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的五个关键(1 / 1)

很多人把人生不如意的罪过归于“无能为力”,如果你问一个身处贫困的人,为什么不去做一番事业呢?相信他一定会充满愤怒地告诉你:“如果我有资本,我还会在这里抱怨吗?”如果你去问一个只靠微薄薪水度日的人,为什么不去做一番事业呢?也许他会充满警惕地反问你:“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仿佛人人都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资金、技术、经验、人脉……可是当我们从自身开始挖掘,就会发现,真正阻挡我们成功的那些看似重要的外物,不过是我们给心灵设置的障碍。很多人不敢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成功,他们抱残守缺,只是凭着幻想就把信心、胆量、勇气等一切力量置于困难的高墙外。

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习惯性地夸大事情的严重性,连本来很容易实现的事情也不敢轻易尝试。长久以来的缩手缩脚导致他们害怕打破常规,害怕改变既定的计划,人际关系也逐渐僵化,心灵更被戴上了沉重的镣铐,潜能无法得到发挥,成功也就永远地成为一种奢侈的想象了。

我曾经访问过一位盲人足球运动员,当谈及他的成功的时候,他感慨地说:“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球门,而这个球门的大小是由我们自己来调控的。假如我从一开始就害怕自己踢不中,那么球门就会不断地缩小,直到你觉得它的大小竟然跟足球一样大,到那时候,我们就真的永远都踢不进去了。而我选择相信自己,所以,在我的眼里,球门一直在扩大,而我也因此能够不断地打破纪录。”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我架设的球门,关键是你为其设定的大小是怎样的。如果你认为它的大小只能装下一只足球,那么它就只能容下一只足球。这就如同是吸水的海绵,看似已经到极限了,但是如果你再加一滴水,它还是能够吸纳。我们的心灵就像海绵,只有不断地吸收和容纳,才能够逐渐地变得丰富宽广。你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就能做到,而若选择自暴自弃,则将永远与成功无缘。

做冷静的思考者

扩张内在自我的第一步,就是做冷静的思考者。

一位农夫在整理草棚时,不小心丢了一块手表。他明明知道手表就在里面,但翻遍了整个草棚,依然不见踪影。那块表对他来说非同小可,不仅是他的一个重要财产,更重要的是,那是妻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万般无奈之下,农夫想到了孩子,他把几个在旁边玩玻璃珠的小孩子喊来,告诉他们,谁若能找到丢失在草棚里的手表,将获得一颗巧克力。孩子们兴奋地跑进草棚,急急地寻找。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找到。农夫跟孩子们一样,失望极了。

正当农夫转身准备离去时,一个小女孩一把拉住他,“我来找找看吧。”农夫说:“他们那么多人都找不到,你一个人怎么可能找到呢?”“这不一定,我相信自己能找到它!”

农夫用绝望的神情看着小女孩,她静静地进入草棚。只见小女孩进去后,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静静地蹲在地上倾听。慢慢地,时针“嘀嗒”“嘀嗒”的声音隐约传入她的耳朵,声音越来越清晰,“嘀嗒”“嘀嗒”……小女孩循着声音找去,果然在一堆稻草底下发现了那块表。

在这个故事里,农夫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形象,遇到困难便无比着急,手忙脚乱。他跟大多数人一样,不去探究困难的来源、自身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抱怨,在短暂的对抗中便失去信心。小女孩则无疑是成功者的代表,他们遇事都会冷静对待,多做思考,认识到可能产生错误的每个环节,并提醒自己在行动中小心地加以避免。

在我们所有的情绪中,与冷静相对的“冲动”,无疑是最无力的一种,同时也是破坏性最大的。许多人都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凭着内心的一时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决定。

1.保持理智,让情绪冷却下来

人们在遇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第一时间的反应通常是暴怒,之后很快会产生“回敬”的想法。特别是当有人误会、讥讽或者羞辱自己时,内心会有很强的暴力欲望。这时候,冲动只会加剧事情的严重性。正确的做法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而快速地分析一下前因后果,然后尽量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有时候,沉默是最好的武器。

2.转移注意力,克制冲动

能够触动情绪从而产生激烈反应的事情,通常是触及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或者尊严。遇到这种事情,我们很难冷静下来但是又必须冷静下来。当你发现自己马上要失控了的时候,要暗示自己不要太放在心上或者转移注意力去关注别的事情。比如可以提醒自己去看窗外的风景,或者暗示自己,“我是个宽容的人,不与你斤斤计较”“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等等。只要能够分散注意力,相信过一会儿你便不会再像之前那么冲动了。人的情绪其实是最好操纵的,往往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平静下来。

3.选对解决矛盾的方法

冲突和矛盾发生后,除了要克制情绪外,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采取行动前,不妨先问一下自己:

①?这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分歧主要在哪里?

