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做出冲动的行为,经常是因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而想要克服冲动,就要把等待上升为一种品质。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抱定与问题搏斗到底的坚定意愿,而不是妄下结论;我们要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而不是不假思索地选择性“站队”;始终抱着开放性的态度去学习,慢慢改变自己,而不是固守以往的经验,止步不前。
巴菲特简直可以说是有着“超人”般等待意志的大师,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他不断地强调等待的价值和意义,任何短线操作对他来说都像是“一夜情”一样荒谬至极。在投资界,没有人比巴菲特更耐得住长线考验,他耐心等待的决心到了什么程度呢?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我愿意和我的股票白头偕老。”
能够持久等待的品质,使得至今已经八十多岁的巴菲特仍旧能够轻松地管理着伯克希尔三千多亿美元的投资,而且这并不妨碍他经常外出参加朋友间的聚会。
对我们而言,等待不仅是一种优秀闪光的品质,更是一条以自省和有节制的信心平衡自己行为的道路。
我认识一位知名的推销大师,在他即将告别自己的推销生涯之际,应各界人士的邀请,在体育馆里做了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讲。
演讲那天,会场人山人海,每一个到场的人都热切而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心中最伟大的推销员做精彩的演讲。大幕徐徐拉开,台上支起了高大的铁架。在铁架的支撑下,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
身负盛名而今已经老迈的推销员走上舞台,红色的运动服和白色的运动鞋让他显得十分精神。观众用无比热烈的掌声迎接他,然而他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地站在铁架的一边。
慢慢地,会场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惊奇地望着他,想要看清楚他到底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走上舞台。他们将锤子放在老人的面前。主持人开始喊话了:“请两位身强体壮的观众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争相跑向前台,其中两名动作稍快的获得了机会。
老人示意这两人用那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至它**起来。
其中一个年轻人抢先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拼尽全力向大铁球砸去。一下,两下,三下……舞台上响起震耳欲聋的敲击声。很快,他变得气喘吁吁,再也抡不动铁锤了,那吊球却纹丝不动。第二个年轻人,在观众的呐喊声中开始尝试,结果跟前面的人一样,人早已疲惫不堪,铁球却一动不动。
台下的呐喊声逐渐消失,观众们静静地等待着老人的解释。
然而,老人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把小锤,然后认真地用这把小锤去敲击那个巨大无比的铁球。小锤子与那个铁球相比,实在太小了,简直不值一提。老人用小锤对着铁球“叮”地敲了一下,而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叮”地敲了一下。人们好奇地看着老人的举动,时间在“叮——叮——”的敲击声中消逝……
十分钟,二十分钟,二十五分钟……会场不再安静,很多人已无心等待,他们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声音与动作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叫骂声、口哨声,不绝于耳。老人不为所动,仍然一小锤一小锤地工作着,他似乎什么也没有听见。有的人已经愤然离场了,会场上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空缺位置。那些留下来等待的人,也失去了叫喊的力气,会场渐渐重归宁静。
四十分钟过去了。“球动了!”坐在前排的一个妇女的一声尖叫惊动了全场。全场的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在那个铁球上,它确实是在动,以很小的幅度摆动了起来,不细看的话很难发觉。老人不理会人们的**,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在寂静中,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似乎听到了那把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渐渐地,吊球**起来了,越**越高,支撑它的那个铁架子发出“哐哐”的响声。这个令人惊奇的现象,以巨大的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观众。热烈的掌声持续响起,老人转过身来,把小锤子揣进兜里。
在人们焦灼的等待中,老人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那么,你的一生都将难以避免失败。”
等待能唤醒隐忍的力量。耐心地等待,方能提醒自己知道的与能够知道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才能避免局限性,把自己的愿望框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因为,唯有在等待的时候,我们会更注意来自心底的感受,更倾向于试探性的归纳和分析。我们在等待的状态下,不停地吸收各方信息,大量有效信息沉淀在心底,才能做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