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1 / 1)

魅力 苏大卫 2542 字 7天前

自我认识:定位

1.尽可能了解真实的自己

现在如果有人突然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呢?”

你当然能够这样回答:“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我一定很了解我自己,有些方面我是很出色的,充满了自信和活力,我相信没有人做得比我更好,我确信自己是一个很棒的人!”

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如你所想,亦会如你所答。但现实中,我们发现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因为并不是每一个自信的人都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或者达到可以影响别人的程度。比如,成为权威人物,或让人视为师长、模范和领导级的人物。

人们在公共场合通常倾向于察觉自己的不足,而非体现积极的影响力,这是非常普遍的习惯,他们觉得要展示自己很难。与其尽力表现,不如默默地观察和服从于比自己“强大”的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斩钉截铁地认定,那些光芒四射的优秀人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在关键场合的自信其实是一种稀有之物,并不普遍存在。

自信的前提是认知自己,哪怕只是初步的认知。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展示你的魅力将成为一种奢望。

我还发现,即便再怎么自信的人,在回答了上述问题后,如果我接着问他(用强调的口吻):“真的吗?”他可能也会有产生稍微的疑虑。我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这些,他明显不太确定,以为我发现了他内心的弱点,害怕我已窥视到他脆弱的内心。

如果我继而提出一系列问题:你真的感到快乐吗?你充实吗?还是只对自己每日的生活进行忙碌的机械填补,总是难以明确生活的意义?你的奋斗目标可以实现吗?你能够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吗?你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认知,跟环境、他人、上司、同事、朋友、家人的评价是吻合的、一致的吗?

那么,他可能变得完全不自信甚至自卑起来。我能看到他的心在颤抖,勇气在消退,信心在减弱。

结果是,他推翻了以前对自己的所有定位。他现在感觉到,自己原来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棒,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弱点,自己是多么无能啊!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他的转变,他眼神中的光彩瞬间就减弱,乃至消失。

他再也无法成为焦点,而且会退回到一种“紧缩在角落”的状态。

如果你也有这种反应,说明你距离我的要求还很远。

魅力的第一重内核就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有哪些优点,这比别人对你的看法更重要。许多人经常在抱怨:你看那家伙误解了我;别人曲解了我;他们不理解我;我真的是想帮助他,但他为什么不领情呢?

他苦恼不已,每天牢骚不断,但这些情绪对他毫无益处。他怀着这些消极情绪出现在众人面前,全身都是刺,令人望而却步。

所以,当你问我什么是魅力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回答一定是,请你先了解自己,而不是去研究别人。你只有深入真实地了解自己,才能确信你有多么强大的内在能量,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去影响和改变他人。一个人的魅力来自他的自知和自信,而不是别人的评价。无论对于哪个行业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条最基本的规律。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于审视自我的。研究透了自己,你才能去驾驭和影响别人,进而改变这个世界。

2.塑造自己并不难

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并非你携带一生的标签。一个强大的人明天可能就会自卑,一个平庸的家伙过几天很可能令你刮目相看。

魅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塑造自己的机会,而且随时随地都能开始。

有一位长跑运动员,去参加一个五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四人的实力并不如你。于是,这名运动员轻松地跑了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一个十人小组的比赛,教练把其他人平时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地跑了第一名。

他很自信,这种自信来自赛前的成绩单对他的鼓励。这就是自知随后产生自信并影响结果的表现。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二十个人的小组比赛。教练说,你只要战胜其中的一个人,你就能取得胜利。结果,比赛中他紧跟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尽全力超过他,又取得了第一名。

最后,比赛又换了一个新的地方。这次,关于其他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并没和他事先沟通,而是让他自己去设想和发挥。在五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勉强拿了第一名;之后的十人小组的比赛中,他滑到了第二名;二十人的比赛中,他仅仅拿了第五名。可实际情况是,这些人的水平和第一次没什么两样,平时的成绩差不多,但结果完全不同。

这说明,一个人的动力,主要出于自信。你确信自己非常出色,你在实际的表现中就发挥出众,无论气势还是最终结果,都会有一个非常不错的表现。一旦你给自己一个比较低的定位,塑造的难度就凭空增加了。你会忐忑不安:我行吗?

