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你觉得最重要的事情
为了实现设定好的目标,我们通常会给自己制订一份明确详细的计划。然而,当你按照计划来做事时,有时也会发现结果不尽如人意,设想的美好愿景并不会如愿地变成现实的结果。特别是到最后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真正要做的事情并没有完成,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却排在最前面,被优先处理。
我们并不缺乏行动的力量,却总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计划:行程表排得满满的,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却发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没做。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并非只是简单地给每一个时间段分配任务,而是要区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即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现在,你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日程表。首先,让我们整理一下一天要完成的任务,将它们全部写到一张纸上。然后,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大致可以分成A、B、C、D四类。
A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而复习,明天需要向老总交调查报告,等等。
B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学习一门外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等等。
C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接待客人,紧急处理公司的某件杂务,等等。
D是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上网看电视剧,读一本小说,看看报纸,等?等。
如果我们能在每件自己要做的事情后面标明相应的ABCD分类的话,事情的轻重缓急就一清二楚了。
标明之后该怎样去做呢?很多人都会把A作为每天奋斗的目标,这并非最合理的做法。这样做并不会真正地提升你的效率,相反,每天处于压力之下,你的效率反而会很低。
而真正高效率的学习者通常将注意力投注在B类事情上,即他们专注于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这样可以使你付出20%的精力后,收获80%的成果。著名的80/20法则,就是这个意思。
面对ABCD四类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假设我有十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我将花费绝大部分的时间去完成B类事情,并且保证每一件B类事情都做得相当优异。而后,再去考虑完成A类事情,因为在完成B类事情后,做A类事情的效率也相应提高了。一旦完成了A、B两类事情,我们所有的任务就已完成了80%了,剩下的时间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完成C、D类的事情。那些没有掌握时间管理精髓的人,忙活一整天却只完成了30%到60%的工作。而你在掌握时间管理诀窍之后,每天比别人多完成30%。一年之后,你们之间的差距无疑将是巨大的。
什么是效率?这就是效率!著名的80/20法则表明,无论我们有多少事情正待处理,你一定要先解决最重要的和迫切需要你马上“摆脱”掉的烦恼。
坚持每天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是我们超越别人的关键。如果每天你都能按照这样的程式进行,你会发现事情变得越来越顺利,身体和心灵都变得轻松起?来。
追求事情的含金量而非形式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忙碌。工作日程表上的记录密密麻麻,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工作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你所付出的时间,得到相应的回报了吗?如果你没有思考过的话,请先好好思考一下。
呆板地恪守职责是不明智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任务都值得自己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执行。所有的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若我们不能有效区分的话,就很可能被不重要的事情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被忽视或者草草了事。所以,我们须学会沙里淘金,并正确对待自己的“金子”。
著名的效率研究专家艾伊贝李,应美国史卡鲁钢铁公司的总裁查鲁斯的请求,去他们公司给他讲解如何有效地执行计划。艾伊贝李见到查鲁斯之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递给他一张白纸,并要求对方在上面写出第二天计划完成的最重要的六件事。查鲁斯总裁很快便完成了这个任务,他确实每天都需要完成很多事情,写六件事。查鲁斯总裁很快便完成了这个任务,他确实每天都需要完成很多事情,写六件事太简单了。
艾伊贝李接着对他说:“现在请你将这六件事按照重要的程度排好顺序。”查鲁斯五分钟后就完成了艾伊贝李的要求。艾伊贝李继续指导道:“好了,请你将它放进口袋里,明天一早把纸条拿出来,按照纸条上注明的,先把最重要的那件事完成,不管其他的事,直至最重要的那件事完成为止。然后依此类推。倘若你只能完成第一件事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必须每一天都要坚持这样做,当然你也要要求员工们这样做。”
