服。

保管印信的官员见官印失而复得,请求裴度增加安保人手。裴度却让他不必紧张,依旧像从前一样,只需暗中盯着即可。不久,那个偷官印的人就被抓到,果然是中书省的一个门吏,他钤了印的通关文书也被追回了。

裴度在宪宗朝立下的第一个大功是安抚魏博(军事重镇,管理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魏博是唐朝设在河北的军镇,节度使田季安十分跋扈,不听朝廷节制,俨然一方王侯。田季安死后,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法处理魏博六州的军务,因而军务被家奴蒋士则掌控。蒋士则目光短浅,处事全凭个人情感,因私废公,导致将士们非常不满。唐宪宗早已将魏博割据势力视为眼中钉,希望激起兵变,收回大权。

魏博的都知兵马使是田弘正,将士们想拥戴他做主帅。一天,他去拜访田怀谏,被将士们围了起来,请求他出任节度使。田弘正提了两个要求,只要将士们答应,他就愿意担纲:其一,不能杀害田怀谏一族;其二,要遵守朝廷的法度。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益严重,当前一任节度使离任或年老时,士兵们为了利益最大化,动辄聒噪哗变,杀掉前任,拥戴新帅,这几乎成了常态。节度使不服从朝廷,士兵们也动不动就挟持节度使发动叛乱。田弘正提出这两点,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将士们答应了他的条件。他当即夺取印信,自称留后,诛杀了蒋士则,将田怀谏迁出府衙,并保护他的安全。

唐宪宗得知魏博之变后,派裴度去安抚,裴度宣布了朝廷的诏书。田弘正十分尊重裴度,请求他在自己办公的大厅墙上题字,记录这次会面,并表示愿意听从朝廷号令。之后,田弘正请裴度视察其他六州,宣读朝廷旨意。裴度此次出使,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朝廷的任务,从而迈上仕途的又一级台阶。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刺杀了主张制衡藩镇的宰相武元衡,裴度也被刺客刺伤。唐宪宗大怒,时隔三日后就任命裴度为宰相,对反叛的淮西藩镇用兵。两年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被俘虏处死,淮西**平。惶恐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也交出两个州,向朝廷谢罪。一年后,李师道被其部将所杀。

在裴度的运作下,宪宗削弱了藩镇,强化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元和中兴”,宪宗本人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小太宗”,称赞他有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识人之明。裴度在政治、军事上的做法都十分老辣,为延续唐朝国祚立下大功,这与他敏锐细腻的观察能力与非凡的问题处理能力都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