我行吗?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容易高估对手的能力,从而抑制自己的光芒。这是逆向塑造——从优秀逐渐变得平庸,从自信变得自卑。一个小时候很张扬的人,经过十几年的成长,他在大学时可能变成一个老实巴交、事事缩头的人。

一个具有强大魅力的人,一定具备超强的自我塑造能力。那些成功的领导并非都是上帝偏爱的子民,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后天努力得来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知道怎样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知道怎样一步步达到目标。同时,他们还知道自己不擅长的是什么,以及怎样在关键时刻避免损失!

这就是魅力得以塑造的前提——自我定位。李开复说过:“一个人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但凡做到这一点的,他们通常具有无比的自信,并且可以朝积极的方向塑造自我。

3.区分和定位

我知道,人们在阅读成功学书籍时,满脑子都是成功的欲望。这并不错。但是如何成功?在哪一行成功?想做到哪个职位?是领导人还是职业经理人?他们并不确定。

有一次,我问公司的一位新职员——他在自己的入职简历上表现得野心勃勃且充满了雄心壮志:“小伙子,你未来想干什么?”

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我想成为投行界的明星,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我丝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我一定能像前辈一样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

“那么,你是否想过自己最擅长什么?交际?口才?创意?营销?人脉?你是否拥有合适的协作者?”

他没有回答。我知道,他在两年内不会找到任何答案,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对自己的能量进行区分和定位。

你只有为自己的能力找到最合适的去处,才能将这些电力释放出来,成为黑夜里一盏闪亮的明灯。

一个不会给自己划定类型和确定方向的人,拥有的能量如同封闭在水库中的水,虽然容量巨大,但只能成为一潭死水。

区分的过程并不枯燥,但有些无趣,因为它理性刻板,严格得不许你犯一丁点儿错误。当你面对前程迷茫而无所适从时,你可以将你自己以前的经历拿出来,对它们分门别类,然后你要选出各类经历中个人最关注的部分:你的兴趣和优势。

记住,你只能选择一个或两个。

区分的目的,是找到你最感兴趣和最擅长的领域,你的智能天赋的所在。最失败的经历就是你最没天赋的领域,最成功的“兴奋点”——每当提起就让你感到快乐和自豪的那件事,就是你最擅长的。

人们征服别人的往往是自己的特长,做一个最突出的人,而不是最渊博的杂家。就像我一直告诉别人:“比尔·盖茨为什么让你膜拜?因为他创造了微软,而不是他赚了很多钱。”

区分自己的能量,是为了打造自己的“微软”。这不是为了让你成功,而是为了帮助你发出属于自己的光亮。

人的自我定位需要跟上理想的脚步,尊重内心的理想,并对它锲而不舍。你要坚持自己最清醒的认知,以使自我定位不偏离最正确的自己。同时,你还得灵活地对待人生的转折期,明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才能华丽转身,使自己不管在什么时期都可以“最重要”,为人所倚重,体现你的影响 力。

意志力:决心

强与弱的分水岭在于意志力的差异:那个总是赢的人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家伙,而你却意志薄弱,“决心”在你这里是很难种植和收获的作物。汤姆森说:“既然是意志力为思考创造了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那么意志力就高于思考能力,并因此而拥有控制和指挥思想的权利。作为人体和人行为本身的最高指挥官,应该由意志力来掌握人生的统率权。一个人如果总是能跟随着意志力的指引来进行思考,在偏离意志力的引导时总是能及时醒悟,而不是根据简单的条件反射来随意进行判断,那么他的人生目标将是非常明确的。一个已养成良好习惯并总能按照目标的要求来思考和行动的人,其言行必然是与目标一致的。这样的人,谁能与之争锋呢?”