②?能够解决这件事情的方式有哪些?

③?如果我选择了这种方式,对方能接受吗?会不会加剧矛盾?

当明确了以上这些事情之后,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推测一下对方会如何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快速而积极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学会不露声色

这是让你成功地扩张内在自我的第二步。

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就能发现如下的情境,在生活中频频上演。

有些人特别容易发怒,他们听到某类言语,或碰到某一类型的人,便怒不可遏。有心者会故意使用这样的言语,激怒对方,使其丧失理智,失去风度。

也有不少人听到他人奉承自己就喜不自禁。有心者以甜蜜的奉承接近他,向他提要求,甚至向他进行软性的勒索。

还有的人遇到微利,便乐不可支。有心者便主动为他提供小恩小惠,最后在他身上实现自己的意图。

有一些人听到某类悲惨的事,便涕泪涟涟。有心人了解他们的脆弱,便披上种种悲惨的外衣来博取他们的同情心,或者用强势的表现故意打击他们脆弱的情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凡此种种,都在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一旦表达失当,灾祸将在所难免。

然而,喜怒哀乐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然存在的基本情绪。那些成功者与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很少把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真实表现在脸上。这就提示我们,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就不要轻易展露自己的真实情绪,要将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不让别人轻易察觉。

在人性的丛林里,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学会了各种打击对手的办法。察言观色,正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每个善于生存的人,都会根据对方的喜怒哀乐来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以此来谋取最大的利益。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无疑会给不善于掩饰自己情绪的人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常常是无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恣意表露自己情绪的人,往往在受到极大的伤害后才追悔莫及。

如果我们能掩饰情绪,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夹起尾巴做人,至少可以为自己带来两大利益。

其一,抽离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便可以用更冷静、更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思索事情本身的意义,这样做出的选择将更具有针对性。

其二,不轻易暴露情绪,就减少了自己的缺点被窥探的可能,封住了他人的可乘之机。

法国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你将得到仇人;使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那么你将得到朋友”。他这番话的道理在于,当我们的表现让朋友自我感觉良好,甚至产生优越感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自我肯定感,这种感觉十分美好。相反,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优越时,他们会有自卑的感觉,自然而然产生敌对的心理。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是每个人发自潜意识的本能反应,倘若有人对他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的自尊就无形中受到了挑战与轻视,敌意与排斥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每一个善于自我表现的人,都在表现自我时不露声色。这些优秀的隐忍者绝不会旁若无人,更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用不着痕迹的表现给他人一种共同的“参与感”。一些小细节可以充分说明他们的表现是何等华丽,又是何等不动声色。比如,这些人跟同事交谈时,总是喜欢用“我们”,而很少用“我”。这种称谓拉近了他们与同事的距离,同时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久而久之,甚至那些与他们意见相左的人,也不再与他们敌对,慢慢地加入他们的阵营。

喜欢表现是大多数人的天性,这很正常。同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想要适应时代挑战,就必须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干与优势。然而,任何刻意的表现都是愚蠢的,结果将适得其反。表现自己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场合,不分场合的表现,只会给自己带来厄运。

我的公司有一名叫凯尼的普通设计员,他工作积极主动,为人热情大方,在公司里深受好评,我对他的印象也很不错。然而,有一天,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使他颇为完美的形象在我心中瞬间崩塌,他在同事们心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那天,所有的同事都在会议室等待总经理开会。大概会议室的地板有些脏,一位同事主动擦起地板来。凯尼好像并不关心同事的举动,他双眼紧盯在会议室的透明玻璃窗外。当我端着刚从茶水间倒好的咖啡,准备去会议室的时候,他立刻快步向正在擦地板的同事走去,并执意拿过对方手中的拖把帮他干活。当我推门而入的时候,凯尼的举动就刚好被我看在了眼里。我想这就是凯尼的目的了,他为了得到我的重视,竟然不惜做出虚伪的事情。我本来有意把他升为设计总监,现在,我却放弃了。

