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区别(1 / 1)

魅力 苏大卫 713 字 7天前

信仰实现的目标和过程

价值观是我们极力追求或刻意回避的一种情感状态,大多依据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而得。我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又称为“快乐的价值观”,或者“目标价值观”,这是一种情感体验,比如爱、愉快、成功、安全感和冒险心等。

目标价值观是推进人类行为的动力,它与功能价值观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功能价值观只是一种单纯的“方法”或者“工具”。比如,很多人认为电脑是生活中最具价值的事物,他们这样认为只是肯定电脑的功能价值,即觉得它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那些认为电脑有价值的人,追求的目标可能是出于方便或者使用的自由,或者也针对特定电脑品牌,追求美感或趣味性等。与之类似的是,许多把金钱视作追求目标的人,所追逐的其实只是金钱的一种功能目标而已,即金钱可以为自己换来想要的东西。

有的人重视的是安全感,有的人则看重掌控生活的能力,还有的人注重那些可以让自己进行自由选择的能力。不管怎么样,生活的秘诀都在于,只要你能明确自己的生活追求什么,就能获得相应的目标价值观。

所有的抉择,都只不过是某种目标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而已。倘若你明白自己最重视的价值观是什么,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毫无疑问,你将能随时做出切实、正确的决定。

更多的时候,信仰是一种充满了积极意义的踏实感觉。信仰可以限制或者解放你的内心,它决定了你的各种追求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这对你的判断能力和生活的动力来说,都非常重要。

信仰的实现工具

信仰必须具备强烈的清晰的可实现性,明确的路线图必不可少。因为不切实际的信仰往往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甚至身败名裂的最重要的原因。

此外,你如果信仰正确但实现方法错误的话,也会发生南辕北辙的结局。

比如,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摆出乐善好施的态度。他们是慈善家,其乐于助人的态度总是被人喜爱,不管放在哪里,都不改变。然而,这些人在帮助他人之后常常转而摆出一副很高的姿态,仿佛别人接受了他们的帮助就应该低自己一等。那么,这种性质的助人为乐,其实完全歪曲了“帮助”的本意。

这就是实现工具的根本错误,因为帮助一个人并非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着很多应该注意的地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千万不要将你的出于高尚的“施恩”变成了低劣的“施舍”。倘若我们一味地算计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施舍了多少,在所谓的“报酬”上没完没了地计较的话,想要得到别人真心的谢意就成为一种空想。在被帮助的人看来,你的所谓帮助可能就是在惺惺作 态。

如此一来,表面看上去你在尽力地帮扶他人,内心却另有想法。试想一下,如果对方事先知道了得到这点儿小小的帮助会在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的话,他会感觉你是真心实意地给予他真诚的帮助吗?肯定不会,他觉得你是在算计他,给他准备了一个致命和罪恶的陷阱。

信仰的另一面:可悲的“仆人”

弗洛姆曾经说过:“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他的意思是,我们应建构一种“理性的信仰”。倘若人们以自己对非理性权威的情感屈从为基础,建构非理性信仰,就一定会成为信仰对象的“仆人”,被支配和被驱使。

需要警惕的是,每一种非理性的信仰本质,其实都是在“逃避自由”,走向奴役。而理性信仰的意义,在于肯定人本身的价值和主体性。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不会被自己的理想所捆绑,就可以聪明而坚定地使信仰成为内心的一种积极力量,释放出巨大而又正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