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1 / 1)

“你自信吗?”

我想你们一定会给出很多答案。有些人会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自信,常常陷入困惑之中。有些人则急于证明自己是自信的,他们会大声告诉我:“当然,我从小就是一个信心十足的人,将来也是!”还些人则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信心不足,也会勇敢地承认:“是的,苏先生,我有些自卑,缺乏勇气。”

先不要急着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花几分钟琢磨一下下面的几个问题:

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我对自己重视吗?

我是否关心自己?

我是否接受自己?

如何才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实际上,

单纯的自信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对我们才有更加重要的价值。

如果你能对上述问题明确地给出肯定的答案,说明你是足够自信的。作为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自信力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倘若你不能够完全接受自己,那么你的自信就只是一种感性的内心感觉而已。内心的感觉并非内在的精神力,它是极不稳定的。也许这一刻你感觉自己自信满满,十分优秀,下一刻当你看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时,又会情不自禁地自卑起来。

你对自己价值的认识,会影响你的自信。在缺乏自信的人心中总装着一个人,这个人如影随形,总是一再地掠夺我们的自信。这个人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苛求者。在不自信的人看来,自己的生活幸福还是不幸,职业生涯顺利还是坎坷,精神丰富充实还是空虚乏味,困难时是充满勇气地迎难而上还是懦弱胆怯地溃不成军,与他人关系是融洽和谐还是剑拔弩张……这一切都取决于内在的苛求者。

充满自信的人,不会被苛求者束缚,他们接受自己、善待自己,绝不会一有机会就用严苛的话责备自己。在他们眼里,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自己就是值得爱的、有价值的。不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都能感觉到真实的自己。

事实上,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将自我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你想让自己成为什么,自己就会成为什么。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想象得十分渺小,低估自己的能力。这些人可以对他人不吝溢美之词,却无法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聪明才智。

所有拥有非凡自信的人,都会理性地看待自己,深信自己的价值非同一般,并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这一信念。

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是一家著名的机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多年来培养出很多在世界上深具影响力的推销员。这家学会有一个传统,学会会给即将面临毕业的学员们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实战能力的实习题。在尼克松总统执政期间,这家学会的一位学员竟然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推销给了尼克松总统。因此,那一年,学会把一只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金靴子作为奖励赠予他。

然而,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能够获此殊荣。在小布什当政期间,学会设计了一道与之前类似的实习题: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看到这个难度极大的题目,许多学员选择主动放弃角逐金靴奖,二十多年来,没人能拿到这个奖项,学员们仿佛也都认定自己没有过人的实力获奖。在他们看来,现任总统根本不需要斧头,即使需要,总统先生也不会亲自购买的。总之,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1年,一个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完成了这个任务。乔治·赫伯特很轻松就做到了,并没有花多少工夫。他回忆说,自己认定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并非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很大。在他决定接受这个任务之后,就去研究小布什,结果发现总统先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里面有许多树。这是一个推销斧子的好机会,于是他给总统写了一封邮件,说道:“总统先生,我有幸参观过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大树,部分已经枯死。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斧头。我刚好有一把非常适合砍伐枯树的斧头,如果您感兴趣的话,请回复。”后来,小布什总统便给他汇来了买斧头的钱,他把斧子送了过去。

二十多年来,这个学会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推销员,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富翁,他们之中肯定有人能力胜过乔治·赫伯特。为什么布鲁金斯学会坚持将金靴奖授予乔治·赫伯特,而不是其他能力更出色的推销员呢?学会的负责人这样回应道:“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一个真正自信的人,这个人不因为他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就放弃,也不会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信心。”

乔治·赫伯特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自信是一种理性的力量。自信是对自我的理性认知,并不会被外界干扰。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困境,不是让真正的自信者失去信心的理由,反而会激发他们更积极的进取心。

这是我们心灵的支柱:每个人都应做到自立不浮躁。浮躁会让你冲动,从而丧失理性。

潘杰客先生曾任北京华商会监事长,他的人生与事业非常开阔。天资聪颖的他当过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也做过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还有过创业经历,做过职业经理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初到美国时也曾被身边的同学看不起。

为什么?

潘杰客初到美国时,住在美国的父母家里,父母供应他的衣食住行。在我们中国,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美国人不这么看。当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学习外语时,几乎所有的美国同学都“鄙视”他,同时孤立他。

潘杰客说:“我用骄傲的语气告诉别人,我父亲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英文很棒。我还对他们说我父亲教我英文。结果,同我说话的那些同学对我不屑一顾,说虽然我们英语很差,但我们一样能打工,然后来夜校读书。你这个家伙竟然还有优越感?不要忘了,你都是靠别人啊!”

受到刺激的潘杰客发誓改变自己。他从家里搬出来,租住在纽约的地下室,并且依靠在快餐店送外卖的钱养活自己。他认为,如果再去向兄弟姐妹和父母索取帮助,是一种耻辱。美国人十八岁就开始靠自己,当时他已经三十岁了,必须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的教育都是努力淡化家庭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文化,体现的是他们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实际上也就做到了尊重孩子的基本权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普遍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也容易具备真正的自信。他们从小就认定自己是生活的主宰,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完全独立的自我思考与判断。

我们想要具备理性的自信力,必须从学会独立开始。

除了学会独立之外,我们还要戒除内心的浮躁。

曾任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先生,在1973年被派到广西南宁第四中学当数学老师。而当时他自己连高中都没有读完,面对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压力其实很大,但是他却表现得自信满满,异常冷静。有人这样问他:“你在讲台上是如何做到自信的?”

汤敏的回答很简单,不要浮躁,保持乐观,然后继续自学。他经常当天自己学完之后,第二天给学生上课。

1977年10月,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了。这一年的汤敏已经二十四岁,而当时广西考区对考生的年龄限制是二十五岁。他非常渴望参加高考,却面临着三个巨大的难题。其一,没有必胜的把握,他除了数学知识掌握得不错之外,英语、物理、化学知识极为有限,基本上没学过。其二,朋友和家人坚决反对。在他们眼里,汤敏的教师工作非常稳定,已经相当不错了。很多普通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也不过当一个中学老师而已。其三,汤敏要跟学生一起考试,若考不过学生,丢脸是肯定的。

汤敏认为,人要想做成什么事,不能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能有那么多的疑虑,要服从内心的想法。最后,他果断地参加了考试。这场考试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使他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一个人浮躁的根源在于,内心充满顾虑,不能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疑虑很多,在众多的选择面前,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造成他们在一个职位上,容易朝三暮四,而不能沉下心来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想要克服这种情绪,培养理性的自信力,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任何时候都要放弃“绝对不可能”的消极想法。

给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抱着必胜的信念去追逐它。认识并肯定自己的特长与优点。

宽容自己的过失,欣赏他人的成就。

学会感恩,培养双赢的合作思维。

乐观地看待一切人与事,哪怕在事情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