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才可以厚积薄发(1 / 1)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韬光养晦是一个人可以做到厚积薄发的前提。

简单来说,韬光就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则是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是一种华丽的低调,同时也是一种优秀的生存策略。

在美国的弗吉尼亚,有一种土生土长的动物,叫负鼠,体形类似于家猫,由于行动缓慢,逃跑能力比较差,所以,一旦遭遇危险,负鼠就会马上装死。但正是这种“假死”的方法,才使负鼠得以在地球上存活了七千万年。

负鼠的伎俩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像狮子、老虎等凶猛的野兽,都不敢贸然接近刚死的猎物。它们害怕被反咬,恐惧感使得猎食者的食欲受到抑制,使它们对已到手的猎物暂时失去了兴趣,继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动物身上。这就给负鼠提供了伺机逃生的机会。当负鼠突然从装死的状态变成撒腿逃命,猎食者反而被它这种反常的表现给唬住了,也就不会再去追负鼠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为了生存和强大,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弱小的动物可以用假死的方法来蒙骗强大的对手,从而保全自己。

同样,在人类的竞争活动中,也有一种类似于假死的行为——韬光养晦。你不妨去研究那些在平凡中忽然崛起的成功者,他们大都是经历了长期的“背阴”生长的人。他们不是没有真才实学,而是刻意隐去了锋芒,躲在一个不被关注也不会受人踩踏的角落,慢慢地蓄积力量。

有一个农夫种了两棵一样的果树苗。第一棵果树默默地吸收着阳光雨露,并把养分储备起来,均匀地分散于每一条枝干,为未来的生长积蓄力量。第二棵果树苗时刻都在想着开花结果,它同样努力地吸收养料、凝聚力量。

第二年刚一开春,第一棵果树很快吐出了嫩芽,铆足了劲向上长。另一棵果树在嫩叶还没有舒展开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挤出了花蕾。

第一棵树悄无声息地生长,慢慢变得茁壮挺拔。另一棵树每年都将精力投注到开花结果上。刚开始,这棵树令农夫惊喜不已,因为他从没见过长势如此迅猛的树苗。但是很快这棵树便渐渐萎靡了,因为它远未成熟,却急于开花结果,这使得它累弯了腰。后来有一群小孩看到了它的果实,便用力地摇晃树干,有的还用石头扔它。可怜的果树受尽了折磨。

时间过去了几年,第一棵树终于开花结果了。由于前期吸取的养分充足,这棵果树长得很健硕,结的果实也又大又甜。而此时,第二棵果树早已变成了枯木。农夫不能容忍这株瘦小的枯木占据土地,毫不犹豫地将其砍下,当作柴火烧掉了。

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发展阶段。出于某种炫耀的目的越过或者忽略其中的一步,揠苗助长,最后只会害了自己。因短暂的小利而失去了长远的大利,实在不值得。最富有竞争力、生命力最强、最有前途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没有足够的积累,就急于表现,只能是昙花一现,留给自己满身伤痕。而在韬光养晦中积累了足够能量的人,往往能够等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时,从而得以持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

很多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经验不足,各项技能都尚未成熟,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却心高气傲,处处急于表现自己,结果往往令自己大失所望。

美国的心理学家纳特·史坦芬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前来求职的四个人,一边做自我情况的分析报告,一边用小型炉子煮牛奶。

第一位求职者在报告中说,自己在校时的成绩很优秀,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很出色。而且他在报告的最后,特意提到自己的牛奶煮得很好。

第二位求职者的报告内容与第一个人差不多,但是他在报告的最后说,他不小心碰翻了炉子,牛奶也煮煳了。

第三位求职者的报告和前面两位截然不同。他说自己的学业很糟糕,其他能力也一般,但是他的牛奶煮得相当棒。

第四位求职者的报告和第三位差不多,但是牛奶煮得很差劲。

史坦芬格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所有求职者差不多都能归为以上四类。第一类人十分完美,各方面看上去都毫无欠缺;第二类人比较完美,稍微有点美中不足;第三类人各个方面都比较欠缺,但是有不错的小长处;第四类人基本上一无是处。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第一类人的成功概率肯定最大,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根据调查显示,第二类人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什么呢?因为每个老板都不会太喜欢锋芒毕露的员工,第一类人会让他觉得华而不实或者喜欢作秀,况且这么完美的员工是不是只会把公司当跳板呢?这甚至会让他担心你的“忠诚度”不够。

如果你是十分出色的人,在没有成功之前,请记得学着“傻”一点。不需要刻意掩饰个人的一些小缺点,有意无意地笨一点,会让人觉得你容易亲近,不那么咄咄逼人,也就更容易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