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和时间的管理(1 / 1)

魅力 苏大卫 2824 字 7天前

克服非理性的想法

我们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和冲动,如果你对此深感疑虑,不要紧,我曾经也对这个结论表示过怀疑,但是时间久了,你一定会如我一样在心灵深处发现一个“饥饿的意志”。通过长久的生活,你还能感受到,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难都是由它而来的。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意志是人生苦难的源泉。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内在都存在着一个“贪欲之我”,欲求是无休止的,满足是短暂的,缺憾却经常出现。这就导致大多数人的常态是非理性的,他们沉溺于欲求与挣扎,这构成了他们全部行为的本质,而你要做的就是克服它们。

压力管理的第一步,就是保持自己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可是,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有四种因素会阻碍人们保持这种平衡:

第一,我们不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绪;

第二,虽然我们常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有时情绪急速波动,以致我们不由自主地受它支配;

第三,即使理智本身战胜了情感并左右我们的行为,我们仍不能把握好那部分情绪,不管我们怎样将其掩盖,或是否认它的存在,事后它还是会冒出来烦扰我们;

第四,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情绪的产生没有心理准备。

我们常常对于非理性的感情毫无察觉。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就已经被不安、沮丧、恐惧或愤怒等情绪所左右,并影响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你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愤怒时,别人可能早就注意到你的颈部肌肉已经紧张起来,脸部开始涨红,说话声音也变了调。这时,你已经失去控制了。

对于别人的情绪,我们了解得就更少了。即使你试图掩盖自己的愤怒或恐惧,它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行为:你说话的语调、坐姿、呼吸频率等。你也会下意识地注意到这些迹象,相应地也会觉得不安,开始担心或变得固执。如果双方都没有注意到自己或对方的情绪,就很难控制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那么双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你必须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承认感性会不由自主地占据主动地位的现实,然后才能做出最为合理的举措,采取正确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学会观察肢体所传达的感情信号。通过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情况,能从中得到有关自己情绪的重要信息。比如,我的肠胃是不是感到不适?下巴的肌肉是否绷得很紧呢?还有,我是不是攥紧了双拳,还是使劲抓着什么东西了?我说话的声调提高了吗?

这些重要的动作不可忽视,因为它们多半传达着愤怒、沮丧或害怕的情绪。你要管住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注意到这些情绪。当然,仅仅注意到还不足以控制行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因为有时候,你可能意识到了,但没等自己做出理性的决定就已经贸然行事了。

心理学家认为,在发育的过程中,大脑最先产生本能和感性反应。随后,大脑才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并逐渐可以控制一些低层次的本能反应。但险恶环境可能直接引发感情和生理上的反应,导致理性思维出现“短路”。即使是稍有害怕或产生不信任感,也会让我们本能地有所行动,如一走了之。短期来看,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自己,但对理智地解决问题不利。

害怕遭到抛弃也会导致同样的冲动反应。如果妻子威胁要离开丈夫,丈夫可能会怒不可遏、孤注一掷,这种情绪显然无助于解决导致妻子威胁要离开他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容侵犯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人们通常会感到不安、害怕和愤怒,这些情绪会成为理智解决问题的障碍。最后,有自卑倾向或担心失去自尊的人,通常会在争执中固执己见。因为他们害怕丢掉面子,最终却使结局变得更糟。

有时候,我们失败或犯错误时就不自觉地为情绪所左右,其目的是逃避责任。

从长远来看,如果你总是用非理性的情绪压制别人,那么只能制造麻烦,而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压力下,你为什么缺乏自信?