一个月后,艾伊贝李收到了一封查鲁斯先生发来的信,以及一张两万五千美元的支票。信中写道,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堂课。五年后,这个不知名的小厂,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
在我们每天需要完成的事务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为此,我们有必要学会“舍得”,坚决舍弃不重要的事务,得到更多的有效时间,然后最大化地将时间和精力用在那些“钥匙”上。需要注意的是,紧急的事并不等于重要的事。准确把握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可以正确地抓住核心,将日常事务分门别类地处理好。
盲目地忙碌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只有把精力用在关键地方,将一天的时间尽可能地优化,用80%的时间去完成重要的事务,用20%的时间处理不重要的其他事务,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取得优异的成果。如果一天之内不能完成所有的任务,那么尽量将不重要的事务拖到第二天去解决,甚至也可以将低“含金量”的事务直接放进“回收站”,直接舍弃。
如何判断事务的“含金量”高低呢?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低“含金量”的事务通常有以下几种:
1.为他人做的事。一般而言,为他人做的事,对自己来说“含金量”不是很高。如果我们总是为他人做低价值的事情,自己的高价值的事务就不免被耽搁。有朋友请我们帮他完成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而即便再小的事,也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浪费我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其他重要的事务正待解决。但是,我们通常认为朋友委托的事是重要的,它代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不便推辞。其实,这种事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我们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它,或者这件事对我们而言只是举手之劳,帮个忙也无所谓。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就不要去接手这个“帮忙的任务”。因为一旦完不成,我们不但会失去朋友对自己的信任,还会耽搁那些重要且亟待解决的事情。
2.自己不擅长的事。通常这类事的含金量也不高。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如逆水行舟,不但耗时费力,而且还不容易取得显著的成果。很多时候,当老板交代下来一项我们并不擅长的事务时,我们想当然地认定它代表了老板对自己的器重,下决心努力去完成。80/20法则认为:专业性的工作要交由专业人士去做。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会让我们损失很多。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被耽误了,在指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规定的任务,可能受到老板的批评;另一方面,当自己不擅长的事完成得不到位时,我们还要为此承担后果。
3.千篇一律的例行公事。当所有的员工都排着队到会计那里核对工资时,一般情况下,会计会在旁边不厌其烦地讲解扣费款项。会计的行为,就是工作中千篇一律的例行公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会计的义务,会计有义务在发放工资时,给员工们一个明确的说法。80/20法则认为:会计的这种做法无疑浪费了每一位员工的时间。与其为每个员工逐一讲解,远不如向他们统一发送电子邮件,将公司的奖罚制度以及每个人的工资发放情况解释清楚。
4.别人不感兴趣的事。坚持做他人不感兴趣的事情,对我们自身和其他人来说,都是浪费时间的行为。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公司规定每天开始工作前,由员工轮流分享一些读书心得,然而大家对此毫无兴趣,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我们认定,这种事是有意义的,又是公司的规定,理应坚持下去。80/20法则认为:坚持所有人都不感兴趣的事情,不会带来任何收益,这种类型的事务可以直接放弃。
5.枯燥乏味且耗时很长的事。参加那些与自己的职责范围不着边且十分冗长的会议,就是典型的枯燥乏味的事情。我们通常认为:参加会议可以关注公司的发展动态,虽与自己的岗位无关,也有听下去的必要。80/20法则认为:解决重要的事,才是正道。参加会议有时候只是一种礼貌,在冗长的会议上集中全部精力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非明智之举。面对这样的事情,不妨在会议上开个小差,着手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不过一定要低调。一般而言,我们无法在耗时很长的事情上获得理想的收益。
6.时间成本过高的事情。倘若做一件事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自己的预计,而且仍然毫无实质性的进展,这件事的时间成本就过高了。比如,在考试的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解决其中一道难题,却没有计算出结果,还耽误了其他部分的答题。既然已经投入了很长时间,放弃了实在可惜,这是我们通常的看法。80/20法则认为:如果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自己的预计,这件事的“成本”就过高,即便成功,我们也无法得到理想的收益。尽早放弃,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