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心灵和钱包(1 / 1)

联想总裁柳传志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在于,他总是能用一种哲学观点解决现实问题。柳传志先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拐大弯”理论——

“看准目标,然后、拐大弯,不要临时拐急弯,拐急弯容易熄火。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要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这样才可能达到总目标。”

每个隐忍者都必须具备这个思维。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直线快速地前进,似乎才能尽早成功。然而,简简单单地瞄准目标,直线前进,并非总能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很多现实的壁垒横亘在成功路上,幻想着一下子就实现梦想是不现实的。为了实现目标,在遇到困难时,急着转弯难免遭受重创。提前做好准备,拐大弯绕过去,才是明智之举。

在柳传志领导联想公司的历程中,多次体现了“拐大弯”的思维,尤其在产权改革这件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早在1987年,柳传志就产生了产权改革的设想。当时曾有工作组到中关村选择股份制改造的试点企业,然而柳传志认为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没有参与。1993年,与联想成立背景相似的四通集团在段永基的设计下,开启了股份制改造。柳传志认定正确的时机到来了,他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提出“员工持股”的要求。周院长明确支持联想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

周光召的支持并没有使联想完成股份制改造。当时的联想公司隶属于中科院,不是由国有资产管理局管辖。因此,柳传志股权改革的想法落空了。尽管如此,联想在这件事上也取得不错的进展。周光召认为柳传志他们为联想付出了很多,因而给了他们分红的权利。当时,联想职工持股会获得了公司35%的分红权,这意味着联想的产权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1997年,联想集团进行南北整合时,柳传志表示在集团进行整合之后,大股东要完成三件事。第一,在香港上市的是中国联想,一切运作均由中国联想完成。中国联想所赚取的利润,应该按照股份上缴给大股东,由大股东支配这笔钱。第二,北京联想要将较好的业务卖给中国联想,以此来增加大股东所持股份。第三,大股东要设立董事会。按照柳传志的设想,一旦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大股东北京联想的股权结构是,科学院占20%,计算机所占45%,员工占35%。这就意味着,柳传志为产权改革做好了架构设计。

然而,这一架构设计依然没有在当年成为现实。直到四年之后的2001年,联想成为股份制改造的试点单位,由财政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牵头进行改造。经过各方面的评估,联想集团当时的净资产在打七折后约为四亿到五亿元,而因为近七年来联想员工所享有的分红一直没有动用,这笔钱顺理成章地成为柳传志买下35%实实在在的股权的资本。柳传志顺利买下股权之后,联想集团的股份制改造也顺利完成。

细致分析联想的股权改造之路,我们发现柳传志成功地拐了一个大弯。尽管花费了很长时间,但在这期间,他一直坚持朝股权改革的方向努力。面对不能改变的现实,柳传志没有选择用硬碰硬的方式去解决,而是选择了暂时的回避,一步接一步地精心准备,最终顺利实现了产权改革的目标。正因为柳传志做好了拐大弯的准备,才使得产权改革最终得以按照他自己的设想顺利完成。与联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一些企业家,在产权改革的浪潮中,没有做好拐大弯的准备,而是强来硬做,紧急关头猛转弯,最终难免失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科龙的潘宁、健力宝的李经纬和伊利的郑俊怀等,都在产权改革上栽了跟头。潘宁黯然远走加拿大,而李经纬与郑俊怀则锒铛入狱。其他企业,如海尔、长虹、海信等,也因为没有拐大弯的思维,其企业的改制方案曾先后被叫停,发展一度中断。

具备拐弯的思维,意味着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足准备。机会没有降临的时候,在每一个环节上向目标靠近,最终绕过困境,实现梦想。特别是对于身在职场的人来说,让自己学习并具备拐弯的思维,更富有现实意义。

每个人刚开始参加工作时,阅历不够,经验也不足,难免出现选择的职业并不适合自己的状况。发现自己不适合现有的工作岗位时,应该怎么办?

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曾说过,一个好的工作应该“appeal?to?the?head,appeal?to?the?heart,appeal?to?the?wallet(同时吸引头脑、心灵和钱包)”。亚洲网通的总裁张潇清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十分欣赏这句话。

张潇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机关当翻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职位。然而,张潇清不喜欢机关的工作,她不愿意一辈子只做一个翻译,因此,她想尽一切方法离开这个职位。她选择了“急转弯”,直接跳槽,顺利获得了瑞士联合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助理的职位。

上班第一天,张潇清就开始拜访客户。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老板的不满,老板要求她做一个给自己安排日程的秘书与助理,而并非想让她成为一个能干的业务经理。

遇到这种情况,你该如何选择?张潇清的做法是在遵循公司规定的前提下,暗中努力——她照样做她的助理工作,努力去成为一个完美的秘书,同时也默默观察他人如何做业务,并且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当时,她在国贸上班。一天吃午饭时,她偶然发现大楼的第八层有一家公司在招人。于是,她吃过饭以后就去了那家公司应聘。面试之后不到两个小时,那家公司就给她打来电话,录用她做秘书。但张潇清不干,她坚持要担任助理经理。最终,这家公司看重张潇清的业务能力,答应了她的要求。这家公司就是AT&T中国公司。张潇清的人生就此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张潇清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一面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面为理想的新工作做着充分的准备。她知道自己没有立即找到理想工作的可能,于是一面积累,一面寻找机会,等到机会成熟的时候,立刻采取行动,抓住机遇。也就是说,为实现找到理想工作的大目标,她没有选择“急转弯”,而是做足准备后“拐大弯”。这充分说明,张潇清是一个具备拐大弯思维的人,是一个典型的隐忍者。

缺乏拐弯思维的人,通常不能为将来做好准备,而是一味地留恋眼前的小机遇,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当前的形势下,我经常看到很多年轻人频繁跳槽,他们甚至一年之内换好几份工作。频繁地跳槽,正说明他们缺乏拐大弯的思维,不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持续地做准备。这些人看似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实际上工作经验流于表面,在任何一家公司里都没有得到核心的积累。

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抱着老老实实的心态做一个等闲之辈,是没出息的。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不可能做出太大的事业。因为,人生成功与否,并非在比拼工龄的长短。即便一个人做到打工皇帝的级别,也不意味着一生高枕无忧。然而,拥有不甘于平凡的精神,并非要求我们不断闯**,频繁地变动工作。优秀的职场人士,都是真正的隐忍者,他们永远先做好分内的事情,然后不断积累经验,为找到更好的平台做着准备。这样,当机会来临时,他们才能顺利抓住机遇,而不会因迅猛转弯而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