许多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口若悬河,自信满满,一旦面临压力,就手足无措,原形毕露。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压力下的自卑是一种常态。因为压力过大,他们缺乏自信,并且找不到原因。

可以这么说,是人们在超压的状态下,自己把自己搞得没了自信,从而影响了自己的魅力。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而不是外界的压力或他人。

要解决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这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你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同时避免对自己进行负面的引导。当你碰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坚持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或者“我能做得更好!”等等,这有利于事情的改善。

重复一些强化信心的词语,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正面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心。

自信的形成,也与你在应对压力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有关。从事某项活动前,如果你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必然较为自信,从而有利于顺利地完成这件事情。一旦这项活动做得很成功,反过来又会增强你的整体自信心。

最后,给自己订立的目标要恰当合理。目标太低了,轻易地就能实现,对提高自信心没有多大帮助;如果目标太高了,不易达到,对自信心反而破坏更大。

恰当的目标是:用力跳起来的时候,伸手刚好能碰到。

突破对于“意义”的疑问

一个人不需要总是执着于做事的意义和自我的怀疑,进而放弃之前的决定,陷入总是半途而废的怪圈当中。也就是说,当我们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时,在亟须处理的细节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时,将眼睛盯着空洞的意义和最终价值,对解决问题和释放压力没有任何帮助。

对于时间的管理

通俗地说,时间管理就是我们运用相关的工具帮助自己有效地运用时间。除了要决定我们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决定有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至少当前的阶段不必将它提上日程。

需要澄清的是,时间管理并不是让你完全地去掌控自己的时间,而是降低其中的变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事先的规划,作为一种对人生进度的提醒与指引,使自己可以在时间的利用方面做到最好。

时间管理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它使我们在忙碌中可以从容地调配时间与精力,规划未来,列出优先顺序,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再逐日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同时,在本质上,提升自我管理的水平。我们追求的目标并不是时间与事务的安排,而是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保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拓展时间的宽度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无法延长时间的长度,但可以努力地拓展时间的宽度。比如,你不要固执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是可以将问题记下来,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时间去解决它们。这有点儿像踢足球,如果左路打不开,就去试试右路,如果右路还打不开,就去尝试中路突破。总之,在遇到障碍时,尽量不要钻牛角尖,而是拓展想象力,让有限的时间为我们释放更多的能量和智慧。

○ 避免无谓的争论

你必须知道,那些无谓的争论不仅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且会浪费大量时间,到头来往往还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一个人说得越多,那么往往做得就越少。聪明人和那些优秀人物,在别人喋喋不休或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常常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

○ 树立成本观念

时间的宽度拓展所涉及的其实就是成本的节省。比如在生活中,有许多属于“一分钱智慧,几小时愚蠢”的事例,像为了省下两元钱而去排半小时的长队,为了节省两毛钱而步行三站地,等。看起来是一项美好的品德,却极不划 算。

我们对待时间,要像经营自己的生意一样,时刻要有一个成本的观念,要算好每一笔账。

倒计时心态

著名的效率大师艾维利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课程里,他在向美国的一家钢铁公司提供咨询时,提出了一种六小时优先工作制,然后使这家公司用了五年的时间,从濒临破产一跃成为当时全美最大的私营钢铁企业。

艾维利因此获得了2.5万美元的咨询费作为报偿。故而,管理界将该方法喻为“价值2.5万美元的时间管理方法”。

这一方法的奥妙在哪里?它要求人们把自己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分别从“1”到“6”,标出六件最为重要的事情。早晨起来,就先全力以赴做好标号为“1”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或者被完全准备好,然后再全力以赴地做标号为“2”的事,以此类推。

艾维利认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全力以赴地完成六件最重要的大事,那么,他一定是一位高效率的人士。这在本质上就是倒计时心态。将要做的事情进行倒计时处理,使自己始终存在一种“事情紧急,我不能偷懒”的危机感,使做事的效率大为提升。

另一种倒计时心态的经典理论是“三十秒电梯理论”,它来自著名的麦肯 锡。

麦肯锡公司曾经有过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这位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状况呢?”由于他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三十层到一层的三十秒钟内把状况说清楚。

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

从此,麦肯锡就要求公司的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情况表达清楚,要直奔主题和结果。麦肯锡据此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却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三条以内。这就是如今流传甚广的“三十秒电梯理论”,或者叫作“电梯演讲”。