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每个公司、每个角落都可能存在。为了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把人际关系用尽,生意一次做死,这种短视的行为无疑是在杀鸡取卵。像凯尼这样的行为,简单来讲是为了表现自己,但是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使他的为人显得虚伪而功利,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目的,反而让人心生厌烦。而真正懂得不露声色之道的人,正是那些能够身体力行、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的人。

别让你的“潜意识”蒙蔽了你

我想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讨厌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在心里生发出放弃和懒惰的情绪。这时候,你的心里仿佛有个声音在说:“偷一下懒吧!没关系的,反正勉强自己也做不好事。”结果,这件事情就真的没有做好。当你想要买一件很贵的东西的时候,潜意识又会告诫自己:“我没有钱,我买不起这个东西。”而你就真的放弃了,因为觉得自己不会买得起。当你接手一份棘手的工作时,第一个蹦出的念头便是:“天啊!这太难了,我不可能按时完成。”事情无一例外地如你设想的那样,你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潜意识能够应允我们的任何愿望,它本身并不能自我分辨。当你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时,它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而当你积极地鼓励自己时,也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好的结果。简单来说,潜意识既可以帮助每个人达成目标、甩掉恶习,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屈服于它,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

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人是理性的独立个体,其一切行为由自己的意识所决定。不过随着一些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我们发现,人类的行为和决定实际上在被无意识的想法深深影响着,而这些想法又深受当前感知的影响。

据荷兰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我们生活中90%的想法都是受潜意识支配的,如果无法控制和利用这种潜在的力量,无疑发展的空间会极其狭隘。人类的潜意识能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和预期,它强大到足以左右我们的任何行?为。

饮料厂家总会在广告中让自己的产品——比如可口可乐在海滩、朋友聚会等积极热情的场面中出现,不断重复强化。我们的脑海里便形成一个本不存在的联系,在气氛热情洋溢的时候,需要可乐。然后,真的遇到类似场合时,潜意识会突然帮我们做出决定:来杯可乐。

看到办公室里的公文包,我们会不自觉地表现得更具竞争性。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图书馆的画,我们说话的声调会自动降低。隐隐约约地闻到一股清洁剂的味道时,我们下意识地收拾书桌,使其更整齐一点。这些举动,尽管我们可能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确确实实被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所影响着。所以,为了突破潜意识的蒙蔽,从而让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我们就需要学会利用潜意识的力量。

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相反,人人都可以做到。

比如,当你面临一个艰巨任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妄自下结论,不要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不行”“我做不到”,而是要坚定地告诉潜意识,“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是极好的展现能力的机会,我一定会做好”。这样,潜意识就能接收你的信息,积极地配合你去完成工作。

潜意识不辨真假,它只会直来直去,而且它的记忆力很差,这就需要我们反复地强调和刺激。而好的习惯,正是在这种重复和刺激中形成的。

脑科学研究发现:潜意识在G波状态最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你的潜意识喜欢在你执行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时发挥作用。所以,当你处于休闲和相对轻松的思维状态时,不要让潜意识睡大觉,而是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它为你服务。爱迪生说过:“不要未向自己的潜意识发出请求,就去睡觉。”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的那些好主意和出色的计划书,是不是大多都是在洗浴或者喝咖啡的时候想到的呢?