你常感叹有些人天生就像为了当领导而存在,他们比你更容易被推上领导者的位置。差距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是他拥有“决策”的能力——这是人类社会的少数精英才具备的能力。他的决心远比你来得快速和坚定,在困难和复杂情况面前的承受力,他远强于你。

制订策略的执行方案,通常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这需要集中所有的精力去整合组织内部的资源,安排和管理人员,应对内部与外部的多变环境。如果缺乏强大的意志力和志在必得的决心,决策与执行都可能半路夭折,梦想只能打水漂。

因此,一家好的公司一定需要卓越的执行力,它的团队一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并由优秀人物来领导的出色的事业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级的人物所展示的优秀魅力一定具备下述三项因素:

1.积极坚定的意志,是可以让每个人在关键时刻平静下来的定心丸。

2.强烈的企图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对团队的凝聚作用和感召力,时刻给予人们鼓励和安抚。

他知道,要想收获影响力,就必须为团队规划积极的前景,增强团队成员的信心。他还知道,一切取决于艰苦漫长的执行,必须始终不停地向预定目标前进,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都应竭尽全力克服。

同时,我们也有太多失败者的例子:他们并非败给了对手的实力,而是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决。在赢得尊重和获取名望这一方面,内在的品质比你预定的目标和拥有的财富所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

一个意志脆弱的人哪怕拥有五十亿的财富,也远不如一个意志坚定的身无分文的穷人令我尊敬。因为钱再多都是会花光的,只有意志力才能令你终生受益无穷。

激发策略:手段

解决问题需要手段,释放自我能量当然也需要合适的策略。

人在激发自我能量的过程中,内在的激发通常有三种手段:沟通、激励和命令。这三种方式既是手段,同时也是先后的次序。你要善于与心灵沟通,进行认知和定位,然后让能量向正确的方向释放。

外在的激发则是另一种模式:指挥、激励和沟通。管理者要拥有指挥员工从事某种工作的气场,同时还应擅长激励和沟通,使员工体现出执行力,作用于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动机,推动他们的自主行为,通过这些措施展示你的领导者魅力。

不少管理者认为,管理的好坏取决于物质对员工的激励是否成功和有效。使用金钱驾驭员工虽然很有效果,但这与你的魅力有什么关系呢?优厚的薪酬和奖励只能用来留住员工,无法建立你在员工心目中的风度和影响力。

有一群兔子在寻找食物,兔王发现部分兔子在偷懒。于是兔王宣布,表现好的兔子可获得他特别奖励的胡萝卜。此后,许多兔子就设法去讨兔王的欢心,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兔王一看这样不行,太混乱了,赶紧又制订了新的奖励方法:按照采集食物的数量进行奖励。于是,兔子们的工作效率大有提高。但是时间长了又不行了,因为采集过度,周围环境变得糟糕。有些老兔子跑过来提建议说,大王,您这种方法不利于兔群的长期发展。兔王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开始反思。

后来甚至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高额的奖励,谁也不愿意劳动。兔王万般无奈,只好宣布,凡是愿意为兔群做贡献的志愿者,都可以领到一大筐胡萝卜。这个办法一经公布,兔子们纷纷来应征。可是结果是什么呢?这些报名的兔子中谁也没有完成任务。

兔王特别生气,愤怒地责备它们。兔子们却异口同声地说:“大王啊,既然我们的胡萝卜已经到手了,谁还有心思去干活呢?”

你看,这肯定不是一只受尊重的兔王。因为它不清楚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也不知道怎样激励手下将工作干好。它使用纯粹的物质奖励,非但没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兔子们变得好逸恶劳。

只有满足人们内在的需求,才能成功地实现激励,并借此树立自己的影响力。比如,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懂得教会员工自我激励,而不是用物质和命令催促他们前进。所有出众的领导,都是善于帮助员工成长的人。他们擅长挑选最合适的人,放到最恰当的职位上,用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去影响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