拒绝拖延——一分钟强制法则

当需要马上做一件事时,为自己制定一分钟的强制时间,即“我必须在六十秒钟之内开始行动”。我曾在培训课上详细介绍了六十秒训练的过程,以及一分钟强制法则的使用方法和在生活中的训练要点。

它的巨大功效无可置疑,不但能够有效地缩短时间的长度,而且对于时间宽度的拓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分钟强制法则:

1.有计划地使用时间。不会计划时间,等于计划失败。

2.目标明确。目标要具体,具有可实现性。

3.将要做的事情根据优先程度分先后顺序。80%的事情只需要20%的努力,而20%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应当享有优先权。因此要善于区分这20%有价值的事情,然后根据价值大小,分配时间。

4.将一天从早到晚要做的事情进行罗列。

5.要具有灵活性。一般来说,只将时间的50%计划好,其余的50%应当属于灵活时间,用来应对各种打扰和无法预期的事情。

6.遵循你的生物钟。办事效率最佳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将优先办的事情放在最佳时间里。

7.做好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做好的事情,是有效果;把事情做好仅仅是有效率。首先考虑效果,然后才考虑效率。

8.区分紧急事务与重要事务。紧急事务往往是短期性的,重要事务往往是长期性的。给所有罗列出来的事情规定一个完成期限。

9.对所有没有意义的事情采用有意忽略的技巧。将罗列的事情中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删除掉。

10.不要想成为完美主义者。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办事效果。

11.巧妙地拖延。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情,可以将这件事情细分为很小的部分,只做其中的一小部分就可以了,或者最多花费十五分钟时间去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12.一旦确定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你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应当说“不”。

13.奖赏自己。即使一个小小的成功,也应该庆祝一下。可以事先给自己许下一个奖赏诺言,事情成功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

14.你一定要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而言最重要。当你的价值观不明确时,时间分配一定很难做好。时间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管理时间,而在于如何分配时间。你永远没有时间做每件事,但你永远有时间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15.设立明确的目标。成功等于目标,时间管理的目的是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更多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你必须把这个年度四到十个目标写出来,找出一个核心目标,并依次排列重要性,然后依照你的目标设定一些详细的计划,关键就是依照计划进行。

16.改变你的想法。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通过对时间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这样两种对待时间的态度——“这件工作必须完成,但它实在讨厌,所以我能拖便尽量拖”和“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但它必须完成,所以我得马上动手,好让自己能早些摆脱它”。当你有了动机,迅速踏出第一步很重要。不要想立刻改变自己的习惯,只须强迫自己现在就去做你所拖延的某件事。然后,从现在开始,每天都从你的计划表中选出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

17.为自己安排“不被干扰”的时间。你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不被干扰”时间。假如你能有一个小时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扰,把自己关在自己的空间里面思考或者工作,这一个小时可以抵过你一天的工作量,有时候甚至这一小时比你三天的工作效率还要高。

18.严格规定完成的期限。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在其所著的《帕金森法则》(Parkinson’s Law)中写下了这一段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完成。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完成。

19.做好时间的管理日志。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做哪些事情,把它们详细地记录下来,早上出门(包括洗漱、换衣、早餐等)花了多少时间,搭车花了多少时间,出去拜访客户花了多少时间……把每天花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你会清晰地发现浪费了哪些时间。这和记账是一个道理。当你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时,你才有办法改变。

20.理解时间大于金钱的真理。你要学会用你的金钱去换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向顶尖人士学习。仔细选择你接触的对象,因为这会节省你很多时间。假设与一个成功者在一起,他花了四十年时间成功,你跟十个这样的人交往,你就是浓缩了别人四百年的经验。

21.每一分钟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率的事情。你必须思考一下要做好一份工作,到底哪几件事情对你而言是最有效率的,列下来,分配时间把它们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