发掘潜意识的力量,并能够掌握它、利用它,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力量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你也会借助这种力量取得“心想事成”的美好结果。

关注结果,并在适当的时候忘记过程

一旦看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带来显著的成绩,那么该行为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你需要重视这些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找出可以激励你的部分,并尽量采用书面记录的形式,来放大它对你的激励作用。

市场不相信眼泪,不相信苦劳,只相信功劳。即使你的劳动成果化为泡影,也不要怨天尤人,觉得自己应该被原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失败了,即使过程再完美也是没有用的。在失败的结果中,过程如同一棵一直茁壮成长的果树,如果无法结出一枚果实,那么,这棵果树始终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有一个农民种了几亩西瓜,由于他的勤劳灌溉和培育,西瓜长得很好。农民预估了一下,他这几亩西瓜,根据市场价能卖一万块钱。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即将收成的西瓜全部打烂了。农民悲哀至极,他在察看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躲在其他西瓜下面的小西瓜没有被打坏。于是他精心呵护这个西瓜,等到完全成熟后,他把这个西瓜拿到集市上准备卖掉。询问了价格后,他得知这个西瓜再好也只能卖五块钱。

在这个农民的意识中,这个西瓜要是能卖一万块该多好啊!但事实就是事实,他的西瓜和别人家的西瓜一样,只能卖五块钱,无论他付出了多么精心的呵护。

就像你在工作中接手了一个项目,过程中你废寝忘食,百般努力,但是最后你没有做出任何成绩,难道你的老板会看在你辛苦的分儿上为你埋单吗?在企业中,员工就像是种瓜的农民,而老板就是买瓜的,如果没有见到西瓜,你的老板会掏钱吗?

很多人忘记了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过程固然重要,但是执行过程的目的是实现成果。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结果,适当地忘记过程呢?

尽量避免自责

一再出现错误时,很多人总是倾向于自责。“我没有毅力”?“我不行”“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想法在心里不断涌现,这些负面暗示会助长你潜意识的控制能量,使你沉沦在负能量中。因此,当错误降临时,我们要尽量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来鼓励自己,而不是一味自责。

当你因为做错事情或者失去某样事物而陷入内疚和痛苦时,请记住,你正在前进和奋斗的途中,此时此刻的后悔和自责,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迅速地调整定位、继续前进还有可能弥补过失,而一旦因为过于自责而停滞不前甚至退出,事情就真的完了。对我们来说,避免自责的最关键要素,是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沃特太太特地找到我,诉说她的痛苦。她说:“我是一个职场妈妈,我有自己的公司,工作很繁忙,这导致我没有时间照顾我的儿子,我很内疚,所以只能在物质上尽量地弥补。但是,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觉得愧疚,我经常又安慰自己,‘我根本没有做错什么呀,工作繁忙并不是我的错’。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心中的愧疚之情就会减少很多。可是一旦我的儿子做错一点事情,我就会觉得难以忍受,然后会狠狠地训斥他。我为自己难以自控的情绪感到惊讶和羞辱,我这是怎么了?怎么会连一点点的小事都容忍不了?呢?”

沃特太太的情况恐怕是大多数年轻父母的困惑,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心中总是充满愧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包容自己。

我对沃特太太说:“请您一定要宽容自己,首先要从直面认可自己的感情开始。接受为人父母产生的内疚是第一步,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原谅自己,那谁还会来宽容你呢?”

“我想我可以做到这一步,那么接下来呢?”沃特太太紧张地问我。

“第二步就是要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找出使你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你现在就可以回想一下,到底是因为没时间陪他而内疚,还是因为训斥他而内疚呢?找到这个原因之后,你可以继续反省自己。一直以来,你是否都只是在用物质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或者说,由于自己的内疚,你可能该批评的时候反而故意不批评了呢?”

沃特太太恍然大悟,她坦诚地说:“我总是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所以,当儿子要我陪他玩时,我总是说‘明天好不好?’‘下次吧!’他让我陪他做模型,我会不耐烦地训斥他,甚至睡觉前想要我给他讲个故事,我都用工作太忙来敷衍。天啊!我做得实在是太糟糕了。”

“我想,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您一定已经清楚了。从现在开始,你要强制自己去做一些事。如果是因为没时间陪孩子玩而内疚,就多抽时间陪他玩;如果是因为训斥他而自责,就尽量减少训斥的次数和时间。时间久了,你就发现,自己变得温和而有自控力。”

两个月以后,当我再次见到沃特太太,她开心地对我说,她现在已经和儿子成了好朋友,她也逐渐地不再自责了,她公司的员工竟然也变得愿意与她接?近。

避免自责和内疚的方法,简单地归结起来就是,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简单化,并一点点地加以解决。只有切实改变自己的行动,内疚和自责才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