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授权法则(1 / 1)

魅力 苏大卫 1025 字 7天前

在现实的世界中,人们通常相信一种理论:“我当然可以相信别人,可一旦涉及大笔资金或真金白银时,我就必须慎之又慎。”对此,我也曾有深切的体会,在一个很长的阶段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我32岁那年,我第一次负责一个部门时,就在授权和信任的过程中遭遇了一次可怕的打击,被一名下属骗走了一大笔资金,从而使我对授权给人这件事有了很长时间的怀疑。但是,几年之后,我经历了几次因为专权而造成的效率下降,终于再次下定决心,使自己重新回到了正轨。

在管理上,放权很重要。因为管理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一个公司或组织如果做大了,事情将非常复杂,各种工作堆在一起,数量庞大,对分工的要求极高。这些事情,如果只是依靠管理者一个人去处理,即使他分身有术,恐怕也无济于事。一个人的智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群策群力,才能将一项事业做大做强。

美国著名的管理行为学家布利斯有一句名言:“大凡一位好的经理,他的助手总有一副烦恼的面孔。”

意思就是说,凡是好的管理者,都懂得向其下属和助手授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任务,而不是由自己来包揽一切,结果让自己累得愁容满面。授权是实现优异管理的良方,合理的分权可以让管理者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事半功倍,以团队的力量展示自己的领导力。为此,布利斯提出了一项著名的“授权法则”,其中包括四个基本原则:

① 相近原则:

我们要给下级直接授权,不要越级将权力下放。而且,我们应把权力授予最接近做出目标决策和执行的人员。这很重要,因为一旦发生了问题,就可以立即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② 授要原则:

授要是指抓住授权的关键,即我们授予下级的权力应该是下级在实现目标中最需要的、比较重要的权力和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权力。

③ 明责授权:

以责任为前提进行授权。在授权时,必须同时明确其职责,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范围和权限范围,也就是懂得需要做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

④ 动态原则:

针对下级的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的目标责任以及不同的时间,应该授予不同的权力,不能教条化,也不可一成不变。

不过,在我看来,只是单纯地遵守这四项原则,在授权方面也无法做到非常全面。要想达到分权所希望的效果,我们还需要以互信作为基础。事实上,由于上司和下属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尽管授权的管理理念已被大多数企业家所认可,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能运用好授权的人并不多。而且,有些管理者在执行的过程中是一种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假授权,他们给下属的授权范围是一些很小的管理事务。在大的和重要的方面,这些管理者几乎做不到充分授权;还有的老板,虽然表面上授予了下属很大的权力,却在背后设置种种障碍,使授权只体现在口头上。

之所以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就是因为授权者和下属之间缺乏信任,这是授权最起码的基础。如果你和你的手下缺乏相互信任,授权就无从谈起。你不相信他,他也不相信你,不要说承担责任了,不互相拆台就已经不错了,还谈什么紧密协作呢?

所以,一个管理者如果不信任团队和团队里的员工,就很难做到授权。即使他迫于无奈对下属授了权,也形同虚设。因为他一方面授权于下级,一方面又不放心,怕下级不能胜任,又怕下级犯错误,做出背叛自己的行为。这样没有信任的授权,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下属丧失动力,使工作效率更加低下,使管理陷入另一种难以收拾的混乱局面。

松下幸之助就是懂得授权管理艺术的优秀管理者。1926年,他想在日本金泽开设办事处。他找来一个19岁的年轻人,告诉他说:“我们准备在金泽建立办事处,希望你去主持,你立刻就去,找合适的地方,租下房子,资金已为你准备好了,你拿去立刻进行这项工作。”

年轻人很是吃惊,他不安地把自己年轻、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情况告诉了松下。可是松下对他很有信赖感,而且很肯定地对年轻人说:“你一定能做到,我会支持你的。”这个年轻人一到金泽,立即开展工作,并把每天的进展写信告诉松下。

第二年,松下有事经过金泽,年轻人率领全体员工去请董事长检查工作。为了表示信任,松下幸之助拍着年轻人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你当面向我汇报就可以了。”那位年轻人非常感动,后来,金泽办事处越办越好,给松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润。

松下幸之助回忆这件事时说:“我用这种信任的授权方式去管理办事处还没有一个失败的,对人充分信赖,用充分授权来激励人,是培养优秀员工很重要的条件。”

最高明的授权并不是将权力交给别人就可以了,而是既要下放权力给员工,又要给他们被重视和被信任的感觉,然后你还要做到恰如其分的监督。我们既要检查和督促员工的工作,又不能使他们感到有权无力。说白了,好的分权是一种基于信任和责任的委托,这才是授权成功的基础。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的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要管得少,更重要的是管得好。这是许多公司的老总不明白的,大多数人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管得太少,要么就是管得太多,唯独缺乏“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