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巧,咱俩的兴趣竟然是一样的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说,相同的兴趣爱好,是成就友谊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对方身上能够找到某些和自己相似的地方,即使是初次见面,内心也会瞬间产生亲切的感觉。
比如,对方和你开同样的车、和你有同样的口音、和你玩同一款网游,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是不认识的陌路人,你也会有兴趣和对方聊上两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人们潜意识中趋于同类的安全感追求,有了共同点,觉得对方能体会到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有朋友分享过这样一段有趣的经历:
他是一家食品深加工生产厂家的销售经理,为了让自己的奶油产品打入一家全国连锁的蛋糕企业,他把目光瞄准了这家连锁企业的总裁。
为了接近这位总裁,他可谓费尽心思,各种渠道托关系介绍不说,只要听说有这位总裁参加的活动,都一定想办法参加,为的就是能多跟这位总裁见见面、聊聊天。然而事与愿违,半年多过去了,这位朋友的收获只能说是尴尬—成功地与那位总裁成为泛泛之交。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滔滔不绝地说服别人的技术,在这位总裁面前似乎失效了。无论他怎样游说,总裁总是敷衍了事,看上去态度坚决,没有一点愿意合作的意思。
这可不是他最初所期待的结果。我的这位朋友开始寻求其他途径,他留意到,一次在总裁办公室,无意中看到书架上除了一些大部头和商界书籍之外,还有整整一层的当代散文以及散文诗的书。他之所以会留意到这些,是因为他从高中开始就坚持订阅散文诗杂志,许多书名和作者一看就非常眼熟。
于是,他转而从这方面入手打探消息。这一了解不打紧,原来这位总裁竟然是某知名散文协会的副会长,而且近期该协会正在进行新一届的会长推选。这位朋友于是转变策略,在一次闲谈中与总裁谈到自己当年对散文诗的热爱,继而谈到一些作品和作者以及当代文坛的一些事情。
没想到,这一下打开了总裁的话匣子,一口气讲了足足半个小时都没有停歇!看到对方激动的样子,这位朋友心里一下子有了底,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的关系成功地由“泛泛之交”提升到“志趣相投”,每次见面都有话题可聊。虽然聊的并不是采购奶油的事项,但我的这位朋友知道,事情很快就要成了。果然,两个月之后,该蛋糕连锁企业与我这位朋友的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奶油原材料供货合同,双方皆大欢喜。
生活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凡夫俗子、圣贤哲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喜好,在人际交往中,倘若我们能够尽量满足对方的兴趣和喜好,那么他就会很乐于接纳我们。有些时候,如果你能更进一步对其加以利用的话,一切就会变得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不过,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对于这件事情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收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例,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
我的这位朋友是销售经理,按照常理,他需要专业知识精熟,谈判技巧一流,才最有可能打动客户,赢得合同。
可事实并非如此,他的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根本就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是业余爱好充当了合约的“钥匙”,打开了客户的心门,并最终达成目标。
这让我想到一个心理学小故事:假设我有一个鱼缸,鱼缸中那些五彩斑斓的小鱼,是我的谈资;而对方也有一个鱼缸,那只鱼缸里的小鱼,同样也是他的谈资。现在,“我”同“他”开始交流,相当于我们从各自的鱼缸中拿出“小鱼”来进行配对。
这时候重点来了—我这边拿出哪条小鱼,更适合他那边拿出的小鱼呢?是“玉兔”还是“鹅头红”,抑或“红珍珠”?这就很难说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同别人交流时,所聊的内容未必会是对方想听的,因为我们不能确定“玉兔”还是“鹅头红”更适合对方的“小鱼”。如果配错了对儿,真正适合对方的“小鱼”就只能浪费了。这样的浪费,不仅会使我们废置真正有用的谈资,又不能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这就如我前面所说的那位朋友,他先是从自己的谈资里拿出各种颜色的金鱼,也没有跟对方“配上对”,最后倒是不经意中拿出“散文诗歌”这条“金鱼”,才最适合这位总裁。
很多时候,我们同别人交流,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性格、喜好等,所以很难揣摩对方喜欢接收什么样的信息。有人喜欢谈军事,有人喜欢聊政治,有人喜欢论文学……我们不知道别人喜欢什么,但一定要明白,“投其所好”才能营造良好的聊天氛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投其所好”?首先,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去积累。如果我们的“鱼缸”里有很多条“金鱼”,那么总能找出一条适合对方的“金鱼”来。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储存知识,因为那些都将是有用的谈资。
当然,仅仅储存还不够,还要学会从对方的兴趣入手,在适当时机利用它们,让知识变成有效谈资。我们要学会利用头脑里的那些谈资和知识,因为每一样知识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只要用对了,都会成为我们与人交流的利器。